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doc_第1页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doc_第2页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doc_第3页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doc_第4页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设计一般要求5试验一般要求6基础施工机具7组塔施工机具8架线施工机具9液压系统附录A(规范性附录)疲劳计算载荷确定方法附录B(规范性附录)最小循环数及疲劳极限的循环数校正和循环特征(应力比)校正附录C(规范性附录)人体耐振极限附录D(规范性附录)寿命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年度电力行业标准项目要求而修订编制的,是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SD1651987电力建设施工机具设计基本要求输电线路施工机具篇标准的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二章);增加了“术语及定义”(第三章);将原标准的第二章分为两章:第四章(设计一般要求)、第五章(试验一般要求);在混凝土搅拌机、金属抱杆、起重附件、起重滑车、倒装组塔提升机具等章节上作了补充调整(见第六、七章);增加了金属锚体(见第七章);增加了金属跨越架(见第八章);增加了旋转连接器、钢丝绳连接器(见第八章);增加了卡线器(见第八章);将原标准中5.10“手扳紧线器及手扳葫芦”删除,保留手扳紧线器,内容上作了完善补充(见第八章);增加了光缆施工用机具(见第八章);增加了钢丝绳卷绕装置(见第八章);导线连接网套改为网套连接器;放线用牵引钢丝绳改为防扭钢丝绳;删除了原标准的2.13.2条款“验证试验”内容;删除了原标准的5.10节中的“手扳葫芦”;删除了原标准的第七章“齿轮传动装置”内容;删除了附录E“齿轮精度选取原则”的内容;其他章节的某些内容均作了补充或修改。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标准规范性附录。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SD1651987。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国电电力建设研究所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电电力建设研究所。本标准修订起草人:郭玉莹、蒋平海、裘雅萍、李庆林、蔡生泉、缪谦。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输电线路施工机具的设计、研制、改进、制造及试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所包含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J233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T38111983起重机设计规范GB 5226.1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7935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GB 16710.1工程机械噪音限值和测定GB/T3766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EQV ISO 4413:1998)GB/T4064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T8919制绳用钢丝(EQV ISO 22321990)GB/T9142混凝土搅拌机GB/T14665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DL/T685放线滑轮基本要求、检验规定及测试方法JB/T5054.1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总则JB/T5054.2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图样基本要求JG/T5062.1混凝土搅拌机可靠性试验方法JB/T9007.19007.2起重滑车ISO2631机械振动和冲击人体处于全身震动的评估第一部分:一般要求人体处于全身震动的评估第二部分:建筑物内连续振动和冲击引起的振动ISO4301/1起重机及吊装设备的分类:第一部分:一般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机具Machines and tools机具是指机械设备及工器具。3.2图样Design主要是指简图及整机、部件、组件的总图、总装配图、部件装配图、安装图及零件图。3.3额定工况Rated working conditions是指在给定工作条件下的全部使用状况。3.4额定载荷Rated load机具在额定工况下能长时间持续工作所允许的工作载荷。3.5经济效果评价Economic effect estimation分析比较项目的成本耗费与预期取得的劳动成果,评定其可行性工作。项目的经济评价应从企业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全面评价。主要分析内容:(1)投资水平;(2)技术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技术水平);(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6屈服安全系数Yield safety factor静载屈服安全系数是指屈服极限与额定载荷应力之比。3.7断裂安全系数(即安全系数)Fracture safety factor断裂安全系数是指强度极限与额定载荷应力之比。3.8疲劳安全系数Fatigue safety factor疲劳安全系数是指与疲劳计算载荷循环数相同的疲劳极限载荷对疲劳计算载荷之比,或其对应的应力之比。3.9最大工作载荷Maximum working load机具在短时间内允许的工作载荷。3.10放线滑车摩阻系数Friction resistance factor of stringing blocks出线侧线绳张力与进线侧线绳张力之比。3.11破坏试验Breakage test在外力作用下,施加的外力使某部件(部位)发生疲劳破坏或断裂或产生永久性变形的试验。3.12制动安全系数Braking safety factor制动安全系数是指制动力矩与被制动轴最大工作力矩之比。4设计一般要求4.1设计一般要求适用于本标准第6、7、8章中无具体规定的场合。4.2设计文件内容4.2.1设计文件一般应包括: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试验报告(研究试验报告、型式试验报告)、设计评审报告、图样、明细表、使用说明书、试制报告、使用报告、标准化审查报告等内容。4.2.2设计文件的签署必须完整,签署不全的文件无效,签署应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4.2.3设计任务书4.2.3.1设计依据。4.2.3.2用途及使用范围。4.2.3.3技术参数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4.2.3.4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分析比较。4.2.3.5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和技术措施。4.2.4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书一般应包含以下各项内容。需方另有特殊要求的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4.2.4.1额定工况选定及工作原理分析,其内容如下:a)额定工况技术参数及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确定;b)工作原理说明;c)受力分析;d)运动分析;e)功率、效率、散热计算及原动机选择。4.2.4.2强度验算,其内容如下:a)额定载荷的确定;b)疲劳计算载荷的确定;c)动载荷分析及必要时进行振动验算;d)应力计算及安全系数验算。4.2.4.3寿命的确定。4.2.4.4刚度及稳定性验算。4.2.4.5电气、液压及气动工作与控制系统分析和元件选择。4.2.4.6制造成本和经济效果评价。4.2.5设计图样4.2.5.1设计图样应符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电气制图等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图样也可符合机械行业标准JB/T5054.1及JB/T5054.2要求的规定。4.2.5.2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图时,应符合 GB/T14665的规定。4.2.5.3设计图样应准确、完整、标准。4.2.6使用说明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工作原理及基本性能参数;b)结构简图及外形尺寸、重量;c)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d)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e)备件清单及必要的备件图纸;f)维修保养规定;g)产品型号、名称;h)生产单位名称。4.3对设计计算的一般要求4.3.1设计计算及所用数据凡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电力行业劳保、安全、环保与卫生等有关规定内容时,要注明标准及规定代号及条款序号。4.3.2凡属4.3.1条所述标准及规定中没有规定的(或推荐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数据,但在高校教材中或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著作中有论证者可直接引用,免于论证,而只注明出处(著作名称、作者、章节)。4.3.3凡不属4.3.1及4.3.2条中所规定的设计计算方法及数据,使用时必须对设计计算方法进行论证。论证可作为附件列于设计计算说明书之后,简短论证可在计算书正文中说明。4.3.4对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的采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4.3.5委托设计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有权对设计进行审查,对不符合4.3.1条所述标准规定及设计任务书者,有权要求改正。4.3.6出口产品应按订货方要求的标准设计。4.3.7施工机具设计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零部件,并应力求结构轻巧、拆装方便。4.4一般零件的强度要求4.4.1最大工作载荷对应的屈服安全系数一般应不小于1.75;对特殊载荷,屈服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45。屈服安全系数只限于应用到塑性材料。特殊载荷是指除工作最大载荷外需要验算的载荷。4.4.2最大工作载荷对应的安全系数一般应不小于2.5。对特殊载荷,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85。安全系数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a)脆性材料;b)屈服极限与断裂强度极限之比大于0.7的材料;c)无明显屈服现象的材料。4.4.3疲劳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2。疲劳计算载荷按附录A推荐的方法确定,在无法用附录A所述方法确定疲劳计算载荷时,允许用稳态运行的额定载荷代替疲劳计算载荷。疲劳极限应力推荐按附录B所述方法确定。对载荷循环数N小于最小循环数Nmin的载荷,可免于疲劳验算。最小循环数Nmin推荐根据附录B确定。4.4.4对多向应力状态,一般零件应满足第一强度理论要求;对损坏后会造成人身事故或重大设备生产事故的关键零件应同时满足第一、第三、第四强度理论要求。4.5振动的一般要求4.5.1施工机具工作时,不得发生共振。在用户有特殊要求时,自振频率与工作时引起的振动频率之差,应根据用户要求决定。4.5.2机具振动加速度在乘人处应小于ISO2631标准规定的人体耐振极限,见附录C。4.5.3振动不得影响操纵控制元件的正常工作。4.5.4工作频率小于1Hz的手动机具可不进行振动校验。4.6噪声的一般要求4.6.1室内使用的机具噪声应执行标准规定。4.6.2野外(离居民区500m以外)使用的机具噪声,可参照GB16710.1执行。4.6.3噪声的测量应在操作人员处进行,测量方法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4.7刚度与稳定性的一般要求4.7.1传动及运动零件不得发生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变形。4.7.2应避免采用因运行中变形而使零件应力增加的结构。4.7.3受压杆件失稳临界载荷与最大工作载荷之比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结构:按照国家标准GB3811有关规定执行;其他金属锻件:1.5;金属铸件:4.5。4.7.4施工机械工作时不得有倾翻的可能。4.8磨损的一般要求4.8.1磨损使安全系数下降不得超过规定值。4.8.2磨损后效率下降不得低于规定值(见7.1.6、8.2.9、9.5条)。4.8.3磨损校核可参照国家标准GB38111983第4.3.10条规定执行。4.8.4磨损后不得出现违反国家及电力行业安全、劳保、卫生、环保等规定以及违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关规定的情况。4.9寿命的一般要求4.9.1施工机具的寿命推荐按附录D选定。4.9.2易损件寿命比整机寿命要低,其寿命应在使用说明书中标明。4.10制动的一般要求4.10.1凡属有安全制动要求的运动机械,如牵引机械、张力卷筒、提升机构、行走机构、运输机械等均应有制动装置。停、关机时应处于制动状态。需靠限制机械出力提高工作安全性的机械应有过载保护装置。4.10.2对制动器的要求,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执行。对无明确规定者,其制动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4.11操作力的一般要求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其安全、劳保、环保、卫生等规定有要求者外,操作力一般应符合本条以下各款要求。4.11.1对于非人力驱动的机具,其操纵元件单人操作力推荐不超过以下规定:4.11.1.1手动:a)频繁操作35Nb)不频繁操作水平推拉70Nc)不频繁操作垂直提压150Nd)偶然操作水平推拉150Ne)偶然操作垂直提压300N4.11.1.2足蹬:a)频繁操作110N;b)不频繁操作220N;c)偶然操作550N;4.11.1.3指扳机操作力:10N。4.11.2以人力为动力源的机具,其单人最大输入功率及操作力一般不宜超过表1规定:表1人力机具单人最大输入功率及操作力一览表操作方法输入功率W操作力N连续运动手摇80100足蹬84110手拉链绳112150双手平推160短时运动手摇118150足蹬160550手拉链绳260双手平推3204.11.3多人同时操作的机具,其操作力不能超过操作人数乘以单人操作力的0.7倍。4.11.4多人同时操作的人力机具必须有可靠的逆止装置或止动装置,以防操作力集中于少数人时发生事故。4.12设计中选用的外购件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安全、劳保、环保及卫生等规定的要求。4.13机具产品应有标准的、牢固的铭牌、标志以及使用说明书,机具型号规格中的载荷为额定载荷。其内容需要标明如下:a)产品名称、标准编号;b)企业名称、生产日期;c)型号、规格、等级、主要参数。机具产品的铭牌、标志及使用说明书也可按国标或其他行标的规定执行。4.14电气系统的一般安全要求应按照GB/T4064和GB5226.1标准规定执行。5试验一般要求5.1机具产品试验5.1.1出厂试验5.1.1.1出厂试验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空载试验:在额定速度下进行,持续不少于1h。b)负载试验:在额定载荷及额定工况下进行,额定工况必须包括全部使用工况(每种工况持续应不小于1h)。c)过载试验:以大于额定载荷的慢速情况下的载荷(无冲击)加于机具并停留10min以上,进行检查。过载试验载荷与额定载荷倍率应不低于以下数值:绞磨 1.25提升机具 1.25金属锚体 1.50金属抱杆 1.25起重滑车 1.50起重附件(环、钩、卡、销、板等)1.50牵引机 1.25张力机 1.25导线轴架 1.25跨越架 1.25放线滑车 1.25飞车 2.0压接机 1.15双钩紧线器 1.25连接器 1.25卡线器 1.25牵引板 1.50液压切线机 1.15乘人装置、梯架 2.0d)压力耐压试验:适用于液、气压系统,当最大工作压力31.5MPa时,以额定压力1.25倍的压力作用于设备内,保压5min后检查;当最大工作压力31.5MPa时,以额定压力1.15倍的压力作用于设备内,保压5min后检查。e)制动试验:按本标准4.10.2条进行。5.1.1.2出厂试验后检查必须达到以下要求:a)零件无目视可见裂纹;b)零件无残余变形或超过设计许可的变形;c)无固定连接松动及紧固件松动;d)无不允许的不均匀振动冲击和噪声;e)无漏气漏液;f)温升不超过规定值或设计许可值;g)无违反安全、劳保、环保、卫生等规定及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情况,并能达到设计使用性能要求;h)有电气系统的机械要求整套系统安全可靠,动作反应灵敏。5.1.2型式试验型式试验适用于新产品定型、老产品转厂生产、产品改进、停产两年以上的老产品恢复生产等场合。型式试验至少包含以下内容:a)出厂试验全部内容,要求见5.1.1条。b)寿命试验。在额定工况下测定违反试验要求情况出现的时间(累计小时),试验要求与出厂试验相同。c)耐振试验。要求以1.5g加速度振动2105次,不出现违反出厂试验要求的情况。也可用装于载重车上在山区土路上以不低于10km时速累计行驶200km代替,要求同前。d)破坏试验。对起重附件及损坏后能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生产设备事故的关键零部件与小型机具,应进行破坏试验。其安全系数应满足有关标准对破断安全系数的要求。5.1.3工业试验工业试验适用条件与型式试验相同。产品总量低于五台时,可用工业试验代替型式试验。其要求与型式试验相同;但额定工况可改为使用工况。使用工况应不超过额定工况规定。工业试验不能代替出厂试验。5.2小型机具型式试验的试件不得少于三件,若试验中有一件不合格,应按不同机具补足或加倍取样,进行复查。如仍不合格时,则判定该产品的该项试验为不合格。其他机具试验的取样和质量判定应符合部标或参照相关国标规定执行。5.3试验必须符合国家、各行业标准及国家与电力行业安全、劳保、环保、卫生等规定的要求。6基础施工机具6.1土石方机具应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要求。6.2基础施工机具在山区使用时,其搬运单件重不宜超过100kg。6.3混凝土搅拌机6.3.1混凝土搅拌机应符合GB/T9142标准及JG/T5062.1标准的要求。6.3.2搅拌机应工作可靠、搅拌均匀,不得有水泥成团、砂成团及稀稠不匀等现象。搅拌至均匀的时间不宜超过2min。6.3.3搅拌筒内的残留率不超过公称容量的5。6.3.4搅拌机上料高度不得高于1000mm。6.3.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少于200h。7杆塔施工机具7.1绞磨7.1.1磨芯细腰部最小外径应不小于所适用最大钢丝绳直径的10倍。7.1.2磨芯形状应保证钢丝绳能平稳滑动。钢丝绳在磨芯上不应发生重叠。7.1.3机动绞磨零件应采用塑性材料制造,绞磨芯应采用耐磨钢或球墨铸铁制造。7.1.4机动绞磨制动器的制动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制动空行程时间不大于0.5s。7.1.5机动绞磨噪声在操作人员处测量应不大于95dB,操作处的振动不得影响操纵控制元件的正常工作。7.1.6机动绞磨的使用寿命不得低于1600h。7.2起重滑车7.2.1滑轮槽底直径与钢丝绳直径之比应符合以下规定:a)机动驱动时应不小于11;b)人力驱动时应不小于10。7.2.2滑轮可采用铸钢、球墨铸铁或MC尼龙等材料制成。轴、吊钩(环)、梁、侧板等应用断裂前有明显屈服现象的材料制成。7.2.3起重滑车的安全系数为:100kN以下应不小于3;160kN500kN应不小于2.5。7.2.4起重滑车未列内容应符合JB/T9007.1和JB/T9007.2 标准的规定。7.3起重附件(含各种环、钩、卡、销、板等)7.3.1起重附件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7.3.2起重附件应用塑性材料锻造制成,不允许焊接。材料在断裂前应有明显屈服现象。7.4金属抱杆7.4.1金属抱杆应采用塑性材料制成,抱杆断裂前应有明显屈服现象。通用抱杆材料应由起重载荷条件选择。山区施工用抱杆应尽可能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以减轻搬运重量。7.4.2钢结构抱杆整体结构长细比为120150,主要受力构件长细比不应超过120,次要受力构件不应超过150。7.4.3铝合金结构抱杆整体结构长细比为90110,主要受力构件长细比不应超过100,次要受力构件不应超过110。7.4.4金属抱杆的屈服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1。抱杆稳定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5。7.4.5金属抱杆制造或组装后,其横向变形不得超过L/1000,L为段长或组装后的杆长。7.4.6铝合金抱杆的主材及辅材表面应经硬膜阳极化处理,以避免腐蚀。7.4.7铝合金抱杆的主材与辅材、辅材与辅材间的连接应采用铝合金铆钉连接,不得用焊接方法连接。7.4.8抱杆出厂前应经组装检验合格,且经1.25倍额定载荷的过载试验。过载试验时,以中心受压进行变形测量时,其横向变形不得超过L/600,L为抱杆全长。7.4.9需方有特殊要求时,抱杆可做偏心压力试验,偏心载荷达到偏心额定载荷的1.25倍时,其横向变形不得超过抱杆全长的3。7.4.10抱杆中心受压时,其试验方法可采用平卧式或竖立式布置。平卧式的抱杆下方应垫弹性支垫,支点应不少于2个。竖立式抱杆应增加临时拉线,以防倾倒。7.4.11抱杆帽及抱杆底座应与抱杆相配套,并应使抱杆尽可能受中心压力,避免偏心受压。7.4.12进行型式试验时,除做所有出厂试验项目外,尚应做1.5倍额定载荷的中心压力过载试验,其横向变形不得超过L/500(L为抱杆全长),实测应力与计算值应基本相符。7.5倒装组塔提升机具7.5.1提升机具应与确定的施工方法相适应,承载结构及部件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5。7.5.2多台提升装置同时提升一段塔体时,其速度差别应保证提升时塔偏在许可值范围内。7.5.3多台提升装置同时提升一段塔体时,其中任一台提升装置所受载荷不能超过其额定提升载荷。7.5.4多根钢丝绳(索)同时提升一段塔体时,应力求塔体载荷在钢丝绳(索)间分布均匀,任一钢丝绳(索)所受载荷不得超过该绳索的许用载荷值。7.6金属锚体7.6.1金属锚体应选用塑性材料制作,断裂前应有明显屈服现象。7.6.2锚体形状应因地制宜,有利于提高地锚上拔力。金属锚体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7.6.3金属锚体的焊缝强度应不小于锚体材料的强度,且应尽量使焊缝避免设置在最大受力部位。8架线施工机具8.1放线滑车(导线用)8.1.1滑车滑轮槽底直径D与导经直径d之比及槽型应符合电力行业标准DL/T685之规定。8.1.2滑轮(或衬垫)材料应采用高强耐磨橡胶或MC铸型尼龙,对MC铸型尼龙滑轮,其硬度推荐为95至110;钢丝绳轮MC铸型尼龙硬度大于110;两者均为洛氏硬度。滑轮不应损伤导线。8.1.3滑轮轴承应选用滚动轴承,轴承选用按国家标准进行。滚动轴承静载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在多轮滑车中两滑轮间侧向间隙不大于4mm。8.1.4滑轮摩阻系数应不大于1.015,滑轮轴承润滑脂应根据工作温度选定。8.1.5放线滑车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2牵引机8.2.1牵引机钢丝绳卷筒绳槽底部直径不得小于钢丝绳外直径的25倍。8.2.2卷筒绳槽的宽度必须保证牵引钢丝绳连接器能顺利通过,槽数应保证尾部钢丝绳拉力500N时不打滑。8.2.3卷筒绳槽对钢丝绳的摩擦系数应不小于0.1。8.2.4卷筒应用耐磨钢制成。其表面硬度推荐在HRC50HRC55之间,轮槽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3.2m。8.2.5牵引机必须有过载保护装置,过载保持装置可保护的最大牵引力应不小于额定牵引力的1.25倍,过载保护装置应连续可调。8.2.6牵引机传动应尽可能无级调速,调速操纵应方便可靠,牵引力应保持平稳。8.2.7牵引机钢丝绳卷筒制动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牵引机原动机停车时,制动器应立即制动。8.2.8牵引机工作环境温度在3040内能持续工作。8.2.9牵引机主卷筒传动效率对液压传动不得低于0.50,机械传动不得低于0.75。8.2.10牵引机使用寿命应不小于3200h。8.2.11锚固装置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3钢丝绳卷绕装置8.3.1钢丝绳卷绕装置卷绕钢丝绳的速度应自动与牵引机的牵引速度同步,自动无级调速,自动保持卷绕钢丝绳的张力(牵引机尾部张力)。8.3.2钢丝绳卷绕装置提供的牵引机尾部张力不小于2000N,并应连续可调。8.3.3必须有排绳机构,使钢丝绳能在钢丝绳卷绕装置卷筒上排列整齐,其卷筒直径应不小于钢丝绳直径的20倍。8.3.4和牵引机一体的钢丝绳卷绕装置,钢丝绳卷筒必须装卸容易,更换方便。8.3.5分离式钢丝绳卷绕装置应具有可靠的锚固装置,其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4张力机8.4.1张力放线机主卷筒槽底直径D按下式计算:D40d100mm式中:d导线直径,mm。8.4.2张力机放线卷筒衬垫应采用高强耐磨材料制成。张力机主卷筒衬垫应保证不损伤导线,各槽槽底直径的误差不大于0.1mm。其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3.2m,放线卷筒槽数应保证尾部导线张力500N时不打滑。8.4.3张力机放线卷筒组的两个卷筒尽量采用双驱动卷筒,对展放多分裂导线的张力机,各组卷筒应能单独控制。8.4.4张力机放线张力应能无级调节、调节方便,且不应因牵引速度变化而出现明显张力波动现象,张力波动值不得超过调定值的10。8.4.5张力机放线卷筒槽型推荐采用浅槽型和深槽型两种,用MC尼龙衬垫时采用浅槽型(见图1),用合成橡胶衬垫时采用深槽型(见图2),两种槽型的结构尺寸及参数关系如下,(其中d为导线直径),且应保证导线连接器顺利通过。浅槽型:R0.53d;0.4dh0.3d;t52R。图1浅槽型深槽型:R0.53d;1.5dh0.8d;t52R(hR)sin30。图2深槽型8.4.6张力机的制动应灵敏可靠。8.4.7当发生故障时能够紧急制动。张力机放线卷筒制动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放线张力低于预定值时,能自动制动,停止放线。8.4.8液压张力机应避免压力冲击。8.4.9张力机应有足够的散热能力,保证其能在额定载荷下连续工作。液压制动张力机油温不得超过油液许用工作温度。机械制动张力机摩擦副温度不得超过摩擦材料许用工作温度。8.4.10张力机工作环境温度在30+40能持续工作。8.4.11张力机使用寿命应不小于3200h。8.4.12张力机锚固装置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5导线轴架8.5.1导线轴架应设有保持尾部张力的制动装置。尾部张力应力求平稳,张力波动不得造成导线在张力机进线侧跳槽或在线轴上摩擦。8.5.2尾部张力为0N3000N,并应为连续可调。8.5.3导线轴架更换导线盘及转移场地应方便。8.5.4导线轴架应具有可靠的锚固装置,其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6防扭钢丝绳8.6.1防扭钢丝绳绳套应采用插接,插头处拉断力应不小于原钢丝绳拉断力。防扭钢丝绳中间不允许有搭接、插接、错股、乱股等现象。8.6.2防扭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6.3钢丝应符合GB/T8919标准的规定。8.7牵引板及平衡锤8.7.1牵引板本体应采用焊接性能优良、有明显屈服的塑性材料制成;结构应能防止应力集中及附加焊接应力;焊缝必须焊满,且双面焊透,不得采用间断焊。8.7.2牵引板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7.3牵引板及平衡锤应能平滑通过放线滑车。8.7.4平衡锤应安全可靠,有足够的平衡力矩,能防止牵引板被拉翻。8.7.5牵引板上应有防止平衡锤摆动撞击绝缘子的限位装置。8.7.6采用导引链的牵引板,导引链必须采用铆接或螺栓连接,不得采用焊接。8.8连接器8.8.1旋转连接器8.8.1.1旋转连接器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8.1.2旋转连接器应采用塑性材料制成。8.8.1.3旋转连接器应保证在1.25倍额定载荷下转动灵活。8.8.1.4旋转连接器推力轴承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8.8.2网套连接器8.8.2.1网套连接器的夹持力与额定拉力之比应不小于3,网套连接器强度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8.2.2张力波动时网套连接器不得打滑。8.8.2.3网套连接器使用的钢丝应柔软,保证安装拆卸方便。8.8.2.4网套连接器夹持长度应不小于导线、钢绞线和光缆直径的30倍。8.8.2.5压接管至网套过渡部分的钢丝必须用薄壁金属管保护。8.8.3抗弯连接器8.8.3.1抗弯连接器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8.3.2抗弯连接器应用塑性材料制成,其结构形状应不损伤钢丝绳。8.8.3.3抗弯连接器能顺利通过放线滑车钢丝绳轮和牵引机钢丝绳卷筒。8.9切线机8.9.1线体切断时,不损伤钢芯。切断后两侧切面均应保持各线股断面和整体断面齐整,无飞边毛刺和影响线体顺利插入直线接续管和耐张管的压扁变形。8.9.2液压传动的切线机应限定最高使用压力,并有压力保护装置。8.9.3切线机重量应尽可能轻,其搬运重量不宜超过30kg。8.9.4切线机使用寿命不小于10000次。8.10液压压接机8.10.1液压压接机寿命不小于10000压接次。8.10.2液压压接机压接工作时压力应保持平稳,液压波动不得超过5。8.10.3液压压接机应尽可能轻,单件重量不宜超过60kg。8.10.4压接机工作环境温度在30+40。8.11卡线器8.11.1卡线器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11.2在额定载荷作用下导线应无明显压痕;在1.25倍额定载荷作用下,卡线器夹嘴与线体在纵横方向均无相对滑移,且线体的表面压痕及毛刺不超过GBJ233规定的打光处理标准,线体与夹嘴无偏移,直径无压扁,表面无拉痕和鸟巢状变形。8.11.3在2倍额定载荷作用下,卡线器夹嘴与线体在纵横方向均无明显相对滑移,卸载后卡线器应装、拆自如。8.11.4导线卡线器的夹嘴要有足够的长度,长度L6.5d20mm,d为导线直径。8.12手扳紧线器8.12.1手扳紧线器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12.2手扳紧线器必须有自锁装置。8.13双钩紧线器8.13.1双钩紧线器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螺纹接触面的接触应力应小于容许值。8.13.2双钩紧线器必须自锁(不自动缓扣)。8.13.3双钩紧线器必须有保险装置,保证螺纹和杆套(螺母)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啮合长度。8.14线路附件安装工具8.14.1线路附件安装工具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14.2线路附件安装工具不得损伤导线及金具,并应尽量轻。8.15光缆施工机具8.15.1光缆张力机主卷筒槽底直径应不小于光缆直径的70倍,且应不小于1000mm;其余要求应满足8.4中除8.4.1以外的所有条款。8.15.2光缆放线滑车的滑轮槽底直径应大于光缆直径的40倍,且应大于500mm,其余要求应满足8.1中除8.1.1以外的其余条款。8.15.3光缆牵引链和平衡锤8.15.3.1牵引链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3。8.15.3.2牵引链及平衡锤应能顺利通过放线滑车。8.15.3.3平衡锤应安全可靠,有足够的平衡力矩,能防止牵引链被拉翻。8.15.3.4平衡锤接触光缆部位应有橡胶衬垫。8.15.3.5牵引链的链条长度应不小于6m。8.15.3.6板式牵引链必须采用铆接或螺栓连接,不得采用焊接。8.16飞车8.16.1用于出线安装附件的飞车,其关键元件(损坏后能导致人身或设备重大事故者)安全系数应不小于5。8.16.2飞车材料必须采用有明显屈服现象的塑性材料(尽可能采用铝合金)制成。8.16.3飞车必须配置防止高空坠落装置。8.16.4飞车刹车必须安全可靠,在1s内能够使车轮停止转动;飞车悬停在导线上的任何位置时不会滑动,且应设置停车保险。8.16.5飞车驱动轮与导线的摩擦系数应不小于0.5。轮子和导线的接触面积应足够大。8.16.6飞车轮子在导线上通过时,车轮不得损伤导线,飞车有可能和导线接触的地方均必须衬有橡胶。8.16.7飞车爬坡角度不小于18,其自重应能保证方便通过线夹。8.17金属跨越架8.17.1金属结构跨越架组立应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强度满足施工设计强度要求。8.17.2金属结构跨越架跨越110kV及以上(张力放线)线路时,每基架体应满足垂直载荷15kN,水平载荷根据跨越架顶部材料及结构形式确定,计算风速15m/s。8.17.3金属结构跨越架材料屈服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5。8.17.4金属结构跨越架每基架体及横担上羊角宽度应不小于3m5m,横担上有可能和导线接触的部分,均应装有用对导线磨损极小的绝缘材料制成的横辊,如用金属杆作横辊或羊角,均必须在表面包胶且转动灵活。8.17.5架体拉线中部应串接高强度绝缘体。8.17.6进行型式试验时,除做所有出厂试验项目外,还应进行1.5倍额定载荷的过载试验,实测应力与计算值应基本相符。9液压系统9.1施工机具液压系统应符合GB/T3766的要求。9.2液压系统所用元件应符合GB/T7935的要求,在国家标准无规定时,应不低于机械行业标准。9.3液压传动系统应设置失压自锁装置。9.4手动液压机具操作力在国家标准无规定时按本标准要求执行。9.5手动及机动液压机具总容积效率在额定正常工况应符合表2规定:表2手动及机动液压机额定工况的总容积效率压力MPa容积效率31.58531.563.08263.0809.6对额定工况采用溢流阀卸载的系统(如液压张力机等),通过溢流阀的流量应计入有效容积及有效功之内。9.7液压油粘度应满足元件在许可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的要求,不得采用不符合国家、行业、生产企业标准规定的液压油。液压油过滤精度应保证元件正常工作。9.8液压系统温度最高不得超过80。9.9液压系统过载运行试验压力按5.1.1相关条款执行,不得出现渗漏、裂纹及不可恢复的变形。附录A(规范性附录)疲劳计算载荷确定方法荷载谱系数:(A1)式中:Pi第i个载荷;CiPi对应的平均周期数;Pmax装置允许的最大载荷(额定载荷);m3(根据ISO4301/1规定值)或mm0q;q加载型式系数(载荷比与应力比的幂关系);m0对数疲劳曲线斜率的倒数。对钢材,根据累积损伤理论和对数疲劳曲线特性:对铝合金:式中:对称循环疲劳极限;强度极限。加载型式系数q:对拉、压、弯、扭、内外压:q1;对柱面(线)接触:q2;对球面(点)接触:q3。疲劳计算载荷(当量载荷)PekpPmax,载荷系数kp为:(A2)在ISO4301/1中把kp标准化为四种:轻载: kp0.125;中载: kp0.25;重载: kp0.5;特重载: kp1.0。附录B(规范性附录)最小循环数及疲劳极限的循环数校正和循环特征(应力比)校正对于脆性材料及屈服极限对断裂强度极限之比大于0.7的材料最小循环数Nmin1000。对塑性材料,当疲劳极限大于屈服极限时免于疲劳验算。疲劳强度限参照GB/T38111983起重机设计规范附录Q计算。疲劳计算的等效载荷(考虑真实应力循环次数的影响)参照GB/T38111983起重机设计规范第4.3.4款计算。附录C(规范性附录)人 体 耐 振 极 限C.1人体耐振极限为疲劳降低效率极限数值的两倍(即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的两倍,在同频率及同承受时间的条件下,也即以表C.1及表C.2中规定加速度数值的两倍)。表C.1疲劳降低效率极限(az方向,立向)频率Hz加速度m/s2承受时间24h16h8h4h2.5h1h25min16min1min1.000.280.430.631.061.402.363.554.255.601.250.250.380.560.951.262.123.153.755.001.600.220.340.500.851.121.902.803.354.502.000.200.300.450.751.001.702.503.004.002.500.180.270.400.670.901.502.242.653.553.150.160.240.360.600.801.322.002.353.154.000.140.210.320.530.711.181.802.122.805.000.140.210.320.530.711.181.802.122.806.300.140.210.320.530.711.181.802.122.808.000.140.210.320.530.711.181.802.122.8010.000.180.270.400.6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