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试论法语中的固定表达与俗套.doc_第1页
论文资料:试论法语中的固定表达与俗套.doc_第2页
论文资料:试论法语中的固定表达与俗套.doc_第3页
论文资料:试论法语中的固定表达与俗套.doc_第4页
论文资料:试论法语中的固定表达与俗套.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法语中的固定表达与俗套MG0909055 法语系 居悦概要:语言中常见一种固定表达法,也被视为一种“陈词滥调”,比如成语、俗语、谚语等等。而俗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这一概念在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都受到广泛研究。那么固定表达法和俗套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本文试从法语中的一些固定表达(主要是成语和谚语)入手,小探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反思第二语言习得与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求得更大的上升空间。关键词:法语 固定表达 俗套 套语 语言中常见一种固定表达法,也被视为一种固定的“陈词滥调”,比如成语、俗语、谚语等等。这些词组或句子拥有完整的结构,特定的内涵,由于长时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人们无法随意改变。很多固定表达也属于套语。而“套语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或公式化的惯例语,是程式化或现成的语言材料,是一类有限定的话语目的,并具有一定格式的预构性惯用语句。套语不是依据语法和逻辑临时组织生成的,而是贮存于记忆 中并在实际交 际中可以复现的程式化言语材料 ,它是一种不可分析的整体学习语言并运用于特别场合的一些表达形式”。( 孙宏羽 苗兴伟)“套语(clich),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形式相对固定的多个词的组合 ,人们通常将其当作整体来记忆,并作为预制的模块储存在大脑中,这样就更有利于说话者提取使用。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套语在实际语言中大量存在。这一语言现象也引起了许多应用语言学家的关注。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从此以语法为中心的传统的语言观受到以词汇为中心的语言观的挑战。套语这一语言现象逐渐成为语言学学界研究的重点”。( 周琳)既然套语现今也成为了语言研究领域的新课题,那么我们也完全有必要去分析考察固定短语与语言俗套之间的某些关系。提到法语固定短语,也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成语。中文里有个成语叫作“心猿意马”,解释为: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这个成语实际上是个由两个并列的词语构成的,即心猿+意马,但是由于成语本身固定不变的结构,我们就不能任意改变位置,说成意马心猿;同时,猿和马也不能被替换成猫和狗,鸡和鸭,猴和鹿同样的,在法语里,也有大量的固定表达:jaloux comme un tigre(像老虎一样充满嫉妒),blanc comme la neige(洁白如雪),une fivre de cheval(发高烧),une faim de loup(像狼一样饥肠辘辘),perdre le nord(找不着北了,迷失方向),tomber dans les pommes(昏倒,昏厥).这些法语词组以暗喻比喻的形式,成为某种固定表达,大量出现在口语,文学,报刊杂志中,也因此成为一种俗套(strotype)。一 俗套(strotype)的定义和语言学中的俗套要了解语言与俗套的关联,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俗套”这个概念。究竟何为俗套?事实上,俗套(strotype)来源于排版业。“拉鲁斯词典是这样定义铅印作品(strotype):用字符固定的模板印刷的作品,模板可以保留下来方便新的印刷。在19世纪,这个名词和它的词源紧密相连,指代的是铅版浇铸工艺,或者铅版浇铸车间”(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26),后来,“它从开始的用铅版浇铸过去分词的意义,转化为固定不变的比喻义。”(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26)“strotype的程式或者俗套、固定用语之类的意义在19世纪才出现,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成为社会科学的兴趣所在。1922年,美国广告学着李普曼第一个把俗套、程式这个概念引入其作品舆论中。他用这个从口语中借来的词语来形容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我们和现实关系的中介。它包括一些现成的表现形式,预先存在的文化模式,人们借助于它们来对周围的现时进行过滤。李普曼认为,这些意象对社会生活是必不可缺的。缺少了它们,个人就陷于纯粹感觉的汪洋中;他无法认识理解现实,无法对现实进行归类也无法对它进行作用。”(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27)基于传统观念,人们常用贬低的眼光来看待俗套,认为“在对对象归类和概括的过程中,俗套简化和删消了现实,这样就很容易对他人形成一种模式化、变形的观点,会招致偏见的产生”。(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28)“人们在无数次对俗套进行定义的尝试中,所持的基本态度:关于个人、群体、物体等等预想的信仰,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对各种现象的新的看法,而是一种常规观念. strotype并不是一种经过验证而成立的假想,更经常的情况是,它被人们多多少少看成一种既成事实”。(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29)不管作为一个中性词还是贬义词,社会科学总归使俗套成为一个定义非常清晰的概念,并且成为人文科学各个领域的思考对象,而且人们也并不总是以贬低的眼光评价它。在语言学领域,也常常涉及到这一概念。“语言学把俗套看做与某个词语相连的简化表达”。(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31)当人的主观意识在头脑里形成语言,那么某种固定的集体意象就会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少女这个意象就常常与青春、美丽、天真、纯洁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就常常会在文字中看到,在别人的话语中听到“美丽单纯的少女,善良可爱的少女,天真多情的少女.”这样的描述,这种描述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俗套,所谓陈词滥调。“俗套的盖然判断,准确地说是套语(作为固定的修辞方式)的盖然判断,与语言学中的成语和固定表达法研究产生了交织”。(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102)很多成语以及固定表达都可以说是语言学上的俗套演绎。法语中的成语lger comme une plume(轻如鸿毛)跟中文一样是形容极轻的、微不足道的东西,laisser qn cuire dans son jus(让某人吃点苦头)是指某人陷入困难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去帮他,这些成语作为俗套,它们的含义不是每个单词所有意思的叠加,而是以一个整体存在,且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在理解和使用的时候不能拆分各个构件。还有一方面常常被人忽视,就是这些语言中的俗套也常常反映出社会科学领域中公众的心理俗套,即某种集体固定印象。在我们的认识和所知中,充满了俗套:太阳从东方升起,法国人最爱棍子面包和葡萄酒,德国人哲学思辨能力很高,猴子比驴子要聪明得多.人们的头脑中有着太多刻板固定的印像,但正是这些印象帮我们构建出整个认知世界,也就是人脑中的那个世界,尽管它们并非都符合真实世界。由此看来,“俗套过程是程式化和归类性质的,但是这些过程对我们认知的形成是必不可缺的,即使它们会造成对现实的简化,而且有时是一种极端的简化。为了能够认识世界,做出预见,安排我们的行动,我们需要把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归入一些预先存在的模式里去”。鉴于此,很多语言中的俗套也都是来源于公众的社会心理俗套。要知道,语言中的俗套之所以得到一致认可,广泛普及开来,并不断流传下去,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是根据某种群体固定意识被创造出来的,并能符合说话人的预先设想和常规认识。比如法语里的一个谚语Lhabit ne fait pas le moine.(穿袈裟的并不都是和尚。不能凭外表看人。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中出现了moine修道士,那么这个修道士跟外表的迷惑性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会成为一句谚语?成为人们告诫不要相信事物外表时的一个俗套呢?通过对这句谚语来源的了解,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原来这个谚语在13世纪时出现,来自于中世纪的拉丁语。当时教会黑暗,修道士的名声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他们中有不少人搜刮敛财,纵情声色,巧取豪夺,干着与宗教教义所训诫教导的相去甚远的事。普通大众对此感到愤愤不已,他们在用戏谑的方式嘲笑讽刺这帮修道士,久而久之,他们的讽刺也就变成了谚语箴言,对后人起到警醒的作用。从这句谚语里,后人能读到前人的思想意识里对修道士的某种评价,因为谚语背后也隐含着一种俗套,也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修道士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也一直延续到后世的无数文学作品中,在一些文学大师的笔下,常有阴暗虚伪的修道士隐没期间。二 固定表达,语言俗套,社会心理俗套三者之间的关系“俗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某种特定的文化中就与某个词语联系在一起”。(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105)法语语言中的俗套现象很多,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固定短语去分析研究语言与俗套之间的一个互动关系。首先,固定短语中的俗套常常“建立在比喻的基础上,标志着某种程度的表达方法”,比如跟动物有关的表达 laid comme un pou/un singe(极丑无比), myope comme une taupe(目光短浅,鼠目寸光),bte comme une oie(蠢极了),maigre comme un coucou(很瘦),rouge comme un coq(羞愤地满脸通红),bavard comme une pie(多嘴多舌),paresseux comme une couleuvre(懒透了),malin comme un singe(非常聪明灵活),fier comme un paon(高傲无比),ttu comme une mule/ un ne(很固执).在结构上就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套路:adjectif + comme + animal(形容词 + 像 + 动物)。以laid comme un pou/singe为例,要加强丑的程度,除了在丑前面加副词之外,还可使用上面的固定表达:丑得像个跳蚤/猴子,后者往往程度更深。当人们要描述丑的时候,会自然而然想到这个表达,然后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因为这个表达已经成为了语言中的一个俗套,深入人心。如果把comme 后面的动物换成鳄鱼,蟑螂其它动物的话,这个成语本身的结构和意思就受到了破坏,也就称不上是一个成语了。那么为什么人们只认可“丑得像跳蚤/猴”呢?我想这跟人们心理上的俗套紧密相关。跳蚤和猴子都不讨人喜欢,跳蚤向来背负肮脏的恶名,猴子的模样也足够猥琐,人们这种心理上对跳蚤和猴子的刻板印象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不管跳蚤是否真的肮脏,猴子是否真的难看,人们都广泛接受了这个认识:“丑得像跳蚤/猴”那就意味着真的很丑。但在任何语言中,“丑得像个天鹅,像个孔雀”这样的成语就绝对不可能存在。同样地,当人们要描述目光短浅、愚蠢、瘦弱、羞愤、啰嗦、懒惰、聪明、高傲、固执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得想到与鼹鼠、鹅、布谷鸟、公鸡、喜鹊、水蛇、猴子、孔雀、骡子/驴子有关的固定表达。因为语言中广泛存在着这样的俗套并且人心理上的俗套也能影响语言的使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俗套,知道它的暗含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贬低的眼光看待俗套,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固定的集体意象,它简化了现实,带有平庸性和自动削减性。如果公众对某一群体的特殊看法中,产生出对该群体的负面印象和不友善态度,俗套就会成为偏见,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的紧张局面。在某些成语里,俗套也会体现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负面映像,好在这些俗套并没有上升到种族俗套或者歧视性俗套的地步。例如以下与某个民族或国家有关的固定表达avare comme un Juif(像犹太人那样吝啬),sol comme un Polonais(像波兰人那样酩酊大醉),filer langlaise(以英国人的方式不辞而别,逃之夭夭)这些也只是戏谑多过歧视,也算是无伤大雅,不会引起两个民族间的纠纷,而且人们在使用这些短语的时候只是关注它的意思而不是为了嘲笑某个民族。不过,从这些短语里,我们也的确能读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负面映像。比如“像犹太人那样吝啬”,虽然不是一句反犹口号,却也真真实实道出了犹太民族在经济财政上精打细算,犹太资本家剥削压榨谋取利润的特点;“像波兰人那样酩酊大醉”也反映出波兰人嗜酒好享乐的弊病;“以英国人的方式不辞而别,逃之夭夭”是法国人对英国人“take a french leave”的回馈,早在以前,芒石海峡那边的英国人就常常嘲笑法国人的懦弱胆小,便出现了“像法国人一样逃之夭夭”的说法,后来不管是filer langlaise 还是take a french leave 都也只有不辞而别的意思了,广泛运用到口语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对俗套恢复名誉,强调它的建设性作用。“只考虑到俗套的负面作用是不恰当的。近几十年来,人们进行了为数众多的批评研究,旨在调和长久以来俗套所遭受的指责。此外社会心理学家们甚至开始承认俗套不可避免甚至必不可缺的特点。俗套,作为错误和成见产生根源的俗套,也是社会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47)它的建设性作用体现在“对一种确定的观点,一种公认的意象表示赞同,可以使个人间接地宣称他对某个他意欲加入的群体的忠心。而承认了该群体俗套的典范性,个人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性地表达了他与此群体的同一。而这样做的同时,他也用他意欲加入的某个群体的集体观点代替了他自己的判断。正是在这个方面,俗套体现了它有利于个人融入社会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维护集体凝聚力”。( 吕特-阿莫西,安娜-埃尔舍博格-皮埃罗48)语言中的俗套也是一样,它能体现出一个群体对一件事物的共同看法和观点,这种共同感受加强了彼此间的凝聚力,俗套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共鸣之地。就像中文里的一些成语“刻舟求剑”“画龙点睛”“坐怀不乱”“暗度陈仓”,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典故,中国人对此类词语就特别有感情,因为这种语言上的俗套能反映出他们的本土文化。如果一个学中文的外国人非常熟悉这些典故深远的成语,且运用得恰到好处,想必他也能很快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圈子。同样地,法国人提到法国外交部时会说“Quai dOrsay”,舞会上女子主动请男子跳舞的时刻称为“le quart dheure amricaine”,情况不佳时称“filer un mauvais coton”,这些固定表达方式就是法语中独有的,体现他们的本土文化,要是相应地说成“Ministre des Affaires Etrangres”,“lheure o les femmes invitent les hommes danser” “en mauvais tat”就会显得平淡苍白得多。而对于很多法语学习者来说,即使完全认识每个单词,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也很难把握这些词语的意思。而法国人彼此交流时使用到这些短语就不存在交流障碍,相反还能促进他们的交流,比如说有时使用某些俗语能调节说话的气氛,产生某种共鸣,听者也自然会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三 结语终上所述,语言、心理、思维上的俗套是如此之多,我们必须得承认它的存在并强调它的意义。尤其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一些固定表达以及套语的使用,因为它们的构成和含义具有稳定性,我们就不能去随意改变或者曲解其意。Pawley和 Syder(1983)也曾指出,“操本族语者的大脑中储存着丰富的套语 ,正确地运用套语不但是一个人社会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会使交谈显得自然并具有母语感。”因此,“使用这些现成的言语材料是通向语言交际的一条捷径,并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更加注意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特征,使语言使用者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进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孙宏羽 苗兴伟)此外俗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俗套,俗套也能影响语言)也要求我们在理解固定表达(尤其成语、俗语、谚语.)的时候必须特别关注一下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心理学上的俗套现象。平实注意多加积累,并能有意识地将法语与自己的母语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些语言中的俗套是超越国界,彼此共通的,而另外有些差异很大,其实也是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上存在差距所造成的。如果一个外语学习者真的能做到如此,那么他的外语水平就不再停留在词汇丰富,语法正确,语音规范的基础上了,他将朝着一个更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