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度教育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赵世奎 张彦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教所 北京 100083)摘要: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推进,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成功实现经济追赶的模式正被许多国家效仿。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知识失业、高知低就等“过度教育”现象也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经济增长的分类比较表明: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教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过度教育的出现,不仅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就业市场对高层次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创造条件。关键词:过度教育;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柠檬市场一、引言当前,人力资本的提高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正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涵,自然就成为加快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标志,即教育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和个体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正相关。日本、韩国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表明,教育的优先追赶是实现经济追赶的先导。但是,世界上许多教育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经验也表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呈一一对应的关系。显然,人力资本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1、人力资本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正相关;2、人力资本在市场环境下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理论绕过了就业市场这个人力资本价值赖以实现的中间环节。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既决定于行为主体、即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又决定于行为客体、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人力资本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只有有效人力资本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因此,如果不能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转化为有效人力资本,而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度教育现象,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资本、资源上的限制。本文仅试图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本文其余三个部分内容如下:二、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比较,包括对样本中36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分类比较和对11个经济增长缓慢国家教育水平的横向比较;三、过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过度教育的原因分析和过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四、结论。 二、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比较本文中,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中心,具体采用按照1995年不变价美元计算的人均GNP数值,样本共包括36个国家(原样本中的德国除外);不同国家的大学普及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除少数国家外,中高收入国家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其人均GNP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低收入国家(如表1),这一方面是由于中高收入国家为教育发展和知识创新提供了经济支撑,更好的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本文通过按照经济基点(以1960年人均GNP为依据)分类的方法,以尽可能的排除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主要关注教育在经济增长的作用。表1 不同国家196095年人均GNP增长比较国别1960年1995年增长幅度1960年人均GNP10000美元国家:平均增长15124美元新西兰10313156635350奥地利104712868118210法国106532629615643比利时108202731016490荷兰115392573914200加拿大11546186877141瑞典129762514312167美国142102684312633丹麦151553420719052卢森堡150264538030354注:*表示1965年数值数据来源:中经网数据中心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2.1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以1995年不变价美元计算,本文对经济增长缓慢国家的定义是:I类:1960年人均GNP低于1000美元,并且19601995年人均GNP增长幅度小于1000美元的国家,属于该类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尼、埃及和菲律宾5个国家。II类:1960年人均GNP高于1000美元,并且19601995年人均GNP增长幅度小于本国1960年人均GNP水平的国家,属于该类的国家有墨西哥、南非、秘鲁、阿根廷、新西兰和加拿大6个国家。 表2 经济增长缓慢国家196095年人均GNP增长比较国别1960年 人均GNP1960-1995年总增长1960-1970增长幅度1970-1980增长幅度1980-1990增长幅度1990-1995增长幅度中国91.61480.5120.1357.93181.26221.19印度179.95*175.5618.816.3686.6653.74印尼250.19742.0747.61182.75260.55251.16埃及337.2671.8103.3179.4351.937.2菲律宾701.16383.44128.18334.86-105.626墨西哥1549.61444739.7882-90.5-87.2秘鲁2273*154.7168.4136.3-756606南非2383955.31085.8381.5-349-183阿根廷5640.92302.61961.7805.1-2163.21699新西兰103135350208712928401131加拿大11546714175136922484214注:*表示1965年数值数据来源:中经网数据中心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从上述11个经济增长缓慢国家的具体经济增长过程来看(如表2):a、中国、印度、印尼和埃及起点低、基数小,尽管保持了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但总增长幅度有限;b、菲律宾在1980年代出现了人均GNP的负增长,以后尽管在1990年代有所恢复,但不明显;c、墨西哥、秘鲁、南非和新西兰在196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缓慢,到1980、1990年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d、加拿大和阿根廷分别在1960年代和1980年代拉大了与相近基点国家的发展差距。2.2经济增长缓慢国家教育水平的比较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多个指标,如成人识字率、各级教育入学率、生均教育经费等等,本文主要就大学普及率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从上述11个经济增长缓慢国家和相近基点(1960年人均GNP)上经济快速增长国家(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在19701990年大学普及率平均值上的比较可以发现(如表3):a、在1960年人均GNP不足1000美元,且以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当中,中国、印度和印尼19701990年大学普及率的平均值都不足10,分别为1.75、6和4.33;而埃及和菲律宾则高达20和22.4。b、在1960年人均GNP介于100010000美元,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中,只有南非19701990年大学普及率的平均值较低,仅为5;而墨西哥、秘鲁和阿根廷分别达到了22、27和13.6,c、在1960年人均GNP大于10000美元,且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中,新西兰和加拿大19701990年大学普及率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1.8和52.6。d、在不同基点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中,日本19701990年大学普及率的平均值为29.6,低于新西兰和加拿大;韩国平均值为22.4,低于秘鲁、新西兰和加拿大;新加坡平均值为9.25,仅高于中国、印度、印尼和南非;马来西亚平均值为4.8,仅高于中国和印尼。以上分析表明,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呈一一对应的关系,较高的教育水平并不一定能够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表3 不同国家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大学普及率)国别197019751980198519901970-1990年平均值经济增长缓慢国家中国1n2221.75印度675nn6印尼n247n4.33埃及181416331920菲律宾32024382722.4墨西哥141014161413.6秘鲁191417243622南非n55nn5阿根廷22282236n27新西兰292727354131.8加拿大423957557052.6经济增长快速国家日本312531303129.6新加坡n981289.25韩国161015323922.4马来西亚434674.8注:*表示没有数值数据来源: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P116-117三、过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个方面。通过教育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只是为经济增长创造了一种潜在的基础和条件,要使这种潜在的基础和条件转化为有效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还要取决于人力资本价值赖以实现的市场和社会环境。西方过度教育理论认为,当劳动者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教育水平,就称为过度教育。显然,这只是一种狭义的定义,从广义上看,过度教育还应该包括知识失业。在高知低就,甚至知识失业的过度教育情况下,劳动者所获得的知识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促进人力资本向有效人力资本的转化,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应有作用被削弱了。埃及、菲律宾、墨西哥、秘鲁、新西兰、加拿大拥有20以上,甚至50以上的大学普及率而经济增长缓慢,除了政治、体制、资本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上可能合理的解释包括教育质量低下和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埃及,1985年教育经费占GNP的5.2,人均教育经费54 美元,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高的。19771987年,埃及的大学和中等学校毕业生增长率为10,与初等教育形成较大反差。结果是,一方面,高等、中等学校毕业生严重过剩,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过剩人员1982年约占54.2,过剩的中等学校毕业生1981年约占67;另一方面,劳动力总数的70是文盲。再如加拿大,80 年代以来,每年的教育经费高达450亿美元,占GNP的7.2,在发达国家中也名列前茅。但加拿大统计局1989年的一项统计表明,1624 岁的加拿大人中有29没有读报能力。13.1过度教育的原因分析知识失业、高知低就等过度教育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一定教育水平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包括供给增长过快、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和需求的错位等等。3.1.1 过度教育的个体选择理论西方学者对过度教育的原因解释,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解释、筛选假设理论(Spence,1974)和工作竞争模型(Thurow,197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其中,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过度教育只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暂时现象,随着劳动力在教育选择上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自我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将最终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但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也不会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普通商品那样能够实现自我调整。正如筛选假设理论和工作竞争模型理论所表述的那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教育在反映劳动者能力方面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选择,加上“学而优则仕”社会传统的影响和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都将使得个体在教育水平的选择上体现出非经济理性。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考证热”正是这种非经济理性的体现。因此,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过度教育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趋势。3.1.2 过度教育的经济学解释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不同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上的不同,实际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的巨大差异。以我国为例,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高知低就、知识失业等过度教育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结构性失衡密不可分,但在我国总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还比较低的前提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更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所造成的人才需求不足。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明显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已达67,发达国家更是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就业的比重达到7080的水平。而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初期上升较快,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致徘徊在33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外,从就业结构看,2002年我国服务业在全社会就业中的比重为28.6,虽然稍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3),但明显低于其中大部分国家,如同期的巴西为59.2,俄罗斯为58.8。2其次,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也是造成我国人才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前两年(2002、2003)超过了40,2003年更达到44,各地投资增长的过快发展影响了投资和消费的平衡。3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虽然推动了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但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1990年代以来,虽然经济总量有了很大提升,相应增加的就业岗位却只有70万个。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1980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可以达到0.30.4之间,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4 3.2过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要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物质生产率的提高无疑是首要的前提,没有物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高端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其质量和能力就成为决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重新界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观念由此诞生,在这种新的观念看来,经济发展是指贫困、失业、不平等的减少或消除。3.2.1过度教育可能使员工产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态度和行为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主要不是由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的增长决定的,而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决定的。5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决定于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即人力资本,也取决于劳动者的态度和工作场所行为,只有当劳动者的能力得到提高并在生产劳动中得到很好的发挥的时候,才能实际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否则,即使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却难以把这种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素质,则将不会从实质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果一个劳动者不能就业,毕业即失业,或者其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了劳动岗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即过度教育,那么该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和个体收益显然不能正相关于以教育水平为主要标志的人力资本水平。在过度教育情况下,由于部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必然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表现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情绪不稳定、怠工、旷工、不愿意参加培训、勤于跳槽等,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利影响。曾满超等专家对贝尔公司的实地调查资料表明,过度教育对工作的满足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过度教育每增加一年,则平均满足感下降3.3,工作满足感每增加 1,则公司产出增加2.53。63.2.2 过度教育可能使高端就业市场产生柠檬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Spence,1974)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假定:个体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一个人的能力越高,接受教育的成本越低,其最优教育程度就越高。7实际上,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中,这种假设未必完全合理,虽然低能力的人为完成高一级教育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即个人成本,但由于低能力者往往更难以谋求到一份与其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工作,即过度教育,其收益明显低于教育匹配情况下的收益。因此,低能力者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成本反而会低于高能力者、即教育匹配者,为了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低能力者将更有可能选择放弃工作而继续接受教育,高能力者将更有可能安于当前比较理想的工作和收益而不愿意继续接受教育,使得学历作为个体能力的信号功能“失真”。以我国当前的考研为例,据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在众多的考研者中,“出于对本专业的热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而报考研究生的仅占15,而“为了以后能获取一份更高报酬的工作”的占45. 3。8可见,相当一部分考生是由于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待遇和条件才报考。可以认为,与相同教育水平的同学相比,能力相对较低应该是这些人不能获得满意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旦能力较低的毕业生进入到上一级就业市场,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上一级就业市场中低能力毕业生的比例上升。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雇主只能依据应聘者的学历进行选择,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和低能力毕业生比例上升的情况下,雇主将可能选择降低招聘员工的起薪,这时,高能力应聘者会因为不满足于较低的起薪而缺乏应聘的积极性,而低能力应聘者更愿意接受雇主给出的条件,就可能使得低能力应聘者的就业率高于高能力应聘者,在高端就业市场产生柠檬效应“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3.2.3过度教育不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由于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不利群体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经济地位,因而教育也常常被赋予了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神圣使命,只有公平、公正的社会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9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力将明显加大,那些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不利处境的毕业生很可能受到打击。这是因为:(1)毕业生寻找工作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如果家庭条件较差,无力支付这些成本,则有可能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匆匆就业;(2)由于信息不对称,那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大学生,如干部子女,将能够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和帮助;(3)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家庭背景优越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会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毕业生,很可能无力承担进一步学习的费用;(4)由于农村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较差,性格相对保守,在越来越激烈的应聘竞争中可能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那些家庭背景相对较差的大学生,其过度教育发生率将大大高于家庭背景优越者,更有可能成为过度教育的牺牲品,显然不利于贫困和不平等的减少或消除。同时,知识失业、高知低就等过度教育现象的出现,还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在当代,读书被认为是一种长远投资行为,高学历自然追求高回报。毕业后一旦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失业,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就会落空,其思想和态度就有可能转向激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正如伦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成为发自下层的激进运动的支持者和同道,并为这种运动提供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下层阶级所不能提供的领导及其它资源。10四、结论教育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教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依赖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还要依赖于有效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经济环境。过度教育的出现,使人力资本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不仅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过度教育现象应该引起我国教育学界和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尽快就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过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桥台及台身施工方案设计
- 大山里的施工方案设计
- 钢架房屋配送方案范本
- 2025年职高专业信息题库及答案
- 农林管理方案范本
- 山东济南市商河县城乡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监理施工方案的审批权限
- 钢结构管线架空施工方案
- 瑞安地源热泵井施工方案
- 雾化系统检修方案范本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事业单位第二批招聘应届毕业生初试有关安排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经济学研究生组会文献汇报
- 智能化凝点试验系统多源数据融合的异构接口标准化难题及解决方案
- 防滑跌安全培训课件
- 湖南省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英语试卷附答案
- 彩虹超轻粘土课件
- (2025秋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月嫂培训教材及课件
- 2025职业病诊断化学中毒试题及答案
- 银行趣味测试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