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原虫:疟原虫.ppt_第1页
课件:原虫:疟原虫.ppt_第2页
课件:原虫:疟原虫.ppt_第3页
课件:原虫:疟原虫.ppt_第4页
课件:原虫:疟原虫.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孢子虫均营寄生生活,细胞内寄生阶段一般无运动细胞器,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主要的病原虫种有: 1、疟原虫 2、弓形虫 3、隐孢子虫 4、卡氏肺孢子虫。,2019,-,1,2019,-,2,疟 原 虫,(plasmodium),2019,-,3,全世界疟疾形势 (WHO 1999),发病人数 35亿/年 死亡人数 110270万/年 非洲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 100万/年,2019,-,4,2000年4月26 星期三国际新闻 C2,2019,-,5,解放前我国75%的县有疟疾流行,3000万病人/年,30万死亡/年;至1989年降至13万,目前仍有15个省、区近3亿人受威胁。 云南思茅县1925年10万人,1950年仅剩1000人。 解放军进军西南时,有的连队因疟疾减员8090%。 修建滇缅铁路时,有的路段因疟疾暴发,50%民工死亡。,2019,-,6,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Plasmodium vivax( 间日疟原虫) P.malariae (三日疟原虫) P.ovale (卵形疟原虫) P.falciparum (恶性疟原虫),2019,-,7,疟原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体内。目前已知疟原虫的种类有120余种。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人的疟原虫寄生于人红细胞内,引起疟疾。,2019,-,8,疟疾研究历史简介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3000多年前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的象形文字。 2000多年前素问疟论及刺疟篇有对疟疾的病因、症候及针灸治疗的记载。 对疟疾病原我国隋代诸病原候论提出由感染山峦瘴气引起,其后国内外的一些医生学者也都认为是遇到一种恶浊的气体引起,因此称“瘴气”、“沼泽热”等。 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细胞中发 现疟原虫。,2019,-,9,Marchiafava 、Celli与Golgi等也分别在病人的血液内观察到了疟原虫。 Golgi 还观察了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的区别 。 1884年Gerhardt证明疟疾经输血传播。 1892年Marchiafava等发现恶性疟原虫。 1922年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发现疟疾的传播媒介。 19491960年间,Shortt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原 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1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2019,-,10,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2019,-,11,红外期裂殖体,2019,-,12,exo-erythrocytic schizont in liver.,2019,-,13,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薄血膜姬氏染色, 疟原虫核染成红色,胞质为蓝色,代谢产物疟色素为棕黄色,胞质纤细呈环状, 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为环状体。红细胞正常大小。,2019,-,14,间日疟原虫环状体:,模式图 实物照片,细胞核,细胞质,2019,-,15,三种疟原虫形态的比较;,环状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2019,-,16,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的伪足。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状的疟色素。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色变浅,开绐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2019,-,17,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模式图 实物照片,薛氏点,疟色素,2019,-,18,大滋养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2019,-,19,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3、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2019,-,20,间日疟原虫早期裂殖体:,2019,-,21,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有薛氏点。,成熟裂殖体,2019,-,22,间日疟原虫成熟裂殖体:,裂殖子,疟色素,2019,-,23,成熟裂殖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2019,-,24,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胞,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核一个。,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 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2019,-,25,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模式图 实物照片,2019,-,26,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2019,-,27,雌配子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2019,-,28,雄配子体:,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2019,-,29,(间日疟原虫为例),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雌按蚊吸血,经皮肤,裂殖体(裂殖子),裂体增殖(肝细 胞内发育),侵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雌、雄配子体,红细胞内发育,蚊吸血,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囊合子(卵囊),子孢子,蚊体期 发育,2019,-,30,2019,-,31,蚊胃壁上的疟原虫卵囊,2019,-,32,蚊唾腺内的子孢子,2019,-,33,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机制,吸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与裂殖子表面配体的特异性) 定向(裂殖子的类锥体与红细胞表面结合,) 侵入 封口,2019,-,34,疟原虫生活史,2019,-,35,2019,-,36,生活史特点:,1、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及雌性按蚊 人为中间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 雌性按蚊为终末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2019,-,37,2、人体内的发育分: 红外期的发育 红内期的发育,3、感染时期:,子孢子,2019,-,38,4、感染方式: 1)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叮人吸血时, 子孢子经皮肤感染。 2)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2019,-,39,5、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有速发型及迟发型子孢子,故患者有复发现象;而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只有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6、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体)。,2019,-,40,7、四种疟原虫生活史比较:,Pv 天 (速发型) 48小时 一年以上(迟发型) Pf 6天 36-48小时 Pm 15天 72小时 Po 9天 48小时,红外期发育时间,红内期发育时间,2019,-,41,Pv 周围血 侵犯网织红细胞 Pf 环状体及成熟配子 侵犯各期红细胞 体在外周血液,其余 各期均在皮下脂肪 及内脏毛细血管 Pm 周围血 侵犯衰老红细胞 Po 周围血 侵犯网织红细胞,红内期的发育场所,对红细胞的选择性,2019,-,42,1、潜伏期: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与种、株的特异性,感染方式与数量、机体免疫力及是否服用抗疟药有关) 恶性疟:7-27天 间日疟:11-25天,6-12月 三日疟:18-35天,2019,-,43,2、发作: 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所引起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及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称疟疾发作。 典型间日疟、卵形疟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36-48小时发作一次。,2019,-,44,冷:全身颤拦、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 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 汗: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冷(1-2h)热(4-6h)汗 “三步曲,2019,-,45,2019,-,46,红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液,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它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发作原因:,2019,-,47,3、疟疾的再燃: 疟疾经过若干次发作后,由于人体对疟原虫产生了免疫力或经不彻底的药物治疗 患者没有再感染,仅由于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疟疾的再燃。,2019,-,48,4、疟疾复发: 疟疾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经过人体免疫作用或经药物治疗消灭后,由于肝脏内迟发型子孢子发育产生的休眠体所产生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进行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2019,-,49,5、贫血:疟疾发作数次后,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甚。,原因:,1、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2、脾功能亢进。 3、红细胞生成障碍。 4、免疫病理反应。,2019,-,50,6、脾肿大、肝肿大: 脾肿大早期为充血,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晚期纤维化。肝脏也因充血和库氏细胞增生和吞噬功能活跃而增生。,2019,-,51,2019,-,52,2019,-,53,7 凶险型疟疾(重症疟): 无免疫力的或因各种原因延误诊治的疟疾患者,可因血中原虫数量剧增而出现凶险型症状。以恶性疟原虫引起多见。特点为起病急, 病情险恶,病死率高。,2019,-,54,2019,-,55,凶险型疟疾常见的类型有: 1、脑型 : 最常见(致病机制倾向于细胞黏附和毛细血 管阻塞学说 ) 2、胃肠型 3、超高热型 4、厥冷型,2019,-,56,8、妊娠疟疾:多见于初次怀孕的妇女,主要表现为,怀孕后,大量感染的红细胞聚集,黏附在子宫毛细血管内,好发于恶习性疟患者,2019,-,57,9、疟疾肾病: 以三日疟多见。临床表现为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和高血压,最后可致肾功能衰竭。 10、其他类型疟疾: 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2019,-,58,免疫: 1、先天免疫:Duffy血型抗原阴性 的人对间日疟原虫具有先天性抵抗力; 镰状细胞血红蛋白(Hbs)对恶性疟原 虫有抵抗作用;缺乏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的个体能抵抗恶性疟原虫的感染,2019,-,59,2、获得性免疫:,疟疾的获得性免疫具有:种、 株、期的特异性。,2019,-,60,获得性免疫通过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两种形式发挥效应。 带虫免疫及免疫逃避,2019,-,61,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大多数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能抵抗重复感染并使体内疟原虫降至较低水平,但未能完全消灭虫体,一旦用药物杀灭残存的疟原虫后,已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这种免疫状态称疟疾的带虫免疫。,带虫免疫:,2019,-,62,免疫逃避:,疟疾的带虫免疫显示了疟原虫既具有有效的免疫原性,同时部分原虫又具有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能力,疟原虫与宿主保护性抗体共存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2019,-,63,1、病史和流行病学史 2、病原学检查 常用方法:薄血膜法、厚血膜法,染色采用:姬氏染色或瑞氏染色。,3、其它诊断方法:免疫学方法、PCR法及DNA探针法等。,采血的适宜时间,薄血膜与厚血膜优缺点的比较,2019,-,64,适宜的采血时间 发作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采血(间日疟、三日疟);发作开始采血(恶性疟)。恶性疟患者在外周血一般查到环状体及配子体,其它疟疾患者在外周血中各期疟原虫均可查到。,2019,-,65,薄血膜、厚血膜方法的特点:,薄血膜中原虫形态特征明显,容易识别,但原虫密度低时,易漏诊。厚血膜中原虫由于制片过程中造成的变形,红细胞的溶解,鉴别困难,但原虫较集中,容易发现。 基于两种血膜各自的优缺点,宜在一张玻片上同时做薄血膜及厚血膜。,2019,-,66,2019,-,67,全世界疟疾流行情况: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十分严重。全球约100个国家或地区的20亿人不同程度地受至疟疾的威胁,估计,现在全球仍有疟疾患者近1.2亿人,带虫者约近3亿人;非洲地区每年有100万儿童死于疟疾。,流行情况:,2019,-,68,2019,-,69,我国疟疾的流行情况:据98年疫情报告,全国(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疟疾发病31319人,平均发病率为0.0253,死亡人数为24人。全国疟疾发病人数比97年略有减少,但主要疟区海南与云南等6个省、自治区疫情有所回升。,2019,-,70,在我国流行最广的是间日疟,其次是恶性疟,三日疟患者已极少见,卵形疟仅发现几例。我国恶性疟的流行区仍限于海南、云南2省,有47个县发现恶性疟传播。,2019,-,71,流行环节:,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血中带红内期者可经输血传播。 2、传播媒介(敏感性、种群数量、嗜血习性、寿命)我国重要媒介蚊种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儿童及外来的无免疫力的人群。,2019,-,72,2019,-,73,2019,-,74,流行因素:,1、自然因素 以温度及雨量最为重要。 2、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水平、人口流动及人类的社会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与疟疾的流行和传播有关。 3、生物因素,2019,-,75,消灭疟疾必须采取治疗、灭蚊、防护三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治疗病人控制传染源 间日疟、卵形疟还须服用杀灭红外期原虫的药物以防复发。 杀灭红内期原虫的药物有:磷酸氯喹、咯萘啶、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