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自天开苏州园林艺术.doc_第1页
宛自天开苏州园林艺术.doc_第2页
宛自天开苏州园林艺术.doc_第3页
宛自天开苏州园林艺术.doc_第4页
宛自天开苏州园林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宛自天开苏州园林艺术教材简析: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各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宛自天开”的建园理念,移步换景、曲径通幽、触景生情、情随景迁,从有限的空间变无限美景,这些都值得每一个人细细的体会、品味。因园林形式丰富,为了使学生在短短的一两节课里理解得更透彻,我选择了由私家园林来展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和熟悉园林的重要成就及其主要特点。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美,爱国之心。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园林艺术能力。教学重点:园林的元素之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 教学难点:园林与文化的结合,对园林建筑艺术的欣赏。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通过现实中的建筑与园林建筑比较欣赏,让学生体味文学与园林的结合。)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最近,我们泰兴在创建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过程中,提出了优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理念,而古代园林正是这种理念的完美诠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园林艺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天的标题还有个关键词“宛自天开”。也就是说园林艺术虽有人作,但宛自天开,也就是崇尚自然。儒家、道家学说影响中华传统深远,其中道家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都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大智慧。所以今天我们欣赏园林艺术至少要从两个方面:一、感受自然之美;二、感受古人创造自然的智慧。就园林艺术成就而言,苏州园林是这方面的翘楚,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的最高水准。今天我们就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来体会、感受园林的艺术特色。 出示幻灯片。苏州园林艺术感受自然之美造园智慧文学之美有限空间无限景致园林建筑山石湖水树木花草布局造景我希望通过下面的两个知识点学习,更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园林。(以幻灯片形式出示两知识点内容)知识点一: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商周时期,帝王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称为苑、囿。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南北朝至隋唐、宋、明清,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 1、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颐和园等。 2、是私家园林:面积小,各有风格和情趣。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3、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规模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如杭州西湖等。(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属于上面知识点的哪一个类型?生:明清时的私家园林。师总结: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的物质享受,又不想受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静的山林景色,达到身居城市,可享受山林之趣之目的。所以园林讲究人在画中游而且追求诗情画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精髓。讲授新课:曼妙的江南景致,孕育了柔媚多情的江南文化,也缔造了风姿绰约的江南园林艺术。播放园林Flash图片,配苏州好风光音乐,(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提醒学生注意感受园林之美,体味中国园林“宛自天开”的特色。(讨论:)出示中西方园林幻灯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特色。师总结:1、形态。遵循“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之原则。无论松、柏、柳、梅、竹、樟、槐等都按它们自己生长之姿态植之。西方很多园林把每颗树修剪得很整齐,修成方形、球形的,人工味很多。2、布局。中国传统园林几乎不加修饰把树木自然而然的散植于园中,表现着大自然之林木状态。西方园林往往把树木排列起来,很整齐。西方园林往往将玫瑰、郁金香之类植于一处,形成一大片艳丽的几何图案之花。红、黄、蓝、紫固然好看,但这显然是人工所为。中国园林之花卉,是顺其自然,人与自然共处;西方园林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用。这是两种不同哲学观之所致。(提问:)园林的主要组成元素? 生:石头,树木,花卉等。总结:造园的几大要素:园林建筑、山石、树木、花卉、湖水。一、分析讨论造园元素不同的审美特征1、树木花卉之美:(讲解花卉不同性格的美) 提到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荷花袅娜、羞涩的美,荷叶如舞女的裙,以及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已经延伸为一种清白、高洁的高贵品格。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赏竹之秀雅,文人爱竹,竹空心,有虚心好学之意;又有节,为高风亮节。松,古朴苍劲(苍松翠柏)它们千百年来,饱经风霜,顽强斗争,才具有这种姿态,所谓参差虺结,屈曲蟠龙,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如果从美学的比兴法则来说,这也是一种与命运斗争之美,或者悲剧之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具有坚强生命力之感的松树有同样的审美意境。2、山石之美:“山不在高,贵有意境”。同样是山,却千姿百态,“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庐山天下秀”、“黄山天下奇”, 黄山奇是因为凝聚了所有山的特色,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种说法,“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假山也同样分这些审美特征不同,造山者须选一种审美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 艺术中的层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堆山堆出有层次感,最关键的是峰恋要有立体布局。产生前后掩映,似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后面的被前面的遮住一部分,含蓄之美自生。是险峻。假山仿真山,仿得是气质,不是做真山的模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真山之美,一在巍峨雄健,二在险峻挺拔。假山虽小,但其姿态气质不亚于真山之雄伟和奇险。要做到险峻之势,有一个办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闭实。堆山之不好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山的下部太肥太闷,缺乏险峻之感。特别是立峰、单石、更须重视险峻之美。大凡名贵的单石、立峰,均具有险峻之美。假山是一种艺术,其意境应当是山,而不要去做拟是而非的龙、虎之类。做成这种具象,不免俗气。3、湖水之美:园林山水,看起来似乎山的视觉形象胜过水;但水却更有欣赏内涵。中国园林之水,宜静不宜动。水静,水不见了,但水面上有岸边物体的倒影,水下可见游鱼、水藻等物。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其哲理内涵。老子中说“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这种深邃的内涵,对于赏园者来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时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静水似乎太平淡无奇,便要搞点喷泉之类。殊不知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格格不入。 拙政园西部园,有长长的水廊,水伸入廊底,令人悟出水乡意境。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逶迤萦(yng)流,妙不可言。4、建筑之美:素雅、秀美、空灵。楼在园中是一个较大的建筑了,又高耸,所以是园中的主要视觉对象。形式多样,楼、堂、馆、斋、亭、榭、廊、轩、桥等,建筑类型几乎应有尽有,但形式十分统一,都属江南传统建筑形式。苍翠芦竹、舒展的芭蕉掩映下,粉墙黛瓦,它们显得那么宁静和安详。榭在临水处多设栏,坐凳栏杆,又叫美人靠、吴王靠,相传是吴越时吴王与美人西施游赏观景之物。楼有窗户,窗户上整齐的排列着窗孔,使建筑形象富有空灵感。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二、重点讨论分析与谁同座轩师介绍: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入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关于此扇形建筑的来历为,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现在的西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该轩题额为清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该轩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构作扇形,其屋面、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苏轼的时代是诗意的,知己好友,飘然而至,黄昏灯下,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谈古论今,何等惬意!抬头明月,清风徐来,相共与语,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人的情感得以升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生活淡泊和谐又富有文化情趣。你确确实实在人群之中,可又游离于人群之外。有限的景致有了文化的加入,变得无限。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原词反映了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他优游林泉,流连山水,希求超脱。故孤芳自赏,只与明月清风为伍,表现出孤高的气质。与谁同坐一句反问,拨动了游客的心琴,使之与山水共响。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为清何绍基题写,意为“美好的江山正等待着人们再度登临,花柳无私地呈现出它的色彩风姿”。江山、花柳,含情脉脉,期待着人们尽情观赏,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极富人情味。联语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召唤人们去尽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就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三、造园的手法。1、曲折的平面布局。园林的布局强调自由曲折。路的方向线路有关游园导向,一般说游园导向,路的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园者在园中设置许多景点,就是用路将其连起来。路的总体安排属园林总体布局所要考虑的问题,先游什么,后游什么,由何处入,通向何处等,都有讲究,好像写文章、小说一样。而从路本身来说,也值得注意。园中之路,宜曲不宜直,直则无趣,而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则是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因此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2、组景方法:借景。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特别强调借景。组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有“远借、邻借、仰借、 俯借、应时而借”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课堂小结。关键词。 (结尾)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纪念碑,城市的历史发展的一个载体。苏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春秋的时候,干(gn)将(jing) 莫(m)邪(y)在那里铸剑,到吴越之争,它是吴国吴王阖闾(h l)、夫差建的国都,所以从试剑石等,你能感到历史的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