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萧山姓氏、家谱研究(王炜常 萧山图书馆特聘学者 311200)(一)姓氏、家谱研究方兴未艾: 官修地方志,历来把姓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南宋嘉泰会稽志收载了越地21姓:虞、夏、孔、荣、谢、钟、兹、俞、戚、资、骆、朱、贺、钟离、康、庄、阚、留、摇、黄、裘。萧山占了其中13姓(姓下加“”者)。民国时期,乡贤来裕恂独力修撰的萧山县志稿中,据当时所存家谱,写入16姓,并注明各姓始迁祖及其始居地:孔、来、汤、黄、虞、谢、瞿、朱、华、何、骆、孙、韩、赵、章、田。1987年8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萧山县志,介绍了万人以上的大姓15个:王、孔、朱、李、来、陈、沈、张、俞、徐、高、黄、章、韩、楼。2001年11月,方志出版社出版的萧山市志(简本),复收姓20个:王、孔、田、孙、朱、汤、李、陈、来、沈、张、金、周、俞、赵、徐、高、韩、楼、瞿。此外,已编成或待编的萧山镇志、村志,都列有姓氏一项。有条件的聚族而居的村庄,已启动续谱工程。若把视野扩大一点,一批一批海外游子来大陆寻根,仅1999年到河南的就达10万人。据专家统计,100个大姓中,有73个根在河南。近期,笔者也曾接受了吴、沈、郑、屠、黄、蔡等姓的后裔寻根咨询。谱牒学研究的文章在报刊上屡见不鲜。介绍姓氏源流的专著出了一本又一本。原先珍藏于民间的、秘不外传的名人家谱陆续显山露水,公之于众: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名将周瑜、狄青,名臣范仲淹、包拯等等,等等。这一切,充分说明姓氏、家谱的研究方兴未艾,它的价值:寻根问祖,敦伦睦族,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团结,建立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不容低估的。(二)萧山姓氏、家谱知多少?姓是血脉的延续,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氏是姓的衍生、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至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和氏已趋一致。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中得以体现。全国有11939姓。第一个姓风,出现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萧山有564个姓(据1994年底常住户口),比成书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还多53个。其中超过万人的有丁、王、孔、方、冯、孙、朱、许、汤、杨、来、李、陆、陈、张、吴、何、汪、沈、金、周、胡、赵、俞、施、倪、徐、高、钱、黄、章、韩、傅、楼、蔡、戴等36个。家谱是姓氏的载体,记录着一姓的世系、该姓人物的事迹。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保留在传世的甲骨文中,距今约有3200多年。又因中国的传统是聚族而居,所以家谱是村落的历史。全国家谱有42993部。据不完全统计,萧山现存家谱有339部,保藏在萧山档案馆、图书馆、文管会、方志办、地名办的仅27部,民间收藏的有74部。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中心保存着156部。别省、别国也有少量收藏。家谱的编修时间越早,资料越可靠,如成书于清乾隆时期的6部家谱:王、吴、金、章、鲍、瞿。凡族中出过进士、举人、贡生,并由其主修的家谱,比较而言,差错就少,如:王、孔、毛、田、任、汤、汪、来、李、周、顾(长潭)、郭、徐、屠、黄(埭上)、韩(湘南)、楼、瞿等家谱,世系清楚,记事翔实,间有考证,质量均属上乘。 (三) 萧山土著居民去何处? 何谓“土著”?意即世居本地的人。唐颜师古云:“言著土地,而有常居。”(汉书注)据湘湖北岸的跨湖桥遗址和下孙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主要从事狩猎。专家们认为,在距今9500年至8000年的漫长岁月里,湘湖地区森林火灾频起;在距今6500年前后,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侵。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导致相对低洼地的积水,沦为沼泽。之后,海水又逐渐淹没了沼泽地,使我们祖先失去了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向南方迁移。当然,那时姓氏尚未产生姓氏产生于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20多年来,我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跑了两宋以前就存在的200多个聚落,浏览了150多部、1000余册各姓家谱,发现自春秋至南北朝,萧山这方美丽、富饶而又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先后生活着施、朱、陈、夏、许、孙、郭、戴、白等人。他们可以说是萧山的土著,其代表人物为:西施:春秋末期苎萝山下卖柴人的女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在其居地设苎萝乡西施里(今属临浦镇)。朱隽:因军功拜右车骑将军,封钱塘侯,东汉时定居余暨,为今衙前镇翔凤村朱姓人的始祖。陈荅:三国吴枢密院事陈筒长子,天乐郗坞(今属进化镇)陈氏始祖。夏方:西晋永兴人,孝子。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设夏孝乡,以纪念其孝行。许询:东晋会稽内史许归次子,萧山许氏始祖。孙处:东晋永兴人。后随南朝宋武帝刘裕镇压孙恩、卢循义军,因军功受封振武将军、龙骧将军,赠交州刺史。郭世道(一作“世通”)、郭原平父子,南朝宋永兴人,居独枫里(后改孝行里,今戴村镇张家弄村)。戴僧静:永兴人。南宋齐淮南、高平太守,谥号壮侯。白敏:永兴人,居孝悌乡白墅里。南朝梁平北将军。(四)各姓缘何迁萧然?探究各姓迁萧山原因,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萧山是个好地方:会稽、龙门、天目3山如苍龙般地从四方迤逦游来,浦阳江、西小江、南门江及其支流犹如人体血脉,流淌于田畴间,湘湖、白马湖镶嵌于城西,莹莹碧水象两块翡翠。我们的祖先依山傍水,筑宅定居,从事农耕,繁衍生息。萧山是美丽的,萧山人是勤劳的,历代诗人为它献上形象而精彩的佳句:“一县繁花香送雨,五株垂柳绿随风。”唐方 干“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宋姜白石“夜灯机杼声连屋,春雨桑麻绿遍村。”元贡性之“岸岸花欹屋,村村树拂楼。”清潘 耒再加上地广人稀,民风淳朴,自然成为官吏隐居颐养之地,灾民的避难谋生之所,拓展家族者的创业新区:唐乾宁、光化间(894900),淮南节度使丁璞(山东临淄人),避黄巢乱,携眷隐迹凌溪之南(今戴村镇丁村)。唐天复元年(901),汝阳郡王李琎4世孙庶,自陕西凤翔避难南来,流寓绍兴锦鳞桥,卒葬天乐。其次子继宗为守父墓,遂定居天乐(今所前大小坞村)。五代十国时期,钱鏐麾下战将、兵部尚书楼晋(义乌人),见仙岩山如虎之踞,州口溪如龙之蟠,便于此定居发族,之后蔚为大姓。北宋末年,宰相韩琦曾孙、饶州(今江西上饶)知府膺胄(河南相州人)随驾南来,安家于湘湖之南(今义桥镇峡山头一带)。这里“南列寿山,北枕湘湖;西环渔浦,东瞻文笔。”而且交通便利,“当其时,一以勤王,而江干之小舸易达京畿(杭州)。”与其他朝臣不同的是,膺胄忧国忧民,时时想着报效朝廷。南宋绍兴年间,绍兴太守陈守迎“因爱萧山山佳水秀,民风淳厚”,年老卸任之后,不愿再回故乡东阳,便择塘里住了下来。“其后家益大,子孙益繁”,便名居地为塘里陈(今属新塘街道)。南宋初,伊洛(今河南洛阳)人沈文锡,任秘书省正字,与其上司秘书少监秦熺(秦桧养子)不和,为免遭其害,预先把家眷迁至长潭七都一山村中(今戴村镇沈村)。南宋时,省元王性(山东莘县人)扈驾南渡后,“因恶秦桧之奸,避居萧邑之苎萝村(今临浦镇大庄桥一带)。”南宋时,“奸臣秦桧议和误国”,节度使郁绵,自河南隐迹余杭良渚。至元朝,其曾孙明笙,再迁萧山“地势宽平,龙脉峥嵘”的燕窝山下(今戴村镇郁家山下)。南宋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张称逊,“性耿直,不附权贵,因与贾似道(理宗贾贵妃之弟,右相)有隙,遂谢事归。”隐居萧山崇化里(城南)。以上种种表现了迁徙者的志节,对权臣误国的鞭挞。元初,南宋监察御史屠子茂曾孙缉,自诸暨紫岩琴坞,途经萧山,见“其山(苎萝山)矗矗,其水(浣纱溪)潆潆,其地(苎萝村)若云蒸霞蔚”,遂迁居苎萝乡之界塘(今属临浦镇)发族。元末,富阳龙门孙氏从三、从八二公,“游至萧邑地(今浦阳镇桃源小湖),见其山明川秀,土厚泉长,居民鲜少”遂卜宅定居。莅政萧山,埋骨任所;赴任或经商途径萧山,殁而葬焉。他们的子孙便筑屋守墓,成为萧山人:南宋初,婺源人朱槔随高宗南迁,任萧山县主簿,其裔后迁萧山。元大德年间,金华人韩逊之,任萧山县县尉。晚年他对儿子说:“萧山人民德我,吾亦不忍去。吾殁,尔毋返吾骨于婺(金华)。”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於善(西安原冶人)任杭州府推官。至正十一年(1351)调萧山县县尹,“兵燹不归”,其裔定居于楼塔、义桥、浦阳一带。元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赵诚,“以进士官萧山县主簿,有惠政,殁而葬焉,子孙依墓者奠居大弄里(今属城厢街道)。”南宋嘉泰二年(1202),河南鄢陵人来廷绍(11501202),以直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事。岂料未到府治而病逝萧山祗园寺。其长子师安葬父于湘湖东岸,自己为守墓而筑屋冠山南麓(今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南宋恭圣仁烈皇后父(齐王杨忠)、兄(冀王杨次山)埋骨钱塘江南岸的杨岐山麓,族人守墓,定居萧山。南宋时,汤思退(处州青田人)出知绍兴,在夏孝乡河斗里(今属长河街道)建立别墅,后裔遂定居该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义乌商人虞芽,携眷避难杭州,途中病逝迥龙山。其子元亨、元贞葬父于山之南坡,兄弟俩则筑室守墓于此(今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入赘是一种迁徒方式,自己不必营建住宅,购置土地、家什。北宋初年,诸豪自开封南来,入赘山阴天乐(今诸坞)潘氏。北宋咸平年间,富阳人倪源入赘桃源(今后倪)韩氏。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避兵乱,淳安人郭绵迁诸暨直埠马坞,元后,马坞人郭完(11871246)再迁萧山,入赘九都卜家(今属河上镇)。元朝时,四明史弥远(宰相)5世孙、朝奉郎公亨,为避兵乱,入赘天乐(今欢潭)田氏。元朝时,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7世孙寿,为避战乱,自婺源入赘萧山城东金氏,居地今称朱家坛(属新塘公社)。明洪武间,绍兴下方桥人徐本一,入赘城北塘湾闻氏。明洪武间,郑禘自萧山县城入赘山阴天乐山栖王氏。明成化间,安徽黟县人汪煦入赘闻堰(今东汪)韩氏。等等。(五)萧山各姓来自何地?来于何时?萧山各姓以来自古越地为最多。吴、越之战前,古越疆域为:南至句无(诸暨和义乌交界处),北至御儿(桐乡西南);东至于鄞(宁波鄞州),西至姑蔑(衢州龙游)。吴越之战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并向北扩张,一度称霸,其疆域为: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浙江北部。来自绍兴的:王、叶、任、诸、缪、徐、杜、陆、范、童、詹来自上虞的:朱(翔凤)、杨来自余姚的:毛、戚(党山)来自新昌的:蔡、吕(吕才庄)来自宁波的:史来自诸暨的:蒋、何(铜埠)、方、朱、许、汤(大汤坞)、杨(云石尖山下)、陈、俞、郭、黄、周、屠来自浦江的:郑来自义乌的:楼、骆、傅、朱(河上)、柳、虞、颜来自东阳的:陈(塘里)、朱(许贤)来自金华的:朱(桃源)、韩(永思堂)来自永康的:胡(紫霞)、瞿、马(塘村)来自汤溪的:华(华家垫)来自江山的:柴来自青田的:汤(河斗)来自温州的:陈(涝湖)来自杭州的:张(衡河)、郁、洪、孔、魏(县城)来自德清的:魏(河上)来自富阳的:孙、盛、倪、陆(戴村)来自淳安的:郎来自江山的:柴来自古越地以外的有:来自江苏的:顾来自江西的:万来自安徽的:汪(东汪)来自河北的:赵(大弄)、张、葛、徐来自河南的:沈(云石沈村)、郁来自陕西的:於、马(板桥)综上所述,直接从始居地迁来萧山的几近于零。虽然跨湖桥遗址证明8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但此后战事、灾荒频发,萧山发展延滞。至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在凤凰山下营建宫室后,钱塘江南岸这方宝地始为人们重视,各姓陆续迁此。各姓迁萧山时间,以南宋和明朝为多:唐朝:丁、李、楼北宋:华(渔浦)、沈(长巷)、诸、魏(河上)、胡(所前)、邵(进化)、张(城南)、倪(浦南)南宋:王(苎萝)、施(航坞山北)、任(县城)、华(渔临)、汪(大义、构源)、瞿、黄、韩(湘南)、来、汤(夏孝)、钟、赵(杜湖、石柱头)、杨、俞、陈(涝湖)、顾(云石)、高、夏、戚(义桥)、曹、詹、裘、郭、戴(苎萝)、谢、傅、沈(云石)、朱(鹊竿)、柴元朝:张(葛、徐)、孙(湘湖)、於、朱(黄阁河、城东)、张(衡河)、周(来苏)、虞、颜、蔡、郎、何、赵(大弄)、史、洪、郁(郁家山下)、马(塘村)明朝:孔、吴、金、范、汪(东汪)、姜、胡(赭山、紫霞)、冯、徐(吉山、井亭)、盛、杜、魏(县城)、童、卢、缪、方、郑(所前)、毛、钱(浦阳)马(板桥)、骆、彭、祝、钟(佛山)说明南宋、明朝时期,萧山这方土地已趋成熟,居民日渐增多:唐开元中,39453(丁);南宋嘉泰元年,44643(丁);明崇祯十三年,92995人。(六)、家谱是个资料库:梁启超先生说:“族谱、家谱,一族一家之史”,为“国史取材之资”。当代谱牒学专家、谱牒学研究丛刊原主编武新立先生说:“家谱是个资料库”。诚哉是言!笔者在读谱中获得了鲜为人知宝贵知识,宣传了故乡的名人名胜,提高了萧山的知名度:一是弄清了萧山主要姓氏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开创基业的艰苦历程;二是疏理了150多个古村落历史,尤其是南部山区的村落史。那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勤劳、善良、淳厚、质朴和“耕读传家”民风;三是为萧山5部旧志(明嘉靖志、万历志,清康熙志、乾隆志和民国志)增补了20名进士。至此,萧山有进士349名,说明地灵则人杰;四是考证大禹确有其人、越王勾践为大禹44世孙。萧山的楼姓人、夏姓人都是大禹的后代;五是西施故里苎萝村确在今萧山临浦镇境内,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朝廷在此设苎萝乡西施里,至今,尚有王、倪、於、周、赵、施、屠、葛、童、戴10姓宗谱可以证明;沿浣纱溪两岸的14处遗迹,原知原味,累累如贯珠,留下了西施的芳踪;六是考证欢潭是岳飞、牛皋等带领部分亲兵去诸暨店口看望朝议大夫、金华县知县陈协时,天热欢饮潭水,不是岳家军抗金经过;七是考证出明初山西布政使、后奉旨出使日本的华克勤为闻堰潭头华氏始祖,其隐居读书的延庆寺还在。朱执信的祖籍是衙前翔凤村八是发掘出完整的两组“萧山八景”组诗和别的描写萧山景观的诗词。这些诗词5部旧志未收,当代出版的如萧山古诗五百首等也缺载;九是发现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曾有密谋的史实,可补正史之缺;十是找到了汤金钊象和他的自订年谱,解开了其棺木中的木脚之谜;十一是考释了金庸堂姐查良镜与汤氏家族的关系,刘墉(“刘罗锅”)与萧山朱氏(黄阁河)的渊源不唯如此,在拜读、摘录家谱中,笔者受到先人“居庙堂之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耕读创业、诗礼传家,孝亲睦族、尊师重道,守身积德、清廉自律等等美德高风的教育(家谱中有“家训”或“家诫”,以教育子孙)。(七)必须有分析地引用家谱资料家谱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浦南顾家埭1947年续修的萧山桃源顾氏宗谱尊顾劬为第1世。顾劬为顾邵之误。顾邵为顾雍之子。顾氏第1世当是顾雍。(此条错误在顾家溪同年续修的萧山长潭顾氏宗谱中已得到改正)浦沿河东王村萧山王氏宗谱序说:“我邑西乡之有王氏也,有谓自其始祖贻正公于明成化间从山阴钟泽迁于此。”又说这位贻正公居“国子博士,授左位将军,拜驸马都尉,赐贻永,位至尚书。生于成化四年,卒于嘉靖四十七年。”按:王贻正为北宋时国子博士。驸马都尉贻永是他的儿子。明嘉靖帝在位止于四十五年,何来四十七年?义桥赵家坞浚仪赵氏玉牒世谱尊佥判毅武军节度使、佥判绍兴府兼守孝陵的赵摅为始迁祖。其实赵摅一直住在绍兴东关,迁居赵家坞者为赵摅的9世孙赵仲睦,时在明朝中期。天氏颜氏宗谱1923年重修时赫然有乾隆四十九年徐渭序,此徐渭不知何许人也?一首题口氏宗谱的七律:“奉观先牒起遐思,南北家乘续旧枝。一脉子孙无异姓,千年昭穆恍同时。蒸尝共守唐臣庙,今日犹存宗诰辞。惟愿后人存孝敬,莫将身世负君师。”这首告诫子孙不要数典忘祖的诗,分别为余姚黄氏、萧山埭上黄氏、萧山涝湖蒋氏、萧山长潭顾氏4谱转载,作者署宋王十朋(11121171),乐清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侍御使;欧阳元量,江西新喻人,山阴县知县,著决胜兵要经;吴潜(11961262),安徽宁围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状元,兵部尚书、参知政事;黄溍(12771357),义乌人,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侍讲学士。究竟何人题何姓家谱?还是伪托名人,提高家谱品位?至今仍是一个谜!再如有一首题为辞朝诗的七律:“大定山河四十秋,人心不是水长流。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好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世间多少忠良将,服侍君王不到头!”说明封建社会的大臣,天天提心吊胆,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只有辞朝退隐了,才能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如果没有飞来横祸的话。这首诗先后为渔临关华氏宗谱和郁家山下郁氏宗谱所引用,作者分别是宋吏部尚书华琜(王字旁加”来”)和宋吏部尚书郁琜。华谱重修于1916年,华琜为该族29世;郁谱重修于1947年,未表明郁琜世系。很明显,郁谱中的这首诗从华谱移入。这是谱师的常玩小动作。家谱中,往往存在着自相矛盾:进化吉山徐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纪律委员发言稿100字
- 2025年垃圾分类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幕墙工人考试题目及答案
- 清朝四川状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品德电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广东惠州市博罗县东部自来水有限公司招聘及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中药药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九十年纪念日活动策划方案
- 临湘市装修施工方案
- 2025内蒙古工业大学招聘20名博士学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伟星PPR培训课件
- 小学语文高段课标解读
- 排污许可证审核及环境应急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艺术展演活动策划公司简介范文
- 2025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属单位招聘(10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课件-第一章 公路损坏分类与识别
- 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演练计划
-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 精神病症状学
- 2025-2030年中国制动片和制动衬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安检服务风险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