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工作安排.doc_第1页
关于调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工作安排.doc_第2页
关于调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工作安排.doc_第3页
关于调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工作安排.doc_第4页
关于调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工作安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1 .博士学位 应具备数字,模拟,线性和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以及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坚实理论基础.应具备现代信息与通讯网络理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电路的自动测试诊断,集成.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关于调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工作安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关于调整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完善我院研究生培养制度,拓宽研究生的培养口径,根据教育部和学校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修订我院各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安排如下:一、各学科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小组,由召集人负责并组织修订工作,修订小组组成如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召集人:张雪英成员:张刚、萧宝瑾、史健芳、程永强、刘建霞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召集人:夏路易成员:谢克明、李铁鹰、田建艳、李国勇、谢刚、段承先二、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重点是调整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院规定的框架内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并开设一部分新课程,主要为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各专业修订小组按照“关于调整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意见”(附后),负责确定各专业的课程设置(7月23日前交王一平,)和审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学后第一周)。四、课程设置中列出的课程(包括新开课程),由主讲教师负责按照“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说明”(附后)编写课程大纲。信息工程学院2010-07-19关于调整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意见一、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注重拓宽培养口径,夯实学科基础,并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本次课程调整按照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设置课程。二、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学科专业课和自修环节三大类,学科专业课包括基础理论课(学位课)、专业基础课(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本次课程调整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硕士生导师原则上只承担一门学科专业课。四、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按46门设置,专业选修课按1015门设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按810门设置,专业选修课按1015门设置。五、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原则上不与我院相应专业的本科生课程重复,对于必要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如与本科课程重复,在课程内容上要有所区别,能够反映出理论深度。附件:1、课程设置汇总表2、各专业培养方案3、学科专业简介信息工程学院2010-07-19附件1课程设置汇总表(XX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课程负责人课程性质603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课程负责人课程性质402专业选修课附件2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掌握模拟、线性和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具备从事电路与系统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开发和教学工作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二、 研究方向1、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2、 人工智能及应用3、 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4、 智能检测技术三、 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总学分32(最多不得超过36个),其中学位课学分21,在学位课中:学位公共课为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教学课)4;专业学位课(要求专业基础课)6学分)。必修环节为5学分。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详见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有关要求。四、 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公共必修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08自然辩证法54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秦志敏公共学位课sgg007科学社会主义361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史彦虎公共学位课sgg001基础英语2004外语系/郝枚公共学位课sgg024形势与政策400研究生院/王建英等公共学位课sgg013专业英语402信息学院/张雪英公共学位课(2)公共选修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15第二外国语(日语)602外语系/牛巧珍公共选修课sgg016第二外国语(德语)602外语系/秦小平公共选修课sgg017VB程序设计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18Internet 及其应用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19Foxpro程序设计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23第二外国语(英语)602外语系/侯涛公共选修课2、学科专业课程(1)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0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02数学系/卢准炜基础理论课sgg005矩阵论602数学系/张建文基础理论课sgg009数理方程602数学系/李桂莲基础理论课sgg010数值分析602数学系/王淑丽基础理论课sgg011随机过程602数学系/卢准炜基础理论课sgg012组合数学602数学系/魏毅强基础理论课(2)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08091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603信息系/王华奎专业学位课s080913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603信息系/师卫专业学位课s080914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603信息系/张雪英专业学位课s080915神经网络理论603信息系/刘建霞专业学位课(3)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080916网络与信息安全402信息系/巩建平专业选修课s080917智能仪器及检测技术402信息系/史健芳专业选修课s080918电路与系统设计自动化402信息系/张刚专业选修课s080919数字图像处理402信息系/张起贵专业选修课s080920信号估计理论402信息系/梁凤梅专业选修课s080921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402信息系/师卫专业选修课s080922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402信息系/张文爱专业选修课3、必修环节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14文献检索401图书馆/必修环节sgg020学术活动01研究生部/必修环节sgg021选题报告01研究生部/必修环节sgg022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02研究生部/必修环节五、 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在第四学期开学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检查其课程学习的学分是满足要求;开题报告是否完成,决定是否应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六、 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具体按太原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七、 发表论文按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执行。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掌握坚实的通信科学、信息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工作的能力以及教学工作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二、 研究方向1、 移动通信2、 语音信号处理3、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4、 信息与编码技术5、 图像信号处理6、 宽带通信网7、 通信信号检测与处理8、 多媒体通信三、 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总学分32(最多不得超过36个),其中学位课学分21,在学位课中:学位公共课为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教学课)4;专业学位课(要求专业基础课)6学分。必修环节为5学分。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详见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有关要求。四、 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公共必修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08自然辩证法54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秦志敏公共学位课sgg007科学社会主义361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史彦虎公共学位课sgg001基础英语2004外语系/郝枚公共学位课sgg024形势与政策400研究生院/王建英等公共学位课sgg013专业英语402信息学院/张雪英公共学位课(2)公共选修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15第二外国语(日语)602外语系/牛巧珍公共选修课sgg016第二外国语(德语)602外语系/秦小平公共选修课sgg017VB程序设计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18Internet 及其应用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19Foxpro程序设计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23第二外国语(英语)602外语系/侯涛公共选修课2、学科专业课程(1)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0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02数学系/卢准炜基础理论课sgg005矩阵论602数学系/张建文基础理论课sgg009数理方程602数学系/李桂莲基础理论课sgg010数值分析602数学系/王淑丽基础理论课sgg011随机过程602数学系/卢准炜基础理论课sgg012组合数学602数学系/魏毅强基础理论课(2)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081001现代数字信号处理603信息系/王华奎专业学位课s081002信息论与编码603信息系/萧宝瑾专业学位课s081003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603信息系/张雪英专业学位课s081004现代通信网技术603信息系/冀小平专业学位课s081005神经网络理论603信息系/刘建霞专业学位课s081006信号估计理论603信息系/梁凤梅专业学位课(3)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081007网络与信息安全402信息系/巩建平专业选修课s081008图像通信与编码402信息系/冀小平专业选修课s081009计算机通信与网络402信息系/廖述剑专业选修课s081010通信中的语音编码402信息系/张刚专业选修课s08101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402信息系/王华奎专业选修课s081012宽带通信技术402信息系/李艳萍专业选修课s081013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402信息系/萧宝瑾专业选修课s081014多媒体通信技术402信息系/程永强专业选修课s081015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402信息系/刘彦隆专业选修课s081016数字图像处理402信息系/张起贵专业选修课信息融合402信息系/杨静专业选修课自适应滤波技术402信息系/李灯熬专业选修课高阶谱理论及应用402信息系/赵菊敏专业选修课人工免疫系统理论及应用402信息系/续欣莹专业选修课粒计算理论及应用402信息系/谢珺专业选修课现代传感器技术402信息系/李鸿燕专业选修课现代监控技术402信息系/韩应征专业选修课语音识别技术402信息系/白静专业选修课无线传感器网络402信息系/乔学工专业选修课3、必修环节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14文献检索401图书馆/必修环节sgg020学术活动01研究生部/必修环节sgg021选题报告01研究生部/必修环节sgg022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02研究生部/必修环节五、 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在第四学期开学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检查其课程学习的学分是满足要求;开题报告是否完成,决定是否应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六、 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具体按太原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七、 发表论文按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执行。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控制专业知识,了解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掌握涉及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方面的专门学科知识。能够适应我国经济、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二、研究方向1、 计算智能与智能信息处理2、 智能控制与自动化3、 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4、 机器人与计算机控制系统5、 智能仪表与工业自动化6、 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中的新技术7、 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仪表与检测系统的研究8、 检测信号的获取与处理9、 智能检测技术及装置10、 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11、 智能仪表及应用12、 系统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13、 系统仿真技术14、 信息处理及网络管理系统研究15、 复杂工业系统多目标优化与计算机软件实现16、 模式识别理论和应用17、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18、 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19、 智能系统的嵌入式实现三、 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总学分32(最多不得超过36个),其中学位课学分21,在学位课中:学位公共课为9学分,基础理论课(工程教学课)4;专业学位课8(要求专业基础课)6学分。必修环节为5学分。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四、 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公共必修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08自然辩证法54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秦志敏公共学位课sgg007科学社会主义361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史彦虎公共学位课sgg001基础英语2004外语系/郝枚公共学位课sgg024形势与政策400研究生院/王建英等公共学位课sgg013专业英语(控制科学与工程)402信息学院/陈泽华公共学位课(2)公共选修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15第二外国语(日语)602外语系/牛巧珍公共选修课sgg016第二外国语(德语)602外语系/秦小平公共选修课sgg017VB程序设计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18Internet 及其应用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19Foxpro程序设计602计算机系公共选修课sgg023第二外国语(英语)602外语系/侯涛公共选修课2、学科专业课程(1)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0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02数学系/卢准炜基础理论课sgg005矩阵论602数学系/张建文基础理论课sgg009数理方程602数学系/李桂莲基础理论课sgg010数值分析602数学系/王淑丽基础理论课sgg011随机过程602数学系/卢准炜基础理论课sgg012组合数学602数学系/魏毅强基础理论课(2)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081101线性系统理论603自动化系/杜永贵专业学位课s081102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基础603自动化系/李丽宏专业学位课s081103知识工程与智能信息处理603自动化系/谢克明专业学位课s081104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基础603自动化系/韩晓霞专业学位课s081105系统建模理论与自适应控制603自动化系/田建艳专业学位课s081107现代过程控制603自动化系/谢刚专业学位课s081108智能控制603自动化系/谢克明专业学位课s081109智能仪表基础603自动化系/夏路易专业学位课(3)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081112模式识别技术402自动化系/闫高伟专业选修课s081113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调速系统402自动化系/李铁鹰专业选修课s081114数字图像分析与处理402自动化系/何小刚专业选修课s081115人工免疫系统理论与应用402自动化系/谢克明专业选修课s081116现代数字系统设计402自动化系/贾敏智专业选修课s081117网络与分布数据库系统402自动化系/牛昱光专业选修课s081118嵌入式系统设计402自动化系/郑晟专业选修课s081119基于MATLAB的智能控制402自动化系/李国勇专业选修课s081120故障诊断技术基础402自动化系/谢克明专业选修课s081121工业控制网络理论与技术402自动化系/张国钧专业选修课s081123计算机视觉基础402自动化系/何小刚专业选修课s081124现代交流调速技术402自动化系/杜永贵专业选修课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自动化系/李晓林专业选修课现代变频调速技术402自动化系/董冠军专业选修课现场计算机控制系统与程序设计方法402自动化系/张国钧专业选修课智能信息处理理论402自动化系/马春燕专业选修课控制电机及其应用402自动化系/曲兵妮专业选修课DSP技术402自动化系/曲兵妮专业选修课3、必修环节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教师课程性质sgg014文献检索401图书馆/必修环节sgg020学术活动01研究生部/必修环节sgg021选题报告01研究生部/必修环节sgg022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02研究生部/必修环节五、 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在第四学期开学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检查其课程学习的学分是满足要求;开题报告是否完成,决定是否应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具体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六、 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具体按太原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七、 发表论文按太原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执行。附件3学科专业简介(国务院学位办编制)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1 物理电子学080902 电路与系统二、培养目标1 博士学位 应具备数字、模拟、线性和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以及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坚实理论基础。应具备现代信息与通讯网络理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电路的自动测试诊断、集成电路理论与设计、电路与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自动化及优化理论等系统而宽广的专门知识,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领域中应掌握系统深入的知识(包括实验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或担任技术管理和工程设计工作。2 硕士学位 应掌握数字、模拟、线性和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信号处理理论及技术,电路与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信息与通信网络的理论与技术;在本研究方向有系统和深人的专门知识与实验技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胜任在科研单位、生产部门或高等院校从事有关方面的研究、科技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三、业务范围 本学科的业务范围涉及到新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应用(如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等的原理、建模及应用);新型电路(包括人工神经元网络、基因电路等)的分析与设计;各种信息处理算法和设计的硬件与软件实现;EDA 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复杂系统的层次分解、模块划分以及专用系统的设计;电路与系统的测试、可测性及故障诊断等。 1 学科研究范围 根据国内需要及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具体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大规模系统理论,语、声和图像处理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专用电路设计,网络与滤波器理论及技术,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信息与通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电路与系统CAD 及设计自动化,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自动测试系统与故障诊断,优化理论及人工神经元网络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2 课程设置 泛函分析,随机过程,高等代数及数值分析,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现代电路理论与技术,语音信号处理技术,数字视频及音频处理技术,近代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电子系统最优化设计,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及CAD 方法,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功率电子学,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及应用,电路与系统设计自动化,信息与通讯网络理论及设计,数字系统分析,学科前沿进展讲座等。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培养目标 1 博士学位 应具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学,固体物理包括半导体、电介质与磁性材料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微电子系统集成,计算机技术等)和较强的运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应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成为学术带头人的素质。应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科研机构、 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教学或管理工作。 2 硕士学位 应具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数学,固体物理包括半导体、电介质与磁性材料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微电子系统集成,计算机技术等);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对本学科的某一方向具有较深人的了解,而且在该方向上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应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教学或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 1 学科研究范围 本学科研究范围为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器件物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工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集成系统以及电子材料。包括:半导体物理与固体物理,器件物理,表面与界面物理,薄膜电子学,器件模型与仿真;亚微米、深亚微米与纳米器件,微波与功率器件及其集成,固体电子器件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微电路与系统可靠性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测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固体传感器与各种新型传感器,系统的芯片集成与圆片集成技术;半导体材料,电介质材料,铁电材料,电子陶瓷,氧化物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以及低维电子系统及其器件。 2 课程设置 高等代数,数值分析,泛函分析,最优化方法及其应用,随机过程,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数理统计,半导体器件与物理,电介质物理,铁电物理,半导体光电子学与光电器件,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半导体界面物理,固体物理与固体电子学,晶体的物理性质,结晶化学导论,电化学基础,固体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及其集成,微波器件与微波技术,薄膜器件,半导体器件模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VLSI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CAT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材料结构与分析技术,半导体材料,低噪声化技术,纳米材料学,材料的现代表征技术,电子陶瓷,学科前沿与进展。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相应课程。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研究包括两方面:电磁信号(高频、微波、光波等)的产生、交换、传播、传输、发射、接收及散射等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信息(图象、语音、位置及传输媒体性能)的获取、处理及传输的理论和技术。 1 博士学位 应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理论及相关学科方面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应对本学科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深人的了解;应掌握相应的实验技术;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对本学科某方面有深人地研究并取得独创性成果。能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相关研究或开发课题;具备成为学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的素质;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单位的研究、教学、科技开发或管理工作。 2 硕士学位 应掌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相应的实验技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教学或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 1 学科研究范围电磁场理论与技术: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天线理论与技术,电波传播,复杂介质中的场与波,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技术,计算电磁学;微波与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电路,微波网络,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微波信息处理与成象;激光理论与技术:光纤技术与光通信,光电子学与光集成技术,光信息处理;电子系统应用:通信技术(移动、个人和卫星通信),无线测距测问及定位技术,无源有源遥感,微波能应用,生物电磁技术。 2 课程设置 高等代数,数值分析,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随机过程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泛函分析,高等电磁场理论,导波理论,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场与波,微波侧量,天线测量,微波网络理论,微波工程导论,微波固态电路,微波电路CAD ,激光物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光波技术理论,数字通信原理,个人通信系统原理,电波传播,环境电磁学,电磁兼容原理,生物电磁学,学科前沿与进展等。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二、培养目标1 博士学位 应具有通信科学、信息科学方面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人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数理基础,并掌握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深人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前沿课题,能独立研究解决本学科中的基础理论课题及前沿发展课题。学位获得者应提供创新的科学成果,并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及高科技开发的能力;应有严谨求实的学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能独立承担和完成各类研究课题,并应具有学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的素质;应能胜任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 2 硕士学位 应掌握通信科学、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掌握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利一学的一般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通信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开发和教学工作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与高尚的职业道德,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热爱祖国,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业务范围 1 学科研究范围 (l)通信理论与技术信息论,编码理论,通信理论,现代通信系统,信息加密与安全理论及技术,信息交换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络理论及管理技术等。 (2)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信号检测理论,信号分析与设计理论,智能信息系统,智能网络,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雷达、声纳、电视、遥感等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等。 2 课程设置(l)博士学位 泛函分析,非线性系统数学基础,模糊系统数学基础,近世代数等数学类任选一门;信息论类,信号检测理论类,信息处理理论类,通信网络及系统理论类,信息系统理论类等任选两门;以及学术讨论、参加学术会议、学科前沿讲座等课程。 上述课程应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反映该课程的最新发展与研究动向。 (2)硕士学位 随机过程,数值分析,模糊数学,线性代数,应用近世代数,应用泛函分析等数学类任选一门;通信理论,信息论与编码,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检测与估值,智能理论与技术,模式识别原理与技术等及专业课任选两门;以及实验课、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等课程。 上述课程应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工程应用,反映该课程的最新发展。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二、培养目标 1 博士学位 应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人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数理基础,并掌握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深人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课题,能独立研究解决本学科中的基础理论课题及前沿发展课题。应提供创新的科学成果,并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应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及高科技开发的能力;应有严谨求实的学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能独立承担和完成各类研究课题,并应具有学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的素质;应能胜任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2 硕士学位 应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掌握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一般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开发和教学工作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与高尚的职业道德,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热爱祖国,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业务范围 1 学科研究范围 (l)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图象和多维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非线性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系统等。 (2)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源编码理论与数据压缩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语音、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集成,信息处理系统等。 2 课程设置 (l)博士学位泛函分析,非线性系统数学基础,模糊系统数学基础,近世代数等数学类任选一门;自适应信号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统计信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非线性信号处理,信源编码等任选两门;以及学术讨论、参加学术会议、学科前沿讲座等课程。上述课程应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反映该课程的最新发展与研究动向。 (2)硕士学位随机过程,数值分析,模糊数学,线性代数,应用近世代数,应用泛函分析等数学类任选一门;现代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估计,信息论与编码,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原理与应用等及专业课任选两门;以及实验课、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等课程。 上述课程应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工程应用,反映该课程的最新发展。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工程及相关领域内各种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和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 博士学位 应掌握坚实宽广的自动控制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或解决重要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并在理论研究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2 硕士学位 应掌握坚实的自动控制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或解决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并在理论研究或系统设计中取得有意义的结果;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专业资料及撰写科研论文。三、业务范围 1 学科研究范围 控制理沦研究,如线性系统理沦、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与混杂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随机系统滤波与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最优控制、系统辨识与建模、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等;工程控制问题,如工业生产过程的建模与控制、工厂综合自动化、先进生严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控制、电气传动自动化、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以及其它相关领域中的控制和自动化问题。 2 课程设置 矩阵论,泛函分析,线性系统理论,优化理论与最优控制,非线吐控制系统理论,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系统辨识与建模,随机过程与随机控制,离散事件系统理论,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机器人控制等。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从事各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 博士学位 应具有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物理及计量科学等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人的本学科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本学科领域内的理论研究或技术开发,并取得创造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 硕士学位 应具有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物理及计量科学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本学科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研究动态;能够进行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三、业务范围1 学科研究范围检测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技术,新的检测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集成,仪表智能化技术,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先进控制理论在自动化装置中的实现与应用。 2 课程设置 矩阵分析,数学物理方程,误差分析,现代控制理论,近代物理基础,电磁场理论,检测理论,信号处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仪表智能化技术,仪表可靠性技术,工业计算机网络和集散控制系统,过程模型化与软测量技术等。081103 系统工程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从事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 博士学位 应具有系统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及信息论等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本学科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对系统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的学科前沿状况有较深刻的了解;能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有创造性的成果。 2 硕士学位 应具有坚实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论文摘要;具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工程工作的能力。 三、业务范围 1 学科研究范围 系统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