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五),铜川市中医医院针推科 主治医师 王雨玉,脉 诊,1.概述 A、脉的部位及分布 左手:寸(心 小肠)关(肝 胆)尺(肾 膀胱) 右手:寸(肺 大肠)关(脾 胃)尺(肾阳 三焦) B、构成脉的主要因素: 浅深(浮脉 沉脉) 强弱(虚脉 实脉) 粗细(大脉 细脉) 长短(长脉 短脉) 速率(迟脉 数脉) 节律(促 结 代) 紧张度(弦脉 紧脉) 流利度(滑脉 涩脉) AB,2.正常脉象 A、正常脉象形态:一息四至或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整齐,尺部沉取,应指有力。 B、正常脉象三个特点:有胃(柔和有力),有神(节律整齐 从容柔和),有根(尺部沉取 应指有力或无论寸 关 尺,只要沉取应指有力,都是由根的脉象),3.病理脉象 浮脉:脉象:部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弱。 主病: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 为表虚。 沉脉:脉象:部位深,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象:脉来迟缓(每分不足60次) 主病:寒症。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数脉:脉象:脉来急促(每分90次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虚脉:脉象:三部(寸 关 尺)举按(轻 重 取) 均无力。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实脉:脉象:三部举按均有力。 主病:热证。,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脉象和缓可见于 孕妇及青壮年常脉) 涩脉: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洪脉:脉象: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 主病:热证。,细脉: 脉象: 行细如线、应指明明。 主病:诸虚、劳损、以阴血虚为主, 又主湿症。 濡脉:脉象:浮而细软、重按既无。 主病:气虚、湿症。 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痰饮、痛症。,紧脉:脉象: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牵绳索。 主病:寒症、痛症。 代脉:脉象: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 定数 。 主病:脏器衰弱、风证 、痛证、惊恐、 损伤。 结脉:脉象: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阻。,促脉:脉象:脉来急促、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湿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 肿痛虚脱。 (脉形具体见图),附: 1、问诊是以症状学为主要内容的(但患者的陈述也有误导的可能 2、闻诊是以听声音、嗅气味来诊断的: 听声音包括:发声(高低强弱、重浊、喑哑)语言(多少、流利度、错乱)呼吸异常及叹息、呕逆嗳气等。,辨 证,常用的辨证方法主要有: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一、八纲辨证,(一)八钢 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它们是概括和归纳各种证候的八种纲领,亦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一。,(二)八纲辨证 是在运用诊法掌握病情资料后,以八钢的理论和原则,对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类化归纳,根据病位的深浅病变的性质,邪正的盛衰绛获得的资料归结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类基本证候的辨证方法。,1.表里辨证: 运用表与里相对的原理,辨别病位的内外,病情的轻重深浅,把握病变的趋势。 表证: 是病邪经皮毛、口鼻侵入,为患于体表产生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的初起阶段和轻浅阶段,临床以恶寒、发热、脉浮为要。,里证 是病邪伤于里,病变部位在身体深层,脏腑气血受累,所产生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内伤杂病及外感病的中后期,临床表现以脏腑气血精髓病变为要。 表证及里证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见表),2.寒热辨证 运用寒热各自的特性,辨别归纳证候病变性质,分清阴阳的盛衰。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以冷凉为特点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以机能活动抑制、减轻为表现特点。 热证:是感受温热邪气或阴虚阳亢,以温热为特点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以机体活动亢进、急剧为其特点。 寒证与热证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见表),3.虚实辨证: 虚与实分别反映正气与邪气的不足与太过,正气不足为虚,邪气太过为实。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衰,以不足、松弛、无力、衰退现象为特点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慢性病和各类疾病的后期,该类证候是正气虚衰而邪气亦衰,以机能活动低下,体失温煦或营养物质不足,体失濡养的表现为主。,实证:是指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邪气内留发病,邪气 亢盛,以有余、结实、强盛、亢进现象为特点的一类证候,该类证候关键是邪气壅盛而正气尚未虚衰。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见表),4.阴阳辨证 阴与阳可分别代表和概括里、寒、虚与表、热、实,同时阴和阳还分别代表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机能状态。 A、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见表) B 、阴虚证与阳虚证 阴虚与阳虚皆是人体正气受损而亏虚。一般阴虚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虚乏,阳虚则是人体机能活动低下。,阴虚证:是多种原因导致阴液虚损,体失濡养,虚热内生的一类证候,以肾阴虚为要,以体失濡养和虚热并见为特点。 阳虚证:是多种原因导致阳气虚衰,体失温煦,虚寒内生的一类证候,以肾阳不足为要,以体失温煦和虚寒并见为特点。 阴虚证和阳虚证的鉴别(见表),二、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有关气血津液生成,运行及其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辨别病变过程中气血津液不同证候反映的一种辨证方法。,1.气病辨证: 分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 2.血病辨证: 分血虚证,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 3.津液病辨证: 津液不足(伤津脱液),水湿停歇(水肿痰饮) 4.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气血同病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随血脱) 气津液同病证(气虚饮停证,气虚津亏证) 血与津液同病证(津枯血燥证,血枯津亏证),三、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将病变反映的症状,体证进行综合分析,借以推究,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及邪正盛衰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各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与脏腑密切相关,都要落实于脏腑之上,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变规律,乃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关键。(所以临床诊断脏腑定位很重要,而诊脉是定位最重要的方法。),1.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1)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功能不足,心气虚弱,表现以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类证候,主要见症:心悸,气短,活动加甚。 (2)心阳虚证:是指由于心阳虚衰,鼓血行脉无力在心气虚基础上伴见形寒畏冷,而心阳暴脱指心阳衰极。在心阳虚基础上,兼见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三者鉴别(见表) (3)心血虚证:指心血亏虚,心失血养表现的证候,主见心悸不宁,面舌清白,脉细弱。 (4)心阴虚证:指心阴耗伤,虚热内扰而表现的血侯,心悸、烦不齐,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者鉴别(见表),(5)心脉痹阻证:指由于淤血,阴寒,气滞等因素痹阻心脉,而出现以心悸,心胸憋闷,时有痛作为主症的一类证候。心胸憋闷作痛为主要依据。 (6)痰迷心窍证:又称痰蒙心包证,是指由于痰浊蒙闭心神而出现的一类证候,以神志失常,痰湿内盛为病机特点,以神志昏蒙,喉中痰鸣,苔腻,脉滑为主症。 (7)痰火扰心证:指由于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而出现的一类证候,以痰盛、火热并见为特点;以发热烦躁,胡言乱语,甚至神昏,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 二者鉴别(6)与(7)鉴别(见表),(8)心火亢盛证:由于心火内炽而表现的实热证候,以神志及舌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为审证要点。 心火元盛证与心阴虚证鉴别(见表) (9)小肠实热证:指湿热蕴结小肠,或心热下移小肠而出现以小便红赤频急为主症的一类症候。以心火上炎的口舌热像及心火下移累及小肠泌别功能异常的小便赤,涩,灼,痛为审证要点。,2.肺与大肠病辨证(11证型) 包括: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寒邪客肺证,大肠湿热证,肠虚滑泻证,大肠液亏证。 3.脾与胃病辨证:(11证型) 包括: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下陷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虚寒证,胃阴虚证,胃实热证,胃实寒证,食滞胃脘证。,4.肝与胆病辨证(10证型) 包括: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寒滞肝肠证,肝阳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胆郁证。 5.肾与膀胱病辨证(8证型) 包括: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肾虚水泛证,肾虚泄泻证,肾阴虚证,肾精亏虚证,膀胱湿热证。 6.脏腑兼证: 包括: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脾不调,肝胃失和等12证型。,中药学,(一)中药的性能: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称四气 2.五味:酸 、苦、甘、辛、咸五种味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如麻黄,红花,木香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党参,饴糖、甘草 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山芋,五味子 (涩与酸味药相似)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如大黄,栀子,黄柏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如猪苓 、茯苓) -,3.升降浮沉:即上升,下降,发散,泄利作 用。 4.归经:指药物对某部位的选择作用。,(二)中药的应用 1.配伍: 相须:相似药药同用增强疗效 相使:辅药对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减轻,消除 相杀:一种药能减轻消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