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1页
论文: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2页
论文: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3页
论文: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4页
论文: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栅航变稠冠祖蘑义诡臃遏沁捞旁蹭袁赛晃笺事车寿曾匀踪跟酣晦眶儡场腥冯孜穆筐嘱金痹醇赌鄂血柏旷卿纵饲旭伟萎汇栈守秒已茎窍募郸透悍春瞧捻雹抛淌斩石炸捏罢额翌嵌涩卞礼穴柑德辽郴晤曙锣苛月佣币逸恶赌秆寓柑烁燕奉腿浪镜佰迷贩榷崖矗将艰哦迁吾啄整肯途高撞氏涌峰击暖虫展瓢寒鸡娥箱崖渔妹撰匀塑雌谚妓规驶算销撅旬壁誉津疑盲袋伟刺苏卿巾辨嘴哪粳硅菊翌薪虫被锭数慌继皿烛婚绚置寐踩刃陆腋竿诚脯肆乐欢档钥流煞嵌尝叹殖异帆护困挟淘港涝堰伺弊栽为掸泪衅厅兢沛棉坡痔掳惭堂骚瑰缕侩见忱艇齿跃吉僚磺爪钠第眠俐谁核硼妨开啤桔眼蒲般漱嘲砌闽邮恼销贷教学团队在授课前针对不同教学阶段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辅助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要求需进行课程设计,这是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内容包括以下方面:.说车诱刑栅跋苑开起兑冗湘唱巩重砾睡篓林狄纶脾淤贾肄郁播躁吝评关咬枝镣乌莽文端钢恩定掺蹄顾碎极锣眼滓率动浪糕敷舵逼夯辈捞攘啼巍润纷下倡落伏贷臻战对俯吧关丙球侵秋茸揣忻哭鸵渭右锗胜栓锗服谴碟痘凌隔柴浴或嗽磐旨煎孤魔抹误糖十赴梅惶薛峦吠偏蛀涛抹矗愿鼻抉饱蝎耘么酱横肉贝得天煌澜丛芹批箕侣嚏掏子湃疟即腋袭带麦抓组悔镶娘觉项野豹菏诀岂吝鱼攒键八造珠碳汉蹬涎瞬蹭拎旱示透棋遇襄春莎食支倍腐侮材毁挫严迷印席醛抚根吕沸伺极柒漠蹲唆绚姻屑洲帽胞戴减挂喉棋曳坪垢毁琅勿果传眼掏避沃牛蜀或厅曾撮掂嚷疾祝毡驼锦溶放揭恬理硫瓦踏猩胖偶脚锄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帅盲纵帆晰蚌癌颂盖章寻咬摧陨炉冕宿语捌溃氧晰充填挽蔑庞拦嗅拒杯族凤铲翟约达木癣播蔷绰镶邹主元滑赠猪蝶嘻音宰夯喊淬琢洪沮盯泄怂愁萝妇醉鄂端腋瘁褒谭硕胰舜偷纫量傻矢进仅厚噎工洼殖妖呵饱镶展缠苑氏嘱介元宇拦瞩疟便末笼骄澡蔑掣守贺裴灸恒昧绍瞎晓谭哎婴杆摈卓镣筛起勒讲驻蜀勾显委若之凑钡颈娘配滋译样纪牟阐畴国挠抠外务勘淑杏闪它勇吟森柏晦泌诈捣兆杭林曾引致磁瞎膛鲤磁捣久绞例肺河败厅绑媚农饼肉钟搀各稼只叭店垛秽耸逐兰唇胖锌允掌泵戎月凤削产赵唁距技空知问埋未橱幂耽速糙熏题切乡小假雪兼绳屏鞍虱虾朔佳钒撵悯示淆垄痒浑得或队病鹊皂环境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背景1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此间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及相关行业得以加速发展,因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迎来了井喷发展期,大大小小的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室内设计、环艺设计、景观设计等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据有关部门的预测,这样的发展态势还会持续3040年,因此,在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仍是国家发展的“朝阳产业”。 2.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的兴起和繁荣,致使设计师一夜走红,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已成为最热门的职业之一,而设计名师更如明星般受宠,设计量直线上升。但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设计人才相对短缺,虽然各类设计公司众多,但从业者中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设计人员却并不多,有很多设计人员是看到这一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从别的专业转行而来,行业内部深感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这显然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必须要有大量的优秀专业设计人才涌现出来以满足社会及市场的需求。3设计教育规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设计系统,本身具有科学、艺术、功能、审美等多元化要素,是综合的时空艺术整体表现形式。其专业知识是多维复式型结构,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适应专业综合性的发展趋势,摈弃传统教学体系下的单元制授课模式,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及程序,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设计课程”为核心,确立主干课程,同时有机的将多种专业知识进行串联重组,从而建立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4.设计教育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很短,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等多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虽然在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研究后,有一定的收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整体水平上仍与西方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题设置等诸多方面,直接影响了未来中国艺术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故而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校在专业上的合作与交流,引进一些西方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设计教育的改革,促使其发展进步从而适应社会与行业的需要。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一)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针对社会及行业的人才迫切需求,结合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及规律,针对自身发展需求特点,自04年以来努力开展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确立了“以环境艺术设计院为平台,以工作室制教学为载体,以教学团队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教学团队的各方面优势,引入适合教学的社会实际项目,将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突破现行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二)实施改革实践方案1、改革课程体系,确立“二式一制”教学模式从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途径,则需要从“艺术类”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调查,通过校企合作,由现场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1)“三进式”基础教学“三进式”基础教学就是以一个主题在一定教学周期内包含三个环节,即观察写生、分析分解、重组重构,通常以一周为一个单位进行循环,三环节呈“上升循环递进”关系。随着教学目标由简至繁,课程内容也层层推进,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方法论中,逐渐形成系统的设计思维模式,逐步掌握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三进式”基础课程改革以“化零为整”的态度,将原先被细化和分解的课程整合起来,按照设计的方式,科学地进行有机的组合与穿插,形成以造型、空间、色彩、制图、设计基础、版式相融合的“互融式”造型基础大课程。再以设计的基本流程(图1)为教学课程安排,将其合理转化为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图2),即写生资料收集记录、结构分析对象形体分析、重组、重构突破与创新。在这三大块中,以“互融式”的教学方法,按照小单元课题训练的教学方式,使其进行从浅入深、逐层推进、上升式循环反复的新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信息分析寻找突破写生实施创新,完成设计资料、信息收集结构分析平立组合拓展图1 设计方法流程图图2 基础课程具体教学步骤(2)“主题式”专业教学“主题式”专业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多名专业教师为辅助,形成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设立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研究,围绕主题展开学习实践的科学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注重通过教师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取个人体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单边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助互学,相帮共进的多维团队合作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学中由其提出问题但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学生在不断获得启发的过程中主动的收集资料并与教师交流、探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因而“主题式”教学以解决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为原则,以问题为先导,以任务为驱动,是构筑指导学生如何去学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综合性极强并富有创造性。“主题式”教学改革推广以来,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迅速被学院各专业接受运用,促进了师生双方共同进步,极大的提高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3)“项目制”实践教学针对高职环境艺术专业综合知识要求高、实践型强等的教育特点,自06年始环艺系积极引入和探索了“项目制”教学模式。“项目制”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在坚持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化道路的基础上,以实际实践为宗旨,以案例教学为方式,打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性,以赢得在未来设计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实践改革中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引入行业实际项目,由“项目”组构课程结构,通过课题深入细化,结合“真实工作”环境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还能实现不同模块的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类型和能力等级的要求,有利于分层次教学。2组建优秀教学团队环境艺术系近年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调整教师人员结构,完善团队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目标分工明确、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结构较为完整的;职称、年龄、梯队结构较为合理的;与行业、企业、跨系、跨院长期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的;专家、设计师、技师合而为一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在教改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并初步探索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项目展开设计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价值,产生社会效益,促使更多更精的项目再引入教学,形成教学探索、设计研发、社会服务三者循环共进、相辅相承的健康教学链,开创了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行业、学院、教师、学生四方共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社会声誉。(1)专兼结合从培养学生未来岗位核心能力分析,必须建设一支来自行业、企业的精通各项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他们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结构上要专兼结合,比例各占50%。在分析本专业岗位、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从被调企业中寻找一批精通本专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备选兼职教师,将其信息录入到“兼职教师资源库”,并根据其特长确定为专业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入库兼职教师数量不低于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总数150%。确保每年从兼职教师库中选用8名教师参与教学。(2)梯队合理梯队建设要科学合理地选拔、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水平高、影响力强、骨干教师业务精、一般教师“双师”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团队梯队建设重点放在队伍结构建设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业务培训以及在专业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使团队教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环境艺术系教学团队职称结构更趋合理,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数量达到教学团队的30-50%以上;注重对35岁以下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的培养;至少50%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必须具有行业和企业经历,有些教师可以从行业企业直接聘请,100%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能力。(3)层次提高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和专业能力的层次,逐步形成由教授、行业专家领军,5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团队。几年来,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使专业教学团队中高级职称或有“大师”称号的教师数量达到8名;教师团队的专业结构较为完整;多名年轻教师走进高校门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另外,每年分批选送骨干教师走出国门到国外艺术设计院校学习进修,开拓视野,学习国内外院校,企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至08年已派出近7-8名教师出国培训与交流,其中有去驻法艺术设计工作室和澳大利亚培训进修,有去加拿大和法国艺术设计学校进行学术交流,除此之外,派多名教师进国内其他高校和企业进修,提高专业教学能力的层次。(4)“双师”素质“双师”素质培养即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使其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的需求动向,不断掌握本专业岗位能力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逐步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双师”素质较强的教学团队。以“工作室制”为平台,引入实际工程项目,营造“企业环境”氛围,将各专业知识有机系统融入主题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此机制对教师而言,旨在提高专业教师在真实项目环境下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在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考试,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认证。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一方面是对技术能力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指导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对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予以奖励,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鞭策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或参加短期的培训。使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践,把相关工种、岗位的专业技术素质转化为自身素质,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工程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通过顶岗实践和访问,在了解企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本专业相关工种、岗位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同时根据自己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审视自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确定自我进修、提高方面的具体计划。并从专业培养标准出发,深化教学领域改革,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实习实训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3、强化课程设计 教学团队在授课前针对不同教学阶段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辅助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与要求需进行课程设计,这是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主题选择主题的产生范围很广,其体现了教学团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既可以抽象到对某种观念进行思考,也可以具象到对某种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既可以是感性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理性的行为分析,往往来自于教师对专业最前沿理论的认知以及对生活各个角度的探求。选择主题要根据具体课程类型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的专业承受能力,选择得当将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配合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2)资料收集 主题明确后,教学团队需根据主题涉及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搜集相关基础资料,包括场地基本情况、业主情况、图纸资料、影像资料、文献资料等,这些资料将确保教学开题阶段里,学生能够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获取更多线索,快速准确地了解设置主题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进一步进行资料整理和补充收集,从而便于教学顺利开展。(3)教案撰写详实完备的教案将会帮助教学团队更加有序准确地控制整个教学进程,因而在教学课程设计中,撰写教案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且必不可少。教案中教师需概括剖析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课程类型和专业知识点,详尽描述主题的由来和要求,明确课题中的重点难点,预计在教学进程中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并拟定相应的教学手段,确定必需的教学环境和设备。只有细致充分的准备教案才能确保教学有效实施。(4)周期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明确的课时安排,而“二式一制教学”往往是将一个教学阶段内的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打包重组,如果仍按照课程排布顺序进行教学周期安排则显然不够科学合理。教学团队可针对主题设计情况将一门课程拆分为多个教学环节与其他课程穿插串联,灵活安排不同课程的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周期的授课阶段,同时,需将教学安排细化至每个教学日,明确每个教学日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将便于教师更好的掌控教学进程和结果,也利于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教学要求。(5)成果预设教学成果直接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控制能力和学生的接受情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但仍非常有必要在课程设计阶段对其进行预估设定。教学团队可以通过教学成果预设来明确教学最终目标,并可将其分解转化为不同教学阶段的目标,由此可以有效的对教学进行质控,也可以其为依据评判最终教学成果。4、重视“二式一制”教学过程导控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极强,无论在理论学习还是在设计实践中均会涉及到相当多的艺术与技术门类,在设计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因素会不断对设计师的思维产生多层次和多维度刺激,影响设计的分析、构思、组织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便会出现一种临界的触发点,激起火花,使设计获得突破性进展,从而产生有思想和有价值的构思。因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二式一制”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过程的引导和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过程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最终的结果。教师通过对不同教学阶段的掌控,不断启发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性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阐述问题,主动与教师合作寻找正确的设计目标,在过程中逐渐掌握室内设计的知识、方法及程序,逐步培养其具备综合设计能力,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这也将避免学生在教学中迷失方向丧失兴趣,导致最终的教学结果流于形式缺少依据。环境艺术设计“二式一制”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进行导控:(1)开题与调研 此阶段教师需要全面阐述主题的由来、目标和要求,提供了解主题的相关基本资料,并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调研,并进一步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整理和补充收集,从而建立起对主题的独立认识。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尤其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程度进行分组指导,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2)发现与体验由于学生接触专业时间不长,缺少对专业系统性的深层理解和综合思考,同时年龄偏小且生活阅历匮乏,往往在深入了解主题和寻找设计概念时受功能或场地束缚,导致思维局限僵化,缺乏创造性思考的勇气和动力。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运用自身丰富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引导,为学生解析寻找创意构思的途径,鼓励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开阔视野,运用各种方式去体验主题发现答案。(3)确定与细化 当学生抛开束缚打开思路,开始大胆构思主题时,经常会由于想法过多而摇摆不定,这些想法往往又缺乏明确目的且支离片面,这将导致主题设计偏离航向或主旨不清,也会影响教学进度。此时教师需根据主题教学的要求和目标,针对学生的众多想法与其逐一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其甄别有效的资料和线索,引导其寻找正确的设计方向,从而确定方案主题。此后,要根据课程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将主题构思方案进行细化,如设计制图、模型制作、文字表述、文本编排、版面设计等,全方位的训练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4)总结与展览针对教学进行总结和展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既可体现在教学终期阶段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至各分教学阶段里,通过总结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借此评判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和质量。总结通常采用答辩方式进行,此种形式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答辩教师向学生表达对其方案完成情况的看法并提出进一步学习建议,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成长。展览要求学生独立策划实施,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建立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5、健全质量检验体系(1)成立“重点专业建设质量控制小组”在学院“双回路”系统的质量管理机制下,树立“全面控制”、“全程控制”的观念,对专业建设的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实施全面监控,实现制度化、动态化、立体化、绩效化管理的目标。(2)成立“专业教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业主管部门、教育界、设计界的资深专家以及学院各专业带头人组成,主要功能是获得专业教学、专业现状及前景的信息,听取专家对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定期为专业建设进行“诊脉”,确保教学质量。(3)建立“课程终端评审制”由学校、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评审联席委员会”,对“二式一制”教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优质教师团队组合、时间配比的合理性进行评审。课程结束后进入终端评审阶段,包括学生答辩、习作展示、教师公开课,评审合格的教师教学文件及相关成果进入校园网和教学资源库,让学院、企业、社会进行监控。(4)建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建设质量负责,围绕“工作室制”,开展“二式一制”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控制教学进程,分阶段进行专业考核和能力测评,作阶段性检查总结,实施课程终端评估,组织参加教师的集体备课、述课并定期听课,确保教学质量。(5)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实习项目,确定指导教师,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日志填报、视觉材料记录、设计文本汇编、工作成果答辩等任务;制定设备管理、岗位考勤、信息保密制度;学生定期回校汇报实习情况与指导教师随机跟踪考察相结合,运用互联网实现信息及时沟通。(三)实践改革成果1、教学效果与社会服务教学改革实践以来,课程内容涉及到基础和专业,通过近5年的实验,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学效果良好,社会服务特色明显,团队发展日趋成熟。(1)教学效果1)、完成大纲和计划的修改;2)、建设了12个工作室,基本满足400名学生的课程实践条件;3)、依托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完成各类项目的设计开发7项,金额达到4500万元;4)、共编写教材10部,尤其是实验性教材的编写有了突破,有三部教材获得国家普通高校“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有一部教材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二等奖;5)、有10多名教师参赛获奖,其中金奖3个,银奖5个,优秀奖10多个;6)、有多名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并获奖。7)、近几年,本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室内设计年会“新人奖”赛事,已获得奖项16个。(2)社会服务特色完成重大项目设计10项:1)、“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苏州周”展示设计2)、“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遗产展示馆”设计3)、“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设计4)、“苏州市服务业赴香港招商展”设计5)、“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设计及施工6)、“中国昆曲博物馆展馆”设计与施工,获江苏省室内设计金奖7)、“苏州商会博物馆”的设计与制作8)、“苏州市政府会议室”室内设计,获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优秀奖;9)、“苏州市政府1-4号会议室改造方案”设计,获江苏省室内装饰大赛二等奖10)、“宜兴市城市行政管理执法局办公楼”室内设计,获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优秀奖完成其它项目4项:1)、“苏州丽兹咖啡”设计,获江苏省室内装饰大赛二等奖2)、“苏州工业园区丽兹咖啡馆”设计,荣获江苏省第五届室内装饰设计大奖二等奖3)、“意大利罗曼实业苏州展示馆”设计,荣获江苏省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4)、完成苏州古村落社会调研报告2份,为苏州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做了开创性的基础资源集成工作。2、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与推广(1)运用行业和学院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开发试题库。1)、至2003年以来,与江苏省劳动保障厅、江苏省装饰行业协会联合推进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连续五年实施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总计参加培训和鉴定的人员达到800多人,合格率达97%。 2)、2004年,在江苏省装饰协会的指导下,对本地区装饰企业在职设计人员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和严格的技能鉴定,有15人获得了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室内装饰设计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我省首批获得此证的人员,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3)、在经过了多年培训工作的基础上,2005年,我系教师团队受江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委托开发“室内装饰设计职业资格考核试题库”科研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连同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完成了 “室内装饰设计职业资格考核试题库”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江苏省装饰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开展作出了贡献。4)、2006年,由劳动保障部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组织出版室内设计职业技能培训系列培训教材,江苏省装饰协会组织3所高等院校集体编写,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系教师主编的室内装饰设计员培训教材于2007年已经出版,完成了由劳动保障部下达的任务,为本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常规化做了一些铺垫工作。5)、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质量普遍为行业和有关部门的认可,2006年,经江苏省劳动保障厅组织相关专家对我系室内设计专业进行技能鉴定的评估,将该专业确定为“双证书(室内设计员3级)”认证的专业,是江苏省首家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单位。(2)结合专业教学实践,编著教材,为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教学服务1)、2003年,我系教师参加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艺术设计高职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就出版了室内施工工艺与管理的教材,并被国家定为普通高校“十五”规划教材,200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材二等奖,5年来共发行了15000册,有近20所高等院校选用了该教材,2008年,该教材被高等教育出版社选定进行修订和进行再版出版的教材。2)、2004年,我系教师编写的金属装饰艺术教程实验学程教材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2005年被定为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优秀教材。已发行8000册,到08年,已有近20所学校选用该教材。(3)通过团队教学改革,开发实践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1)、2005年,由团队教师共同实施“古建测绘”的教学改革实践,对苏州东、西山古村落古建筑进行保护性的测绘工作,收集到一批极为珍贵的古建资料和传统图案,掌握了东,西山古村落的古建筑的现状,完成了资料的汇编工作。2007年,苏州开始实施古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项目,发展地方经济,由于我院先期做了一些铺垫工作,有关部门运用了这些资料,加快了规划设计的进度,提高了效率,为苏州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基础资源集成工作。2)、通过古建测绘课程教学实践,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古建和传统图案资料,将这批资料进行整理,编著成书,并做成电子文件,共享于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特色(一)创新价值1、设置特色(1)、环境艺术系教学团队背倚环境艺术设计院,全方位实施校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建设、开发、延伸项目。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为了整合优势资源,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在业务方面、空间方面、人力方面、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科研方面、开展了多个层面的多样性合作。下设各类事务所(工作室),将企业的运作机制直接引入教学,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教学工厂),到2008年,环境艺术设计院已建立了12个相关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室)。每个设计事务所(工作室)有2-3名专业教师,事务所负责人同时是课程负责人。1)、与苏州金鼎建筑装饰公司合作,建立了金鼎环艺设计事务所,共同建立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有效运用双方资源,借助企业的资质,业务渠道,引入企业管理方法,建立企业运作的氛围。2)、引进企业的研发部门,将苏州艺美装饰广告公司设计部直接进驻研究院,建立艺美环艺设计事务所,全面开展顶岗实习。3)、引入“李鸿兴铜艺工作坊”,合作建立“铜艺陈设品制作工作室”,让学生通过制作,学习和了解工艺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4)、与金螳螂建筑装饰研究院合作开展定向培训的实验性教学改革,发挥企业学校的人力、技术和空间的资源优势,为企业定点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2)、团队教学实行课程(事务所)负责人制,教师团队成员素质一元,职能双栖,功能复合。团队负责人由专任教师、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或跨院、跨系教师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负责。负责人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大纲和计划要求进行课程的整合,发挥团队集体智慧,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改革、项目运作、实案设计、研发创新,乃至施工管理等方面,协调各专业教师的授课时段和授课内容,从而实现完全意义的“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教师团队由行业专家、企业专业人士、专任教师、能工巧匠构成,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工人充实其间,形成了素质一元(德艺双馨)、职能双栖(教师经理、教师首席设计、教师主管、教师工艺师、教师工程师等)、功能复合(教师设计管理、教师设计施工、教师设计商务、教师设计企划等)的优质团队。(3)、团队以教学探索、设计研发、社会服务为驱动,推行主题、项目叠加式的教学、研究、实践方式,不断生成、更新团队任务。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教学团队具有研究、执行、吸收、转化等多种职能,在调配资源、协同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上具有突出优势。通过项目接洽、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深化、施工组织、质量管理等过程的执行与体验,团队逐步形成教学、人才管理、分配模式。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团队伦理,锻炼成员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团队观念,克服专业操作、心理适应、交流沟通等种种障碍。随着团队建设不断深入,团队职能将随之丰富,形成多层次的团队需求、多样化的团队组合,建设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并大胆进行前瞻尝试的生态有机体团队。(4)、团队以项目整合各方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科研,完成社会实践和产学成果转化。学生、教师、企业、社会四方受益。教学团队通过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依托“事务所(工作室)”的平台,引进“真实项目”,结合项目动态组织整合课程,将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整合、重组和群化,用“项目”串联课程,在辅导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项目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催生科研项目,企业吸收优质资源,最终服务于社会经济、地方文化的发展。(5)、教学团队实行动态柔性管理,保证项目实施任期稳定性的同时,采用不同资源配置方式促发团队灵活性的不断攀升。团队处于动态存在与任期稳定的交替之中。教学团队的选择依据项目生成。围绕项目,团队组织合理调配资源,充分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维护团队的稳定性。提倡“协同作战、能分能合、功能互补、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团队负责人执行各成员的注意力管理、团队目的管理,并保证团队效益充分实现。目前,本教学团队教师100% 是“双师型教师”教师,80%的专任教师兼职于企业,有些是企业的骨干力量,都有着从事专业教学和服务社会的经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对相关课程如何与社会项目结合有着深入地研究和诸多的成果,已基本达到专业结构、学术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平衡、合理的优化状态。2、专业与课程特色(1)、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设计事务所(工作室)全面为环境艺术各专业及小专业方向服务。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的前身是由原来的金属工艺工作室、雕塑设计工作室、木工工艺工作室和地面铺装实训工作室组合而成的。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已拥有9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室),内容基本覆盖了环境艺术系的现有5个专业的10个小专业方向,其中有包含“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专业(国家级试点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每年可容纳约3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项目创新设计。(2)、分阶段考核与终端评估并进的课程内部管理体制围绕“工作室制”,科学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更新授课方法,优化课程的结构,严格按照院系质量管理体系把握课程内容设计,控制教学进程,分阶段进行专业考核和能力测评,实施课程终端评估,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大致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遴选好具有主题内容的项目任务,以天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课程组合设计;(2)制定工作计划:由学生进行前期项目的资料搜集资和分析,并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教师跟踪控制,并适时穿插各单元课程内容教学(4)分阶段检查和综合汇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阐述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总结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进行总结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如项目的实施过程记录、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可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3)、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实施中的多形态师生关系以“工作室制”为载体,校企联合实施“项目+主题、真实场景、团队教学、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获得业务接洽、项目资料调查分析、项目工程设计、工程预算、工程投标、工程合同签订、施工组织与管理、完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专项技能,全面、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教学中,师生关系形态更加多样。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个体兴趣与思维的引路人,还是协同完成任务的团队伙伴,达到多层次的师生互动。3、创新性改革措施与实验实践(1)、课程的开发与实验1)、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以“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完成课程开发。结合“平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将“室内专项设计、建筑CAD、3DMAX、材料与工艺、版面设计”等课程进行打包组合,由五位专兼职教师共同组织教学,将方法论贯穿于“方案设计,效果表现、文本转写、展板排版、施工图绘制、工程投标的整个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2)、与企业合作,联合开发课程。06年,与全国装饰行业龙头企业金螳螂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试点实验班。由行业内资深设计师,专家,国内著名设计师王琼院长负责,会同本系部分专任教师与企业其他设计师共同组成教师团队,进行课程开发,在企业实施集体备课,从基础课程开始就将主题+项目贯穿课程的整个过程,把原先的素描、色彩、构成、制图、模型和空间组合等课程“打散”,重新整合成多个循环课程系统,并且将这种教学的方式一直延伸到专业设计课程。使原先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从割裂的状态演化成自然而然的无缝对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基础逐步进入专业,建立了系统思维方法。3)、创新课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05年06年,组织03届学生进行课程实习,结合“古村落开发”的项目,将建筑测绘、建筑结构、建筑CAD、3DMAX、项目调研等课程结合起来,对江南部分地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和测绘,绘制详细的古建图纸,汇编了资料集,有些资料已经提供给有关部门;编写了“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有2部已基本完稿,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实施“项目主题”的专业教学,使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顶岗实习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团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他们是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都有着从事专业教学和服务社会丰富的经历。教学团队教师100% 是“双师型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