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件_1_第1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1_第2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1_第3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1_第4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第11章抗原的加工与递呈 第12章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13章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表达,基本内容,概述 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HLA分子结构及其分布 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 HLA与医学,一、 概述,20世纪40年代已发现,小鼠近交系之间皮肤移植物的排斥由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决定。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称为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 机体参与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很多,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分子)。,基本概念:,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小鼠的MHC:H-2 人的MHC:HLA 概念区分: MHC、H-2复合体、HLA复合体-基因 MHC分子、H-2分子、HLA分子-抗原,小鼠的MHC:H-2复合体,位于小鼠的第17对染色体 由类、类、类基因组成 类和类基因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调控 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和炎症相关的免疫分子 通常所说为MHC类和MHC类基因,人的MHC:HLA复合体,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 : 最初在人的白细胞上发现的 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人的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6p21.31 由HLA 类、类、类基因组成 HLA-I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B、C、A三个座位(经典基因) HLAII类基因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 HLA类基因包括编码补体成分的基因和炎症相关基因,二、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一)HLA 类基因,经典的HLA 类基因:HLA-A、HLA-B、HLA-C三个基因座位,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和免疫调控 非经典的HLA 类基因:HLA-E、HLA-F、HLA-G等基因座位,参与免疫调控 MHC 类链相关基因(MIC):功能基因和假基因,(二) HLA II类基因,经典的HLA II类基因:HLA-DP、HLA-DQ、HLA-DR亚区,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和免疫调控 抗原加工相关基因: HLA-DM:HLA-DMA/DMB-正调作用 HLA-DO:HLA-DOA/DOB-负调作用 TAP基因 LMP基因,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编码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中抗原肽的转运 LMP(low molecular weight peptide):编码蛋白酶LMP2和LMP7,是免疫蛋白酶体的组成成分,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三) HLA 类基因,中央区基因:位于HLA 类和 类基因之间 补体基因和炎症相关基因,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从遗传水平上调控免疫应答功能 单元型遗传 共显性遗传 多态性 连锁不平衡,单元型遗传(haplotypes),单元型:紧密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HLA各位点的基因组合。 HLA单元型作为一个单位遗传给下一代。 基因型: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 HLA 单元型终生不变,可作为个体的遗传标志,共显性遗传,HLA基因均为显性基因,都能编码相应的分子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置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每对等位基因都能转录、翻译成抗原,共同表达于细胞膜上,多态性现象(polymorphism),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即可能编码两种以上的产物。 一般认为,HLA复合体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转换等机制可导致其基因结构发生变异,这是HLA多态性产生的基础。,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由于HLA复合体的各座位是紧密连锁的,若各座位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构成单元型,则某一单元型别的出现频率应等于组成该单元各基因频率的乘积。 某些基因比其他基因能更多或更少地连锁在一起,从而出现连锁不平衡。,四、HLA分子的结构及其分布,HLA 类分子 HLA 类分子,(一)HLA 类分子,HLA-I类分子由链和2m非共价结合组成 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 链的胞外区有1 、2、3三个结构域 1 和2组成肽结合区(结合抗原肽) 3和2m组成免疫球蛋白样区 3和T细胞表面的CD8分子结合,3,2,1,1,2,3,抗原结合槽(antigen binding cleft),由1和2结构域组成的肽结合区 结合、递呈内源性抗原肽给CD8+T细胞 由2个螺旋和8个片层组成 两端呈封闭状态 容纳8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肽 多态性区:决定HLA类分子多态性的主要部位,分布特点:,膜型:广泛分布于各组织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的表面,但在神经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没有表达 可溶性形式:血清、尿液等,(二)HLA 类分子,HLA-II类分子由链和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糖蛋白) 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 胞外区各有两个结构域(1 /2、1 /2) 1 和1组成肽结合区(结合抗原肽) 2和2组成免疫球蛋白样区 2和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1,2,1,2,抗原结合槽(antigen binding cleft),1 和1结构域组成的肽结合区 结合、递呈外源性抗原肽给CD4+T细胞 由2个螺旋和8个片层组成 两端呈开放结构 容纳10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多态性区:决定HLA 类分子多态性的主要部位(1),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APC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可溶性形式,HLA I 和HLAII类分子结构比较,肽链 结构域 抗原结合槽 与T细胞CD分子结合 递呈抗原 分布,五、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HLA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主要集中于MHC分子的肽结合槽 特定的HLA分子可结合数种、数十种或更多的不同抗原肽 锚定位:抗原肽上能和HLA分子抗原结合槽相互作用的特定位点 锚定残基,抗原肽与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共同基序,锚定残基相同的抗原肽可以与同一种HLA分子结合 共同基序:一种HLA分子所能结合的不同抗原肽带有相同或相似的锚定位或锚定残基 一种型别的HLA分子可以结合多种不同特异性的抗原肽,HLA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MHC限制性:T细胞只能识别由MHC分子结合、递呈的抗原肽 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结合是选择性的、低特异性的,六、MHC的生物学功能,加工、递呈抗原 启动、调节免疫应答 诱导T细胞的成熟-功能性T细胞库的形成(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诱导同种免疫,一、对蛋白质抗原的处理与加工 HLA-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的递呈分子 HLA-II类分子:外源性抗原的递呈分子,二、启动、调节免疫应答,1.形成MHC-抗原肽-TCR复合物,启动免疫应答 在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MHC分子,才能产生T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2.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除细胞受体识别相应抗原决定簇外,细胞间还必须识别相应的MHC分子,3. MHC分子是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 CD4-MHCII CD8-MHCI,4.调节免疫应答强弱,三、参与T细胞的分化(T在胸腺内的选择) 四、诱导同种免疫应答,NK细胞的杀伤机制,ADCC KAR、KIR,七、 HLA与临床医学,HLA与器官移植 HLA与疾病的关联 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小 结,概述:MHC,HLA 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HLA分子结构及其分布 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 HLA与医学,第十一章 抗原的加工与递呈,T cells do not recognise native antigens,Y,Y,Y,Y,Y,Y,活化增殖、产生抗体,无增殖 无CK产生,BCR交联,Antigens must be processed in order to be recognised by T cells,T cell response,无应答,无应答,无应答,无应答,抗原加工、递呈,基本内容,基本概念 抗原递呈细胞的种类 抗原加工和递呈的途径 抗原加工递呈的生理意义,一、基本概念,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MHC分子结合的肽的过程。 抗原递呈: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将其展示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和非己抗原-MHC分子递呈。 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摄入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包括非己抗原和自身抗原-MHC分子递呈。,二、抗原递呈细胞的种类,APC:即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和协同刺激分子,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把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的一类特化的细胞群,包括DC、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和其他非专职APC。,APC的分类:,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脑内小胶质细胞等。 专职APC:DC、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因其伸出树枝样突起而得名。1993年Inaba等用GM-CSF体外扩增获得成功。 根据来源:分为髓系来源的DC和淋巴系来源的DC。 根据分布:淋巴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边缘区DC);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间质性DC、郎格罕斯细胞);体液中的DC(隐蔽细胞,血液DC),图2-4 呈集落悬浮生长的成熟DC( 400) Fig2-4 Mature DC suspended in media by colony( 400),图2-5 呈散在生长的成熟DC( 400) Fig2-5 scattered mature DC( 400),DC的特点及功能:,通过形态学、组合性表面标志及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鉴定。 人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为CD11c、CD1a、CD83,是惟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 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其抗原递呈功能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 通过三种方式摄取抗原:巨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吞噬作用。,未成熟DC与成熟DC的区别:,摄取抗原的能力降低。 抗原加工、递呈功能增强。 MHC、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黏附分子(LFA-1、ICAM-1)表达上调。 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2. 巨噬细胞(macrophage, M),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大吞噬细胞)。 可通过三种方式摄取抗原。 不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 静止状态几乎不表达 MHC和协同刺激分子。,3. B细胞,主要加工和递呈可溶性抗原。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胞饮、受体介导 通过BCR高效摄取抗原,具有浓集抗原的作用。 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但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三、抗原加工和递呈的途径,经典途径: MHC类分子递呈内源性Ag-CD8+T MHC类分子递呈外源性Ag-CD4+T 非经典途径-交叉致敏,(一)外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又称为MHC类途径。 分为抗原的摄取、加工、 MHC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MHC类分子荷肽、递呈几个阶段。,1.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通过胞吞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形成内体。 内体:胞吞的抗原被质膜包围形成的空泡,是外源性抗原加工的场所。 内体经历早期、中期、晚期内体几个阶段,逐渐成熟,最终与溶酶体融合。,2.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和各种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成适于与MHC类分子结合的肽。,3. MHC 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和转运,合成场所:粗面内质网 /二聚体与Ii链结合,形成Ii333 Ii链:Ia分子相关的不变链(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Ii链) CLIP:Ii链中81-104位氨基酸残基的特殊肽段结构,能与所有MHC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以不同亲和力结合,称为类分子结合的不变肽链(class II associated invariant peptide, CLIP),Ii链的作用:,帮助II类分子折叠和装配 阻止II类分子与ER中新合成的肽或内源性抗原肽结合 引导II类分子进入内体,4. MHC类分子荷肽,荷肽: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过程, 在M C和C V中进行。 M C和C V: M C即MHC 类区室(MHC class compartment),C V即含MHC类分子的空泡(MHC class -cintaining vesicles),是富含外源性抗原肽和HLA-DM分子的内体。,MHC类分子荷肽过程:,(1)蛋白水解酶降解Ii链,CLIP与II类分子结合。 (2)HLA-DM分子与HLAII-CLIP复合物结合。 (3)CLIP脱离抗原结合槽,抗原结合槽处于开放状态。 (4)具有合适锚定基的高亲和力外源性抗原肽进入抗原结合槽,HLA-DM解离。,5. 外源性抗原的递呈,通过胞吐作用,空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外源性抗原肽-II类分子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Y,Pinocytosis,Phagocytosis,Membrane Ig receptor mediated uptake,Uptake of exogenous antigens,Complement receptor mediated phagocytosis,Fc receptor mediated phagocytosis,Uptake mechanisms direct antigen into in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exogenous antigen processing,% of max. T cell response,Antigen gml-1,Receptor-mediated uptake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T cell response,Proteases produce 24 amino acid long peptides from antigens Drugs that raise the pH of endosomes inhibit antigen processing,Exogenous pathway,Protein antigens In endosome,Cathepsin B, D and L proteases are activated by the decrease in pH,Activation of Cathepsin B at low pH,At higher pH cathepsin B exists in a pro-enzyme form,Acidification of the endosome alters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proenzyme to allow cleavage of the pro-region,Hence: drugs that alter acidification of the endosomes disturb exogenous antigen processing,Need to prevent newly synthesised, unfolded self proteins from binding to immature MHC,Invariant chain stabilises MHC class II by non- covalently binding to the immature MHC class II molecule and forming a nonomeric complex,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MHC class II maturation and invariant chain,Invariant chain structure,Three extended peptides each bind into the grooves of three MHC class II molecules to form the nonomeric complex,A peptide of the invariant chain blocks the MHC molecule binding site. This peptide is called the CLass II 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 (CLIP),Invariant chain CLIP peptide,Class II 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 (CLIP),(inv)3 complexes directed towards endosomes by invariant chain,Cathepsin L degrades Invariant chain CLIP blocks groove in MHC molecule,MHC Class II containing vesicles fuse with antigen containing vesicles,Removal of CLIP,?,How can the peptide stably bind to a floppy binding site?,Competition between large number of peptides,HLA-DM,HLA-DR,HLA-DM assists in the removal of CLIP,HLA-DM: Crystallised without a peptide in the groove In space filling models the groove is very small,HLA-DM,HLA-DR,Single pocket in “groove” insufficient to accommodate a peptide,Multiple pockets in groove sufficient to accommodate a peptide,HLA-DM catalyses the removal of CLIP,MIIC compartment,HLA-DM Replaces CLIP with a peptide antigen using a catalytic mechanism (i.e. efficient at sub-stoichiometric levels) Discovered using mutant cell lines that failed to present antigen HLA-DO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peptide exchange,MIIC compartment sorts peptide-MHC complexes for surface expression or lysosomal degradation,Surface expression of MHC class II- peptide complexes,(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又称为MHC类途径。 分为内源性抗原的加工、转运、MHC类类分子荷肽、递呈几个阶段。,1.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蛋白酶体: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的大分子多重蛋白酶复合体 蛋白酶体将胞内蛋白质降解,在LMP2和LMP7的作用下产生6-1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2. 内源性抗原肽的转运,由TAP选择性的将8-15个氨基酸残基的肽转运到内质网。 TAP分子位于内质网膜上,其跨膜段在内质网膜上环绕形成跨膜孔道。,3. MHC类分子荷肽,在内质网中进行 在钙联蛋白、钙网蛋白的协助下折叠形成/2m二聚体,通过TAP1相关蛋白的作用结合于内质网孔道的内侧口,并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4. 内源性抗原肽的递呈,结合了肽的I类分子在高尔基体中与TAP1相关蛋白解离,通过外吐空泡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Degradation in the proteasome,The components of the proteasome include MECL-1, LMP2, LMP7 These components are induced by IFN- and replace constitutive components to confer proteolytic properties. LMP2 & 7 encoded in the MHC Proteasome cleaves proteins after hydrophobic and basic amino acids and releases peptides into the cytoplasm,Cytoplasmic cellular proteins, including non-self proteins are degraded continuously by a multicatalytic protease of 28 subunits,ENDOPLASMIC RETICULUM,CYTOSOL,Peptide antigens produced in the cytoplasm are physically separated from newly formed MHC class I,Transporter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1 & 2),Transporter has preference for 8 amino acid peptides with hydrophobic C termini.,Calnexin binds to nascent class I chain until 2-M binds,B2-M binds and stabilises floppy MHC,Tapasin, calreticulin, TAP 1 & 2 form a complex with the floppy MHC,Cytoplasmic peptides are loaded onto the MHC molecule and the structure becomes compact,Maturation and loading of MHC class I,Fate of MHC class I,Evasion of immunity by interference with endogenous antigen processing,(三)非经典递呈途径-交叉递呈,MHCI类分子也能递呈外源性抗原,MHCII类分子也能递呈内源性抗原。 不是抗原递呈的主要方式。,四、抗原加工递呈的意义,实现免疫系统对非己抗原的免疫监视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小 结,基本概念:APC APC的种类 内外性抗原加工递呈的过程 生理意义,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辅助分子及分化成熟,T细胞膜表面分子 T细胞亚群及功能 T细胞的发育与分化,基本内容,一、T细胞膜表面分子,T细胞受体复合体:识别抗原 协同受体 协同刺激受体 参与T细胞活化 其它膜辅助分子,1. T细胞受体复合体,TCR: T细胞特有的抗原受体,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功能性结构 类型: TCR、TCR 结构:胞外段、跨膜段、胞内段 功能区:V区、C区 抗原结合部位:6个CDR MHC限制性:CDR1、CDR2-螺旋,TCR与TCR结构类似 TCR多样性程度高,TCR 复合体,组成 : TCR (/) 、 CD3(, )、 功能:识别抗原、传递抗原信号,CD3和链,组成:CD3-, 链- or 结构:胞内区含有ITA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结构 功能:向胞内传导抗原活化信号 特点:所有TCR复合体含有相同的CD3和链,2. 协同受体:CD4、CD8,CD4-MHC-II (2) receptor of HIV 功能:协助T细胞识别抗原; 参与T细胞信号转导,D1 D2 D3 D4,结构:CD8-CD8;CD8-CD8 CD8-MHC-I(3 ) 功能:协助T细胞识别抗原; 参与T细胞信号转导,2. 协同受体: CD4、CD8,3. 协同刺激受体,CD28:表达于未致敏T细胞,与APC表面的B7(CD80/CD86) 结合-传导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CTLA-4( 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 ,CD152):表达于活化T细胞,结构与CD28同源,与APC表面的B7结合 -向T细胞传递抑制信号,4. 其它膜辅助分子,(1)CD2:表达于90%以上的成熟T细胞 CD2(LFA-2)- LFA-3(CD58)参与T细胞活化 (2)LFA-1:表达于成熟T细胞 配体为ICAM-1、ICAM-2、ICAM-3 (3)细胞因子受体:IL-2、IL-12,(4)CD45,又称白细胞共同抗原,是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CD45:表达于多种白细胞 CD45R: 表达于某些淋巴细胞 CD45RA: 表达于未致敏T细胞 CD45RO:表达于效应性T细胞、记忆性T细胞,初始T细胞(未致敏T细胞):分化成熟未接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 活化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记忆T细胞:是一群在抗原驱动下发生寡克隆扩增的T细胞,停止分化,参与增强的再次免疫应答。,(5)其他,VLA-4(迟现抗原-4):表达于效应T细胞,参与T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粘附。 L-选择性:表达于未致敏T,参与未致敏T在外周淋巴组织中的再循环。 CD44:表达于活化T,使得效应性T、记忆性T到达炎症部位。,丝裂原受体:PHA受体、ConA受体,多细胞克隆激活。,CD40L:属于TNF超家族 表达于活化T细胞 CD40L-CD40 为B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T细胞辅助分子的功能,促进T细胞活化:CD4、CD8 信号转导作用:CD3、CD2、CD28 粘附作用:CD44、L-选择素 接受细胞因子的作用:IL-2R、IL-12R,二、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根据 CD4/CD8分类:,CD3+CD4+CD8-T -CD4+T: Th(help T cell) CD3+CD4-CD8+T-CD8+T: Tc(cytotoxic T cell, CTL)、Ts(surpressor T cell) 表达TCR 识别的抗原肽及递呈抗原肽的MHC分子不同。,根据 TCR分类:, T cells: IEL T cells: CD4+T: Th CD8+T: Tc, Ts, T 和 T的比较,- 特征 T 细胞 T 细胞 - TCR 多样性高 多样性低 外周血 85-95% 5-15% 组织 外周 粘膜上皮,表型 T 细胞 T 细胞 CD3+CD2+ 100% 100% CD4+CD8- 60%-65% 1% CD4-CD8+ 30-35% 50% CD4-CD8- 5% 50% MHC 限制 经典 MHC MHC类似分子 -,根据T细胞功能分类:,1. Th(help T cells): CD4+ 2. Tc( cytotoxic T cells): CD8+ 3. Ts(suppressor T): CD4+T or CD8+T 4. TDTH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T cells):CD4+T or CD8+T 5. NK1.1+T,1. CD4+Th cell :产生细胞因子 Th1: IL-2, IFN-, TNF- -CMI Th2: IL-4,5,10-HI Th3: TGF-,IL-2,12, IFN- ,IL-4,10,Th1 和 Th2比较,Th0 Th1 Th2 IFN- + + - IL-2 + + - TNF- + + - TNF- + + + IL-4 + - + IL-5 + - + IL-10 + - + CMI + + - HI + - +,2. CD8+ Tc (CTL): 杀伤靶细胞 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诱导靶细胞凋亡,3. Ts cell: IL-10,TGF-CD4+ or CD8+ 4. TDTH: 主要是CD4+Th1 ,少数为 CD8+T (DTH: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5. NK1.1+T: 表达TCR、CD3和 NKR.P1C(人) 或NK1.1(小鼠),三、T细胞在胸腺中的成熟,T细胞成熟的分期 在胸腺中的分化-阳性选择、阴性选择,1. T细胞成熟的分期,祖T细胞阶期:为双阴性细胞(DN) 前T细胞阶期:为双阳性细胞(DP) 未成熟T细胞期:表达TCR(DP) 成熟T细胞期:TCR基因重排、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2. T细胞在胸腺内成熟过程,TCR基因重排 阳性选择-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自身耐受性,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内进行,TCR能与MHC识别并结合的DP细胞继续分化、发育- SP细胞 TCR不能与MHC识别并结合的DP细胞发生凋亡 获得MHC限制性 MHC在阳性选择中起重要作用: MHC-I-CD8+ MHC-II-CD4+,阴性选择:在胸腺髓质内进行,TCR 不能识别或低亲和力结合自身抗原肽的SP继续分化发育 TCR能识别并高亲和力结合自身抗原肽的SP 被清除 获得自身耐受性,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辅助分子及分化成熟,B细胞膜表面分子 B细胞亚群及功能 B细胞的发育与分化,基本内容,一、B细胞膜表面分子,B细胞受体复合体:识别抗原 协同受体 协同刺激受体 参与B细胞活化 其它膜辅助分子,BCR Ig- Ig异二聚体,1. B细胞受体复合体,BCR(B cell recptor) B细胞特有的抗原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功能性结构 膜型Ig:胞外段、跨膜段、胞内段 功能区:V区、C区 抗原结合部位:6个CDR MHC限制性,Ig- Ig异二聚体,Ig(CD79a)- Ig(CD79b)属于小分子跨膜蛋白 参与BCR装配及在细胞膜的表达 胞内含有ITAM结构,传递抗原信号(第一信号) 诱导表达CD40,BCR 复合体,组成: BCR (mIgD、mIgM)、2Ig- Ig异二聚体 功能:识别抗原、传递抗原信号,2. 协同受体:CD19/CD21/CD81,CD19: B细胞的重要标志,含有ITAM结构 CD21:即CR2,C3dR、EB病毒的受体 功能:协助B细胞识别抗原;参与B细胞 信号转导,3. 协同刺激受体:CD40,CD40:表达于抗原活化的B细胞,与Th2 表面的CD40L结合-传导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参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及抗体类别转换 CD40L:表达于活化T细胞,4. 其它膜辅助分子,(1)CD45: (2)B7:静止B细胞不表达,与CD28/CTLA-4结合 (3)MHC分子:表达MHC、MHC类分子,活化后MHC类分子表达上调 (4)丝裂原受体:SPA、LPS、PWM (5)细胞因子受体:IL-4R、IL-5R等,T细胞与B细胞表面的膜分子,抗原受体复合体 协同受体 协同刺激受体 其他,二、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表达CD5 :不表达CD5,Comparison of B1 and B2 cells - B1 B2 BCR mIgM mIgM 、mIgD CD5 + - 再生方式 自我更新 来自骨髓前B细胞 识别抗原 TI Ag 、自身Ag TD Ag 再次应答 - + -,B细胞功能,1. 产生抗体 2. 递呈抗原 3. 分泌细胞因子 4. 参与免疫调节,三、B细胞的分化与发育,在骨髓中的分化 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分化,1. 在骨髓中的分化-Ag独立性,多能干细胞 祖B细胞:表达CD45,胞质内出现链 前B细胞:合成替代轻链 未成熟B细胞:表达IgM,经历阴性选择 成熟B细胞 :IgM、IgD同时表达,2. 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分化-Ag 依赖性,初始 B 浆细胞 记忆B细胞,第十三章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表达,BCR的基因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