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类专业(A).doc_第1页
电气信息类专业(A).doc_第2页
电气信息类专业(A).doc_第3页
电气信息类专业(A).doc_第4页
电气信息类专业(A).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气信息类专业(A)摘要:2.了解查看编译结果,仿真,引脚锁定和下载.二,先进先.导行波等波的知识),可使学生获得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了解数据加密标准和各种加密算法.三,课程学时分配序号.关键词:下载,导,算法类别:专题技术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电气信息类专业(A)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目 录专业基础课程1. 电 路教学大纲12.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53.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124. 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165. 微机原理教学大纲19专业课程6. 半导体物理基础教学大纲237. 半导体器件教学大纲278. 专业英语(电子信息类)教学大纲309. 硬件描述语言教学大纲3310. 集成电路CAD教学大纲3711. 集成电路原理教学大纲4012. 集成电路工艺教学大纲4313.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教学大纲4614. 半导体器件物理教学大纲4915. 复杂数字系统设计教学大纲5316.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5717. 电磁场与电磁波(双语)教学大纲6218.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6519. 数字通信技术教学大纲6820. 信息论与编码教学大纲7221.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大纲752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7723.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8024. 集成电路封装(双语)教学大纲8325. 集成电路测试教学大纲8726.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教学大纲9027. 射频集成电路教学大纲9328. 功率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教学大纲9629. 光电子物理基础教学大纲10030. 电子工程物理基础教学大纲10331. MEMS技术教学大纲10532. 微电子材料及制造设备教学大纲10833. 电磁兼容技术(双语)教学大纲11234. 可编程逻辑器件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11635. VLSI系统设计教学大纲12036. 系统芯片SOC设计教学大纲12337. MCM组件设计技术(双语)教学大纲12638. 计算机控制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13139. DSP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13440. 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13741. 数据压缩技术教学大纲14042. 电波与天线教学大纲14343. 数字电视教学大纲14644. 智能信号处理教学大纲14945. 语音信号处理教学大纲15246. 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大纲15647. 交换技术教学大纲15948. 现代通信网教学大纲16349.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16750. 光纤通信教学大纲17151. 通信网协议教学大纲17452. UNIX基础教学大纲17753.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大纲18154. 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大纲18555. 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大纲18756. 微电子学概论教学大纲190独立实践教学环节57. MATLAB初步入门教学大纲19458. 电子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大纲19759. 电子线路分析(SPICE)教学大纲20060.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036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0662.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20963. 硬件描述语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1364. 半导体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1665. 微电子工艺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1966. 集成电路CAD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2267. CMOS模拟集成电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2568.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2769.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3070.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3371. 现代通信网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3572. 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3873.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大纲241III电 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电 路学分: 5 总学时: 80 实验学时:(单独设课) 其它实践环节:电工电子实践初步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电气信息类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电路是一门具有基础理论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二重性的专业基础课,是电气、电子信息类等电类专业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在整个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电路课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也是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又要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技巧的运用,并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此外,还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课外作业,阅读有关的电路学习指导书和电路典型题解,更有效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电路模型和电路定理1掌握: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电阻元件、理想电压源、电流源的定义与伏安关系(VAR);受控源的基本概念、VAR及类型,电功率与电能量的概念,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2理解:电路模型的建立。3了解:实际元件与理想元件的区别。4教学重点: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基本电路元件,电阻、电源、受控源的VAR,功率的计算、功率的吸收及释放,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5教学难点:受控源的基本概念,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受控源的功率。二、线性电阻电路分析1掌握: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串联、并联,Y),电源的串、并联等效变换,实际电源的概念及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概念及其求解法;图的基本概念,支路法,结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和网孔法;叠加定理(含齐次定理)及其使用条件,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及等效电路,最大功率传输定理。2理解:替代定理及其应用。3了解: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和对偶原理。4教学重点: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求解法;结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和网孔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及其等效电路,最大功率传输定理。5教学难点:含受控源一端口网络输入电阻的求解;含独立源支路、受控源支路的结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三、线性动态电路分析(时域分析)1掌握:储能元件(L、C)的特点及其串、并联;动态电路的基本概念,换路定理及初始值的求解,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时间常数、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自由分量和强制分量、稳态和暂态等基本概念,三要素分析法;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性质(振荡与非振荡);状态方程的建立。2理解: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二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教学重点:一阶电路初始值的求解、响应分类、时间常数,三要素法;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性质;状态方程的建立。4教学难点:一阶电路中电阻支路上的全响应,含受控源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四、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掌握:正弦量及其三要素、相位差的概念,相量的概念及其性质,KCL、KVL及电路元件VAR的相量形式;阻抗和导纳的定义及含义,阻抗的等效变换,相量图,一般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功率因数的提高,最大功率传输;互感的基本概念及其VAR,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理想变压器;RLC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谐振;对称三相电源及其联接方式,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三相负载的概念及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三相对称电路的分析,三相功率的计算与测量。2理解:变压器原理;网络函数、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3了解: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非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与计算;有效值,平均值,平均功率的概念,波特图的基本概念。4教学重点:正弦量及相量法,元件的阻抗与导纳,相量图,一般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复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分析计算,最大功率传输条件及分析计算,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谐振;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计算及理想变压器;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及三相功率的计算与测量。5教学难点:复功率、功率因数及其提高;相量图解法;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计算;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及三相功率的计算与测量。 五、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1掌握:割集的基本概念,割集矩阵Q(Qf)、关联矩阵A、回路矩阵B(Bf),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2理解:回路电流方程、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3了解:矩阵A、Bf、Qf之间的关系。4教学重点:矩阵A、B(Bf)、Q(Qf),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5教学难点:基本矩阵Bf、Qf,含有受控源复合支路的电路方程矩阵形式。六、二端口网络1掌握:Z、Y、T、H四种参数方程及四种参数计算,各参数之间的转换,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含二端口网络电路的分析。 2理解:二端口的连接。3了解:回转器、负阻抗变换器的基本概念。4教学重点:四种参数方程及参数计算,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含二端口网络电路的分析计算。5教学难点:H、T参数方程,H、T参数的物理意义。七、非线性电路1掌握:非线性电阻的定义、特点及VAR,小信号分析法。2理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方程。3了解:分段线性化法。4教学重点:小信号分析法。5教学难点:非线性电阻电路方程。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电路课程的实践环节独立授课,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见相关教学大纲。四、课程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学 时其中实验(上机)学时备 注1绪论、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52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43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64电路定理65储能元件26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107相量法48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89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510电路的频率响应411三相电路512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613二端口网络614非线性电路415习题课、复习、机动5合 计80五、其它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2教学方法建议: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理论教学。3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15% ,平时测验:15% , 期末考试:70% 。(2)闭卷笔试,百分制记分。4作业要求:按理论教学每学时1.5题的比例,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作业。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邱关源主编,电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主要参考书:(1)公茂发主编,电路学习指导与典型题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李翰逊编,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其它: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分别在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制订者:王桂星审核者:章国安 电子信息 学院 电路与系统 教研室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学分: 4 总学时:64 实验学时: (单独设课) 其它实践环节:电子生产实习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电气信息类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电子技术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可以预计,在新世纪里,它仍然是最瞩目的应用技术之一。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本课程作为电子技术的基础之一,是电类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其前续课程为电路。本课程为多门后续课程和电类多种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化和衍伸,就是一门独立的实际应用技术。由于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应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相互验证、充实和促进。2本课程的任务结合实践环节,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了解信号和电子系统的概念,了解模拟信号放大概念、放大模型及主要性能指标。二、运算放大器1基本要求(1)掌握: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线性工作条件下虚断、虚短以及虚地的概念及应用,同相和反相放大电路,加减运算,积分微分运算。(2)理解:运算放大器的模型。2教学重点比例放大,加减运算,积分运算。3教学难点线性、非线性工作的概念,虚短、虚断概念的运用。三、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1基本要求(1)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正向V-I特性的模型及分析方法,二极管及稳压管电路的应用。(2)理解:P型和N型半导体,二极管的V-I特性及主要参数,稳压管的性能特点。(3)了解:半导体共价键结构,载流子的产生和复合,半导体的温度特性,PN结的反向击穿,几种特殊二极管。2教学重点二极管的性能特点及电路分析应用。3教学难点PN结的形成及单向导电性的物理机理,二极管正向V-I特性模型及电路分析。四、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1基本要求(1)掌握: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基本放大电路三种组态的电路构成、基本工作原理、主要特点及应用场合,静态分析概念及方法,三极管及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及参数估算,动态分析概念及方法。(2)理解: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原理及放大作用,图解分析法的原理和特点,放大电路的工作点稳定及补偿原理和方法,组合放大电路及复合管的特点及应用。(3)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分析。2教学重点基本放大电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静态分析方法和主要参数计算,工作点的稳定原理,小信号模型及动态分析方法和主要参数计算。3教学难点直流偏置概念,交直流通路的画法,交直流负载线的画法及物理含义,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和动态范围的影响,输入输出信号的相位关系,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五、场效应管放大电路1基本要求(1)掌握:场效应管的工作特点,放大电路各种直流偏置的构成和特点,场效应管共源放大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及分析。(2)理解: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FET与BJT三种放大电路的对比。(3)了解:各种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2教学重点场效应管的特点和主要参数,自偏压及分压式自偏压电路的静态分析,共源放大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分析及主要参数计算。3教学难点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主要参数及其物理意义,直流偏置的原理、应用场合及参数计算。六、模拟集成电路1基本要求(1)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特点,静态工作点的分析和计算,差模、共模信号的概念,各种输入输出方式下的主要参数计算,提高共模抑制比的意义及途径。(2)理解:电流源的特点、主要参数计算及主要作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和特点,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及理想状况,模拟乘法器的应用。(3)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专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变跨导式模拟乘法器的工作原理。2教学重点差分放大电路的特点、静态分析及各种输入输出方式下的主要参数计算,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3教学难点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差模与共模信号环境下的射极等效电路,各种输入输出状况及差、共模信号下的主要参数计算。七、反馈放大电路1基本要求(1)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瞬时极性法判别,各类型反馈的特点,负反馈对增益的影响及增益的一般表达式,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近似计算。(2)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3)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原理及稳定工作的条件。2教学重点反馈极性及类型的判别,各反馈类型的特点,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增益的近似计算。3教学难点局部反馈和整体反馈及影响,分立元件电路中反馈极性及类型的判别,电流反馈的判别,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利用输入输出电阻辅助计算电路的增益。八、功率放大电路1基本要求(1)掌握: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2)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主要特点,甲类、乙类、甲乙类的工作原理、区别及特点,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的计算,功率管选择原则。(3)了解:图解分析原理。2教学重点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乙类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3教学难点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计算的图解分析。九、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1基本要求(1)掌握:滤波定义及有源滤波电路的构成和特点,正弦波振荡电路持续振荡的条件(相位平衡和振幅平衡),起振条件,相位平衡条件的判别及振荡频率的计算,RC桥式振荡电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LC选频电路的构成及特点,变压器反馈式和三点式LC振荡电路的构成、判别及工作原理。(2)理解:二阶有源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移相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判别,石英晶体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比较器的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及振荡频率的计算。(3)了解:方波和锯齿波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2教学重点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相位平衡条件及判断,由选频电路计算振荡频率。3教学难点用相位平衡条件判断正弦波振荡电路振荡与否,非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中开关元件的作用及对振荡频率的影响。十、直流稳压电源1基本要求(1)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波形图,电容滤波的工作原理及各点参数计算,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计算,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2)理解:一般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的构成,稳压电源的主要性能指标。(3)了解:并联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2教学重点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计算,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实践环节独立设课,教学详见“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章节及内容学时作业量(参考)备注1第一章 绪论232第二章 运算放大器463第三章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564第四章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16245第五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576第六章 模拟集成电路677第七章 反馈放大电路8128第八章 功率放大电路469第九章 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81210第十章 直流稳压电源4611复习212合计6489五、其它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2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学习并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在扎实掌握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熟悉并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参数和应用方法,围绕模拟电子信号的产生、处理和变换,进一步深入学习反馈放大、基本运算、有源滤波、选频振荡、整流稳压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典型电路计算。教学中,应突出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和应用,以集成运放为主、分立元件为辅,分析各功能电路基本原理和计算,适时的引导设计思路,并可结合实践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充介绍。SPICE仿真例题可结合电子电路EDA课程或实验进行。3学生学完本课程以后应初步具备以下能力:(1)熟悉常用半导体器件和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并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2)熟悉基本电子电路的功能及主要应用,掌握其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3)具备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一定的深化能力和创新意识。4考核方式:(1)考核的基本思路课堂教学部分主要通过期末理论考试实行,实验部分主要通过期末实验考核实行,相互间可交叉,提倡给学生创新思维、自由发挥的空间;实践环节部分主要通过生产实习进行。 (2)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测试、单元测试、提问质疑等一项或多项组合)相结合。(3)平时考核作业(课外习题练习)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期中测试、单元测试可根据时间和课程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课堂提问、答疑和质疑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一个较好方法。(4)成绩计算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10)期末考试(7090)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主要参考书:童诗白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001年;陈大钦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000年;以及其它相关书籍和习题解答。6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教材中“* ”的内容,根据现在的发展和要求,本大纲中已有部分涉及,未涉及的部分,可根据今后的发展和要求自行决定。制订者:冯泽民审核者:王桂星 电子信息 学院 电路与系统 教研室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学分:4 总学时:64 实验学时: (单独设课) 其它实践环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适用专业: 电气信息类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针对电类专业,学习数字逻辑设计的知识要求而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重要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熟练地掌握一般数字逻辑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了解数字逻辑的发展概况,掌握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来设计一般的数字电路。为学习后续课程、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有关基本概念、术语;掌握数制、二进制码及其之间的转换及数字逻辑的基本运算; 2掌握逻辑代数常用基本定律、恒等式和规则。掌握逻辑代数的变换和卡诺图化简法;熟悉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 3了解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熟练掌握基本逻辑门(与、或、与非、或非、异或门)、三态门、OD门(OC门)和传输门的逻辑功能。学会门电路逻辑功能分析方法。掌握逻辑门的主要参数及在其应用中的接口问题。4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掌握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和加法器的逻辑功能及其应用;学会阅读MSI器件的功能表,并能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电路的正确连接。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表示方法,会用PLD实现组合逻辑电路。5了解锁存器、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SR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及T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正确理解锁存器、触发器的动态特性。6熟练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典型时序逻辑电路计数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的逻辑功能及其应用;正确理解时序可编程器件的原理;学会用Virelog HDL设计时序电路及时序可编程逻辑器件。7了解半导体存储器字、位、存储容量、地址等基本概念;掌握RAM、ROM的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了解存储器存储单元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CPLD、FPGA的结构及实现逻辑功能的编程原理。8理解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多谐、单稳、施密特触发器MSI器件的逻辑功能;掌握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单稳、施密特触发器的电路、工作原理及外接参数及电路指标的计算。9了解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DAC)、集成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计算;掌握并行比较、逐次比较、双积分A/D转换器(ADC)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正确理解D/A、A/D转换器的主要参数。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数字电子线路设计和分析方法(MAX-PLUS、Verilog HDL),培养学生运用先进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进行电子线路设计和分析的能力。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电子线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及步骤;2. 比较熟练地使用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MAX-PLUS)及语言(Verilog HDL);3. 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集成电路、晶体管元器件手册;4. 学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所设计的电子线路进行分析和调试;5. 学会编制设计文件、绘制较为复杂的电子线路图。四、课程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学 时其中实验(上机)学时备 注1数字逻辑基础42逻辑代数与硬件描述语言基础83逻辑门电路64组合逻辑电路145锁存器和触发器66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147存储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 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48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49模数与数模转换器4合 计64五、其它1前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2掌握电子线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及步骤;(1)熟悉逻辑门电路和常用的中规模的集成电路器件设计数字系统。(2)熟悉基本电子电路的功能及主要应用,掌握其分析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3考核方式:(1)考核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通过期末理论考试进行,实验部分主要通过期末实验考核进行,相互间有所交叉,并提倡给学生创新思维、自由发挥的空间;实践环节部分主要通过生产实习进行。 (2)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作业、期中测试、单元测试、提问质疑等一项或多项组合)。(3)成绩计算: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10)期末考试(7090)。(4) 闭卷考试,考题应符合本大纲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4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理论教学每学时1.5题的比例,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作业。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康华光编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主要参考书:(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杨志忠,数字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1)教材中“* ”的内容,根据现在的发展和要求,本大纲中已有部分涉及未涉及的部分,可根据今后的发展和要求自行决定。 (2) 学完本课程后,如有条件可安排一次课程作业,进行程序设计综合练习。制订者:张振娟审核者:王桂星 电子信息 学院 电路与系统 教研室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信号与系统学分: 4 总学时: 64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电气信息类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和学位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牢固掌握信号和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研究通信理论、控制理论、信号处理与信号检测、图像处理等后续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掌握信号的基本运算;阶跃函数、冲激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描述方法;系统的线性特性、时不变特性的概念。2了解信号的分类;冲激函数的导数和积分的有关性质;系统因果性和稳定性的概念。3教学重点:阶跃函数和冲激函数的定义,冲激函数的主要性质;系统的描述方法;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点。二、系统的时域分析1掌握LTI系统(包括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以及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概念;冲激响应的求解方法;卷积积分的定义。2了解系统阶跃响应的求解方法;卷积积分的性质。3教学重点:由系统方程求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冲激响应的求解;应用卷积积分求零状态响应。三、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1掌握周期信号傅立叶级数分解的含义和分析方法;非周期信号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信号频谱的画法;LTI连续系统响应的频域分析法、系统频率响应的概念;无失真传输系统和理想低通滤波器的特点;时域取样定理。2了解周期信号分解为正交函数的概念;周期信号傅立叶变换与傅立叶系数之间的关系;理想低通滤波器冲激响应的特点;频域取样定理。3教学重点:周期信号的傅立叶级数分解;非周期信号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和主要性质;系统频率响应的概念;时域取样定理。四、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1掌握(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和主要性质;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求法;微分方程变换解的求法;系统函数的概念;系统的S域框图描述法;应用电路S域模型求解电路全响应的方法。2了解(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拉普拉斯变换与傅立叶变换的关系。3教学重点:应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解拉普拉斯逆变换;运用微分方程变换解求解连续系统的响应;系统函数的概念。五、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1掌握Z变换的定义和主要性质;逆Z变换的求法;差分方程变换解的求法;系统函数的概念;系统的Z域框图描述法。2了解S域与Z域的关系;系统频率响应的概念。3教学重点:应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解逆Z变换;运用差分方程的变换解求解离散系统的响应,系统函数的概念。六、系统函数1掌握系统函数(包括连续和离散系统)零点、极点的概念及作用,运用系统函数分析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掌握系统稳定性的条件;系统信号流图的画法;系统直接、级联、并联实现。2了解系统的因果性的条件。 3教学重点:系统的稳定性的条件;运用系统函数分析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系统直接、级联、并联实现。七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1掌握系统的状态与状态空间的概念;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方法;状态方程的求解的基本方法。2教学重点: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方法;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时域和频域的求解方法。三、课程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学 时其中实验(上机)学时备 注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62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93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64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125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10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87系统函数68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39习题讲解、复习(机动)4 合 计64四、其它1先修课程:电路、工程数学、高等数学。2教学方法建议:采用板书、或者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教学方法。3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小测验和到课情况)占:30% 期末考试 70%。4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理论教学每学时1.5题的比例,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作业。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吴大正主编,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4版主要参考书:(1)Oppenheim,A V,Willsky A S and Nawab S H.Signals and SystemsSecond Edition,Prentice-Hall,Inc.,1997 (2)管致中等编,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郑君里主编,信号与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修订者:李蕴华审核者:王桂星 电子信息 学院 电路与系统 教研室微机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微机原理学分: 5 总学时: 80 实验学时: 16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学院各专业、电气工程学院各专业、测仪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电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从计算机组成器件及其接口方面研究计算机技术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汇编语言及与微型计算机结构相关的硬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应用能力。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微型机工作原理,半导体存储器与接口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与CPU的硬件连接与应用。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基础知识 1掌握常用的数据类型、数制及码制 2掌握定点数、浮点数的表示与运算方法 3. 了解字符编码 二、微型计算机概论 1掌握80X86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编程结构 三、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 1掌握80X86寻址方式 2掌握80X86指令系统四、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1掌握汇编语言的语法 2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调试方法 3掌握汇编语言编程的方法和技巧 4掌握常用DOS及BIOS功能调用的应用五、微处理器和总线操作与时序 1了解微处理器结构 2了解微机总线及时序的概念 六、半导体存储器 1了解半导体存储器分类 2掌握存储器扩展技术 3了解常用半导体存储器芯片 七、输入/输出方法及常用的接口电路 1掌握常用输入/输出方法 2掌握8255A并行接口的特性与用法3掌握8253/8254计数/定时器的特性与用法 4了解8250/8251串行接口的特性与用法 八、中断 1掌握中断的基本概念 2掌握中断的分类 3掌握中断的优先级管理 4了解8259A的结构、编程和应用 九、数/模及模/数转换 1了解数/模及模/数转换的特点 2掌握数/模及模/数转换器的功能 3了解数/模及模/数转换器的使用十、高性能微处理器 1了解高速接口的特点 2了解高速接口的应用实例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详见微机原理实验教学大纲。四、课程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学 时其中实验(上机)学时备 注1基础知识52微型计算机概论 53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102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865微处理器和总线操作与时序36半导体存储器37输入/输出方法及常用的接口电路1668中断109数/模及模/数转换7210高性能微处理器3合 计8016五、其它1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2教学方法建议:课堂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习步骤,达到学必用、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与实验以及平时考查 30% 期末考试 70%4作业要求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可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理论教学情况布置作业。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徐晨等编著,微机原理及应用,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主要参考书:(1) 艾德才等编. 微机接口技术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2) 刘乐善等编.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 杨全胜等编. 现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制订者:顾晖审核者:岳云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 计算机系统 教研室半导体物理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半导体物理基础学分: 3 总学时: 48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是研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半导体物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半导体物理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的半导体器件物理和工艺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原理等课程,并为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1了解基本的晶体结构类型;掌握半导体中的能带理论;了解晶体中薛定谔方程及解的形式和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能带。2掌握半导体中E(k)与k的关系,半导体中电子的平均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掌握电子与空穴的意义和区别;掌握有效质量的意义和应用;初步了解实际半导体能带结构。3了解回旋共振的方法测有效质量。二、半导体中杂质和缺陷能级掌握替位式杂质和间隙式杂质的区别和意义,施主和受主杂质和能级的意义;了解浅能级杂质的简单计算,杂质的补偿作用和深能级杂质的作用。了解族化合物中的杂质能级。三、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统计分布了解状态密度的意义和计算推导方法;了解费米分布函数;掌握费米能级的意义和数学表达式;掌握玻耳兹曼分布函数的应用和意义及与费米分布函数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浓度的计算;了解载流子浓度乘积的意义和关键量。掌握本征半导体载流子浓度的意义;掌握杂志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的计算及在各不同温度区间的简化条件;掌握电中性条件的意义和应用;掌握一般情况下的载流子的统计分布的计算和意义。了解简并半导体的意义和简并化条件。四、半导体的导电性掌握半导体的电导率和迁移率的计算;掌握半导体主要散射机构的原理及其起主要作用的条件。掌握迁移率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定性关系;掌握电阻率与杂质浓度和温度的定性关系。掌握玻耳兹曼方程的推导和弱场下的解的形式;了解电导率的统计理论。了解强电场下的效应和热载流子效应;了解多能谷散射和耿氏振荡。五、非平衡载流子了解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与复合的原理和过程;掌握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的计算和标志。掌握准费米能级的形成的原因和应用准费米能级计算非平衡载流子浓度。了解复合理论;掌握各种复合的过程;了解陷阱效应。掌握载流子的扩散和飘移运动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爱因斯坦关系的计算。掌握连续性方程的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在不同情况下的连续性方程的形式。六、pn结了解pn结的形成的方法和根据不同杂质分布对pn结的分类;掌握pn结的能带结构。能计算pn结的接触电势差;了解pn结中的载流子分布。掌握pn结非平衡状态下的pn结能带结构及理想条件下的pn结I-V方程。掌握pn结电容的来源和计算方法;了解pn结击穿和隧道效应。七、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了解金属、半导体功函数的意义;掌握金半接触电势差的计算方法;了解表面态在金半接触时的影响。了解金半接触整流理论;掌握金半接触的非平衡物理过程和扩散及热电子发射理论;了解肖特基二极管的原理。了解少数载流子注入的物理过程和欧姆接触原理。八、半导体表面与MIS结构了解表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