课件:金匮要略选读绪言.ppt_第1页
课件:金匮要略选读绪言.ppt_第2页
课件:金匮要略选读绪言.ppt_第3页
课件:金匮要略选读绪言.ppt_第4页
课件:金匮要略选读绪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匮要略选读 绪言,主讲 牟慧琴,绪 言,一、原书性质及发展沿革 二、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三、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四、学习目的与参考资料 五、学习方法,记忆问题:,1、 金匮要略作者是谁?是汉代医家张仲景,他著述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2、金匮要略名称是后人冠名的及其沿革 。 3、主要学术成就: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 4、本著作一直指导中医临床治疗。 5、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何在?,1、原书性质:,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 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诊治杂病的专书。为杂病的诊治奠定 了方法学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伤寒论前十卷,论伤寒 金匮要略(后六卷)论杂病。 金匮要略现在是二十二篇。,后人对金匮要略的评价,1、方书之祖 2、医方之经 3、治疗杂病的典范 4、迄今没有被任何科学成果所取代 此即此书的医学价值。,2、杂病解:,1相对外感疾病来说: 外感疾病是邪气由外感的疾病。无论邪气的性质如何,均为外感。中人表浅:体表、经络。 2杂病:由于脏腑不足, 1)感受邪气不同(外感、内伤)如内伤七情者:如惊悸病,百合病;有内伤自生邪气淤阻气血者,如痰饮,胸痹,腹满。有外感邪气病:如痉湿暍病;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疾病:如血痹虚劳等。 2)病位有浅有深:有外感邪气在肌肉关节者,如湿病;有五脏病等等。病有在脏腑、经络不同;,3、发展沿革:共分三个时期:,1、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2、散佚后,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 病部分未见。 3、发现者,北宋初期 ,由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要略方。整理者,北宋林亿、孙琦整理 金匮要略方论,4、金匮要略书名含义:,汉书 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素问 天元纪大论:“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匮:古字通“柜”。金匮金柜 要略:要重要,精要。略大致,大体。 须要宝藏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择其要,略其粗。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曰“ 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宋代孙奇林亿校订:,金匮玉函要略方 上卷 辨伤寒 中卷 论杂病 下卷 载其方, 并疗妇人,金匮要略方论 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便于仓促之间应用,金匮要略目录,绪言 脏腑经络先后病 痉湿暍病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中风历节病 疟病 血痹虚劳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奔豚气病 胸痹心痛短气病 腹满寒疝宿食病 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 消渴小便不利病 水气病 黄疸病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呕吐哕下利病 疮痈肠痈浸淫病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 妇人妊娠病 妇人产后病 妇人杂病(主要内容共计22篇,二、基本内容1、编写体例,以病分篇:分篇论病。数病合为一篇或一病独立成篇。 分篇依据:病因相同 ; 病机相仿; 证候近似; 病位相同; 将不便归类的病症合为一篇。,原文25篇内容分布如下,第1篇 总纲 第217篇 内科病证 第18篇 外科病证 第19篇 其它 第2022篇 妇科病证 第2325篇 杂疗方和食物禁忌,2、著作内容,1、条文:原著前22篇中共涉及原文约398条 2、病种:包括40多种疾病, 3、方剂:共载方205首, 4、中药:用药约155味。,2、著作内容,5、治疗方法:上述丰富的内容中,治疗 手段除使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 并重视临床护理。 6、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内服药剂: 汤、丸、散、酒。 外用药剂:薰、洗、坐、 敷(纳 药鼻中) 。 7、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 方法和药后反应。,3、篇目内容: 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属于总论性质:主要论述认识疾病全过程的方法。 2)论述内科疾病:40余种。 (中医病、证,名称界定不清) 如痉湿暍病,痰饮病支饮悬饮痰饮溢饮支饮下又分各类证型。 3)论述外科疾病:7种。 4)论述妇科疾病:近20种。,4、中药方剂内容: 1)方剂:共载方205首, 2)中药:用药约155味。 3)治疗方法:上述丰富的内容中,治疗手段除使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 4)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 内服药剂:汤、丸、散、酒。 外用药剂:薰、洗、坐、敷(纳 药鼻中) 。 5)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 方法和药后反应。,三、主要学术成就,1、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2、整体观诊察疾病的方法,一)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在认识疾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方法 在被诊断某疾病范围内的辨证论治方法,1、疾病的概念:,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全过程 1、特定病因:邪气;或内伤于阳不足或阴不足 2、病机基础:邪气性质与正邪交争的部位 3、发病形式:邪气引发还是正气失调 4、辨证论治: 在治疗原则下处方用药 5、发展规律:耗伤正气类型,影响何脏腑及功能。 6、必然转归:痊愈及病情加重的根本机理。,2、证的概念:,指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 1、特定病因:邪气;或内伤于阳不足还是阴不足 2、病机基础:邪气性质与正邪交争的部位 3、发病形式:邪气引发还是正气淤阻 4、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处方用药 未及发展变化及转归,辨病与辨证,单是辨病必须分阶段治疗,否则针对性不强 单是辨证则对疾病整个发展规律认识不深 由此中医辨证论治必须病证结合,谓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诊病辨证论治举例:,风寒侵袭太阳经脉; 发病症状:脉浮紧,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诊断:外感风寒病; 辨证:太阳表实证; 发展规律:寒伤阳,体表阳虚,则邪气入里: 发展变化:太阳腑证;太阳伤经证(葛根汤证);入里化热证(麻杏石甘汤证);等等 转归:寒凝经脉,寒邪不去,疼痛不解。散寒,疼痛即止,恶寒得解。,病位在脏腑为深,在经络为浅,症状表现为脏腑部位者,为脏腑病; 症状表现为四肢肌肉部位者,为经络病; 症状表现为固定不变化者,为脏腑病; 症状表现为变化不定者,为经络病;,举例: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1、,以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为依据, 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基础,诊断治疗疾病 主诉:2天前生气后,症见:胸胁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大便难。 既往:无特殊疾病,易怒。 脉象:弦滑数,舌红苔薄黄。 诊断:胁痛,诊断病理分析: 1、病因七情: 怒;体质脾虚(因为出现了脾胃运化失调表现: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2、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在肝及脾胃) 3、诊断依据: 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 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经所过之处,出现胀满疼痛的表现:说明肝气淤滞:胸胁逆满, 脾的病理现象:脾虚易受肝邪,脾失运化,湿热滞脾,嗳腐吞酸,不思饮食。,4、诊断:胁痛: 证型:肝病传脾,肝胃失和。 疾病:胁痛,病位在胃府,性质属于阳热实证 证型:肝郁不舒,脾虚胃热(脾虚受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导致胃失和降)。 治疗: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处方:柴胡10g 黄芩15g 香附10g 黄连6g 青皮10g半夏10g 白术15g 山药15g 茯苓10g 焦三仙各10g 甘草6g,举例: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2,主诉:2天前生气后,症状见胸胁逆满,脘痞,不思饮食,疲乏身软,腹胀。 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分析病理: 1、病因七情: 怒;脾虚体质 2、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病位肝病及脾)。 3、诊断依据: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 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肝经所过胸胁逆满, 脾的病理现象:脾失运化,脾胃运化失调表现:脘痞,不思饮食,头晕身软,腹胀疲乏。 脉象:弦细数,舌红黯苔白腻。 。,4、诊断:胁痛 证型:肝病传脾,肝郁脾虚 病位在脾脏,性质属于脾脏气虚证 病在肝,证为肝郁不舒,脾虚不运(脾虚受肝之影响而运化无力,脾失升清之能)。 治疗:则疏肝解郁,益气健脾: 处方:柴胡10g 黄芩15g 香附10g 薏苡仁30g 白术15g 山药15g 黄芪30g 党参15g 茯苓10g 炒麦芽10g 甘草6g,举例: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3、,主诉:2天前生气后,症状见四肢厥逆、肢麻,疲乏身软休息后,症状消失。目下:眼目发红,头痛,失眠。 脉象:弦滑数,舌红少苔。,分析病理: 1、病因七情: 怒 2、病机:怒伤肝,肝病传脾,气滞血瘀。脾未受邪 3、诊断依据: 肝的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经达巅顶 肝主目:红色主热。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四肢; 肝的病理现象: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化火上炎 脾的病理现象:四肢厥逆,疲乏身软。一过性。 脉象:弦滑数,舌红黯苔薄白。 脾实未受邪传,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4、诊断:头痛。 证型:肝郁气滞,肝火上炎。 病位在肝脏,性质属于肝脏阳热证 治疗:则清肝泄火,镇降逆气: 处方:柴胡10g 黄芩15g 藁本10g 龙胆草30g 菊花15g 白芍15g 山药15g 莲子心30g 黄连10g 石决明30g 甘草6g,举例:辨病结合辨证的诊治方法,1、诊断肝病(依据) 分阶段辨证论治:肝病实证阶段:虚证阶段 2、在不同阶段分型论治(辨证论治) 实证阶段的邪热盛实型:见肝区疼痛,发热,恶心呕吐。 3、视肝病虚实阶段治疗后的结果认识转变 4、依据对疾病全过程的认识而确定预后,例1、辨病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1、症状:卒发肝区疼痛一周,发热,恶心呕吐。 2、病因为邪热、侵犯肝脏。 3、病位在肝传脾、 4、病性属实、邪实伤正。 5、诊断肝病,邪实阶段 6、辨证分型论治:邪热盛实型 7、经过治疗疼痛缓解,无呕吐,但是疲乏,不思饮食,即转为虚证阶段,例2 诊断疾病;分阶段论治; 辨证分型:,例:湿病:外感湿邪,引发肌肉关节疼痛 符合湿病概念:脾虚湿流肌肉关节, 所以:诊断为湿病 确定分阶段治疗的原则: 第一阶段,先驱邪止痛(分虚实类型治疗) 第二阶段,健脾除湿,不使邪气再重感(分型)。,二、整体观诊察疾病的方法:,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必然受自然的影响. 正常气候和异常气候,对人体都有影响. 正常气候养人,异常气候容易导致人体发病. 因此必须整体观的诊察和认识疾病: 从天人一体;个人一体;五脏一体; 三方面整体观,整体观应用思想:,人本身为一整体,天人为一整体(人与自然)。 (1)病因方面:张氏首创,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人本身为整体:经络受邪,传脏腑,为内在因素;四肢九窍、壅塞不通、血脉相传,为外在因素。金刃、虫兽、房室所伤为不内外因素。 天人为整体:五邪伤人,各有法度:风、寒、湿、雾、食。自然气候对人体的伤害。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对自然异常气候对人体的伤害。,(2)病机方面:张氏例示,人本身为整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五脏是一个整体。一脏有病,必然影响其他脏腑。传变的方式为传己所胜,侮己所不胜。 天人一体: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病及发展的基础。阳邪加身,则阳亢发热;阴邪加身,则阴盛恶寒;均为导致阴阳失衡的结果。再如虚劳篇中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即人体阴阳因受自然界天气影响的结果。,(3)诊病理论:张氏例示四诊方法,举例四诊方法,探知内部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望诊方法:望颜面色泽,知五脏变化。以鼻部不同色泽,探讨脏腑内部病理变化。“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望呼吸形态:知病位深浅。“息摇肩者,心中坚。”病“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闻诊方法:“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 问诊方法:问平素饮食、冷暖之喜恶。“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切诊方法:以切脉为主,其方法切寸口各部位的形态:“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天人一体:四肘各随其色脉,春应青、脉应弦,秋应白、脉应毛,夏应赤、脉应洪等。“非其时色脉皆当病。”,(4)预防理论:,人本身为整体: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令邪风中忤经络。“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天人一体:“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提出治未病方法:四肢搅重滞、即医治之,勿令九窍闭塞。邪气“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5)治则理论:, 治未病理论; 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先治急后治缓; 病在脏治法;脏有病攻邪方法。(一脏有病先实(补)受传之脏,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脏不受邪,即勿补之。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再如湿病发汗,值天阴雨不止,汗出而病不愈,取微微似汗出为正确方法,说明一脏有病在治本脏病时要兼顾他脏。还有表里同病,先解表、后治里,若并腹泻、先治腹泻然后表里同治;脏有病,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1、病因整体观:如追寻病因的方法:,天人一体: 看患病季节的主气 看人体的体质特点 人本身是一个整体 看人体的体质特点 看全身出现的症状表现 五脏是一个整体(内伤七情) 看全身症状的变化及相关脏,举例:病因整体观,天人一体: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2; 至而不至8;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13 个人一体:三因理论 经络受邪传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 金刃虫兽所伤 五脏一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2、病机整体观:,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的病理基础 五脏邪气传变。,2、病机整体观:举例,天人一体: 邪气作用于人体: 外感阳热,阳盛则热;外感寒邪,阴盛则寒 正气失调:阴虚邪气从热而化;阳虚邪气从寒化 个人一体:正虚邪气入里;正盛邪气出表。 五脏一体:五脏邪气传变:邪气有余,传之所胜,侮己所不胜;其不及,己所不胜,乘而侮之。,3、辨证(四诊)整体观:,望:面色及呼吸形态而探知五脏病理及虚实 闻:听声音而探知疾病部位深浅 问:饮食喜恶与居处喜恶探知疾病性质 切:脉象及脉诊部位探知病因、病机、病症,2)以鼻头颜色变化为例, 望外而知内的方法,1、先要知其常:鼻为面王脾为中脏,故鼻内应于脾脾色黄,鼻头黄为本脏之色,若出现其他色,则为脾虚而他脏乘侮。 2、鼻色青而症状见腹痛:脾虚肝乘。 3、鼻色黑而症状见浮肿:脾虚肾侮。 4、鼻色黄而症状见咳嗽咯痰:脾虚生痰。 5、鼻色白而症见出血:脾肺气虚,不能固闭阴血 6、亡血之人,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望呼吸形态:,息摇肩者,心中坚心肺实证。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呼吸时肺气上逆则咳嗽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肺痿特征:吐涎沫 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呼吸均匀而略快状态。 其吸促,指呼吸短促状态,主病在上焦。 其吸远,指吸长呼短状态,主病在下焦。 呼吸动摇振振者呼吸衰竭状态。,通过声音分析疾病部位:,1、语声寂然,喜惊呼,提示五脏气血充盛而能够 应急,说明病不在五脏,而在四肢,属浅在疾病 2、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气道部位疾病 3、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能够发声而不敢,提示病位在重要部位但不是在脏腑。,五脏病各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平素恶冷,则为阳虚或寒病; 病者平素恶热,则为阴虚或热病; 病者平素恶冷饮食喜热食,则为脾胃虚寒病 病者平素恶热食喜冷食,则为阴虚或胃热病 病者素不应食,说明属脾胃疾病。五脏与自然相关的缘故,自然脾气主时则可以缓解症状,但是疾病未愈,故食多则必定不能消化而必发热。,4、治疗整体观:,痼疾加卒病:当先治疗卒病,后乃治疗痼疾 表里同病:先治其紧急,然后依据虚实治疗 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解”所得”: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5、脏腑经络病的辨证论治原则:,1、提示病位深浅及发展:经络病为浅,先病经络再传脏腑为病情加重,为疾病的必然变化;先病脏腑为直中,提示邪气毒,正气虚衰,病情为深为重。先脏腑后经络,提示病情向愈。 2、内伤杂病辨证的依据:是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 3、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以脏腑经络的脉证表现 为辨证依据,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病理基础,病位在脏腑为深,在经络为浅,症状表现为脏腑部位者,为脏腑病; 症状表现为四肢肌肉部位者,为经络病; 症状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