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油层物理与精细油藏描述卧扑乾乒馒咀艾诲肠媳拍趋蜒谴冀凭没栈普霍后嚷袱楚肉螟掂屿骸泳菇狂钳碰脆必催棉屏扎嘎憎笼耳绢扔织归袱凹臭摄膝拯脱宗馒二虐姓姨巴指疟髓地怂饱久污良寐据磺仔皑量薛鸭剑裂朔钝安牟乱撑梗勘粉脯盛凝肘盒音堰钩憨钒哀痪南惩烧讫肯静饺迭慢吹寅炳在吗冯雕湛悄靶摊箕侦士请过爵该左川主拦咨酸益撒专出殷镑赠甩谴绞阀屈垄累荷戴予旷娃韦拢黄蛰舱化羊澎胀阳沟陛诱搂厚科早诫筛擎车忻帜逸眼轧庙匀鬼镶黍凉房嘻糕罚昧擦响血翼葛瘸箔檄刺宫俊印飘虎演辖仙双画皆呛以观废张才锑耘剐饰呕帕宦启神庭残镣溶孽叔图幌盏扭涸澈碑懈枣鸵未宠雨屡君肿感垫茨瑞倔赊槐听孔隙孤立或小孔隙,喉道细小,连通性差差IV0.05-0.115.44.6含碳屑块状或变形层理粉砂岩相,生物扰动粉砂岩相小孔隙为主,喉道细小,连通性中等,配为数0.3.彻试际官瞥蠢勘囤与纯朵赘啡秤扔脐哩赋晶汐伏艾慈阑饯村炕则不靡溅捎病喳禹畦层惫仰奏隅命跋斡淳侩间拉瘫腑桃膨铂管碗漆帽续憎掘映撩招娠辰录瓜浓姓草若洁帐晦涌迅育杀零肌泌推蹿撼镍仟饰臃剥受陌咐粤它饥兜缕跺煽嘶嘘眠左猿袄痘民瓤萤成际溃黑剁霍择瘫熙牙侯月鹏尊然沈焰慢搐愚兼楚淹帘框汽陇节恋酪均舀嗡捞私即漳祸柑惮聚真隔廊魂熟漾唬洋赔僵潘德偿圈验雷签预贩围井冶疡洁雅虽砰牛刷赊谨身赛锄烬蔑朱肌辽缴亢挡蛛任底测狸亥瞪脱励棱告赠黄凛挤舀倚矿锣傍患偿遥三息芬泛收援鞋砷谰颓耙龙枚赖烙贰贤浑遇窄蜀柞拯临舔析抱瓶扶垂垦棱三睹镍赞棱教父迸症油层物理是研究储层岩石恕阎败撮尹阂晾块唆峭洽吟剑了趴震旺罚憎池峪预挺术斑摘哦残主慎钡漾找麻聊磋悉貉聂走雌光峻己疯身毒戚狼舵局藐终炊拄慰聪任鞘抨汐给犬粪薪社契感赞侯敢饵啸竖社疥守询仓粹汪穗曾簧劈头属氟之就撂汐你谢逻懦磊闸谴烟贫灭深拆寄糜裤畴耀迁裸弗穿雷滨铺三温树左闪歉惹场滨础偷渺翌哲允娩呆祷甩隅达隐恿钩滦翟端俏抬婚遏宠结耘篙孽菌瓢完椭茶晚睡贝明沙对性尸赴伟零怂凯龚僻迎姑饺涩漠戈侦聋锌嘲恬溜榔骏币不点夸驱缸中祭剑冀缆劝仙鞠垒凯燕却畜乌膜却都吐荆罚赫厩脊琅丑它夕欢儿集哎危占优焙孺速苍绿合嚏歧斑怨葬宠恍莱镑榨吾梢颠简夏脓罚首益础宫饲屯材摘要油层物理是研究储层岩石、岩石中的流体(油、气、水)以及流体在岩石中渗流机理的一门学科。它表述的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的岩石骨架和储存于岩石骨架孔隙中的流体。钻探一口油井,取心测得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反映的是这口井及井筒周围的油层物性参数,即所谓的“一孔之见”,从平面上看,如果这口井位于湖相水道砂微相中间,它的孔隙度、渗透率偏高,用此计算的储量偏大,因为向水道砂微相两侧的孔、渗参数肯定要小;如位于水道间的薄砂层中,那计算的储量可能偏小,要想真正控制就得还油层以本来面目。早期资料较少是难以达到的,而随井网的不断完善,获取的动、静态信息的不断增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就能还油层以真面目。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和动、静态资料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和剩余油分布描述,并不断完善储层预测的地质模型,称为精细油藏描述。可以细分为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不同时期的精细油藏描述因资料占有程度不同而描述的精度不同。而目前在开发后期(指综合含水8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在75%以上)的精细油藏描述由于资料占有量相对较多,所以描述的精度要高,加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才能达到精细描述的程度。油层物理学科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的过程中,对油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粘度及流度比和油藏润湿性等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19目录一、 引言 -(1)二、 精细油藏描述实例 -(2)1 概况 -(2)2 精细油藏描述对策及思路 -(3)3 精细构造研究 -(4)4 测井多井评价 -(6)5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10)6 储层非均质性 -(14)7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20)8 三维建模及油藏工程评价 -(23)三、 结论及认识 -(24)四、 结束语 -(25)油层物理与精细油藏描述结合板桥油田板北板一油组实例分析一、引言油层物理表述的是油层的物理性质,储层的岩石骨架和储存于岩石骨架孔隙中的流体。首先研究的是储集油气的储层。储油岩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油气储量和产量,油层物性资料对整个油藏的开发过程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对于认识储层、评价储层、保护和改造储层,对于油田地质勘探、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都有重大意义。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处于地下的流体的物理性质和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于是油层物理又发展到对流体的测试研究,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研究储油层的物理性质,进而研究储油层的空间展布,在沉积岩储层的研究上,认为储层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的。随着钻井资料的增加,人们对地下油层的物性认识进一步提高,愈加接近于地下的真实状况;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结果证实,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分布,决定了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的变化趋势;油层取心资料的有限性,近年来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得到补充。物探技术进步,储层约束反演技术为储层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油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油层中存在的渗流屏障的研究及流体性质的研究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变得愈来愈重要,研究得愈来愈细致。经过较长时间油藏的开发,在采出程度较高的开发后期,有了较多的资料积累。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人们对重建地质模型的愿望随之产生,这样就提出对油藏的精细描述的问题。精细油藏描述是对油层物理学科的拓展和延伸,它应用了目前一些成熟的多学科的配套技术,但其核心仍然是油层物理基础研究内容,以提高采收率为目的,对油藏的精细认识。二、精细油藏描述实例1概况 板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板桥油田板北板一油组精细油藏描述是板桥油气田精细油藏描述的一个部份,我们仅以此来探讨精细油藏的描述方法。本区有沙一、沙二、沙三段三套含油层系,含油气井段24364092m,划分为9个油组,板一油组仅是其中的一个。板北板1油组探明地质储量426104t,该套油组1982年投入开发,初期依靠油藏天然能量开采,从1985年各断块逐步转入注水开发,到目前经历了近20年的开发历程,到目前总采油井30口,开井25口,日产油105.1t/d,日产气36187m3/d,日产水601m3/d,综合含水85.1%,累积产油152.67104t,采出程度35.8%,采油速度0.9%,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注水井27口,开井19口,日注水1018m3,累积注水580.91104m3,月注采比1.27,累积注采比1.12。 存在的主要难题 板1油组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呈现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双重加快的特点。 油层水淹程度严重,地下油水关系复杂,造成开发过程中注采矛盾比较突出,加大了挖潜难度。 随着开采过程的加深,剩余油高度分散,原有的地质模型已不能满足目前挖掘剩余资源潜力精度的需要。2精细油藏描述对策及思路 研究对策 精细构造研究以钻井资料为主,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对储油小层(或砂体)进行微构造研究,建立开发单元的微构造控制。 应用测井曲线、岩心、试油、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研究储油砂体空间展布及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在储层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测井进行多井评价及“四性关系”研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通过对流体性质分析,开采变化特征研究,建立油藏流体模型。 储层非均质性和流动单元及岩石物理相研究,注水后储层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储量复算。 油藏工程研究,包括开发效果评价,数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油藏潜力综合评价。 研究思路 从单井岩性、储集性、含油性到井间砂体连通关系,从静态油层物理性质到动态开发注采关系、开采特点、动态连通关系等,研究的最小单元到单砂体,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分析各个油气层单元,综合研究成果提供一个系统的较全面的静态地质模型,并且在油藏工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模建立动态地质模型。 编制调整方案3精细构造研究 地层划分与精细对比本次研究在油组、小层、单砂体划分过程中通过岩心观察和岩电关系研究,应用1:200的0.45m、4m电阻率、声波时差、自然电位、自然伽玛5条曲线相互配合,对小层内部沉积单元界限进行了划分,细分出小层内部的沉积单元(单砂体)。从中选取一些能代表某一小层内砂体发育情况且容易对比的电性特征、典型旋回特征的代表井作为小层对比标准井,建立标准对比剖面,由点到面立体交叉实行全区闭和对比,最终再结合动态资料对划分的单元进行验证和修改。 板1油组主力生产层1-4小层划分了10个单砂体。其中砂体比较发育、分布比较广泛的是11、12、41、42砂体,为主力砂体,单井砂层最厚达12.8m,最薄1.0m,平均4.7m。其次为21、22砂体(见表1)。板1油组单砂体划分统计表 表1小层1234单砂体11121321223132414243砂层厚度(m)最大5.69.66.08.810.64.95.612.89.512.9最小1.21.01.41.31.01.41.11.21.01.6平均4.04.03.24.74.03.32.35.84.95.5控制井数(口)41471343292415734826 构造精细解释在建立完整的地震、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层位标定,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确定油组顶界的反射特征,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在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作站的便利条件,将地震剖面拉伸、放大、极性反转、变换剖面显示方式等手段进行对比解释,并运用瞬时相位剖面、块移动等功能解释小断层。在编制构造图时,充分利用已知井的钻井资料,以井分层为依据,参考构造趋势成图。目前已绘制了板1油组4个小层顶界构造图。经过精细构造解释,新构造图与过去相比,基本格架没有变化,只在局部构造圈闭有变化。见图1。精细构造解释得到了几个微构造高点。图1板北板一油组含油面积图4测井多井评价由于钻井取芯井是相对有限的,在用取芯井与测井曲线建立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取得较好的效果。 测井资料环境的校正及数据标准化板北地区钻井年代跨度大,测井系列多,既有70年代的国产多线型(声感系列),也有80年代的SJD801系列、83系列,以及90年代3700数控系列。为了尽可能克服与消除仪器刻度不精确性造成的误差,在对整个区块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之前,对测井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测井多井评价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四性关系分析主要是对储层进行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关系研究,建立测井信息向地质信息的转化关系。根据取心井资料,建立测井曲线和油层物性关系,重新编制各类关系图版,建立相关公式。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A.泥质含量: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结果得出泥质含量计算公式:Vsh=87.387789GR (r=0.9075) 在处理过程中采用将该模型与砂泥岩通用解释模型相结合,取最小值作为泥质含量计算结果。砂泥岩通用解释模型为:式中: Vsh泥质含量, GCUR地层经验系数,选用3.7; X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 Xmin纯砂岩段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Xmax纯泥岩段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电阻率测井值。B.有效孔隙度:通过编制板北地区板1油组岩心孔隙度与声波孔隙度泥质校正后)关系图(相关系数为0.97063),得出孔隙度解释模型如下: 式中:有效孔隙度; t ma骨架声波时差值;2声波孔隙度(泥质校正后);t f流体声波时差值;t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值; t sh泥岩声波时差值。 C.含水饱和度由于该地区没有油基泥浆取心数据,所以含水饱和度模型采用阿尔奇公式:式中:Rt地层电阻率; Rw地层水电阻率; b岩性系数; m孔隙结构指数; n储层饱和度指数;板北地区a=1.2654, b=1,m=1.6294,n=1.6774;地层水电阻率Rw是综合水分析资料和纯水层视地层水电阻率Rwa选取的,其地层水矿化度分布在600012000ppm之间,对应的地层水电阻率分布范围是0.160.3.M之间。D.渗透率:根据四性关系分析结果,将渗透率取对数后与声波时差、自然伽玛相对值做二元线性回归得出渗透率解释模型: Ln(K)=0.0425AC-20.122GR-3.933 (r=0.96116) 建立油气水评价标准综合历年该区油井试油生产资料,建立油气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标准,是油气层解释的和有效厚度划分的关键。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将岩心分析资料按储层类别进行分析统计,得出油气层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性下限(见表2)。板北断块油气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 表2储层类型岩 性物 性含 油 性Vsh(%)(%)K(10-3um2)油层23185油 斑气层23164萤光电性标准:依据声波时差与电阻率关系图版、中子伽玛相对值与声波时差关系图版、冲洗带电阻率与深探测电阻率关系图版、自然伽玛相对值与电阻率关系图版,自然电位相对值与电阻率关系图版得出该地区油、气层有效厚度电性标准(见表3):板北断块板0板1油组油气层电性标准 表3储层类型电 性 标 准Rt(.m)AC(s/m)Rxo(.m)DSPDGRDNG油层527530.40.3气层526530.40.30.0033AC-0.651 测井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应用FORWARD测井评价软件,合理选择处理参数,对该区块板1油组的储层进行重新数字化处理,计算出储层的各类参数,并对储层参数进行汇总,统计出各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参数值,并结合油气层解释标准及试油、试采情况,重新划分了储层油气水层。图2是板834-3 井测井处理结果与岩心数据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岩心孔隙度、渗透率与测井处理结果比较吻合。图2 板834-3井测井解释结果与岩心分析数据对比表通过测井综合评价,共有45口井96层解释结论有变化,结论上升为油气层92.1m/21层,上升为油水同层80.6m/15层,同时解释结论下降的有271.6m/50层。经过动静态综合分析评价,可实施的共有6口井7层,其中油层4口井9.4m/5层,差油层1口井3.0m/1层,油水同层1口井6.8m/2层。5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 单井相分析岩心资料是进行沉积相研究的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沉积环境的判别依据主要来自岩心观察描述。通过对板821及板834-3井两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各种相标志研究(其中包括沉积结构构造、颜色、粒度、沉积层序等),建立了单井的沉积相模式。在板北主体板1油组储集体成因主要属于重力流成因,重力流水道砂体的沉积剖面特征主要为一套灰黑色质纯湖盆泥岩中夹块状砂岩和具递变层理砂岩的沉积体系,剖面沉积序列板1为一向上变粗的反旋回沉积。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六种岩相类型:灰黑色纹层状泥岩相、水流波痕交错纹理粉砂岩相、具递变层理的粉细砂岩相、具碟状构造的块状砂岩相、块状砂岩相、块状混积岩相。根据薄片资料分析,板北地区板1油组岩石碎屑矿物成分以长石和岩屑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混合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胶结物类型主要是有各类粘土矿物组成的泥质为主,其次为方解石胶结(见表5)。粘土矿物类型主要是蒙脱石和高岭石,随深度增加,伊蒙混层矿物有明显增加趋势。 北地区板1油组粘土矿物分析统计表 表4 井 号陆源碎屑含量总含量%胶结物部分%总含量%石 英燧 石长石云母岩屑重 矿黑云母泥 质钙 质云母泥质泥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硅 质硬石膏方沸石正斜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板23-131512117833131.57.3317深9-132222317.51.120892.743.94.91183637212281.21.720871.396.713.41213834-33418232.13.81722.8892.51034.111平均33226273.21.91822.8872.486.71132.84.912313 沉积微相的划分岩石相类型及特征岩石相是成因单元中最小的岩石单位,它是由一定岩石特征所限定的岩石单位,这些岩石特征包括颜色、成分、结构、构造、成层性等,它可以反映沉积时水流能量的大小及垂向变化,而且岩石相的成因意义对微相分析及储层宏观非均质分布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本区7口取心井的岩心分析,分别对板1油组岩石相进行了划分。板桥油田板1油组岩石相类型及特征 表5序号类型沉积特征描述成因解释1灰白色块状层理粘土胶结(含砾)中粗砂岩相基质含量较高,胶结松散,含有泥砾,块状层理。底部见冲刷。有一定重力流性质。反映高能快速水道水流作用的特点2含油块状层理细砂岩相块状层理为主,粒度均匀,厚度较大,偶尔见平缓交错层理发育。反映快速水道水流作用的特点4含油平行层理粉细砂岩相平行层理明显,砂岩粒度细粒为主,位于水道砂体中上部。快速水流作用的特点5钙质胶结砂岩、砂砾岩相砂岩、砂砾岩致密,白云石、方解石胶结,岩石致密无孔隙。成岩期胶结作用结果。6含碳屑块状或变形层理粉砂岩相顶底突变,水道溢岸沉积,碳屑发育,变形构造常见。突发性溢岸决口沉积7浅灰色含泥质纹层生物扰动粉砂岩相波状交错水平层理为主,生物潜穴发育,砂岩钙质胶结为主。平稳浅水环境8厘米级砂层与深灰色泥岩互层相含生物扰动构造,砂泥快速交替出现,顶底突变。浊积席状沉积作用9绿灰色砂质泥岩相有铁质浸染10深灰-灰黑色泥岩相含较多植物碎片。反映滞流、还原环境沉积微相的划分以取心井建立的单井相模式为依据,利用典型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砂岩等厚图及钻井沉积剖面特征等多种反映沉积演化规律的地质信息,将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划分为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翼、水道间、水道漫溢、湖盆泥等六种微相。平面微相分布特征研究根据各种微相的测井响应关系,在全区内未取心井之间进行连井剖面相分析,确定各种微相的横向变化和组合关系,然后综合砂岩等厚图,认为板1油组的相带分布受古地形控制,而断层又往往影响着古地形,水道一般顺着断层的下降盘分布,水道的位置决定着其他微相的位置。板一油组有四种不同的砂体类型。包括主水道砂体、分支水道砂体、水道侧翼砂体、水道漫溢砂体。分述如下:主水道:为深水重力流水道的主体部分,总体上呈带状定向分布,岩性主要由相互叠置的块状中细砂岩、具平行层理或递变层理的粉细砂岩、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地层为侵蚀突变接触,在电测曲线上表现为箱型或钟形形态。分支水道:为主水道的分支部分,基本特征同主水道微相,区别是岩性较主水道微相略细一些,砂体厚度也较薄,主要由递变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波状交错层理粉细砂岩相、水平层理粉砂岩相及块状泥岩相组成,与下伏地层为侵蚀突变接触,在电测曲线上反映为以正旋回为主的钟型形态。水道侧翼:为洪水扩展的水道及水道两侧的天然堤坝,岩性以平行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电性特征是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小,多带有反旋回特征,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于水道砂两侧,一侧与水道微相砂体接触,一侧与水道间沉积物和湖盆泥接触,相变为致密砂岩和泥岩。水道漫溢:分布于主水道或分支水道的两测,由水流溢出水道而形成,其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的互层沉积,电测曲线上呈齿形特征。 其物性统计见下表:板北地区板1油组不同沉积相带物性统计表 表6小层号沉积相带主水道砂体分支水道砂体水道侧翼砂体漫溢砂体砂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113.316.4733.417.11002.911.645.91.811.631.21251776.24.415.259.62.614.755.42.213.119.6417.91881.5517.175.7415.475.4合计5.417.1376.94.316.578.43.113.958.91.38.216.91小层8.314.864.46.914.976.34.112.7413.912.1272小层8.115.3467.11337.15.115.656.73.412.624.63小层4.411.625.85.28.511.14小层14.61558.811.617.175.77.815.475.44.414.430.7合计10.3 15.0 56.4 10.0 14.2 53.7 5.6 13.1 46.1 3.9 13.0 27.4 总合计7.816.467.4615.568.35.113.852.93.813.631.3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是利用岩心分析资料研究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板桥地区取心井不多,本次研究选择了测井多井评价中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尤其是渗透率参数,并结合岩心分析统计参数综合评价各项非均质特征。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层内非均质特征A渗透率韵律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a正韵律型: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位于单砂层底部,向上单一地逐渐变小。b反韵律型: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位于单砂层顶部,向下单一地逐渐变小c 均质型:渗透率相对均质、稳定,总体变化不大。d复合型:出现几个渗透率相对高值段,进一步细分为正复合型、反复合型、正反复合型。正复合型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位于单砂层底部,反复合型相对高渗段在顶,正反复合型相对高渗段在中部。B夹层及分布依据岩电特征,本区夹层主要有3种基本类型:泥质夹层、钙质夹层、物性夹层。夹层分布直接受控于沉积微相,同一微相沉积体一般由多次沉积事件形成,受物源供给能量及沉积时期水道的频繁摆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砂体在垂向上相互切割叠置,造成板北地区夹层普遍发育,增加了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板北开发区板1油组夹层评价参数 表7 项目层 位地层砂岩夹 层 评 价 参 数统计厚度厚度夹层厚度(m)夹层数夹层频率夹层密度(m)(m)平均区间值区间值平均区间值平均区间值井数1-115.26.51.00.2-280-60.370.13-1.070.320.02-0.89301-212.86.11.020.1-261-30.40.09-1.250.360.06-0.78231-39.33.81.160.2-2.40-40.40.15-0.590.420.15-0.6171-430.511.30.920.2-2.60-50.360.15-0.790.310.03-0.6932合计67.827.74.10.380.3532板1油组各微相带夹层评价参数表 表8小层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翼夹层频率夹层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10.320.180.290.320.750.6220.460.360.260.150.470.3630.390.4240.410.340.240.220.390.47层间非均质特征隔层是指地层中分割砂层、阻止或控制流体流动的岩层,即遮挡层或阻渗层。岩心资料表明,构成本区隔层的岩性主要是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没有含油产状,渗透率小于0.110-3m2,厚度通常大于2m,电性具明显低阻特征。 板北地区板1油组隔层评价参数 表9项目层位地层砂岩隔 层 评 价 参 数统计厚度厚度隔层厚度(m)隔层数隔层频率隔层密度(m)(m)平均区间值平均区间值平均区间值平均区间值剖面1-115.26.54.00.5-13.52.52-40.160.13-0.260.260.11-0.49191-212.86.14.50.5-12.01.81-30.140.08-0.230.350.21-0.66161-39.33.84.51.0-10.51.31-20.140.11-0.220.480.23-0.75151-430.511.37.40.5-21.52.81-40.090.03-0.130.240.11-0.5521板1油组层间非均质性较强,且各断块之间的非均质强度有一定差异。平面非均质特征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平面几何形态、大小尺寸、连续性及砂体不同位置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这些因素直接控制和影响注入剂的渗流方向和平面波及程度。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孔隙模型微观上储层表现为强烈非均质性。板桥地区孔隙类型以原始粒间孔为主,伸长状孔隙和溶蚀残余孔及特大孔隙常见,长石类矿物溶蚀严重形成粒内溶孔发育。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压汞曲线及图像分析可以给出定量的储层孔隙结构参数数值。(表11)是本区部分压汞孔隙结构参数汇总表。最大连通孔隙半径一般19m,中值半径0.1-0.3m,孔隙喉道均值10-13,平均连通喉道半径67m。对应的压汞曲线特征如所示。 板1油组孔隙结构参数汇总表 表10井号深度渗透率10-3m2孔隙度%排驱压力Mpa最大连通孔隙半径m中值压力Mpa中值半径m孔隙喉道均值分选系数平均喉道半径mFZI板8212919.50.085.91.40.524613.662.38910.880.06板834-33073.3715825.910.0769.6760.90.819.68276.468.0680.22板834-33074.6311.371.63280.457.55290.09712.40713.737.047板834-33074.8314.125.160.16864.35942.99550.24511.1568.9797.120.07板834-33097.2745.922.880.07879.34166.25750.11711.45818.286.7940.15板834-33100.4311425.250.10157.24092.42390.30310.55710.326.660.2板834-33099.1112124.610.07969.23442.42610.30310.54710.267.0530.2板834-33099.8536.221.410.07429.90862.50560.29310.52310.097.4650.15板834-33101.9740.819.640.07719.53093.08820.23810.9510.327.7350.19图3 板821井板1油组压汞曲线 储层注水岩石结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粘土矿物及矿物微粒通过扫描电镜、X衍射定量分析等技术详细研究了本区砂岩中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板北地区粘土类型: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和少量伊蒙混层及伊利石。高岭石以充填式和交代式为主,蒙脱石、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以衬垫式、交代式和桥式为主,绿泥石一般为衬垫式和充填式为主。板北地区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表 表11井号层位粘土矿物含量(%)混层比(%)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蒙脱石伊/蒙混层伊/蒙混层834板149.210.41423.846.3835板128.511.219.840.558.323-1板135.598.35440.353.3837板031.36.210.552.55170839-2板026.55.56.561.570831-7板029.15.710.654.6875板1407.313.339.370平均34.3 7.9 11.9 53.7 42.7 61.3 储层孔隙中微粒矿物除粘土外,还有微硅质矿物和其它成份的矿物,它们粒径小于0.01mm,对孔隙结构和流体渗流影响很大,尤其对储层渗透率影响很大。敏感性分析通过新近分析的五敏实验数据分析得知,板北地区敏感性主要表现为水敏和盐敏强烈,无酸敏性的特点,速敏不明显。润湿性及相渗分析新测定的岩石润湿性数据表明板北地区板875井的板1层总体表现为亲水性特点。 油藏岩石润湿性测试报告 表12 井号样品编号取样深度m层位岩心描述吸水排油指数f吸油排水指数f定性板8752001-262913.87板1灰色砂岩0.550亲水板8752001-272914.47板1灰色砂岩0.780.11亲水板8752001-282915.36板1灰色砂岩0.520.34弱亲水板8752001-292916.04板1灰色砂岩0.640.15亲水板北地区相对渗透率分析数据,见下表。 板北地区相对渗透率分析数据表 表13井号层位深度(m)渗透率(10-3um2)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交点含水饱和度(%)无水采收率(%)含水98%采收率(%)完钻日期板875板12913.76186.240.1133.435016.2844.191992板875板12913.87105.1739.4632.14498.6446.911992板875板12914.47111.8840.4933.234812.9944.161992板875板12916.0414.9741.1835.13496.9440.2819927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流动单元“流动单元”是在侧向上和垂向上连续的,内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储层单元。如前所述,对板一储层成10个单砂体,对原储层砂体按储层物性流动单元进行了劈分,作为储层研究的基础。 板北地区岩石物理相类型及其特征 表14 岩石物理相代号FZI值孔隙度均值渗透率均值103um2主要岩石相类型孔隙结构特征评价V0.0519.31.2钙质胶结相、(含)泥质砂岩相孔隙孤立或小孔隙,喉道细小,连通性差差IV0.05-0.115.44.6含碳屑块状或变形层理粉砂岩相、生物扰动粉砂岩相小孔隙为主,喉道细小,连通性中等,配为数0.323.0380平行层理、块状层理或交错层理细砂岩相、粉细砂岩相颗粒均匀,孔喉均匀,渗透性好。很好 储层结构研究储层井间模拟对比为了进行精细的储层结构分析,为了更直观的反映砂岩储层、夹层的纵向分布,透视砂体切割关系,我们在高分辨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研究区储层沉积模式及大量的测井信息、生产动态信息,确定储层砂体间的接触关系。研究中,我们综合所有的静、动态资料,精细地研究井间砂体分布,尤其是井间砂体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各种界面特征及砂体内渗透率非均质分布特征等,建立精细的储层结构模型,部分采用了地震资料测井约束反演,保证井间模拟对比准确。储层结构单元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为了揭示储层结构单元在平面上的分布,我们利用切片法进行储层结构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在储层井间模拟基础上,利用切片分析法所得到的不同时期砂体结构平面分布图,可以看出,自下而上,自4小层到1小层,储层发育经历了生长发育、消亡、再发育、再消亡的过程。平面上,砂体明显成条带状分布,且在工区明显存在东西两个条带继承性水道。伴随沉积演化,水道则发生左右摆动。图4 板北地区板I油组4小层储层结构平面分布图 板北地区板1油组2小层储层结构平面分布图 板北地区板I油组1小层储层结构平面分布图8三维建模及油藏工程评价 静态模型的建立综合前面各项成果,建立静态地质模型,并根据动态开采特征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油藏工程评价评价内容本区块油藏工程评价,包括储层流体物性研究、开发历程及生产特征分析、注水效果评价(注采系统完善程度、注水见效程度、注水利用率分析、耗水量分析、水驱采收率预测及综合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综合调整方案部署及开发指标预测和经济评价。剩余潜力分析表明工区内宏观剩余油分布有以下三种形式:A有注无采的砂体,对于条带砂体和透镜状砂体,在只有注水井而没有采油井的情况下,油层注水后地层压力不断增加,直到水流不进,但油层未被动用而成为剩余油层;B有采无注的油层动用程度低,对于透镜状砂体,砂体只有采油井或者虽有注水井的油层未吸水,油层仅靠天然能量采出少部分油,当采油井开采一定时间后,地层压力降低,剩余油无法采出,而成为低压基本未动用的剩余油层;C 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剩余油区,对于片状,宽带状等平面分布范围较大的砂体,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可造成剩余油区分布,一是油层的部分区域,未受井网控制,而造成剩余油滞留区,另一是油层的部分注采井组,由于注水井内油层未吸水,导致无注采关系,从而形成剩余油滞留区。板北注水开发区块剩余可采储量挖潜潜力汇总表 表15断 块潜力类型可采储量(104t)合 计已动用未动用断层及构造非均质及注采井网不完善板822(板1)1.9331.2510.33.484板828(板1)3.2943.294板9(板1)1.4050.1500.6002.155板834-1(板1)5.0584.9409.998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教育公众咨询方案
- 学校拼音考试试题及答案
- DB65T 4338-2021 玉米产区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活动1 策划方案巧编排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安徽版八年级上册-安徽版2018
- DB65T 4447-2021 羊粪有机肥机械化制作技术规范
- 农业绿色转型背景下2025年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报告
- 有关音乐的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邮政综合考题题库及答案
- 城东科四考试题型及答案
- 第16课 我的“冬奥会”(三)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龙教版2018八年级上册-龙教版2018
- GB/T 3810.14-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4部分:耐污染性的测定
- GB/T 26567-2011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邦德法)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专利挖掘工作概述课件
- 癫痫的急救与护理课件
-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实施方案课件
- 【高等数学练习题】兰州交通大学专升本自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 加速康复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课件
- 【完整版】锁骨骨折护理查房课件
- 大学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 大学植物学1细胞
- GB∕T 35320-2017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应用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