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doc_第1页
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doc_第2页
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doc_第3页
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doc_第4页
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及管理规划报告项目编号:SSHY SG-065A-2010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二一年十二月2批 准: 核 定: 审 核: 校 核: 编 制: 目 录前言1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21.2河道概况21.3气象与水文31.4地质51.5社会经济概况51.6规划范围62防洪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62.1洪水灾害62.2防洪体系现状72.3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02.4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及研究现状122.5蓄滞洪区建设的必要性142.6蓄滞洪区在其他流域的应用153规划目标与原则163.1规划依据163.2指导思想173.3规划水平年和规划目标173.4规划原则184水文184.1水文站网184.2已有的水文资料及调查成果184.3设计洪水及过程215蓄滞洪区位置选定255.1洪水分类及核定的现状堤防过洪能力255.2自然地形及分蓄泄条件分析265.3防洪重点城市和重点保护区确定275.4蓄滞洪区位置选定285.5蓄滞洪方案拟订305.6滞洪时机315.7蓄滞洪量计算315.8蓄滞洪区泥沙386蓄滞洪区建设386.1建设内容及基本要求386.2蓄滞洪区平面布置396.3主要工程建设406.4非工程措施建设447、蓄滞洪区管理规划467.1管理目的467.2管理体制、机构及职责467.3运用及调度467.4建立蓄滞洪区利益补偿机制477.5对蓄滞洪区内部建设要求477.6蓄滞洪区发展限制条件488、工程投资及实施效益488.1工程投资估算488.2滞洪区淹没损失估算498.3移民及占压估算508.4效益分析509、实施安排和资金筹措意见519.1实施安排意见519.2资金筹措意见5110、结论及建议5110.1结论5110.2建议5252前言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流经陕西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也是自古以来所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区域,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渭河防洪保安体系的建设、开发与保护都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长期的抗洪实践已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在适当控制洪水的同时也应该主动的适应洪水、适度承担洪水风险。因此防洪保安也要从单纯控制洪水转变为调度、管理及利用洪水,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适时适当的防御及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威胁, 既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防洪减灾和利用水资源。蓄滞洪区就是这样一种适时分蓄滞超标准洪水,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缓解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渲泄不足的矛盾,以牺牲局部利益来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防洪减灾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渭河中下游近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是存在的,历史上华县站就出现过1898年11500m3/s、1933年8430m3/s的大洪水。而渭河干流整体防洪体系不完善,目前主要是依靠堤防工程进行抗洪防洪,而现状堤防的实际过洪能力与设防标准相差较大,防洪措施单一,蓄滞洪区建设一直是个薄弱环节。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虽然渭河中下游地区没列入该规划范围,但给我们提供一个契机。为推动流域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陕西省水利厅、省江河水库管理局对渭河治理的新设想,我院及时安排并完成了本次渭河中下游干流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1自然概况1.1地理位置渭河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52911115、北纬33423735之间。渭河中下游干流段包括我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也是自古以来所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1.2河道概况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m。自西而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5市(区)的关中地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渭河干流全长818km,流域总面积134766km2,整个流域的山区、丘陵和黄土高原地区占84%,平原地区仅占16%。渭河在陕西境内长约502.4km,流域面积67108km2,平原地区约12300km2。其中甘陕省界至林家村以上为上游段,河长123.4km,落差791m,平均比降1.81。主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和秦陇山区,河床深切于花岗岩类基岩之中,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曲流发育。林家村至咸阳陇海铁路桥为中游段,河长171km,落差224.2m,平均比降1.24。河道较宽6002000m,多沙洲、汊流,水流分散。其中魏家堡渭惠渠大坝以下110km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咸阳陇海铁路桥至入黄口为下游段,河长208km,落差56m,平均比降0.28。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宽1.23.8km,淤积严重。渭河中下游地区两岸支流众多,呈不对称羽状分布,右岸支流流短而分布稠密,均发源于秦岭北麓,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主要有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罗夫河等。左岸支流流长而分布稀疏,发源于黄土丘陵和台塬区,河谷深切,河床比降相对较缓,主要有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其中泾河和北洛河是渭河的第一、第二大支流。1.3气象与水文1.3.1气象、降雨渭河中下游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在大气环流和地形的综合作用下,该地区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湿润,冬寒少雨。区内多年平均气温7.813.5,具有东高西低,随地面高程增加而减小的规律。年内7月平均气温最高2427,极端最高气温在42.8以上;1月平均气温最低-2-4,极端最低气温-28.1。降雨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且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550700mm,渭河南岸大于北岸,西部大于东部。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每年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50%以上,年际间变化也较大,一般最丰年是最枯年的4倍。全年降雨多由几场暴雨形成。一般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42.7m/s,最多风向ENE,最大风速2025m/s,风向WSW。1.3.2水文、洪水渭河是降雨补给型河流,径流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洪枯流量悬殊。经过统计,干流上的林家村、咸阳和华县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9.52亿m3、45.37亿m3、75.75亿m3,实测年径流量以1954年为最大,三站分别为48.82亿m3、111.70亿m3、187.6亿m3,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也是1954年的洪水,流量分别为5030 m3/s、7200m3/s、7660m3/s,林家村站曾出现断流,咸阳和华县站最小流量分别为3.2 m3/s和0.01m3/s。渭河也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三站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25亿t、1.31亿t、3.61亿t,含沙量分别为64.2 kg/m3、28.9 kg/m3、47.7kg/m3。年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该4个月径流量和输沙量占全年的60%和90%以上,其中沙量比水量更集中。渭河中下游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受暴雨类型影响洪水可分为咸阳以上的渭河洪水(为纬向型暴雨形成)、泾河洪水(为斜向型暴雨形成)和林家村咸阳临潼区间南山支流洪水(为经向型暴雨形成)。中游洪水主要是纬向型和经向型,据对咸阳实测洪峰大于4000m3/s的14场洪水统计分析,主要来源于林家村以上的(纬向型)洪水有4场(33.8、54.8、66.7及70.8洪水),7日洪量约占咸阳站的61.867.8%,而林家村站流域面积占咸阳站的65.4%。来自林家村以下区间南山支流(经向型)的洪水有10场,7日洪量约占咸阳站的58.3380.5%,而林咸区间的流域面积占咸阳站的34.6%。结合两站近百年中的大洪水对应关系,表明中游的常遇洪水主要来源于林咸区间,大洪水主要来源于林家村以上。渭河下游洪水主要来源于咸阳以上干流、支流泾河、南山支流和北洛河;据对华县站实测洪峰大于5000m3/s及近期较大洪水共22场洪水统计分析,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有7场,占32%,12日洪量约占华县洪量的10.780.8%,平均为32%。主要来源于渭河咸阳以上的有15场,占68%,12日洪量约占华县洪量的23.878.5%,平均为56%。说明渭河下游特大洪水来自泾河或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根据有关分析成果,渭河干流在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丰水丰沙年,70年代为沙量适中水量偏枯,80年代水量适中沙量偏枯,90年代以后为持续的水沙量均偏少的时段,其中水量比沙量偏少更多一些。根据统计华县水文站实测的20002009年之间的十年中只有2003和2005年的洪水量属于稍大量级,其洪峰流量分别为3540和4880m3/s,其余年份的洪峰流量均没有超过2000m3/s。近期的洪水特性也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洪水次数减少,发生的时间更加集中,同流量水位上升,漫滩几率增大,洪水传播时间延长等。1.4地质渭河中下游干流段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山脉,北为舒缓起伏的渭北黄土台塬。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地势自西而东逐渐变缓。干流两侧在地堑式构造盆地的基础上,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击而成的关中平原,东西长约360km,南北宽3080km,呈现西部狭窄,东部开阔的外形。渭河两岸的河漫滩高出河床0.54.5m,河漫滩外发育有五级阶地,南北向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其中一、二级阶地的阶面较为完整宽阔,一级阶地沿河呈带状分布,宽0.524km,三级阶地残缺较多,断断续续,呈大小不一的黄土台塬。四、五级阶地的阶面平整开阔,各级阶地之间一般以陡坎相接。现有的堤防工程一般位于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前缘。规划区所在的关中盆地在地质上属于汾渭断陷盆地中西部,形成于白晋纪末第三纪初,新生代以来强烈下陷,盆地内堆积了厚达1000m以上的新生代碎屑岩,区域内构造形迹复杂,断裂发育,至今仍有活动迹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以咸阳为界,咸阳市以东地震烈度为8度,咸阳市以西地震烈度为7度。规划区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裂隙水,地下水埋深随地形变化而异,一般埋深26m。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充,排泄以垂直蒸发和向渭河侧向排泄为主。1.5社会经济概况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西周至唐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纽带。渭河流域聚集着全省近2/3的人口,56%的耕地和3/4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加之工业集中,农业发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科技教育文化实力雄厚,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陕西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区域,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渭河中下游干流段防洪保护区包括我省的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等5市(区)23个县(市、区),面积1084.6km2,区内耕地95.54万亩,人口约243.2万人。区内有陇海铁路干线、310国道和宝鸡至潼关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工业基础雄厚,机械、电子、纺织、化工、电力、航天、航空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门类齐全,是陕西的“工业走廊”。区内国内生产总值达2556亿元,占全省的6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5万元。目前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73所,科技人员总数达17万人。汇集了西安高新技术、经济技术开发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带的重点地区。1.6规划范围根据渭河干流防洪的实际情况,并征求主管部门的意见,本次规划范围为渭河陕西段的中下游干流河段,即西起宝鸡林家村,东至潼关渭河入黄口。规划的重点是防洪重点城市和重点保护区。2防洪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2.1洪水灾害渭河干流流经的关中平原,在漫长地质变化中经过反复的堆积与侵蚀,两岸发育着漫滩及阶地,由于河槽宽浅,主流多变,加上洪枯流量悬殊,水位变幅大,经常造成洪水泛滥和岸线坍塌后退,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自渭河中下游修建堤防以来,洪水被人为的限制在两堤之间,但洪水对堤防和岸坎的淘刷及顶冲一直不停,加上下游河道的严重淤积,河道泄洪能力锐减,洪水灾害仍经常发生。如居于渭河中下游分界位置的咸阳市,历史上即发生过两次特大洪水,分别是1898年8月3日(推算洪峰流量11600m3/s)和1933年8月11日(推算洪峰流量6260m3/s),最高水位分别达389.85 m和385.4 m。历史记载1933年8月“渭河涨水,水面扩展到10至20华里,沿河川道房田均被淹没。”据统计解放后该段渭河曾发生过5次较大洪水,分别是“54.8”、“81.8”、“83.9”、“03.8”、“05.10” 洪水。其中1954年8月发生洪水是渭河中游咸阳站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这次洪水是仅渭河中游就淹没耕地36.3万亩,毁坏村庄79个,死亡31人。据40多年来不完全统计渭河下游和南山支流堤防有17个年份出现决口,累计决口73处。其中仅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出现“92.8”、“96.7”、“98.7”、“99.5”、“00.10”、“03.8”、“05.10”等7次中常洪水造成决口31处,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并出现明显的“小流量、高水位、大灾情”的特征。如渭河“03.8洪水”在华县水文站形成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位,受此影响渭南市境内9条主要支流全部倒灌,堤防全面吃紧,发生10处决口,位于尤孟支堤、罗纹河东堤、石堤河东堤、方山河东堤和西堤。渭河“2003洪水”造成两岸12个县(市区)的56.26万人、137.8万亩农田受灾,其中淹没面积30.2万亩,绝收面积121.96万亩,倒塌房屋18.7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当年28亿元。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的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不断增大,这和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是极不相符的。2.2防洪体系现状目前现有的渭河中下游的防洪体系是以堤防工程为主体、其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为辅助。为了利用滩地、发展生产和防洪减灾,沿渭各地在渭河干流上先后修建了堤防工程,后经过规划的协调和统一,现在基本上连为一体。又根据地形条件在支流上先后修建了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其中部分水库具有一定的防洪功能。2.2.1渭河中游堤防工程渭河中游两岸的岸线长342.86km,河道长180km。堤防工程始建于1950年,起初是为防止洪水泛滥及减少塌岸,依靠沿岸群众的集资投劳分段兴建,由于前期主要为利用滩地而修建堤防,形成现状的是洪水和中水合一的治理方式,多年来一直没有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在陕西省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2-1 渭河中游干流堤防工程统计表序号市区县堤防长度(km)堤顶宽(m)防御标准说明左岸右岸合计合计340.529一、宝鸡市182.4711、市区22.66719.54242.2099.0百年一遇林家村11440 m3/s2陈仓区26.129.455.536五四型林家村5030 m3/s3歧山县9.2547.14116.39567五四型魏家堡5780 m3/s4眉县20.41226.41546.82747五四型魏家堡5780 m3/s5扶风县12.558.9921.5467五四型魏家堡5780 m3/s二、杨凌区12.97511.8871.08812.97526/67五十年一遇五四型魏家堡6510 m3/s魏家堡5780 m3/s三、咸阳市82.471武功县19.774.9924.767五四型魏家堡5780 m3/s2兴平市30.51.732.26五四型魏家堡5780 m3/s3秦都区1.682.654.332.53二十年一遇咸阳站7080 m3/s4城区段12.159.0321.1878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咸阳站9700 m3/s咸阳站8570 m3/s四、西安市62.6131周至县45.51345.5136五四型咸阳站7220 m3/s2户县15.8015.806五四型咸阳站7220 m3/s3长安县1.301.306五四型咸阳站7220 m3/s称渭河中游可研,2000年7月)编制完成,并经过水利部审查。2.2.2渭河下游堤防工程渭河下游河道长208km。堤防工程是随着三门峡水库的兴建而开始的,起初是为减缓移民,始建于1960年。由于河道淤积的迅速发展和移民返迁库区,经过了多次加高培厚及加固。截止目前两岸已建干流防护大堤198.92km、移民围堤52.72km,其中西安市农六至灞河口段堤防的设防标准为咸阳站300年一遇洪水外,其他防护大堤的设防标准为渭河50年一遇洪水;移民围堤的设防标准为渭河5年一遇洪水。2-2 渭河下游干流堤防工程统计表序号市区县堤防长度(km)堤宽(m)防御标准说明左岸右岸合计一、防护大堤合计198.921咸阳市27.6922.15.5927.69137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咸阳站9700 m3/s咸阳站8570 m3/s2西安市58.02西安市26.6526.65498三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咸阳站11400 m3/s咸阳站8570 m3/s高陵县2.888.1010.9868五十年一遇临潼站12400 m3/s临潼区17.003.3920.396五十年一遇临潼站12400 m3/s3、渭南市113.21临渭区31.4824.3355.8168五十年一遇华县站10300 m3/s华县29.5429.548五十年一遇华县站10300 m3/s大荔县27.8627.868五十年一遇华县站10300 m3/s二、移民围堤合计52.721华阴市28.228.28五年一遇华县站5760 m3/s2潼关县4.154.158五年一遇华县站5760 m3/s3大荔县20.4020.408五年一遇华县站5760 m3/s2.2.3水库工程渭河中下游现有大型水库4座,分别是冯家山水库、石头河水库、黑河水库和羊毛湾水库,总库容8.56亿m3,防洪库容0.69亿m3;中型水库18座,分别是宝鸡峡水库、段家峡水库、王家崖水库、白荻沟水库、东风水库、老鸦嘴水库、大北沟水库、新邑沟水库、石砭峪水库、杨家河水库、泔河水库、桃曲坡水库、玉皇阁水库、冯村水库、黑松林水库、西郊水库、零河水库、尤河水库,总库容5.96亿m3,防洪库容0.38亿m3。中游的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735km2,占林家村咸阳区间流域面积的47.8%,下游的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362km2,占咸阳、张家山华县区间流域面积的20.4%。上述的22座水库只有宝鸡峡水库处在渭河干流上,其总库容0.50亿m3,有效库容0.38亿m3,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其余全部分布在渭河支流的上、中游地区。由于多种原因渭河干支流上水库调洪功能较差。中型水库多无调蓄库容,对消减渭河干流洪水基本无作用;大型水库对本支流洪水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但在现状防洪调度方式下,对渭河干流洪水的消减作用也不大。2.2.4非工程措施渭河中下游的非工程措施包括防汛澈退路、洪水预报指挥系统等,这些非工程措施也在每次的防汛抢险中发挥重要作用。2.3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渭河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已经60多年建设,到目前以堤防为最基本的防洪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防洪体系规划不完整,应对渭河洪水的手段单一,更缺少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渭河干流两岸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多年来的治理一直是不完善的,立足点都是应对渭河一般洪水和较大洪水的威胁,且手段单一,缺少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规划。在已经实施或完成的各种治理规划中,主要加固培厚堤防和河道治理工程,尚未涉及规划及建设蓄滞洪区,使得中下游的防洪主体仅为堤防工程。现有防洪体系能力低,存在隐患,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防洪保安的要求。渭河干流上一直缺少控制性枢纽,以管理和控制洪水,难以很好利用洪水干流资源。渭河林家村以上的上游段地处峡谷河段,但由于陇海铁路等交通干线的限制,难以建设控制性防洪枢纽工程,中下游河段地处关中平原地区,也不具备建设控制性枢纽的条件。而渭河自身洪水具有季节性强、峰高量大、洪枯流量悬殊等特点,造成管理和控制洪水的手段缺乏。由于不能拦蓄洪水,一方面使洪水资源无法利用,使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另一方面一遇洪水,沿河军民齐聚渭河两岸严防死守,给当地政府和群众带来了沉重负担。现有防洪工程只有堤防,而现有堤防工程标准不一,隐患多,质量差,实际过洪能力大部分均没有达到原设计的设防标准。由于洪水峰高量大,而中下游河道由于淤积严重而泄洪能力相对不足,当渭河发生大洪水时,只能采用被动的严防死守或撤退群众的方法,应对手段单一,更缺少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渭河干流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治理。渭河干流从地理上以咸阳铁路桥为界分为中游和下游河段,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防汛工作分县区负责,各自把关,水库工程由于调蓄有限,不能联合运用及调度,甚至造成人为洪峰。潼关高程长期居高不下使渭河下游淤积严重,不仅降低已成工程的防御能力,还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逐步降低,也使洪水历时加长,造成常遇洪水的成灾几率增大。只要三门峡水库运用这种现象都将存在。以上主要问题及其他方面原因使渭河下游地区一直是渭河流域及我省防汛工作的重点地区,给堤防工程增加了极大压力,也使常遇洪水成灾的几率增大,多年来频繁的决口不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为了和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应尽快改变原来的治河理念,调整和提出新的治水思路,从上下河段全面综合的进行治理:除实施已批复的东庄水库等综合治理措施外,对中游进行河道拓宽、在下游通过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及降低潼关高程、研究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加大流域水土保持力度、促进河道减淤等措施及方案以增大河道下泄能力,还应考虑建设蓄滞洪区应对大洪水及超标准洪水的威胁。2.4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及研究现状2.4.1渭河防洪度汛预案虽然人类一直将洪水视为威胁自身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但由于受认识条件的限制,对认识洪水的仍存在许多局限。首先是只认识到洪水的危害,没有意识到洪水也是一种资源;其次仅是考虑利用现有的堤防工程措施抵御中小洪水,对大洪水是防守和抢护,对超标准洪水无能为力只能是撤退。多年来渭河中下游每年都编制度汛预案,设想对待不同量级的洪水,基本方法是防、抢、撤。陕西省渭河干流防御洪水预案为:1、当预报林家村和咸阳站发生接近或达到2500m3/s、华县站发生接近或达到2000m3/s流量的洪水时,渭河防汛处于警戒状态,启动级防汛应急响应行动,以警戒措施为主。2、当预报林家村站发生25004000m3/s、咸阳站发生25005000m3/s、华县站发生20005000m3/s流量的洪水时,渭河防汛处于紧急状态,启动级防汛应急响应行动。由县级防汛指挥部指挥调度并组织实施,以防守抢险措施为主。3、当预报林家村站发生40006000m3/s、咸阳和华县站发生50007000m3/s流量的洪水时,渭河防汛处于十分紧急状态,启动级防汛应急响应行动。由市级防汛指挥部指挥调度,各有关县负责组织实施,以防守抢险和部分撤离措施为主。4、当预报林家村站发生6000m3/s以上、咸阳和华县站发生7000m3/s以上流量的洪水时,渭河防汛处于非常紧急状态,启动级防汛应急响应行动。特大洪水由省防汛总指挥部指挥调度,市、县负责组织实施,以全面撤离措施为主。2.4.2蓄滞洪区的研究及建设现状近年来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根据渭河中下游严峻的防洪保安形势开始转变观念,提出并开始进行一些应对超标准洪水的初步研究。如2006年编制完成了渭河中下游超标准洪水应急分洪方案框架,陕西省渭河流域大中型水库错峰调度研究等。在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方面所作的工作很少,也只有一些初步设想。如陕西省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蓄滞洪区的研究、华阴南山支流蓄洪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在陕西省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提出在新河口附近开挖分洪道将渭河洪水引入沣河以绕过咸阳渭河南岸城区段的设想。这些设想只是有所涉及蓄滞洪区名称,工作无深度,达不到规划阶段。如上所述,目前渭河中下游的防洪体系还是不完善的,还没有建设一处蓄滞洪区,所以防洪措施单一,只能被动的依靠堤防抵御一般洪水,对于较大洪水也只能死守,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只能是撤退群众,无论是中游堤防保护区还是三门峡库区都是随着发生的洪水量级而决定淹没范围的不同,常造成“小水小淹,大水大淹、小水大灾”的被动局面。2.5蓄滞洪区建设的必要性2.5.1蓄滞洪区在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作用按目前大部分学者的观点,防洪工程体系分为地上、地下和空中三大部分,其中地上防洪体系包括7类:堤防工程、水库工程、蓄滞洪区工程、控制河势工程、人工分洪工程、洪水向地下回灌及跨流域调水工程。即人们已认识到防御洪水不能单一地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治水方法,而应遵循洪水的运动规律,因势利导,从单纯控制洪水转向调度、管理和利用洪水,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洪灾损失的最终目的。所以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防洪措施,对确保江河防洪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5.2蓄滞洪区建设的必要性防洪形势对蓄滞洪区的建设要求由于洪水具有较强的随机性,而堤防工程的效益发挥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间歇性。在河道中下游地区不可能修建大水库以拦蓄洪水,也不可能不断地加高堤防,所以在遇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时,必须运用蓄滞洪区来滞蓄超额洪水,缓减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和下游的压力,确保流域内防洪重点城市和防洪重点保护区的安全。渭河中下游目前唯一的防洪屏障是堤防,除主要城市段防御标准稍高外,而中游各段堤防防御标准不一,仅为20年一遇的标准,且大部分是沙土就地堆筑而成,内在质量差;下游大部分堤段设计标准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培厚时也未对堤身的隐患进行处理,防御能力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加上潼关高程长期居高不下造成渭河下游淤积严重,到2009年下游河段已累计淤积泥沙12.69亿m3,使原就没有达到设防标准的堤防的防御能力更有所降低。近多年小水大灾的现实迫使我们要探索新的方法,渭河干流防洪形势对蓄滞洪区的建设要求是十分迫切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对蓄滞洪区的建设要求从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来看,每次的洪灾损失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越来越大。渭河中下游由于还没有蓄滞洪工程,一旦堤防出现险情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大洪水,且淹没对象和范围将是随洪水量级和地形条件任意淹没,随意性和随机性很大。所以牺牲局部利益、保证全局安全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蓄滞洪区就是利用低洼地区分流和蓄滞洪水,削减洪峰,“牺牲局部,保护全局”,从而提高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保持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建设蓄滞洪区也是新的治水思路之一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防洪减灾的同时尽量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所谓洪水利用,就是通过工程、预报和调度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实现洪水资源化。蓄滞的洪水也补给地下水,产生生态方面的效益,这些对区域小气候的改善有很大的好处;也可使当地居民实现从靠土地为生到靠水和环境为生的转变。所以蓄滞洪区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利用洪水资源的一种措施。2.6蓄滞洪区在其他流域的应用目前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现有97处列入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补偿名录的蓄滞洪区,区内耕地2585万亩,人口1661万人,可蓄滞洪水1098亿m3,另外还有许多流域和省级的蓄滞洪区。这些蓄滞洪区有些频繁使用,如淮河的蒙洼蓄洪区自1953年到1991年,已在10个年份进行过12次蓄洪,有些使用机率不高。全国蓄滞洪区共运用458次,累计蓄洪1230亿m3,在防汛斗争中发挥了显著效果。长江上1954年荆江分洪区3次开闸分洪,蓄洪总量122.6亿m3,降低沙市水位0.96m,保障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安全。黄河上在1982年大水时启用了东平湖老湖区分洪4亿m3,削减洪峰流量26%,确保了下游沿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2007年淮河再次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2位流域性大洪水,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相关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科学防控、依法防控、果断决策、科学调度,及时启用蒙洼等10处行蓄洪区,为战胜大洪水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淮北平原和淮南、蚌埠等重要城市和重要设施的安全。其中7月10日中午12时淮河王家坝闸水位达到29.46m,超过保证水位0.16m,12时28分王家坝闸提起闸门开始向蒙洼蓄洪区分洪,蒙洼蓄洪区的运用有效降低了王家坝本站水位0.1m至0.2m。3规划目标与原则3.1规划依据3.1.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3.1.2技术标准防洪标准(GB20120-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标准(GJJ50-92);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蓄滞洪区设计规范送审稿等。3.1.3参考文件国务院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暂行规定等;陕西省渭河中游干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治理规划、陕西省渭洛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等前期工作成果及上级批复意见等;陕西省陕水旱发(2009)77号文件,相关县市的2010年防洪度汛技术方案等,其他相关的规划及设计成果。3.2指导思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在新时期的治水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突出防洪保安,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采取行政及经济、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规划渭河干流上的蓄滞洪区。切实提高渭河干流的整体防洪能力,确保防洪重点城市段、防洪重要保护区的防洪安全。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使蓄滞洪区设置科学、功能合理、安全设施齐全、运行规范、补偿公平、发展协调,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3规划水平年和规划目标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面建成武功县兴平市、临渭区大荔县两个蓄滞洪区,完善咸阳市(包括西安市)、华县防护区(包括谓南市)的防洪保安体系,提高现有工程的防御能力,为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3.4规划原则围绕解决流域整体防洪安全问题全面考虑,统筹考虑。突出保护重点,合理布设,做好蓄滞洪区的建设,将洪水灾害减少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能容许的程度;按行政职能和防汛权限,实行分级负责,提出蓄滞洪区的管理要点,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使区内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适应防洪要求,确保蓄滞洪区有效运用,逐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抗御和风险管理;通过建设和管理,合理并有效地运用蓄滞洪区安排超标准洪水,作到最大减轻大洪水及超标准洪水的灾害,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4水文4.1水文站网本次规划的渭河干流中下游河段西起宝鸡,东至潼关,规划区上自上而下设有林家村(位于渭河中游起点处)、魏家堡、咸阳、临潼、华县水文站(渭河入黄控制站),相关的主要支流泾河上有张家山水文站,其他支流也有水文站控制和可借用的系列资料。主要水文站网布设情况见表4-1。表4-1 主要水文站网布设一览表河名站名站址流域面积(万km2)设站时间资料采用的测验年份渭河林家村宝鸡峡石乡林家村 3.071934年1月魏家堡眉县火车站街道村3.701937年5月19441947、19501968咸阳咸阳秦都区铁匠咀4.681931年6月19342007临潼临潼行者乡船北村9.731961年1月19612007华县华县下庙镇苟家堡10.651935年3月193543、19502007泾河张家山泾阳王桥乡赵家沟4.321932年1月193220074.2已有的水文资料及调查成果依据多年来省江河水库管理局及许多单位完成、并经过有关单位审查及批复的规划和可研阶段的水文分析成果,本次主要可应用的成果包括:渭河中游的大洪水主要来源于林家村以上河段,下游大洪水主要来源于泾河、或是泾河与咸阳以上同时来水的组合。但渭河中游的大洪水和泾河的大洪水遭遇的几率较小。实测洪:1954年洪水是建国以来中游实测的最大洪水,咸阳站实测洪峰流量7220m3/s,1981年的洪水是三门峡水库建库后实测的最大洪水,咸阳站实测洪峰流量6210m3/s,华县站实测洪峰流量5380m3/s。1933年的洪水是支流泾河和渭河咸阳以上同时产生洪水,在渭河下游华县站形成8340m3/s的洪水,张家山站有实测洪峰流量,咸阳站和华县站有实测水位成果,洪水过程经过多次论证和审查,成果是可靠的。林家村站大于4000m3/s、咸阳站、华县站和张家山站大于5000m3/s的实测洪峰流量情况统计见表4-2。调查洪水按照黄河流域洪水调查资料汇编的成果,与中游段有关的历史洪水有1898年、1911年和1933年;与渭河下游有关的历史洪水有1841年、1843年、1855年、1898年、1911年和1933年,其中1841年、1843年、1911年和1933年是以泾河来水为主的洪水。典型洪水由于形成1954年洪水的暴雨雨型是和渭河相平行的纬向型,来水是以林家村以上来水为主,对渭河中游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中游地区的工程多以此为标准设防。1933年的洪水是以泾河来水为主、同时渭河咸阳以上又产生洪水的洪水,对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影响最大。从防洪最不利的角度考虑,中游选1954年的洪水为典型洪水,下游选1933年的洪水为典型洪水。表4-2 相关水文站实测大洪水统计表 单位:m3/s林家村站咸阳站华县站张家山序号年份洪峰流量序号年份洪峰流量序号年份洪峰流量序号年份洪峰流量11933920011936513021937550021940580031945625041947724011954503011954722031954766051954564041956531061956533051958604071958.7512021959484061964513031966420071966518081966752021968536081968500031970505091973501091973616010197757504198162101019815380520035170典型洪水的演进过程:1954年8月的洪水为两次洪峰过程,第一次洪水过程是8月10日9时21分林家村站开始起涨,8月12日10时出现洪峰流量1240m3/s,12日14时17分魏家堡站洪峰流量935m3/s,13日9时咸阳站洪峰流量1400m3/s,13日23时华县站洪峰流量2490m3/s;第二次洪水过程是8月17日17时林家村站洪峰流量5030m3/s,17日22时魏家堡站洪峰流量5780m3/s,18日10时咸阳站洪峰流量7220m3/s,同时泾河张家山17日21时45分洪峰流量2180m3/s,加入后于19日1时在华县站形成了洪峰流量7660m3/s的实测最大洪水。1933年泾、渭、洛河都发生了大洪水,8月的洪水过程为:8月7日2时泾河张家山站开始起涨,8月8日14时出现洪峰流量9200m3/s,渭河咸阳站8日11时开始起涨,8日17时出现最高水位385.40 m(推算洪峰流量4780m3/s),在渭河下游华县站出现最高水位(推算洪峰流量8340m3/s)的洪水。4.3设计洪水及过程在中游洪水计算中,考虑了1969年以后的支流水库影响,并计入冯家山、石头河、羊毛湾、黑河等水库的调蓄作用及中游修建堤防后河道缩窄引起流量增加的影响,对54型洪水采用马斯京根法进行了修正。洪峰频率的计算结果均比渭河中游可研中的成果略小,其原因是最近多年未发生大洪水,年最大洪水量级偏小及历史洪水的重现期增大等原因所致,鉴于渭河中游可研的成果已经水利部规划总院审查,本次中游的设计洪水仍采用渭河中游可研中的分析成果,详见表4-3。表4-3 渭河中游设计洪水成果表频率水文站P=10%(m3/s)五四型洪水(m3/s)P=5%(m3/s)P=2%(m3/s)P=1%(m3/s)林家村站3210503059501933.87190咸阳站59107200708085709700在下游洪水计算中,由于三门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