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师:全锦钢,周恩来总理接见 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 先生。,毛泽东主席接见 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 先生,共商中医发展 大计。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 眼科专家唐由之等。,一、中医的发展历程 二、整体观的建立 三、阴阳虚实 四、五行与脏腑 五、气血津液 六、经络、八纲辨证 七、六淫邪气 八、四诊,中 医 特 色,一预防胜于治疗,皇帝内经讲: 上医治末病,下医治已病。 因此中医提倡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要做好平时的养生调理及预防工作。 预防胜于治疗,调理优于保健。,二整体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长寿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体必须 要顺应季节气候变化而调适饮食、起居、情绪、劳作等。 如:春季多肝病 秋季多肺病 、人体本身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皮脉肉等结构是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中医看人体结构及养生特色,食物,脏腑,气血,经絡,皮 肉 筋 骨 髓 腺 官窍,调脏腑,调经络,多管道调理,人是一个整体,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例:自然(季节、昼夜、地区)与人的关系 社会与人的关系。,辨证论治,病: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邪正关系。 八纲辨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是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等,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称施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 根椐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论治互为因果,“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发展趋势)包含该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又称病证、证型或辨证,简称为“证” 。 “症”症状表现 “病”-疾病病名,如: “ 症状 ” “证候” “疾病” 治疗 发热、恶风 、咽痛 咳嗽、舌苔薄黄 风热 感冒 辛凉 脉浮数。 犯表证 解表 -银翘散,八纲辨证,八纲辨证o,表里:表里寒热、表里虚实、半表半里、表里夹杂 寒热:寒证、热证、寒热虚实、寒热真假 虚实:阴阳虚、气血虚、实证 阴阳:阴证、阳证、亡阴亡阳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中医辨证的方法及临床意义:,1、八纲辨证辨证纲领 2、脏腑辨证辨证基础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探求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整体证候表现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任何一种疾病从 o类别阴证、阳证 o部位里证、表证 o性质寒证、热证 o邪正盛衰虚证、实证,第一节 表里,表里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皮毛、肌腠、经络在外 外邪犯表,初起,病轻。 o里证五脏六腑在内脏腑受病,深入, 较重。,1、表证,表证是体表受邪甩引起病证的概括。 原因: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 治则:发汗解表。0 证候 恶寒(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证。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 表热证:恶寒(风)轻,发热重,头痛,咽喉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则 发汗解表 表寒证:辛温发汗(解表)麻黄汤 表热证:辛凉发汗(解表)银翘散,2、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受病所反映的证候。,原因:病邪由表入里;外邪直犯脏腑; 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 素,直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证候 里证主要是脏腑的证候,分别在脏腑辨证等。如: 心血虚证 心血虚是由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病证 证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 治疗:补血养心 (四物汤合归脾汤 养心),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证候: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外阴搔痒,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龙胆泻肝汤。 治疗:o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大柴胡汤),肺热咳喘证: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出现的实热证候。,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动、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血腥臭、高热、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千金苇茎汤),脾胃气虚证:是脂脾气虚弱,运化失健,精微物质吸收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肾阴虚证:是肾阴不足阴虚阳亢的临床证候。,o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二、寒热,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阳偏盛 实热证-寒凉药 阴不足 虚热证-清补药 阴偏盛 实寒证-温热药 阳不足 虚寒证-温补药,(一)寒证,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 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等。,(二)热证,原因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寒证与热证,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初感寒邪,恶寒重,发热轻,若寒郁化热,即出现身热,不畏寒,口渴思冷饮等,已转化为热证了。 又如热证患者,由于大汗,或吐泻,引起津、气损耗,可出现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脉微细等,已转化为寒证。,三、虚实,虚与实,是指人体正气与病邪进行交争的过程中,双方力量消长变化关系的反映。 邪气盛则实,病邪强盛而正气不虚的病证多为实证-实则泻之 精气夺则虚,正气衰弱的情况下生病多为虚证 -虚则补之,(一) 虚证 虚证则不论病邪强盛与否,关键是机体正气处于衰弱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出一些“不足”的症状。,证候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肢体倦怠无力,语声低微,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胸腹胀满时减,疼痛喜按。舌质胖嫩,少苔,脉细弱无力等。,1、 血虚证,证候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 治疗 养血补心(四物汤),2、 气虚证,证候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风,活动后加重,舌淡,脉虚无力。 治疗 益气健脾(四君子汤),脾胃气虚证0,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 ,腹胀,便溏,消瘦, 四肢倦怠,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舌淡、苔白、 脉弱。 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3、 阴虚证,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4、 阳虚证,原因 失血、耗血;血液的生化来源不足;慢性病影响等等证候 畏寒肢冷,身倦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面白,精神萎糜,小便清长,大便溏烂,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疗 温阳补气(肾气汤),(二) 实证,实证不仅病邪强盛,而且正气未衰(尤其初病阶段),能积极抵抗病邪,表现出一些亢奋的症状。 例如高热,胸腹胀满疼痛拒按,脉有力等,是正邪相互交争比较激烈的反映。 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肢体躁动,声高气粗,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脉有力等。 实则泻之如肺热咳喘证 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血腥臭高热、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千金苇茎汤),在临床上虚实夹杂证。 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形体消瘦,呼吸气短,自汗,脉弱无力,是虚证的表现。偶感外邪,则出现发热、咳喘气急、咯痰粘稠而色黄,苔腻等,出现了虚实夹杂的病证。 要求分清虚实的主次与缓急,采用先攻邪后补虚,或攻邪与补虚兼施的治法。,四、阳阴,阴与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因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都是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临床上表现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中医就用阴阳属性加以概括。 表证、热证和实证都可划为阳证的范畴; 里证、寒证和虚证都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病证可归纳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一) 阴证与阳证,1、阴证 指虚寒证而言。 病机:是阳气虚衰所致。 证候:面色皝白或暗淡,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腹痛喜按,小便频数,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苔薄白,脉迟无力等。 治宜:温补阳气为主。 2、阳证 指实热证而言。 病机:是热邪炽盛所致。 证候:面色红赤,壮热,口渴喜冷饮,腹胀满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有力等。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为主。,(二)亡阴与亡阳,阴液不足为阴虚,阴液暴脱为亡阴; 阳气不足为阳虚,阳气暴脱为亡阳。,1.亡阴证 症见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身热。舌质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是阴液将亡的表现,法当益气增液敛阴。 2.亡阳证 症见汗出身冷,四肢厥逆,神情淡漠,甚至昏迷。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舌质淡,脉微欲绝。 是阳气将亡的表现,法当回阳救逆。,精气学说,气: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 精气: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气化:气的变化(永不休止) 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例,磁石,潮汐)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先天之精气,天之清气,水谷之精气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 升降出入(气逆、气陷、气脱、气闭、气滞) 精气神的关系 精:肾中所藏之精 气:三气合一 神: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统驭精与气。,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内向、凝聚、闭合(凝聚、滋润、抑制) 阳: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推动、温煦、兴奋),人体: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 人体生理功能: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 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交感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和) 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消长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 阴阳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阳胜的形成 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 阴 如: 部位: 上 下 体表 体内 人体脏腑组织 外侧 内侧 阴阳属性 脏腑:六腑 五脏 五脏: 心肺 肝肾,阴阳亡失,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五行学说,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温热、向上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沉降、肃杀、收敛 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五行与脏腑,五行与脏腑,相生 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子病及母:心肝血虚,心肝火旺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 相乘:“木旺乘土” 相侮:“木火刑金” 抑强扶弱,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结构,气 血 津液 脏腑 经络,气的概念,气的主要来源: 先天之精气 后天之精气(天气,谷气) 气与脏腑的关系 肺为气之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营养作用,气的分类,元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视听言动有关) 营气(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温养、调节、防御),血的概念,血的来源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血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统血 肝藏血,血的生理功能,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血虚,肝血虚易惊悸,失眠,多梦。 失血者可见恍惚,昏迷。,气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津液的概念,津液的来源 水谷精微是生成津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肺主行水 肾主津液,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润和濡养 化生血液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全身之气,、定义: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一年四季的六种气候称为六气,当人体正气(抵抗力)不足,或气候恶劣时侵犯人体太过时,称之为六淫邪气 因此六淫邪气也是人体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 、六淫邪气的产生o 外在天气因素 内在脏腑病变 生活习惯,六淫邪气,风,、定义:为春季的主气。因很多其他的外邪也常常借助风邪的活动性侵犯人体,所以古人又称风邪为“百病之长”。 、风的特性:变幻多样、游走不定 、导致风邪的因素:季节更替、饮食习性 、易受影响的部位:皮肤、胸背、头面部 、受风邪的特征:o 痛无定处、如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头目眩晕、头痛、口眼歪斜。,、定义:为冬季的主气 、寒的特性:使物质收缩,分子运动变慢、凝滞 、导致寒邪的因素: 季节更替、饮食习性、阳气不足者 、易受影响的部位: 寒在哪个部位就会引起该部位的问题 (令血液循环变慢) 、寒邪的特征:疼痛、面色青白、口唇青紫、 痛经血块。,寒,、为夏季的主气 、暑的特性: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 、导致暑邪的因素: 季节更替、喜吃生冷、凉水、空调、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的人 、受暑邪的特征:高热汗出、心烦面赤。,暑,、为长夏的主气 、湿的特性:黏腻不爽、缠绵难愈 、导致湿邪的因素:梅雨季节、居住环境潮湿、脾胃虚弱 、受湿邪的特征:面色晦暗、发黄、水肿、胸闷、困倦、嗜睡、周身酸重乏力、长水疱、鼻炎、胸闷、大便不爽、白带增多、小腹凸挺。,湿,、为秋的主气 、燥邪的特性:干燥伤津 、导致燥邪的因素:季节、饮食 、受燥邪的特征:毛发枯干、眼睛干涩、口鼻干燥、咽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燥,导致上火的因素:饮食 熬夜 火的特征:长痘、红血丝、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多食易饿 易出血 易引起一系列干燥的症状。,火,藏象学说脏腑,脏腑的概念,脏: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 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2 、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 主要组成部分。 3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 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 物质基础。,肾,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藏精,主生育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天癸)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肾主水 肾主纳气,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o 主运化 主统血 主升清(脾升胃降,脾胃为人体气机的枢纽),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主气,司呼吸 通调水道 宣散卫气 朝百脉,主治节。,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在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藏血 肝主疏泄 对气机的影响 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对情志的影响 对胆的影响 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心,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主血脉 心藏神,六腑,胆:贮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化糟粕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胆,胆附于肝,肝和胆有经络相互络属,二者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味苦,呈黄绿色,生成于肝,贮存于胆,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助脾胃运化。胆汁的生成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主决断:决断指人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胃,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胃与脾相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协助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协助大肠传化糟粕。,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大肠,大肠位于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大肠与肺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指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灾应急预案总结口诀(3篇)
- 2025年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实施细则
- 2025年注册设备监理师设备监理合同管理模拟试卷(合同条款执行风险与纠纷预防技巧)
- 火灾应急预案情况判断方法(3篇)
- 汇蕾舞蹈协议书
- 家具质保合同协议书
- 工程委托扣款协议书
- 屋顶维修安全协议书
- 班级晚读协议书
- 手术室火灾应急预案培训(3篇)
-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5年)解读课件
- 浙江大学专职辅导员招聘真题2024
- 2022万能试验机验收规范
- 西部计划考试考题及答案
- 《低钾血症病人护理》课件
- 消防水池防水合同
- 2025年供港活牛供宰与屠宰设备采购合同
- 2024绿城地产代建项目合作协议范本9篇
- 2024上海市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企业贷款知识培训
-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同步练习(一课一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