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眼光专业引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doc_第1页
学者眼光专业引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doc_第2页
学者眼光专业引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doc_第3页
学者眼光专业引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doc_第4页
学者眼光专业引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者眼光 专业引领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大学语文论文学者眼光 专业引领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 陈勇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教材分析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精度、深度和广度。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一书,从汉语言知识教学、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教学等方面建构起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材分析方法系统,对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校专家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的福音。 关键词语文教材分析;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专业引领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7-0098-02 一个语文教师分析教材的功夫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课堂教学的精度、深度和广度,“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这恐怕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体会”13。一些语文教师讲起课来之所以废话连篇,浮游无根,云遮雾罩,其深层原因在于分析教材出了问题:或者过分依赖教参教辅,生吞活剥,缺乏个人创见;或者囿于自身学力,一知半解,难以深入;或者一切从应试出发,按图索骥,零敲碎打。可以说,在教材分析问题上,很多语文教师亟待专业引领。正是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西华师范大学的程丽蓉和周晓琳两位教授召集数名高校学者,编写出版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一书,以高校学者的眼光审理中学语文教材,建构起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材分析方法系统,这无疑给语文教育界注入了一股学术的清泉,开启了一道智慧的天窗。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中学语文教材概论”,对语文教材的内涵、功能、类型以及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作了理论概述;第二章“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教学方法与技巧”,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基础知识、常见语言表达应用、文言文词汇知识和句法知识进行了扼要介绍;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逐一论述了古典诗歌、古代散文、小说、戏曲的相关知识与阅读方法;第四章“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分别探讨现当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第五章“外国文学阅读方法与技巧”,着力讨论外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第六章“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与技巧”,结合课文探讨了作文训练指导、作文评改等问题。这六章,既各自独立,又交融互涉,不仅深入透彻地研究了语文教材分析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而且切切实实地指出了语文教材分析的具体方法技巧,从而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该书作者均为高校学者,他们术业有专攻,谙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动向,因而能够高屋建瓴地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剖析,并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引领语文教材分析的路向。比如,“中学文言文的词汇知识”一节,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古今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复音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知识和“之”“其”“于”“以”“而”“且”等十余个常用的文言虚词。其中,在介绍“一词多义”时,作者指出“词义的引申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并以“朝”、“节”、“间”等词为例对词义引申的两种主要方式“链条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进行了详细讲解。这些知识,对于一个专业学者来说或许不过是常识而已,但是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却足以增加其审视语文教材的高度和挖掘语文教材的深度。再如,“中国古典诗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节,作者不仅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两大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且还就意境开拓与创新的七种主要方式兼虚实、贵寄托、练诗(词)眼、尚趣味、审距离、翻新奇、求神韵展开了论述。这里讨论的“意境”理论,既是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却又超越了中学语文教材知识之上,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它,那么在分析古诗词意境时定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有人说,许多教师的落伍,就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专业上的进取精神。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只把目光局限于“中学语文”的狭小圈子之内,成年累月重复着仅有的那几个语文知识点,那么他们在处理某些教学内容时就会显得逼仄局促,捉襟见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汲取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新鲜养分,才能以更为开阔的思路去挖掘语文教材的意蕴,才能以更为开放的视野去打量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其新鲜活泼,永葆光华。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一书的作者们正是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为语文教育引进了汉语言文学理论的“源头活水”,这对于丰富语文教师的知识库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都不无助益。 居有理论的高度,并不意味着就凌空于实践的地面。相反,本书始终致力于运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理论去解决语文教材分析中的实践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指明方法,知行合一。对于教材分析来说,方法无疑是重要的,只有分析得法,才能深识鉴奥。方法具有不同的层次,既有适用于所有内容的一般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综合法等,也有针对不同文体的具体方法,如诗歌的意境分析方法、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等;还有针对某一具体内容的微观方法,如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方法等。这三个层面的方法,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一书均有涉猎。如第二章的每一小节在介绍了汉语言相关知识和题型后,大都指出了易于操作、切实可行的“突破方法”;第三章至第五章,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戏曲)等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其中每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中又内含着更为具体的微观方法。这些方法,既源于理论,又指向实践,体现了“知”和“行”的高度统一。第二,实例示范,生动具体。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注重案例的呈现和剖析,散布于各章节的丰富多样的案例成为全书一道亮丽的风景。如第二章,不算随文举出的例子,单是专门列举的各种语例和题例就有40个之多。第三、四、五章,作者信手拈来的某一文体的例子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例子,或佐证理论,或指明路径,或示范方法,或就文论文,读来皆具体可感,饶有趣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书各章节还紧密结合历届高考试题进行了讲解和剖析,这更增强了该书的实用性。第三,针对现实,指点迷津。当前的语文教育界,如同它百余年来所受到的诟病那样,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从来如此”的做法。本书针对语文教育中的某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做法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对策。比如,现当代散文常常被某些语文教师认为是“明白如话,一读就懂,没有什么可教的”,针对这一观念,作者鞭辟入里地指出“散文一读就懂多半是人们一厢情愿的错觉,或者是滋生阅读惰性以后的自我解嘲”,并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说明散文的“读懂”是可以分出若干层级的,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从较低层级的“懂”达到较高层级的“懂”。这一观点颇有见地,对于散文教学中的时弊定当起到纠偏的作用。再如,曾有学者指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2206的确,当语文教师拿着他们所熟悉的那一套阅读小说的“过滤镜”到小说中去“过滤”出人物、情节、环境等所谓小说要素时,小说已经变得空洞干瘪、机械乏味了。那么,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在“现当代小说阅读方法与技巧”一节,作者首先引导教师确立几个重要观念:虚构、距离、主体,然后以此为基点,围绕“主体间的关系”、“叙述视角”、“小说时间”、“人物形象”、“情节与结构”、“风景与环境”等现代小说理念给教师指明了“洞悉小说叙事魔法”的路径。这些小说阅读观念与方法的引入,必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强烈的冲击,改变小说解析的陈旧观念和习惯套路,开启小说阅读的新视界,刷新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曾经有一段时间,高校中文系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相当隔膜。一方面,高校学者抱怨中小学教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为中小学教育所用;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却又抱怨高校学者自视清高,对语文教育漠不关心,学术研究成为自己只能仰视的遥远的“另一世界”。但是在抱怨之余,人们却几乎忘了: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素有专家学者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传统,许多鼎鼎有名的学者如梁启超、胡适、钱基博、刘半农、蒋伯潜、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黎锦熙、陈望道、吕叔湘、周祖谟、周振甫、游国恩、黄药眠等等都曾涉足中小学语文教育,他们或者曾在中小学任教,或者主持编写语文教材,或者著书立说探讨语文教育问题,或者参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正是对这种以关心中小学教育为己任的学者情怀的承续,近年来这一曾经中断了的传统又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得以发扬,钱理群、温儒敏、袁行霈、孙绍振、巢宗祺、苏培成、陆剑明、王宁等一大批学者深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田间地头”,奉献着他们的热情和智慧;北京大学专门成立了语文教育研究所,以屈高就下的姿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虔诚地为中国几十万中小学语文教师和两亿学习语文的中小学生服务;高校学者俯下身子来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