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考纲展示 2016年考试大纲关于本专题的要求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能力层级为C级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规律 1三个选择题,考查文言词语(包括单音节实词、双音节实词和虚词)、信息 筛选、断句和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各3分,共赋9分。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用 一个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专用词语题替代了一般的文言词语题,可以看出命 题者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视。 2一个文言翻译题,两个句子,共赋10分。 3从选材来看,2013、2014、2015连续三年都选用了人物传记。,一、(2015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 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 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 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 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 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 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 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 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 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 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 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 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 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 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解析:从年号、事件逻辑、意思连贯等方面来确定。 答案: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属于专有 名词,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 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 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 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 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说明杀的并不是真正的宦官,而是长得像宦官的人。 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_ (1)解析:注意“帝”字名词作动词的用法,注意“死之”的为动用法。 答案: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 (2)解析:注意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不吾索”就是“不索吾”;注意“面”名词 作状语。 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 有成功的可能。,【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 陈述天下政事,劝他赶快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 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准备船只,引起 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索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 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将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 与苏轼相同,但没有别的意思,根据职务的要求议论政事却受到指责,实在不对,许翰 也被罢贬。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章请求恢复祖 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的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年间的法度有利于国 家,崇宁、大观年间的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 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 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十 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请求放回钦宗。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 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将为此 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 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 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 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 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与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 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 是跟从太子出行。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呢?”孙傅说: “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傅,应该跟太子一起死。”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 人带他们离开。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 谥号为忠定。,二、(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 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 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 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 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 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 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 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 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 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 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 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 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 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解析:次:军旅驻扎的住所。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虚则进 B是故智者为之谋 置杯焉则胶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蚓无爪牙之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A.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就。B.介词,替;动词,给予。C.结构 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答案:A,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卜”和“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不能断成“卜斋”,只有C项符合这个 意思。 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 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 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 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 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注意对象。“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太公在分析自己 的军事思想,而“君许之,乃辞而行”表明将军已经在得到君主承诺后辞行了。 答案:B,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_ 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_ _ (1)解析:注意重点词语“一”“臣”“帅”。 答案: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您了。现在某个国家不肯臣服,希望将军您率领军队前 去讨伐它。 (2)解析:注意“也”表判断;“其将”,他们的将军;“审”与“明”相互对应 理解。 答案: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而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 并且明白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呀。,【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 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您了。现在某个国家不肯臣服,希望将军您率领军队 前去讨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 日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 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 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 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 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 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主将接受任命后,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 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怀有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 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意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活着回 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担此 重任。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 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没有二心。因此,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 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 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 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 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能让我听听具体条目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 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法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 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 士卒的劳苦。军队全部都驻扎好了,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 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能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 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 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擂鼓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鸣金声(停止的号令) 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纷坠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 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 乐意受伤啊,而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白地了解他们的辛 劳艰苦呀。”,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常见文言实词”,明 确了考查的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规定了理解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既考查考生掌 握文言实词常见义项的基本能力,又考查考生运用基本义项结合语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见的文言实词”没有明确的界定。不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明确:一是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附录的需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二是课标教材和读本上 出现过的重要实词。其实在高考命题的实践中,没有明确文言实词的数量、范围,也不 一定都是单音节词语,曾出现过双音节词语甚至多音节词语,最近又新增加了文化常识 类词语。因此,我们应该以120个单音节文言实词为基础,适当了解一些文言多音节词 语,还要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类的词语。,通假字,古汉语中有“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但在高中阶段阅读古文的时候,无须区分清楚,统称为“通假字”。简单明了地说,“通假字”就是字面上的字实际上是另一个字的意思。字面上的字为“假字”,实际上的字为“本字”,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有如下一些情形: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中的“庭”通“廷”。 3同声旁的字相互替代,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通“途”,“莩”通“殍”。 4同音或音近的字相互替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通“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 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 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 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 “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 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 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 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 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 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 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 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 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 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 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 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 锦衣:锦衣卫官员。肩舆:轿子。妓:歌舞女艺人。茆茨:茅草屋。 罄折:谦恭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 D昏礼宜昏 昏:结婚 解析:“工”的意思为“擅长”。而D项的“昏”则涉及通假字,通“婚”。 答案:B,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 解析:其他选项都把“送亲”和“迎亲”颠倒或混杂了,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 可乎 解析:句中“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的标志,用于句末,排除A、D两项;目的连词 “以”是前后句间的停顿,排除C项。 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译文:_ 解析:注意“有者”的翻译格式,“家”名词作动词,判断句的表述格式。 答案:有(一位)姓华的人,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译文:_ 解析:注意“苦”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第一个“以”作介词“在”,后一个“以”作连 词“来”。 答案: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恼,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译文:_ 解析:关键词是“或然”。 答案: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代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参考译文】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正担任京城锦衣卫官员。周君拿出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观察 他脸上的表情,好像很喜欢的样子。他向我请求说:“您一定要为我记述它。”他反复多 次提出请求,于是我就把图放在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去。 我辞官回家的时候已接近年终了,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人,世 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来,我便拿这幅图询问他, 说:“你了解图画,如同我了解书籍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 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一个奴仆牵着牛走, 是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骑的牛是对方抵押的财物。”我又问:“可是又 有一个奴仆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但 在黄昏时结婚,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恼,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 光,这也是看重她。一个老妇人挨着牛耳朵走,一个老翁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随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一个老公公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婆婆在门边望着。一个年纪稍 大的小孩,带着弟弟,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所有的人都好像哭泣的样子, 是为离别而伤悲。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演奏乐曲,他们是负责迎接和引导的。路边有两 只驴,按照顺序行走,骑驴的人,是乡村的歌女。在那驴后面跟随并夹着古筝琵琶的人, 是乡村歌女的两个仆人。还有那个盘腿坐在小车边沿的,是驾车人。他们全部是路上偶 然遇到而回头斜着眼看热闹的人。距离那个树林一点点路,将又经过一片树林,两个小 孩跳跃着去报告。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用胳膊抱着一个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 妇人的衣裳走着。田里有两个农夫,锄完地,刚停下来。这些都是看见那送亲的事而说 说笑笑着的人。”我又说:“距离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繁盛的树林。竹篱笆茅草屋,也 好像是新娘子的家。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礼服,留有胡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 他回答说:“这是她的丈夫。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 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他站着在那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她们将去犒劳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人提着酒器,一个拿着 酒壶,这是迎接犒劳必须用的东西。一个女仆跟在他们后面,是预备使唤的。两个小 孩一前一后地跟随着,其中大的小孩指着新娘到来的方向谈论着,好像是说新娘子快 到了。一个老妇人在门边站着张望,她是分辨传来的消息并根据它来确定迎亲礼节轻 重缓急的人。”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地说:“您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真实的情况,我学识不 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华先生笑着 说:“这是佛家所说的借助一茎草化作一丈六尺真金佛身,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天 气寒冷,我一边和跟随游玩的人谈话,一边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写下这篇文章。,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 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 假现象。 3推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方法 根据读音来推出通假字的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我们可以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推出它的本 字,如“知”与“智”,“颁”与“斑”。 根据字形来推出通假字的本字。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或是本字的声旁,或是通假字的声旁,我们可以 根据通假字的字形推出它的本字,如“被”与“披”,“具”与“俱”,“材”与“才”。,请翻译下面的文言文段。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 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 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_ _ _ _,解析:文段里集中了几个通假字,“还”通“环”,“贾”通“价”。 答案: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骏马。他便前往 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要卖掉它,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理我。希望您环绕 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我愿意付给你一天卖马的钱。”伯乐便绕着圈看 看马,假装要走了又回头看看马,一天那马的价钱就涨了十倍。,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是古文阅读答题的一个难点,主要表现为单音节词。一个文言单音节词少则对应几个多则对应十几个现代双音节词。如“引”:“丁壮者,引(拉开弓)弦而战”,“乃设九宾礼于廷,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牵拉)相如去”,“相如引(掉转)车避匿”,“引(拿过)绳而束缚之”,“沛公引(率领)兵之薛”,“不宜妄自菲薄,引(引用)喻失义”,“奖引(举荐、提拔)后进,如恐不及”,“恭疏短引(文体的一种,类似序)”,“规矩之方圆,寻引(长度单位)之短长”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汝纶传 赵尔巽 吴汝纶,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 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 汉祢衡相拟。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 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服除,补冀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 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 忘其吏,推为大师。会以忧去,豪民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及莅冀州,仍 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以,溉田亩,便商旅。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 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 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 乃能共竞。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 是为说。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 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既至其国, 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旋返国,先乞 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 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著有易说二卷、 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 【注】 滏(f):滏阳河,水名,在河北省。窳(y):(事物)恶劣,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 丁外内艰:遭父母丧,为父母守孝 B率不依常格 率:率先 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 会:适逢 D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行:刊行 解析:率:全,都,一律。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治以教育为先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会以忧去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唯是之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B.均为介词,因为。A.均为代词,前者是“他”,后者是“那些”。C.均为介词, 前者是“在”,后者是“比”。 D前者是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后者是动词,到。 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汝纶是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到集 市上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 B吴汝纶爱好文学,早著文名,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任事,曾国藩和李鸿章 的奏议,多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C吴汝纶认为汉语国文是天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因此,欧美等国的博物、格致、 机械的运用也都要向我国学习。 D张百熙曾奏荐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务,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 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解析:原文说“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正确的理解是“吴汝纶认为我国要向欧 美等国学习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 答案:C,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 译文:_ _ 解析:关键处在于“民忘其吏”。 答案:他聚集这个州三个县的高材生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 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 (2)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 译文:_ 解析:“延”,邀请;“主”,掌管,主持。 答案:李鸿章向来看重吴汝纶,邀请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3)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 译文:_ 解析:“旋”,不久、很快,还要注意一些古代的说法“乞假”“省墓”。 答案:不久返回国内,先请假为去世的长辈扫墓,(之后)兴建创办本县小学堂。,【参考译文】 吴汝纶,字挚父,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努力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 吃,换成松脂用来供夜读时照明。爱好文学出自天性,较早就在文学上具有显著的名声。 同治四年考中进士,被任用为内阁中书。曾国藩认为他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 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不久,吴汝 纶被调往直隶,到了李鸿章幕府。当时朝中内外大政常常由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决断, 他们的奏疏多数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吴汝纶不久补充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知州,遭遇父母去世,回家服丧。服丧期满,补 任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他治理地方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不惧怕权贵势力,登记深州 各村被地方豪强侵占的已经荒废的学田一千四百余亩划入书院,作为书院经费。他聚集这 个州三个县的高材生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 他为大师。适逢他因父母丧事离去,有财势的人勾结串通御史以损坏村学为由上奏弹劾他,,官府退还了地方豪强的田地。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因此,深、冀两 州文化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他又开挖冀州、衡州六十里的水渠,将 低地的积水排入滏阳河,不仅灌溉了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常常寻求那些贤能的读书 人,礼待他们,得到十几个人。每月到书院聚会一次,议论所采取的兴办或革除的措施对 老百姓有利还是不利,一律不依照固有的格式行事。 李鸿章向来看重吴汝纶,邀请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教学,一心主张文字文章, 认为:“文字文学,是天地间最精粹的东西,我们国家的文字文学是其中最优秀的。说到 实用,崇尚欧、美新学。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一定要向他们那里学习,得到他们 的长处才能和他们竞争。旧法完好,我还要革新它,何况它们陈旧破敝得不能再用了。” 他恳切至诚地教导后辈学子,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开导他们。曾经喜欢与西方人交游, 日本仰慕他文章的人,也渡海来向他求学。适逢朝廷下诏在京城开办大学堂,管学大臣 张百熙上奏推荐吴汝纶加五品卿衔担任总教务,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赴日本考察教育。到了日本后,上自君王、宰相和教育名家,下至妇孺学子,都备着礼 品迎接款待他,请求题字咏诗的人,轮番接踵而至。不久返回国内,先请假为去世的长 辈扫墓,之后兴建创办本县小学堂。规则制度大体建立,就因病突然去世,享年六十四 岁。 吴汝纶做学问,从解释文字入手弄通文章意思,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只探求其中正 确的道理。从经书、子书、史书,周代、秦代的古书,一直到近代方氏、姚氏的文集, 没有不广泛而小心获取,穷尽它们的原委的。他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 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 风土记二十二卷,以及校对勘正各种书籍,都刊印发行流传于世。,1平时凡是接触文言文时,要注意一下一词多义的积累,以达到积少成多之功效。 2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词语的含义 (1)瞻前顾后,推求词义。 如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的一段话: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 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蠲(jun),除却污秽;浏如,水清澈貌)。 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 加点的“酾”字有三个义项:滤酒;斟酒;疏导,分流。也许我们只记住了一 个“斟酒”的意思,因为课文赤壁赋有“酾酒临江”的句子,也许我们连这一个意思 都没有记住,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语境推求词义。这里的“酾”字与河道有关,河道原来 被污泥堵塞了,现在就是做“疏导”的工作。,整段话译文:韦公来到永州,过了一个月,州政大治,没有多少事情。望着这块土地, 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铲下来的草堆积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莹 清澈。烧掉了杂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致层出不穷。清秀和污浊分开了,美景代替 了荒凉。 (2)根据语法搭配来推求词义 如: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徐。 “植”和“蓄”都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句中作了“视”的宾语,那就只能作 名词了,所以各自解释为“树木”和“蓄积的水”。 译文: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蓄积的水,则微波荡漾,曲折萦回。 (3)根据对称的结构来推求词义 如诸葛亮自表后主中的一段话: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 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时衣食, 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是对称的结构,从上句的“余”可以推出后句“赢”的意思。 整段话译文:我当初侍奉先帝时,日用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商务农。在成都 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余的。至于我在外边, 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 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 以至于辜负了陛下。 (4)根据通假字使用规律来判断是否通假字,从而推求词义。 如: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通“掌”,执掌。属于同音通假。 译文: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 如:乃易其弊衣。“弊”通“敝”,破旧。属于形声字替代声旁字。 译文:于是换下了他的破旧衣服。 如: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通“猝”,仓促。属于加偏旁通假。 译文:又擅长用车,仓促之间不能办成。,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贾谊不至公卿论 欧阳修 论曰: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称首;议礼乐、兴制度、切 当世之务者,惟贾生为美谈。天子方欣然说之,倚以为用,而卒遭周勃、东阳之毁,以 谓儒学之生纷乱诸事,由是斥去,竟以忧死。班史赞之,以“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 未为不遇”。 予窃惑之,尝试论之曰:孝文之兴,汉三世矣。孤秦之弊未救,诸吕之危继作。南 北兴两军之诛,京师新蹀血之变。而文帝由代邸嗣汉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方且破 觚斫雕,衣绨履革,务率敦朴,推行恭俭。故改作之议谦于未遑,制度之风阙然不讲 者,二十馀年矣。而谊因痛哭以悯世,太息而著论。况是时方隅未宁,表里未辑。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萧然苦兵;侯王僭拟,淮南、济北继以见戮。谊指陈当世之宜,规画 亿载之策,愿试属国以系单于之颈,请分诸子以弱侯王之势。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 又若鉴秦俗之薄恶,指汉风之奢侈,叹屋壁之被帝服,愤优倡之为后饰。请设庠序, 述宗周之长久;深戒刑罚,明孤秦之速亡。譬人主之如堂,所以优臣子之礼;置天下于 大器,所以见安危之几。诸所以日不可胜,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俭,缓除刑 罚,善养臣下者,谊之所言,略施行矣。故天下以谓可任公卿,而刘向亦称远过伊、 管。然卒以不用者,得非孝文之初立日浅,而宿将老臣方握其事?或艾旗斩级矢石之勇, 或鼓刀贩缯贾竖之人,朴而少文,昧于大体,相与非斥,至于谪去。则谊之不遇,可胜 叹哉!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 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 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谨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 【注】 诸吕:吕后家族。破觚斫雕:觚,一种酒器。砸坏酒具,劈掉雕绘之器,杜 绝奢侈。改作:指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指颁订新的历法;易服色,指改变车 马、祭牲、服饰等的颜色。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 克:能够 B叹屋壁之被帝服 被:遭遇 C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明:阐明 D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 且:况且 解析:被:覆盖。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斥去,竟以忧死 竟:竟然 B匈奴桀黠 黠:狡猾 C侯王僭拟 僭:超越本分 D淮南、济北继以见戮 见:被 解析:竟:最终。 答案:A,【参考译文】 论者认为:汉代兴盛时期,在把恭敬节俭作为根本、不断革除弊端、移风易俗方面贡 献最多的,把孝文帝看作第一;而在议论礼乐、建立制度、贴近时务方面,只有贾谊称得 上是美谈。皇帝正高兴地喜欢他,倚仗并重用他,却终于遭到周勃、东阳侯张相如的毁谤, 认为一个儒生扰乱了诸多事情,因此被斥退离开,最终因为忧愤而死去。班固在汉书 中称赞他,认为“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有达到公卿的地位,不能说没有遇到明君”。 我对这件事暗自感到困惑,尝试着论述此事。孝文帝兴起,已经是汉朝的第三代了。 孤立的秦朝的弊端还没有纠正,吕后家族的危害又相继而起。京师的南北两军兴起了相 互诛杀的风气,京城新发生了杀人流血的变故。孝文帝由代王府邸继承汉朝皇帝之位, 天下刚刚安定,百姓的心还没有聚拢,正要舍弃奢侈的用品,穿粗布丝织品制的衣服和 动物皮革做成的鞋子,致力于在敦厚朴素方面做出表率,推行恭敬俭约的生活。所以改 正朔、易服色的提议由于无暇顾及而无法实行,制度风俗缺失没被提倡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贾谊因此痛哭流涕,怜悯世人,叹息着去著书立说。况且在这个时候边境还没有安 宁,内外还没有和谐。匈奴凶残狡猾,朝那、上郡一片萧条,对战乱感到痛苦;侯王们 越分妄比,淮南王刘长和济北王刘兴居相继被杀。贾谊指出当代应该做的事情,谋划长 治久安的策略,希望自己被属国任用来牵制匈奴,请求分封所有皇子以削弱侯王的势力。 然而皇上只是喜欢他的言论却不能采用。 又比如贾谊借鉴秦朝风俗的恶劣不淳厚,指斥汉朝风俗的奢靡,叹息屋子的墙壁上 都覆盖着皇帝的服装,愤怒倡优穿着与皇后一样的衣服。请求建立学校,讲诉周朝统 治长达八百年的原因;切实戒除刑罚,说明孤立的秦朝很快灭亡的原因。比如皇帝到 朝堂去,是用来优待臣子的礼节;将天下交给能担当大人的人,是用来发现国家安危 的征兆的。之所以每天提出数不清的建议,而文帝最终能够垂拱无为,采用教化治理, 推行恭敬俭约,慢慢消除刑罚,友善地对待臣子,是因为贾谊的建议大致上被施行了。 因此天下人认为贾谊可以担当公卿,刘向也称赞贾谊远远地超过伊尹、管仲。但最终,还是不得重用,难道不是孝文帝即位时间较短,而一些宿臣老将掌握朝政所造成的吗? 它们或是战场上刈旗斩将、甘冒矢石的勇士,或是屠宰牲口、贩卖丝织品的商人,质 朴而没有文才,不识大体,相互勾结进行指责排斥,最终将贾谊贬谪赶走。那么贾谊 的不遇,实在是令人叹息啊! 再说以贾谊所论述的,孝文帝只要大致施行他的主张,就能和周成王、周康王的功 德媲美。更何况在朝廷上任用他,让他坐在廊庙之上,那么张扬汉朝的雄风,登上三 皇之首,就像决堤放水、稗草籽成熟坠落一样轻而易举了。为什么辅佐君王的雄才大略 被压抑,远远地被流放到诸侯王那里!因此贾谊经过长沙写作辞赋凭吊汨罗江,而太史 公将其传列于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