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课件1语文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课件1语文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课件1语文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课件1语文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课件1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课堂导入,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将其所收集,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生命短促、人生无常为主要主题,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相对于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古诗”则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历来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他们都高度肯定了“古诗”的艺术成就。 “古诗”在形式、题材、语言风格、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古诗”可以说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作品介绍,整体感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布帛上的经纬纹理,遥远,明亮,伸出,间隔,含情凝视的样子,整体感知,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 中间四句描写织女,以动作神态写哀怨; 最后四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暗示离别的根源: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不但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赏析要点,整体感知,品一品,首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人想象: 织女与牛郎隔着银河怅望。,仰望星空,远远地看到了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视点:站在地上,仰望天空,“迢迢”、“皎皎”既是写牵牛星,又是写河汉女。,互文,新课讲解,三至六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札札地正在织布。,一整天不见她织成一匹布,却见她愁容满面,泪落如雨。,视点:转移到天上银河之畔,诗人想象: 织女辛勤织布的情景和 思念牛郎的情态。,织女活动,新课讲解,三至六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形状:细长,色泽:白皙,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写织女勤劳的姿态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写织女思念的情感美,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新课讲解,七至十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银河清清浅浅,两岸间相距又该有多远呢?清清的一水相隔,却只能含情相望,不能互诉衷肠。,视点:从织女的角度写。,一水相隔,咫尺天涯,缠绵哀怨,意蕴深长,新课讲解,迢迢牵牛星中叠词的运用,“迢迢”写的是星空的距离,写出了牵牛星的招摇悠远,“皎皎”写的是星空的光线,写出了织女星的光彩照人。“纤纤”写的是手的形态,写出了织女的手的纤细动人,“札札”写的是织机的声音,写出了织布的繁忙。“盈盈”写的是水的形态,写出了河水的清浅,“脉脉”写的是对望的眼神,写出了两人的相思之苦。 叠字的作用:增强节奏感,景情交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新课讲解,重要考点,从形态和声响方面写织女勤劳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含蓄而深沉地表达相思之苦的诗句,直接描写织女相思之苦的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问题探究,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课堂小结,渡 荆 门 送 别,唐 李白,课堂导入,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作者简介,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写作背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整体感知,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叙事),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景、想象、比喻),整体感知,首联的意思是,我从蜀中远渡荆门之外,来到楚国游览。起首一“渡”字,暗点故乡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要注意一点:“渡远”为什么不用“远渡”?“远渡荆门外”岂不更好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以“渡”字打头,其作用有二:一是点题,二是贯穿全篇写水,水是全篇的主线。 第二联(颔联)仍然写水:“随”、“尽”和“入”、“流”四个动词,有移步换形之妙。船在飞速前进,江在奔腾流逝,山在迅速后退,故由遮天蔽日的三峡转至荒野无边,眼前豁然开朗,仍然是为写“故乡水”张目。,新课讲解,第三联(颈联)写月上东天,倒映于水中,极像是从天空中忽然飞下的一面明镜;开阔的江面在晚霞辉映下,幻化出一派海市蜃楼。这里看似未写水,实则从“月下”和“云生”便可知诗人写的是茫茫无际的江天黄昏景色:一轮明月在大江中浮动,乃是低头所见之月。诗人再抬头观天,便见水天相连之处,幻化出了一派海市蜃楼。 最后一联(即尾联)用一“仍”字回应上文,说明以上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都是这饱含深情的一江流水,不远万里,从故乡蜀中把他送到遥远的楚地来的。 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尤其不能缺少。,新课讲解,【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 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 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 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新课讲解,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问题探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江沿着旷野奔流。,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语言赏析,写作特色,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写法指导,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中心思想,课堂小结,春望,唐 杜甫,课堂导入,杜甫,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课堂导入,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作者简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写作背景,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jin,溅落,d,值得,so,用指甲挠,zn,shng,能够承受,大哥哥,大姐姐,我戴上眼镜仔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一种束发的首饰,简直,hn,字词音,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整体感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歌一开始“国破”二字点明时间, “山河在”三个字表明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一个“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新课讲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新课讲解,什么是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着整齐醒目,听着铿锵悦耳,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新课讲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新课讲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新课讲解,“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新课讲解,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新课讲解,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新课讲解,思考: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新课讲解,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问题探究,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问题探究,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问题探究,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感。,课堂小结,西江月,南宋 辛弃疾,课堂导入,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作者简介,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写作背景,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溪头 /忽 见,西江月,整体感知,1、天气情况是怎样的?,月明天晴,新课讲解,2、怎样理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鸣,视觉、听觉、触觉,动静结合,新课讲解,3、没有到秋收的季节,为什么作者说是“丰年”?,稻花香,蛙 声,嗅觉、听觉,新课讲解,1、天气有何变化?,云起雨将至,2、词人避雨赶路的行踪如何?心情怎样?,忽见,惊喜、高兴,问题探究,3、整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上 阕,下 阕,清新、欢跃的乡村夜景,稻花飘香,丰收在望,雨将来时急忙赶路,愉快 喜悦,问题探究,写作特点:,1、从多个角度写景,2、动静相映,3、细节描写,侧面烘托,“惊” 、“鸣”衬夜的幽静,以蛙声烘托丰收的喜悦,写法指导,这首词写了农村夏夜清新景象,表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收前景的喜悦之情。,课堂小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课堂导入,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作者简介,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解题:,整体感知,裘:,qi,衾:,qn,掣:,ch,着:,zhu,瀚:,hn,阑:,ln,羌:,qing,字词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解题:,整体感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整体感知,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新课讲解,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新课讲解,散八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新课讲解,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新课讲解,瀚海阑干百丈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