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一、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1)本工程结位于杭州市下城区上塘路7号,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单体办公楼。地上19层,地下2层(地下一层设有夹层)。建筑总高度80米。办公楼底层为入口门厅、展厅,二层局部架空,其他为管理、设备用房。三层十六层为标准办公室,十七层十九层为业主自用办公室。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及小汽车库,地下二层为小汽车库。本工程于2010年8月20日开工,总工期为750个工作日。 2)、建设规模:本工程地处杭州,夏热冬冷,建筑朝向为东,体型系数0.16, (1)占地面积:1371 m2 (2)建筑面积:33208 m2 (3)容积率 :4 (4)绿化面积:1200m2 (5)节能试点面积 :359281 m2(6)建筑总体积120965.70m2 依据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4.4条建筑类别为甲类建筑。工程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建筑类型、总平面图、必要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结构形式、建筑面积、使用功能、示范面积、开发与建设周期等情况。二、示范目标及主要内容1、示范目标力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年节能1200吨标准煤,实现预期节能减排目标,创优争先,成为节能减排示范工程。2、示范内容建筑节能分项工程设计要求及围护系统选择 屋面:屋面采用45mm厚挤塑聚苯板作保温隔热层,屋顶平均传热系数K=0.65W/(m2.K),热惰性指标D=2.55 外墙:采用40mm厚挤塑聚苯板作保温隔热层,外墙全楼加权平均传热系数Km=0.71 W/(m2.K),热惰性指标D=2.64 底层楼底板、梁底:采用45mm厚挤塑聚苯板作为保温隔热层,传热系数Kp=0.67 W/(m2.K) 外窗:采用隔热金属型材多腔密封窗框门框,K5.0W/(m2k),框面积20%,(6mm低透光Low-E+12氩气+6mm透明),传热系数2.00W/m2.k,自身遮阳系数0.30,气密性为4级,水密性为3级,可见光透射比0.40.建筑玻璃的气密性要求透明幕墙不低于4级,外门窗不低于6级,满足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标准要求经权衡计算,建筑节能评估结论:该设计建筑的全年能耗小于参照建筑的全年能耗,因此杭州中北小区B地块写字楼工程已经达到了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第4.3.1的节能要求。示范目标中要注明优于国家或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情况以及示范工程要达到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三、工程技术示范方案(一)节能计算书运用行业认可 PKPM计算软件,对建筑热工进行了计算,包括屋顶、外墙、底部自然通风、外窗,运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对申报建筑总体节能率等进行计算,建筑节能评估结果对比参照建筑(根据建筑物参数以及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提供的参数),该设计建筑的全年能耗小于参照建筑的全年能耗,节能率为55.46%,因此中北小区B地块写字楼已经达到了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3.1的节能要求,并形成计算书;(二)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本工程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北纬=30,东经=120),气候分区冬冷夏热,建筑朝向西,框剪结构,体型系数0.16,规划节能计算建筑面积地上21727.00m2,地下8123.07m2,建筑体积地上88548.34m3,地下41442.94m3.节能计算总建筑面积根据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1.4条,该建筑为甲类建筑,建筑总平面规划节能、建筑单体节能等;(三)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非透明围护结构:各部位如屋面、外墙、架空楼板等的保温隔热性能;热桥部位保温构造措施等;门窗(幕墙、采光顶)及遮阳:窗墙面积比;外窗开启面积;外窗、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等的传热系数、综合遮阳系数及气密性;建筑外遮阳设置;新型建筑材料选择等;(四)自然通风节能技术(五)采暖系统节能技术采暖系统及方式选择;余热利用;管网水力平衡;管网及设备输配效率;节能末端形式;热量计量等;(六)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技术空调系统及方式选择;风系统及设备输配效率;新风系统节能;水系统及设备输配效率;空调系统控制方案;余热回收;过渡季节节能措施等;(七)采暖空调冷热源节能技术采暖空调冷热源系统类型;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节能,空气调节风系统风机的节能,以及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生活热水节能;换热器效率;冷热源系统节能运行策略等;(八)照明电气系统节能技术照明功率;电梯及主要用能设备节能措施等;(九)监测与控制BA系统类型、控制内容及方式;地下车库排风控制与节能等;(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类型;系统节能量计算和环境分析报;该可再生能源在本地区的适用性及其应用得到主管部门审批情况说明等;(十一)其它用于其它说明节能技术的图纸、工程图表。节能技术的创新点。四、技术经济分析(一)工程项目投资概算(二)示范增量成本概算(说明计算基准)(三)资金落实情况(包括: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和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五、进度计划与安排根据工程的计划安排,结合工程目前的实际情况编写进度计划与安排。六、效益分析(一)节能预测分析(二)环境影响分析(三)市场需求分析(四)示范项目推广前景分析七、技术支持包括项目执行单位、合作单位的技术力量介绍。八、风险分析(一)技术风险分析(二)经济风险分析九、其它工程立项批件、土地使用许可证、规划许可证和开发企业资质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十、附表填写说明(一)附表1-3为公共建筑、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三类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自评表,附表4为“低能耗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申报技术参数要求”。请根据所申报工程建筑类型的实际情况填写对应的自评表,若申报工程既有居住建筑又有公共建筑,请分别填写自评表;(二)“可再生能源类型及占建筑总能耗比例”一项中,在申报工程所采用的可再生能源前的“()”中对应填写所采用的可再生能源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例如工程只采用“海水”可再生能源,占建筑总能耗10%,则在“海水”前的括号中填写10%,其它括号不填;(三)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的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确定的技术方案,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752003以及附表4“低能耗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申报技术参数要求”的相应要求对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自评;(四)“自评情况”有3种选择: 满足要求 ,不满足要求 ,不参评 ;(五)对不参评项目要进行说明;(六)附表1-3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部分,一同上报。3附表1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自评表(公共建筑)项目名称项目地址申报单位建筑类型新建( ) 既有( ) (相应选项打)办公( ) 宾馆( ) 商场( ) 其他 (相应选项打)总建筑面积万 m2示范面积万 m2总成本(万元)节能增量成本(元/m2)设计时采用的节能标准本建筑的设计节能率建筑物耗热量(W/m2)建筑物耗冷量(W/m2)可再生能源类型及占建筑总能耗比例太 阳 能:( )光电 ( )光热 地源热泵:( )海水 ( )污水 ( )淡水 ( )土壤该应用是否获主管部门审批( )是 ( )否可再生能源占建筑采暖空调总能耗比例:评价指标指标类型序号申报要点自评情况规划设计控制项1.2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小于或等于0.40;其他地区不作要求。一般项1.1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按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控制项2.1非透明围护结构各部分的热工性能及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表4.2.2-1-4.2.2-6的规定性指标。2.2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大于0.70。2. 3外窗、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的热工性能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表4.2.2-1-4.2.2-6的规定性指标。 一般项2.4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2.5当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小于0.40时,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小于0.4。2.6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2.7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规定的3级。2.8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以及寒冷地区中制冷负荷大的建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设置外部遮阳。2.9严寒地区建筑的外门设门斗(双道门),寒冷地区建筑的外门设门斗或采取其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其他地区建筑外门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2.10外墙与屋面、变形缝、窗口等热桥部位均进行保温处理,并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温、湿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自然通风节能技术一般项3.1外窗(透明幕墙)的可开启面积至少满足以下两方面之一:1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窗面积的30;2 单一朝向透明幕墙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该朝向幕墙总面积的5。3.2透明幕墙设有通风换气装置。3.3建筑中庭等大空间夏季利用自然通风降温,进行室内气流组织模拟计算,分析大空间的自然通风降温能力。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装置。3.4人员密集的高大空间通风设计全面使用自然通风,尽量利用通风消除室内余热余湿,以缩短需要冷却处理的空调系统的使用时间,并应进行室内气流组织模拟计算。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控制项4.1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4.2锅炉的额定热效率,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5.4.3的规定。4.3制冷机组,包括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或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不低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5.4.5、5.4.8、5.4.9的规定。4.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用作集中空调(采暖)时,所选用机组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不低于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综合性能系数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42008中规定的2级,制热时的性能系数不低于2.3。4.5采用区域性冷源或热源时,每栋建筑的冷源或热源入口处,设置冷量或热量计量装置。一般项4.6根据水力平衡要求,集中采暖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设置水力平衡装置。4.7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4.8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4.9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不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的规定。4.10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低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的规定。4.11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应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最大总新风比不低于总送风量的504.12集中空调系统合理设置排风热回收,降低新风负荷。排风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60%。4.13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4.14合理利用冷却塔提供空气调节冷水。冬季设计工况下利用的自然冷量不小于所需供冷量的70。4.15采用水环热泵系统时,采暖季充分利用内区的余热量供外区采暖,内区余热利用量至少达到可利用余热量的70。4.16冷水循环泵和热水循环泵根据流量需求变化采取改变运行台数、变频调节等运行方式的配置。4.17合理采用直接蒸发冷却或间接蒸发冷却方式。4.18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4.19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照明电气系统节能技术控制项5.1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规定值。5.2公共建筑中电动机的能效符合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的规定。一般项5.3室内照明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和高效的气体放电灯,并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直管型荧光灯灯具的光输出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要求。5.4室外照明至少满足以下三项中的两项要求:1 功率大于100W的室外光源不得使用白炽灯,其光效不低于601m/W。2 建筑立面照明安装功率值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的规定值。3 室外停车场、室外广场、庭园灯以及风景区照明功率密度不大于2.5W/m2。5.5室内采光照明满足以下两方面之一:1 照明采用采取分区、分组控制;2 合理利用各种导光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5.6公共建筑中电动机全部采用节能型电动机。监测与控制控制项6.1集中采暖与空气调节系统设置集中监测与控制。一般项6.2空气调节、通风、以及冷热源系统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6.3大型工程冷、热源机房采用机组群控方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一般项7.1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必须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中3.1.1条和5.1.1条的规定。7.2地埋管系统进行过周期动态负荷计算,能够保证地埋管系统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的平衡。7.3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除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 技术规范GB50366-200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和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的相关规定。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进行冬、夏两季运行测试,并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7.4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设计时按照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 504952009等国家标准的规定,实现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结合的系统整合设计。7.5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选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其性能质量符合附表4中表23、24的规定。7.6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性能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家用太阳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 / T 191412003和太阳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 / T 200952006的规定。7.7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系统中由太阳能部分提供的热量除以热水系统总能耗)符合附表4中表21的要求。7.8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不低于附表4中表22条的规定数值。7.9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采用并网技术。附表2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自评表(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项目名称项目地址申报单位建筑类型新建( ) 既有( ) (相应选项打)住宅( ) 配套公建( ) (相应选项打)总建筑面积住宅 万 m2示范面积住宅 万 m2配套公建 万 m2配套公建 万 m2总成本(万元)节能增量成本(元/m2)设计时采用的节能标准本示范工程的设计节能率建筑物耗热量(W/m2)建筑物耗冷量(W/m2)可再生能源类型及占建筑总能耗比例太 阳 能:( )光电 ( )光热地源热泵:( )海水 ( )污水 ( )淡水 ( )土壤该应用是否获主管部门审批( )是 ( )否可再生能源占建筑采暖空调总能耗比例:评价指标指标类型序号申报要点自评情况规划设计控制项1.1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符合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中4.0.3条或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75-2003中4.0.3条的规定。一般项1.2建筑物朝向为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1.3小区总体设计时,专题论证自然通风利用效果,强化整个居住小区的自然通风换气,避免小区内出现滞流区,为小区内单体建筑利用自然通风创造有利条件。 1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大2,风速不大于5m/s,80%人行区域的风速放大系数不低于0.2。2 不得对小区外部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小区下风向风速放大系数不小于0.8,同时不大于2。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控制项项2.1非透明围护结构各部分的热工性能限值符合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中4.0.4条或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75-2003中4.0.6条的规定。2.2建筑物的窗墙面积比符合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中4.0.5条或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75-2003中4.0.4条的规定。2.3外窗热工性能及综合遮阳系数限值符合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中4.0.5条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75-2003中4.0.7条的规定。一般项2.4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规定的6级。2. 5外窗设置固定式外遮阳。外遮阳挑出系数不小于附表4中表11规定。2. 6外窗(含阳台门透明部分、玻璃幕墙等)和东西外墙设计可调节遮阳或垂直绿化。2.7平屋顶采用种植屋面、蓄水屋面、遮阳屋面、涂刷隔热涂料隔热措施。自然通风节能技术控制项3.1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所在房间地面面积的10或外窗全部为可开启扇。一般项3.2每套住宅以套内房间的外窗、外门作为通风开口,同一通风路径上的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所在立面的朝向夹角不小于90。3.3进行室内气流组织模拟计算,分析住宅套内房间的自然通风降温能力。根据模拟结果,确定房间平面布局,外窗的尺寸、位置及开启朝向、通风窗/通风器等3.4住宅室内设置通风窗、通风器等自然通风换气装置。3.5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处理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通风效率。厨房、卫生间安装局部机械排风装置。采暖系统节能技术控制项4.1居住建筑不得采用直接电热采暖。一般项4.2户式燃气采暖热水炉作为采暖热源时,其热效率达到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2006中的第2级。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技术控制项5.1集中冷源的性能要求至少满足一项:1 电动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或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的电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的能效比(性能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规定值。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户式集中空调(采暖)机组时,所选用机组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不低于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综合性能系数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42008中规定的2级。5.2分散式房间空调器的制冷时能效比符合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10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52008中规定的能效等级2级。一般项5.3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能效比大于等于3.0。5.4集中采暖、空调系统设置分室温度调节装置及分户热(冷)计量的装置或设施。5.5空气源热泵机组效率至少满足一项:1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热时的性能系数不低于2.3;2 分散式房间空调器制热时的性能系数不低于2.1。5.6新风热回收满足以下两项中的一项:1 集中新风系统合理设置集中排风热回收装置。2 无集中新风供应的居住建筑,分户(或分室)设置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5.7分体式空气调节器(含风管机、多联机)的室外机安装位置符合下列规定:1. 能通畅地向室外排放空气和自室外吸入空气;2. 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3. 不得对周围环境造成热污染和噪声污染。5.8设置有热回收装置的热泵机组为居住建筑提供生活热水。照明电气系统技能技术控制项6.1住宅小区主要公共场所室内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规定。一般项6.2住宅公共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节能控制措施,设置具有光控、声控、时控、人体感应等功能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照明灯具效率、镇流器能效因数(BEF)及谐波电流值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管形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性能要求GB/T15144、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GB 17625.1的要求。6.3电梯的电动机的能效符合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的规定。6.4合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和管理方案。6.5住宅装饰设计根据功能需要设置局部照明,优先采用直接照明方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一般项7.1当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热泵)机组的冷热源时,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中3.1.1条和5.1.1条的规定。7.2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设计时按照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 504952009等国家标准的规定,实现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结合的系统整合设计。7.3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选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其性能质量符合附表4中表23、24的规定。7.4地埋管系统进行过周期动态负荷计算,能够保证地埋管系统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的平衡。7.5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 技术规范GB50366-200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和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的相关规定。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进行冬、夏两季运行测试,并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7.6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性能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家用太阳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 / T 191412003和太阳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 / T 200952006的规定。7.7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系统中由太阳能部分提供的热量除以热水系统总能耗)符合附表4中2-1的规定数值。7.8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不低于附表4中2-2的规定数值。附表3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自评表(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项目名称项目地址申报单位建筑类型新建( ) 既有( ) (相应选项打)住宅( ) 配套公建( ) (相应选项打)总建筑面积住宅 万 m2示范面积住宅 万 m2配套公建 万 m2配套公建 万 m2总成本(万元)节能增量成本(元/m2)设计时采用的节能标准本示范工程设计节能率耗热量可再生能源类型及占建筑总能耗比例太 阳 能:( )光电 ( )光热 地源热泵:( )海水 ( )污水 ( )淡水 ( )土壤该应用是否获主管部门审批( )是 ( )否可再生能源占建筑采暖总能耗比例:评价指标指标类型序号申报要点自评情况规划设计控制项1.1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4.1.3的规定值,且不得进行权衡判断。一般项1.2建筑群的总体布置、单体建筑的朝向、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控制项2.1非透明围护结构各部分的热工性能限值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4.1.4的规定值。2.2建筑物的窗墙面积比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4.1.3的规定值。2.3外窗热工性能及综合遮阳系数限值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4.2.5的规定值。一般项2.4外窗和气密性等级不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规定的6级;2.5外墙与屋面、变形缝、窗口等热桥部位进行结露验算,并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温、湿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2.6严寒地区除南向外,寒冷地区北向的卧室、起居室无凸窗。当设置凸窗时,凸窗的凸出及热工性能要求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4.2.5的规定值。自然通风节能技术一般项3.1进行室内气流组织模拟计算,分析住宅套内房间的自然通风降温能力。根据模拟结果,确定房间平面布局,外窗的尺寸、位置及开启朝向。采暖系统节能技术控制项4.1居住建筑不得直接电热采暖。4.2集中供热锅炉的设计效率不低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5.2.4的规定值。4.3集中采暖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根据水力平衡要求设置水力平衡装置。可在热力站和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4.4集中采暖系统的锅炉房和热力站的总管上设置总供热量的计量表,建筑物热力入口设置楼前热量表。一般项4.5锅炉房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各种余热,设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或选用冷凝式燃气锅炉。4.6户式燃气采暖热水炉作为采暖热源时,其热效率达到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2006中规定的2级。4.7室外管网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使得室外管网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大于15%。4.8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5.2.16条的要求。4.9集中采暖系统需设置分室温度调节装置及分户热计量的装置或设施。4.10室内热水采暖系统设置散热器恒温阀。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符合行业标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JGT195-2007。4.11锅炉房和换热站的自动监控需满足下列情况之一:1 区域供热锅炉房采用自动监测与控制,可完成以下功能:实时监测;自动控制;按需供热;安全保障;档案自动保存;用电分项计量。2 未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监测与控制的锅炉房和换热站,设置供热量控制装置。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技术一般项5.1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户式集中空调(采暖)机组时,所选用机组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不低于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综合性能系数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42008中规定的第2级。5.2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或)采暖时,符合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04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52008中规定的能效等级2级。5.3当寒冷地区有集中热源或气源时,不得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供热;且当地冬季室外空调设计温度状态下的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COP)不得小于1.8。5.4新风热回收满足以下两条中的一条:1 集中新风系统合理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2 无集中新风供应的居住建筑,设置分户(或分室)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照明电气系统技能技术控制项6.1住宅小区主要公共场所室内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的规定。一般项6.2住宅公共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节能控制措施,设置具有光控、声控、时控、人体感应等功能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照明灯具效率、镇流器能效因数(BEF)及谐波电流值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896、管形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性能要求GB/T15144、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GB 17625.1的要求。6.3电梯的电动机的能效符合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的规定。6.4住宅装饰设计根据功能需要设置局部照明,优先采用直接照明方式。6.5合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和管理方案。6.6以电力为能源的集中供冷、供热设备,及水泵、风机、电梯、公共照明等公共设施设置专用的电能计量装置,同时满足物业管理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一般项7.1当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热泵)机组的冷热源时,必须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中3.1.1条和5.1.1条的规定。7.2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时按照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 504952009等国家标准的规定,实现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结合的系统整合设计。7.3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选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其性能质量符合附表4中表23、24的规定。7.4地埋管系统进行过周期动态负荷计算,能够保证地埋管系统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的平衡。7.5地源热泵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除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 技术规范GB50366-200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和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的相关规定。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进行冬、夏两季运行测试,并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7.6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性能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家用太阳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 / T 191412003和太阳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 / T 200952006的规定。7.7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系统中由太阳能部分提供的热量除以热水系统总能耗)符合附表4中表21的要求。7.8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不低于附表4中表22的规定数值。附表4低能耗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申报技术参数要求一、围护结构参数要求图水平式外遮阳的特征值图 垂直式外遮阳的特征值图3 挡板式外遮阳的特征值x 挑出系数,水平和垂直遮阳:分别为遮阳板自窗面外挑长度A与遮阳板端部到窗对边距离B之比;挡板遮阳:为正对窗口的挡板高度A与窗高B之比;百叶遮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池区安全员证考及答案1
- 高职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 脐橙产业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 老旧建筑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探索
- 土味水晶鞋营销方案
- 2025年交通工程安全题库及答案
- 三级语文百科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养殖专业模拟试题及答案
- 儿科病区应急预案(3篇)
- 7.2 三角函数概念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数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苏教版2019
-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339)
- 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评分标准
- 额窦手术课件
- 电梯井道圈梁加固工程施工方案
- 流感疫苗项目市场营销策略方案
- 财务代理记账报税合同模板
- HY_T 0330-2022 海滩养护与修复工程验收技术方法
- 十四条经络养生课件
- 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
- 钢结构厂房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