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哲学题及答案.doc_第1页
诗词类哲学题及答案.doc_第2页
诗词类哲学题及答案.doc_第3页
诗词类哲学题及答案.doc_第4页
诗词类哲学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广东高考政治:诗词彦典类哲学试题总结1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人的立场不同影响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 B C D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回答46题: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6“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7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8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BCD9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10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看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回答1113题:11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的制约A B C D12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A B C D14 “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15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答16-17题。16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A B C D17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A B C D18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19-20题。19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 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A B C D20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2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22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是”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心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 B C D23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2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25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物我一体,心物一体A B C D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BCD28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A B C D29“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30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31“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32“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33“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34“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 B C D35“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36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37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A B C D38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39丝瓜对着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的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往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日,不见泰山 40(2008四川卷3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的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热”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A B C D41 “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4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43(多选)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44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45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4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47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B c D48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其子遂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49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50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5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52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53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54“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勇关系整体的成败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A B C D第二部分1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 B C D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 B C D4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C拔苗助长 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5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6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7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8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9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10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11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2“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全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 A B C D13 “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14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5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16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17 耳听为虚的错误是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18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 B C D 19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0 “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 B C D21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3 “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4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BCD25.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6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28题。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29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30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31 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 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2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3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 B C D34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 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此回答3536题。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 B C D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A B C D 3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 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要学习间接经验A B C D38我国有“俩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3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40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A B C D41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4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如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A B C D44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矣;不学者亦难矣。”这段话说明A难与易因人而异 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中医讲求辩症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4546题。45“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46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C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的原则 D对立统一的原则47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C从这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在布什图书馆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重要观点。江主席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回答 4850题。48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A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49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所体现的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是A有修养的人在任何问题上都要追求思想上的一致性 B由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多样性 C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统一是矛盾的根本属性50江主席接着说:“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社会中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与合作、冲突和对抗 B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C国家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相悖的利益 D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5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ABCD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