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_第1页
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_第2页
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_第3页
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_第4页
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4 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 第一篇 : 033 子路初見第十九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 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御狂馬者不得釋箠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子路將行,辭於孔子子曰:贈汝以車乎?贈汝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孔子曰:不強不達,人不以強力則不能自達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今而不信則無可復不恭失禮,慎此五者而矣子路曰:由請終身奉之敢問親交取親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長為善士2 / 24 而無犯若何?孔子曰 :汝所問苞在五者中矣親交取親,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長為善士,而無犯於禮也 孔子為魯司寇,見季康子,康子不悅當為桓子非康子也孔子又見之宰予進曰:昔予也常聞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則弗動,今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謂在司寇官少日淺而屈節數矣,謂屈 節數見於季孫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則將亂也,其聘我者,孰大於是哉言聘我使在官其為治豈復可大於此者也魯人聞之曰:聖人將治,何不先自遠刑罰,自此之後,國無爭者孔子謂宰予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在於耳,故政事莫如應之違去也蟪蛄蛁蟟也蛁蟟之聲去山十里猶在於耳以其鳴而不已言政事須慎聽之然後行之者也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與宓子賤偕仕孔子徃過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對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龍,龍宜為讋前後相因也學焉得習,言不得習學也是學不得明也;俸祿少饘粥,不及親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弔死問疾,是朋友之道闕也其所亡者三,即謂此也孔子不悅,徃過子賤,問如孔篾對曰: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3 / 24 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 ;雖有公事,而兼以弔死問疾,是朋友篤也孔子喟然,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若人猶言是人者也魯無君子者,則子賤焉取此如魯無君子者此人安得而學之言魯有君子也 孔子侍坐於哀公,賜之桃與黍焉哀公曰:請食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雪拭桃,非為食之也孔子對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穀之長,郊禮宗廟以為上盛,屬有六而桃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廟,丘 聞之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之下者,是從上雪下,臣以為妨於教,害於義,故不敢公曰:善哉 子貢曰:陳靈公宣婬於朝,靈公與卿共婬夏姬泄治正諫而殺之,是與比干諫而死同,可謂仁乎?子曰:比干於紂,親則諸父,官則少師,忠報之心在 於宗廟而已,固必以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將悔寤其本志,情在於仁者也;泄治之於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於亂朝,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婬昏,死而無益,可謂捐矣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僻邪辟其泄治之謂乎 孔子相魯,齊人患其將霸,欲敗其政,乃選好女子八十人,4 / 24 衣以文飾而舞容璣,容璣舞曲及文馬四十駟,駟四馬也以遺魯君,陳女樂,列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徃觀之再三,將受焉,告魯君為周道遊觀,觀之終日,怠於政事子路言於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若致膰於大夫,膰祭肉也是則未廢其常,吾猶可以止也桓子既受女樂,君臣淫荒,三日不聽國政,郊又不致膰俎,孔子遂行宿於郭,屯師以送曰:夫子 非罪也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請,可以死敗言婦人口請謁足以使人死敗故可出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言士不遇優游以終歲也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 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里語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矣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 人而取勝焉 孔篾問行己之道子曰:知而弗為,莫如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樂之方至,樂而勿驕;患之將至,思而勿憂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其所不能,補其所不備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驕人終日言,無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患,唯智者有 之 5 / 24 第二篇 :高中语文教材古文注释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材古文注释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超越语文快速提分培训 殷学贵 教学时,我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几个不容忽视的注释问题。为此,我特意请教过教育部特级教师 讲学团成员北京十一中的语文教师王寿沂老先生。他说这个问题 ,有些属于硬伤,有些属于编者自己的观点,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对他的这种解释,我很不满意。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笔者特意将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列举出来,加上我个人的见解,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 新编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一文,编者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一句中的参字注释为验、检查 ,注音为 c n( 76 页)。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尽管讲得通,但却是错误的。参读 c n 时有验、检查的意思,但参省 却是大有来头的。论语学而中记有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把参看成三的大写叁的通假字,读 s n。本句中不一定得把参生硬地解释中三次,可以泛指多次。我的这6 / 24 种理解,是基于荀子作为后世儒家的集大成者,他总不会忘记前辈曾子吧? 第三册(旧教材)荷蓧丈人一文,编者把见其二子焉句中的见注音为 n( 329 页),也失之确当。辞源对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 见字讲解得非常清楚: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成见。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 n)牛羊,指南录后序是,而境界危恶,层见( n)错出等。而见其二子焉一句,分明是写荷蓧丈人叫两个儿子 出来拜见子路,或向子路引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读 n是勿庸置疑的。 第三册(旧教材)五蠹一文,编者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一句的注释,也欠妥当。注释中将修解释为学习( 338 页),忽略了古文骈偶句式的特点。按理应将修解释为形容词遥 远的,和下句中的常(形容词永久的、永恒的)才能做到词性上一致、内容上和谐。显而易见,课本上的这种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 还是五蠹这篇课文,编者把铁锸短者及乎敌生硬的7 / 24 解释为短武器亦能伤及敌人之身( 34 页),也是不动脑筋的说法。和结论 是干戚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联系起来,应该把这句话看成是被动句,译为(拿着)铁锸(这种)短武器的士兵则易被敌人刺伤身体。 应该注意,高中语文教材在注释上肯定还存在失之确当的地方。写这篇文章时,我还发现新编语文第五册齐人有一妻一妾 (160 页 )一文把施施从外来这个句子中的施施注音为 y 如果辞源没出错的话,应注音为 为喜悦自得的样子。 新编语文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106 页)一文对今日嬴之为公了已久矣!一句中的为字的解释也存在着硬伤!笔者认 为把为字解为介词为(替)(课本上把这句话注释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是错误的,根据上下文,将为解释成为难才合乎语境,全句应译为今天我侯嬴实在太让公子为难了!这样才能和下文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构成转折关系。 由于篇幅所限,加 之笔者目力不及,谨作此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望读者诸君给以指评指正。 8 / 24 后记 写完高中语文教材古文注释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篇文章后 ,教学中我还发现,屈原列传这篇课文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这句话中的夺和与分别解释为强取和给也是错误的。 按照拙作取证阅读法的观点,这两个词应该被分别解释为修改和同意、答应、允许。这种讲法可分别从陈情表(舅夺 改变 母志)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 赞同 点也)课文的注释中找到依据。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 读者诸君试想:屈原是奉楚怀王的命令起草法令制度的,上官大夫怎么敢抢夺?再借他一个胆子,我认为他还是不敢。 笔者认为,肯定是屈原所写的法令制度条文上,有的内容触动了上官大夫所代表的一些人的利益,他妄想进行修 (篡 )改。我们知道屈原的性格是正道直行,他肯定不会同9 / 24 意、答应、允许的,这种解释才合乎情理啊。 注:该文被中国第二届教育家大会列为篇重点交流论文之一,最初发表在 1998 年 5 月 19 日中学语文报上,后被编进今日科苑上。 第三篇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0 / 24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内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端章甫 端:使正 B且知方也 方:道义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11 / 24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毋吾以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舍瑟而作 人而不仁,如礼何 D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唯赤则非邦也与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来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课内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答案 试题分析: D 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就。 A 项前一个以是 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用。 B 项前一个如是连词,或;后一个如是副词,至于。 C 项前一个而是顺接连词;后一个表假设,如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4 试题分析:或代词,有人;知了解;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做什么。异乎三子者之撰主谓倒装,撰,讲的话。小指国家的小司仪,大指大司仪。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 理解 B。 12 / 24 15 试题分析:孔子四个学生的性格各有特点,可以通过文中的描写概括出来。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见子路的直率好胜,勇当大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见冉有的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谦逊。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曾皙的从容。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 试题分析:曾皙描绘的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图景是怎样的安乐祥和,这是多少人所祈求的生活啊,没有战乱,没有忙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逍遥自在,多么悠闲快乐。孔子一直提倡仁政,他的理想社会就是曾皙描绘的这样的画面,所以孔子才由衷的赞成曾皙的理想,是因为他的学生中,曾皙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 13 / 24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第四篇 :子路曾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5 篇 反思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一立足文本,文道融合。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大极端 或脱离文本,大谈文中思想,使文本成为教师借题发挥的道具;或字字落实,死于章句,拘泥于一词一句,以致使课堂僵硬沉闷干瘪枯涩。 本课教学力求避免以上弊端。既要使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又要学习文言语言、欣赏精练传神的语言。总之,努力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精神的统一。 二、三大版块,相辅相成。 根据以上考虑,在课堂内容与结构上,设计了如下三个互为支撑的版块: 知识版块 整 理文言知识,为理解课文张本; 文本版块 揣摩人物语言,领会孔子思想; 精神版块 介绍中外相关材料,加深认识,拓展眼界,增加积累。 实施后评价: 1、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仍然不够大,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2、怎样权衡文与道,还不能做到协调相生,如盐14 / 24 入水。 反思二: 1、心得:能把字词教学与文章教学结合融会好了,文言课就上好了,时间就腾出来了。基于这一认识,这堂课拟调整为: 课分两大块: 1、角色扮演,再现对话活动。借此在梳理文意、感悟内容的同时解决字词、翻译。(在这个活动中学生 要完成自己的角色就要去弄清落实字词的意思,揣摩语气就要去疏通含义,这样就达到理解字词的目的,在进行中解决了字词问题。学习任务的分割,化大为小,又保证了学习解决的时间和效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5 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5 篇 2、交流探讨:话题 文章仅仅只是一段对话吗?仅仅只是各言尔志吗?有人说这篇文章言志之外还有很多很丰富的东西,你从中(从问、答、评)还能读到什么?读出什么?这个设计可以有很多联想,可以发散出很多方面,给学生理解以足够思维空间上的尊重,进行文章赏读。 再现对话活动设计说明: 1、教师动情地讲述负璧弃婴的故事导入,营造活动氛围,为学生参与作动员。 2、导引:老师与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情,那里有老师的15 / 24 牵挂,投入了老师的割舍不断的感情,这样的老师该是何等的幸福的!子这场不朽的经典对话就为我们再现了师生融洽的动人情景,我也是老师,作为老师,我神往那种教育境界,我也渴望做回孔子,你们想帮帮我吗?那么你们来做回孔子的弟子怎样? 怎样做弟子呢?就是你充当弟子,用我们现在的话,加上你的理解再现说出文中弟子说的话。那你得理解他说的意思,把握好语气。 3、分 配角色,另加一个旁白。 4、教师在学生扮演中不断发问引导对字词的落实,如:你为什么采用这种口气?你说的这个意思落在哪个词上?等等。 言志之外还有很多很丰富的东西,你从中还能读到什么?读出什么?说明: 借此引导学生领会关注文章特色、思想等。可参照 8 步骤和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5 篇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5 篇出自张校长的评价是:太杂了,想展示的东西太多了。用他的经典的原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我这节课,既想分析人物形象,又要翻译字词;既要分析学生形象,又要分析孔 子的教育思想。 问题确实如此。用卫晋丽老师的话说,我在引入时自己还说过16 / 24 一节课要有个中心,但自己这节课的中心就不是很明显。 ( 1)引入谈的是还原情境,似乎是要和学生一道深入了解先秦教学文化、起居文化等等。 ( 2)紧接着翻译孔子的话,其实又是在探讨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 3)之后才是分析人物形象。 想展示的东西太多,这应该是这节课的致命伤。 第二个问题是:分析人物形象,扣语言扣得不紧。 因为分析人物形象是我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在设计这个环节中,对文中相关语言的把握还是花了一定时间,做了一定的努力 ,整体上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对当时课堂上学生谈到的有些人物特点没有紧密扣准教材进行分析,实为遗憾! ( 1)冉有自信吗?自信,这是一个学生对冉有的评价,我当时觉得似乎说冉有自信不太妥,于是问学生:冉有自信吗?学生大多数说自信。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处理的,总之似乎含含糊糊。后来再读文章,冉有是在看到自己的师兄说大话后受到孔夫子的哂笑后谈自己的志向的,所以他的语言难免要倍加小心。但他谦虚的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颇为自信: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三年光景,就可以让一个小国的人民富足,这让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说来,让人感到是那样的真实可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 5 篇教学反思 17 / 24 ( 2)表里不一为什么不符合公西华的形象?有学生说公西华是表里不一。当时有很多同学持反对意见,我也是一笑了之。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当时如果能够结合公西华的语言再详加解释,效果肯定会更好。 第三个问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评价孔子弟子的教学环节)落实不好。有学生说到,在这个社会里, 人必须要学公西华一样的圆滑,才能避免碰壁,而子路显得太直率了,可能吃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许有太深的体会,所以,索性我当时就让学生畅所欲 言,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引导。现在想想,虽然我们所遭遇者,确实如此,但学生是社会的未来,让他们活得自尊一点,兴许是有可能的。如果以后上这节课,我肯定会引导他们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人们其实还是喜欢子路这样直率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多好啊。当然孔子也说过:敏于行,讷于言,说话注意场合、说话要有艺术确实也非常重要。 总之,子路公开课,在教师调动学生上,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堂展示性质的课堂,确实也犯了很多大忌。 希望自己能从中获得更多。 反思五: 侍坐章有着很高的思想高度,学生理解有 一定难度。18 / 24 因此,有必要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入手,将课文拉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侍坐章实际上是孔子及其弟子之间无数次谈话中精彩的一次谈论;于是,不妨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生活切入,把课文定位为:一堂关于人生理想的讨论课。而课堂对于学生最为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评价这堂课上孔子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与方式。 教师努力借此引导学生感受 2500 年前那一堂关于人生理想课堂中的氛围与情调,使灰色的文字记录借助学生的个人经验与阅读时的体验还原为孔子师徒交谈的现场 于是,遥远的看似干枯的古典篇章便容易化而为鲜 活的充满情趣的师生交流的场景。 第五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 注释: 式 同轼,这里作动词用。 子路 孔子的学生。 壹似重有忧者 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吾舅 我的公公。 小子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5、解释下列 加点的词。( 2 分) 19 / 24 ( 1)使子路问之( ) ( 2)何为不去也( ) 16、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17、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1 分) 【答案】 15、( 1)派 ( 2)离开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孔子北游于农山孔子家语致思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孔子北游于农山孔子家语致思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 相望,20 / 24 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 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聝( 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熏:香草。莸:臭草。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 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 挺刃交兵 兵:士兵 D导之以礼乐 导:教导 7 21 / 24 子路初见重点词注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 )( 3 分) A喟然而叹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以其类异也 作师说以贻之 C则由无所施其勇 其皆出于此乎 D夫子何选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C. 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 焉?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 本文来自 22 / 24 B. 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