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摘 要:董仲舒作为西汉最著名的公羊经师,其思想集中体现于春秋繁露中。他继承了传统的公羊学说,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许多独特阐释,提出了天道阴阳等诸多理论。所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西汉中期封建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继承了汉初的法治政策,以尊“公羊家”为口号创造了“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模式。他出师征伐,变更制度,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使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整合,帝业臻于鼎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义;阴阳理论;西汉政治一、春秋繁露的创作背景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帝时期相对宽松,广开献书之路,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隐退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汉武帝讲文治,修武功,举贤良对策笼络人才。董仲舒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回答武帝策问,颇得汉武帝的赏识。由此,奠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模式,使儒学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服务。董仲舒以阐发孔子春秋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也应运而生,并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中。二、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董仲舒根据孔子观点归纳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春秋大义”,在春秋繁露中主要为:(一)为臣之义在于忠诚无僭越1.为人臣者不得有损君主的绝对权威。诸侯不得专执,不得专地,不得舞天子之乐等,都是此意。为人臣者必须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天子的指挥,不得蔑视更不得损害王权。如“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得专讨也。”陈夏征舒犯弑君之罪,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有讨贼之义,本应肯定,但春秋贬之。是因为在没有得到周天子允许的情况下,同为诸侯国的杀伐,是僭越君权的行为,是为“专讨”。2.为人臣者应该绝对忠于君主。春秋繁露王道曰:“观乎鲁隐、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根据公羊传记载,鲁隐公代桓而立,始终有还政之意;祭仲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惜冒骂名危险,以郑国大局为重;卫叔武在卫君被逐期间代君位,卫侯复国而还政;宋孔父、仇牧和晋荀息,都是在国君遭遇危险时,不惜杀身成仁,为主捐躯。春秋在记载中对此有褒扬之意,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真正忠诚的行为。3.为人臣者应该知权,即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君主的行为方式。春秋繁露王道曰:“鲁隐公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气义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所谓执权存国者,以祭仲之事最具代表性。春秋桓公十一年载:“宋人执政祭仲。”公羊传曰:“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祭仲在宋国威逼下,“出忽而立突”,使国家变亡为存,行权者的动机和效果都有利于君主,是谓“知权”,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目的。(二) 攘夷狄意在先治诸夏而后统一夷狄董仲舒认为春秋褒扬中国礼仪文明,反对夷狄侵扰中原,因此在春秋繁露王道中曰:“桓公存邢、卫、杞,不见春秋,内心予之,。桓公救中国,攘夷狄,卒服楚,至为王事者。”齐桓公存邢、卫、杞,是抵御北狄;召陵之会服楚,是对南蛮的反击。董仲舒对这些“攘夷狄”的举动给予肯定。春秋成公十五年载:“叔孙侨如会晋士、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鰌、邾娄人,会吴于钟离。”传曰:“竭为殊会吴?外吴也,竭为外吴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董仲舒接受并发展了此种说法。春秋繁露王道曰:“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董仲舒认为这是王道的体现,即王者要统一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然后统一“诸夏”,最后将蛮夷戎狄收入王者版图,这也正是孔子为后世王者统一天下设计的方略。董仲舒将春秋攘夷、外夷狄之义解释为王道,主张分步骤实现统一,也有劝谏之意,因为董仲舒所处的时代天下早已统一,但周边落后民族的侵扰依然存在。攘夷具有深远意义。(三) 王道、人道实际共为一套和谐治国之理念所谓“人道”,是指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准则;所谓“王道”,是指最高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理论和制度。记叙鲁国242年历史的春秋完备地体现了人道和王道,这是董仲舒对春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春秋繁露玉杯曰:“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挟而王道备。法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为采。”又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春秋曰:杞柏来朝。王者之后称公,杞何以称伯?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其中体现了王道制道,为新王立法。在董仲舒的观念中,春秋包含着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理论准则,春秋的每一条经文,经文中的每一个事件、人物,甚至字词都蕴含着孔子的治国理念,孔子著春秋就是为了后来的继周者王朝设想的政治蓝图,春秋也为汉朝统治者确定“汉道”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三、春秋繁露中的哲学思想 春秋繁露中的哲学思想以神学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主要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目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至高无上的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它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二)“君权神授”思想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体现其意志,主宰自然和社会。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意志的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君子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并按照天的意志统治人民的。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春秋繁露提出性三品说、人性论,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万民的,是纯粹的仁和善;中民之性具有善的素质,经过君主的教化便可以达到善;斗筲之性这些人是劣等人,即使通过圣人的教化也不会成为性善者,需要加以严格防范。(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春秋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春秋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理解判断,认为道是永恒的、绝对的。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和阴,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更不可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即维护封建统治者的道和天是一样的,是永远不变的。(四)“忠孝合一”的天然从属观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颜渊中便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韩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为“三纲”划出来一个明晰的轮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董仲舒对此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条文,“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君权的统一、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四、董仲舒思想的社会影响 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及其哲学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使儒学走向独尊之路,并确立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地位,对后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政策及管制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择要罗列如下:(一)董仲舒“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成为民众反盐铁专卖的理论武器盐铁专卖是汉武帝为解决长期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搜刮性政策,加速了社会贫困化进程,引起了各个阶层的不满。董仲舒认为,国家“与民争利”必然导致百姓“皆趋利而不趋义,”这不是王道教化之道,而是秦亡之道。所以他在春秋重民之义的旗帜下明确提出了“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说“古井田法虽难卒于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主张废除此制度,但未被武帝采纳。武帝死后,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继承了董仲舒的观点并对此提出了激烈的批评。盐铁论本议:“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同时分析了政府专卖盐铁的诸多弊端,盐铁论禁耕中有:“铁器失其44宜,而农民失其便”,铁器农具由“县官笼而一之”政府专卖统一规格的农具,不适应当地需要,使“农民失其便。”另外,盐铁论国疾:“车器难就而易败,车不累期,器不终岁。一车千石,一衣十钟。”农具由政府专卖,质劣价高,增加了农民负担,不利于农业生产。贤良文学们主张还利于民,反对于民争利,如盐铁论能言:“罢利官,一归之于民”,“利官”就是指盐铁官。此种观点和看法是深受董仲舒经济思想影响的,是董仲舒对“盐铁皆归于民”的反对汉武帝盐铁政策的意见的翻版。(二)董仲舒的天谴说为督促帝王改正错误和查处恶吏提供了合理的追查口实董仲舒利用春秋灾异说指出兼并的危害。春秋繁露王道中说:“强奄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不能禁止。日为之食,星陨如雨,雨椥,沙鹿崩。春秋异之,以此见悖乱之征。”通过言灾异对皇帝给予警示。对此,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派博士褚大、徐偃等人巡视地方郡国,查处兼并土地与民争利的贵族官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十三州刺史,以六条问事,解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董仲舒所言日食、星陨、风沙灾异天谴警示的督查。(三)董仲舒的农业经济思想对西汉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董仲舒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遣谒者劝遭水灾的郡种宿麦,也是受到了董仲舒的影响。春秋繁露立元神:“兼沫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古,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而衣食之源以五谷为主,五谷之中麦与禾又是最重要的,故董仲舒上书武帝:“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兼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可见,其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极为深刻的。另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述之经济主张对武帝以后汉代诸帝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深远影响。如元帝时有什一而税、岁役三日之制;哀帝时有限田之议;王莽时期有“奴婢令”和“王田令”,可见,董仲舒的经 济思想对西汉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四)董仲舒“德刑兼用”的治国思想,对汉代及后世法律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初的法律制度承秦而来,虽然陆续有所修改,但大体规模未变。秦制以严刑峻法著称,汉初也大致如此。景帝时期的公羊传集成了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倡导“以德化民”,董仲舒对此又有发展,倡导“德刑并用”。他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说:“以德为国者,甘于骀蜜,固于胶漆。”并认为刑罚不可偏废,同等重要。如春秋繁露四时之副中说:“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那么刑又怎么使用才稳妥呢,董仲舒又给出了答案,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所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春秋繁露玉杯中说:“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春秋繁露正贯中说:“论罪源深浅定法诛。”董仲舒的这些观点对汉代及后世法律的制定和治狱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1.直接影响到西汉法律的制定。汉武帝时任用张汤、赵禹修订律令。汉书刑法志:武帝“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另外,史记酷吏列传中:“(张汤)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史。”关于其修订律令的情况记载,汉书刑法志做了描述:“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讹,禁网寝密。”又晋书刑法志载魏律序曰:“律之初制,无免坐之文。张汤、赵禹始作监临部主,见知故纵之例,其见知而不举劾,各与同罪,失不举劾,各以赎论,其不见不知,不生也,是以文约而例通。”由此可知张汤、赵禹更定律令与董仲舒所言:“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后其志”相符。春秋决狱原情定罪的本意是对汉初的严刑峻法的修正修改,以重志之义为偶然因素触犯法律者解脱。董仲舒还直接参与律令的制定,由此观之,汉武帝修订的法律是受春秋决狱影响的。2.对西汉统一法度律令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特别强调统一法度,“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则“民知所从”。记载于史记酷吏列传中的张汤治陈皇后蛊狱案,就是按法度行事。说明武帝修订律令是受其影响的。(五)董仲舒的“先近而致远”的治国方略,对稳定边疆,加速民族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阐释了许多关于如何对待夷狄的春秋大义,并从中提出了诸多处理夏夷关系的主张,如春秋繁露竹林中说:“春秋之常辞也,不与夷狄而与中国为礼。”“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而从其事。”春秋繁露奉本:“今春秋缘鲁以言王义,远夷之君,内而不外。”又春秋繁露王道:“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可见,董仲舒把夷狄等少数民族视为外,强调圣人在春秋中的夷夏之辨,视其为王者臣民,王者统一天下,最终将化夷狄以“来远”。这种认识为汉武帝以及后来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摆脱少数民族的威胁,开拓疆土,稳定边防,加速民族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表现在:1.出师征讨匈奴贵族的侵扰。汉初因国力衰惫而屡遭匈奴侵扰,致使夷夏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汉高祖时曾有七日白登之围,这对汉朝是奇耻大辱。到了汉武帝时, 国力强大,军备充足,他利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释“春秋大复仇之义”,主张向匈奴征讨,以洗高祖被围之耻。他对匈奴发动了多次战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武帝认为对匈奴的战争符合春秋之义,显然是受了董仲舒的影响。通过对匈奴的一系列战争基本上解除了匈奴贵族政权对北方边疆的威胁,同时也使被匈奴统治的诸多北方少数民族开始陆续与汉王朝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并且对今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间的和谐相处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2.王者爱及四夷,以德服夷。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曰:“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故王者爱及四夷。”又说:“与之厚利以没其意,与盟于天以坚其约,质其爱子以累其心。”这说明董仲舒主张用和平的方法来处理汉王朝与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这对汉代的民族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汉武帝不断招抚少数民族降将,争取、联合少数民族的和平进步力量,以德服夷。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因单于欲杀己,故与休屠王等商议欲降汉,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并合并其众共四万余人降汉。武帝对此非常重视。史记汲黯列传记载:“匈奴浑邪王率众来 降,汉发车二万乘”迎接,赏赐降众,封浑邪王为漯阳侯,并将少数王、将封为侯安置于相应郡县。其余人员则分别安置在北边五郡故塞外,作为汉的属国。武帝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深得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认可和拥护,对团结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以德服夷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功臣表记载,汉武帝封侯共75人,且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这种以德服夷的政策也为其后的君主所继承。(六)董仲舒的“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的主张,开创了我国科举取士之先河从教育体系来看。在汉代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官学,而中央官学的主要形式是太学,太学则是由董仲舒提议创设的。他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认为有了太学便可以集中天下贤士,使其担当教化人民的重任,并将统治者的意志贯彻到现实当中,以此巩固其统治。董仲舒进言武帝“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立太学以教于国。”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下诏:“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董仲舒还提出“立辟雍庠序”的建议,要求还要在各郡国设地方官学。这一建议也得到了武帝的赞同。据汉书循吏传载:“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从教育目的来看。兴办学校的目的首先是通过太学及庠序所培养的士来改变此前军功重臣垄断政权的局面,从根本上消除凭借血缘关系世袭官职爵位的现象,实现春秋繁露王道所言“大夫不得世。”即改变“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资,未必贤也。”“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未得其真”的局面,从而使孔子倡导的学而优则仕成为现实,这与其所释春秋三世之义“讥世卿”相吻合。另外,通过教育又可以“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促进思想的统一,进而实现“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以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从教育内容来看。在汉代的教育体系中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名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所以他主张以儒家经典的六艺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学校的教授而使其成为知识分子共同理想,从而促进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采纳了之一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设立五经博士,标志着儒家经典受到重视,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在官制方面,官吏的选举与学校尤其是太学的兴办有着重要联系。董仲舒在建议兴办太学的同时重视选举贤能,他在春秋繁露十指中说:“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他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遍得天下之贤人”,“量材而授官,録德而定位。”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同时通过推荐和考试把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相结合。元朔五年设立博士弟子员制度,中央由太常直接补选;地方郡国,“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便可推举入太学学习,太学一年进行一次考试,名次高者可以任官,成绩劣者即辞退。对此,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藉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者,辄罢之。”“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这样,学而优则仕的入仕途径已经完全打开,使汉朝的官吏选拔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察举和征辟成为选官的主要方法。同时,与考试相结合,以考试名次高低决定能否入仕形成了我国科举取士的萌芽。由此,也改变了官僚队伍的构成,文官逐渐成为主体。参考文献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 周贵钿.董学探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5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皮锡瑞.经学通史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3.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8 李宗桂.论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M.学术研究,1994.9 柏杨.中国历史年表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0 华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Thinking of The Medium-term Political Impac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bstract: Dong Zhongshu, best known a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by rams of the division,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his thoughts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与交通安全
- 《诫子书》课件教学课件
- 公司节前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亲子共读课件设计意图
- 血透室护理质量总结分析
- 亭子乐高搭建课件
- 护理管理工作总结
- 事故应急救援安全培训课件
- 《蒹葭》课件内容
- 公司级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四川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考试仿真试题及答案一
-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中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卫生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大单元教学设计)
- 药械知识培训计划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气瓶检验员闭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医院环境感染监测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