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10146规范文件.doc_第1页
油气田开发10146规范文件.doc_第2页
油气田开发10146规范文件.doc_第3页
油气田开发10146规范文件.doc_第4页
油气田开发10146规范文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假说的观点和证据?答:1)无机成油学说基本观点: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形成的,后来沿着深大断裂渗透到地壳上部;或者在天体形成时形成,当地壳冷凝时以“烃雨”的形式降落下来,后聚集成油气藏即石油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为非生物成因产物主要证据:在实验室,用无机CH 元素合成了烃类;在岩浆岩内曾发现过石油沥青;在宇宙其它星球大气层中也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存在;在陨石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及氨基酸等多达100 多种;认为用有机观点对世界上有些大的沥青矿(如加拿大的阿萨巴斯卡沥青矿,储量达856 亿吨以上)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2)有机成油学说基本观点:石油天然气由地质时期中生物遗体在适宜条件下生成的主要证据:环境:世界已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在沉积岩中,只有极少数分布在岩浆岩和变质岩中,且这少数石油也被证明是从沉积岩中运移而来的,而与沉积岩无关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岩突起发育区,至今未找到油气聚集分布:石油在地层时代的分布上与煤油页岩及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的,表明它们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组成:虽然世界上的石油没有成份完全相同的,但所有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是相近的或相似的,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条件:大量油田测试结果可知,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0,有些深部油层温度可以高达141,而当T 超过250时,烃类就会发生急剧而彻底的裂解,生成石墨及H2,说明石油不可能在高温下形成时间:从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分析看,石油生成聚集成藏不需很长的时间,大约需不到一百万年标志:石油中含的卟啉化合物,异戊间二烯型化合物,甾醇类,石油的旋光性都证明石油是在低温下,由生物有机质生成的实验:石油地质工作者对近代沉积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近代沉积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过程,且至今还在进行着,生成的数量也很可观并且,在实验条件下,用有机质进行地下条件模拟,转化出了烃类,这为有机成因学说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2试述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答:1)大地构造条件:发生过持续下沉的盆地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沉积盆地的分割性对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有利;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以及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大地构造单元有利;2)岩相古地理条件:浅海区及三角洲海湾及泻湖区对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最有利;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区域;3)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日照时间长,能增加生物的繁殖力4)理化条件:温度与时间:温度是最有效最持久的作用因素,温度的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弥补细菌活动:在还原条件下,厌氧细菌对有机质进行分解,使碳氢,特别是氢富集起来催化作用:催化剂包括粘土矿物和有机酵母等,可以加速反应进程;放射性:放射性作用是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之一;压力:高压对于使体积增大的裂解反应是不利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液态烃裂解为气态烃3油气生成有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反应条件反应性质及主要产物)?答:油气生成过程经历了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等4 个阶段其中: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反应条件(H:01500m,T:1060,Ro15002500m,T:60180,Ro:0.51.0, 进入后生作用阶段,相当于长焰煤焦煤阶段)反应性质(有机质转化最活跃的因素是热催化作用,催化剂为粘土矿物)主要产物(湿气大量石油及残余的干酪根);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反应条件(H:35004000m,T:180250, Ro:1.02.0, 进入后生成岩阶段后期,相当于碳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反应性质(石油热烈解热焦化);主要产物(凝析气湿气干酪根残渣);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反应条件(H60007000m 时,T250,Ro2.0,进入变生作用阶段,相当于半无烟-无烟煤高度碳化阶段);反应性质(热变质);主要产物(干气碳沥青或次石墨);其中,有机质大量转化形成石油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4试述油气富集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答:1)充足的油气来源:源岩面积大厚度大,沉积有机质含量丰富;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储互层式-生储指状交叉-砂岩透镜体有利;当砂岩单层厚1015m,生油层单层厚3040m,二者略等厚互层时,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最有利于石油聚集;3)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时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是有效的;圈闭离烃源岩区域越近越有效;油(气)水界面倾角r静水压力为高压异常,地层压力静水压力为低压异常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流体热增压作用;剥蚀作用;断裂与岩性封闭作用;刺穿作用;气油水的密度差引起的浮力作用;粘土矿物成岩演化等;13简述油源对比目的依据指标和条件?答:油源对比是指油气与源岩的对比及不同油层之间的油气对比1)油源对比目的:追踪油气来源,确定油气与源岩的成因联系油气运移方向距离和次生变化;2)油源对比依据:生油岩是原油的母岩,同一生油岩中来源的油性质相近,不同生油岩性质有差别;3)油源对比指标:原油与其生油岩共同含有的并不受运移热变质作用影响的化合物,称为油源对比指标如C27+以上的甾烷族化合物异戊二烯类烷正烷分布特征C 同位素等4)油源对比条件:油源清晰,没有或很少有其它来源石油加入油气运移过程中油源对比指标较稳定,特征明显14简述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在储集性能方面的主要差异?答:1)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多以原生孔隙为主,而碳酸盐岩储层由于成岩改造作用较强,次生孔洞缝更为发育; 2)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更为复杂;3)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更为常见,裂缝作用更为突出; 4)碎屑岩储层储集类型以孔隙型为主,裂缝型相对少;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类型除包括孔隙型裂缝型外,还存在溶蚀型和复合型储层5)碎屑岩储层一般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密切,而碳酸盐岩储层二者关系更为复杂;15地下构造图在油气田开发中的作用?答:构造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下某地层的顶面(或底面)的起伏形态的图件等高线是指制图地层层面上相同海拔高度诸点的连线一般选择标准层顶底面制图构造图在勘探开发阶段用途广泛:1)指导探井部署;2)掌握构造形态,确定油气田范围:了解圈闭面积高度分布类型等;3)圈定含油含气面积:一般在构造图上要画出油水边界油气边界气水边界,从而圈定含油含气面积,为计算地质储量提供参数4)预计新井完钻深度:根据已知探井,知道作图层面距油层距离,用地形地质图(井口海拔)和构造图(井下海拔)可预测构造上任一一点钻穿油层的深度5)此外,还可以研究油水油气气水界面与构造的关系及构造发展史等16简述井下断层识别依据?答:井下断层的识别依据包括: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单井短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近距离内标准层海拔高程相差悬殊;井间石油性质的变异;井间折算压力差异;单井地层倾角的突变;17构造油气藏的类型各类型的成因及特点?答: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构造圈闭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主要包括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和裂缝性油气藏4 个亚类;1)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称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包括:挤压;基底升降;底辟拱升;披覆;滚动等各小类的成因及特点见多媒体;2)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中油气的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包括:断鼻;弧形断层;交叉断层;多断层复杂断块;逆断层等各小类的成因及特点见多媒体;3)由于刺穿岩体与储层直接接触遮挡而形成圈闭中油气聚集称为岩体刺穿油气藏包括:盐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岩浆柱刺穿等各小类的成因及特点见多媒体;4)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性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称为裂缝性油气藏其成因及特点见多媒体;18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与油气聚集单元的对应关系?大地结构单元油气聚集单元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单元坳陷隆起区斜坡区含油气区二级构造带(背斜带长垣斜坡带凹陷凸起)油气聚集带三级局部构造(背斜单斜鼻状构造)油气田(含油气藏)圈闭构造油气藏19何谓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控制因素及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有哪些?答: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其空间分布与内部属性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层内层间平面微观非均质1)储层非均质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沉积成岩构造三个方面沉积环境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最根本因素由于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不同沉积微相之间储层特征(岩石的成份粒度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基质含量及沉积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必然导致储层非均质性成岩改造影响:选择性成岩作用控制了次生孔隙储层古岩溶储层分布,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其中压实胶结交代自生矿物形成使孔隙减小,而压溶溶解重结晶等可以使孔隙增加,这些成岩作用强度不同,储层物性就存在差异,形成储层非均质构造作用影响:构造作用对储层非均质具有重要影响宏观上通过控制沉积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非均质;构造升降作用形成不同沉积地貌和构造类型,地貌和构造不同部位不但存在沉积差异,而且存在成岩差异另外,构造作用应力可在储层局部形成构造缝,或在大的构造时期形成不整合面2)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重要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因素层间非均质导致层间干扰和单层突进,形成层间剩余油,层间隔层可作为划分开发层系依据;平面非均质对井网布置注入水平面波及范围及平面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层内非均质影响油层内注入剂的波及厚度,导致层内指进;微观非均质影响注入剂微观驱替效率20简述“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概念成分和物理性质?答:1)石油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液态烃,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其成分特征如下:元素组成(碳氢氧硫氮及微量元素等);化合物组成(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氧化和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馏分(利用化合物不同沸点特征加热蒸馏得到不同馏份,如汽油煤油柴油重瓦斯油润滑油渣油等);组分(根据石油中化合物的不同组份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所具有的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特性可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碳质)其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相对密度粘度凝固点导电性热值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等;2)天然气是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可燃气,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其组成特征如下:烃类气体(甲烷为主,甲烷比例高8090%以上,重烃次之);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 及惰性(HeAr)气体有时还含少量有机硫氧氮化合物)其物理性质包括: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