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1页
课件: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2页
课件: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3页
课件: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4页
课件: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和地方病控制科,传染病概述 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要点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内容,传染病概述,第一部分,传染病定义,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环节,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有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环节,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生活接触、虫媒、血液、土壤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环节,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 自然和 社会因素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 1.潜伏期;2.症状期;3.恢复期。 常见症状和体征 发热、出疹、毒血症状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五早)。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和隔离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锻炼身体、改善营养。,传染病,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 :2种 乙类传染病 :26种 丙类传染病:11种.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其他传染性疾病 如水痘、集中发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三类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传染病疫情的界定标准,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集中发热等 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 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消化道传染病 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要点,第二部分,预防 发现及报告 处理,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各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校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及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卫生等有关部门,认真督查各项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学校要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发热及出疹学生必须要求其立即离校就医,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患病学生必须持学校/幼儿园所属地段保健科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返校上课。,长期开展、做好记录 对到校的每名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其健康状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病征应予登记并要求其去医院诊治 对缺勤的学生,了解学生缺勤的原因;对因病缺勤的学生,了解学生患病情况,对患有传染病者予以登记 班主任将晨检及因病缺勤调查结果登记,上报至指定的疫情报告人 疫情报告人核实、上报。,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每天对缺勤的学生进行统计,并电话追访缺勤原因。一旦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新生入学及转入时要审查免疫接种证,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的规定完成相应年龄的免疫程序,对于应接种但又未接种者进行补种。传染病流行季节或疫情发生时,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实际情况,配合区疾控中心,遵循自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或开展应急接种工作。,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对教室、宿舍、活动场所等保持通风换气,搞好环境卫生和日常消毒。必要时对可能受到病人污染的场所,选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强化对学校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校保健教师及相关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管理,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责任人 学校校长或托幼机构主要领导人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共同用餐、饮水史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疫情报告人应立即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报告内容及时限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现及报告,各中小学 地段医院保健科 公办幼儿园 中小学保健所 打工子弟学校 地段医院保健科 民办打工子弟幼儿园 社办科 (非注册),及时隔离病人,尽快使病人得到治疗。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患病人群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的一切集体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之间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处理意见。,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疫点消毒。对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工作可请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操作或在其指导下具体实施,消毒结束后要进行通风换气。(毛巾、餐用具、玩具等。50以上热水半小时或煮沸3分钟。) 疫情调查。学校应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同学、老师以及家庭成员等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出现病例后进行逐一排查。 严格患儿的复课标准(手足口病患儿隔离到病后14天,无手足口病相关症状),持地段医院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复园。 宣教:加强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注重个人卫生、健儿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患儿避免与患儿接触、“洗手”),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发生大范围疫情时,经学校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后,学校应配合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对学校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预防接种工作。 必要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每日报告工作。 做好学生家长的接待与宣传解释工作。,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于学校,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的活动; 停课; 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等。 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处理,现场处理疫情时,当一个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时,当场立即要求班级停课。 必要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全园停课建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第三部分,42,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后果都会对人类的健康权、生命权造成损害。,44,事件性质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放射性和灾害性。 危害时效性即时性、延时性和潜在再现性。 (三种性质的危害及可以独立产生,也可以同时存在,一般讲生物、化学性事件发生时三种时效的危害都有,放射性事件主要表现为延迟性危害。 ),分类,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一)发生是隐蔽的:传染病、食物中毒、水污染事故、职业危害、射线事故等,可在正常公共场所活动中,经过人与人接触,以食品、饮料为载体,不知不觉地受到侵害,用常规的手段无法检查到。(而一般的爆炸、火灾等都可直观见到) (二)表现是突然的: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发生方式和发生人群,往往突然发生,始料未及,较难预测,来势凶猛,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46,(三)原因是多样的:传染病的暴发;新发现传染病的进入;核物质与放射源污染事故;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饮用水污染事故;职业和非职业性中毒等多种类型。 (四)危害是直接的:一旦发生直接危害人群生命安全。,47,(五)后果是严重的:往往同时罹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在瞬时内大量出现病例。如化学物质一次性泄漏,致病微生物或化学品污染食物、水源,在很短时间内累计数众,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人群正常生活、生产的秩序,还易引起舆论哗然,社会惊恐不安。 (六)处理处置是艰巨的:病人的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以及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政策性极强,处理上置比一般的个案疾病或事故的处理,更为艰巨与复杂。,48,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 级(特别重大)红色 肺鼠疫、肺炭疽在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49,级(重大)橙色 如在一个县(市)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霍乱在一个市(地)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50,级(较大)黄色如1周内在一个县(市)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级(一般)蓝色,5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主要为三类突然发生的事件: 1、造成或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 2、学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在校学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人群,根据近几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 1、冬春季是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2、夏秋季是学校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52,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认定,认定条件: 1、3位以上专家评估 2、国家、省、市、区县 卫生行政部门确认 3、国家、省级卫生行政 部门有权发布信息,5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特点,突发性:它在发生前经常是无任何先兆或者先兆不明,令师生猝不及防。 传染性:学校人员密集,交往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染病可在师生中相互传播,使更多师生的健康受到损害。 群发性: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且人数和范围不断增大。 低龄性:中小学生人数众多,是低龄化的群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不如成人,常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损害的程度也会更重一些。 危害性: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损害 社会性:处置不当易导致社会问题,54,二、学校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5,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控工作形势依然严峻,56,2008年, 全国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43起,报告病例68769人,死亡19人。 与2007年相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下降6.89%,病例数下降9.85%,死亡数下降5.00% 。,57,近几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均占全部事件数的70%以上,其中又以农村中小学为主。,58,2008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汇总表,59,学校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两类: 1、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风疹、肺结核等。 2、肠道传染病:菌痢、甲肝、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 其中中小学约四分之三是呼吸道传染病。,(一)传染病疫情,60,2007年1-9月份朝阳区多暴发、突发疫情月分布图,水痘、麻疹,水痘、发热,水痘、麻疹,手足口,霍乱、手足口,霍乱、菌痢,菌痢,61,2007年1-9月份朝阳区多暴发、突发疫情分类图,70%,62,1.季节性明显:35月15起,均为呼吸道; 69月16起,均为肠道; 2.学校21起,占68;工地2起,占7; 3.学校:幼儿园43(9起),小学33(7起) 中学10(2起),大学14(3起) 4.手足口病7起均在幼儿园; 水痘8起均在学校(小学50、中学25),63,除外CO中毒报告, 2008年朝阳区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1例(12月,禽流感) 2009年朝阳区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起,涉及病例98例,其中死亡7例。 65起均为甲型H1N1流感,其中学校2起,35人。 57月报告58起,1112月报告7起(死亡7例)。,64,(二)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有毒物质的食品后,或是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事件是指影响严重的群体性食物中毒。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有三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约占50%) 化学性食物中毒(约占10%) 有毒动植物中毒(约占20%),65,1、细菌性食物中毒: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最常见,如变质肉类、凉拌荤菜、剩饭剩菜等引起的中毒,发病率高而病死率较低,有明显季节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被其污染的食物(投毒、误食)。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病死率较高。 3、有毒动植物中毒 :误食有毒动植物或食用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而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四季豆、发芽马铃薯、生豆浆、河豚鱼、毒蕈中毒等。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有一定的季节性。,66,学校食物中毒高发期一般规律 (特指细菌性中毒),67,2001-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发生起数,68,2001-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人数,69,2001-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死亡人数,70,对北京市16年内共发生的719起食物中毒事件分析。其中生物性污染436起,占60.64%;化学性中毒74起,占10.29%;有毒动植物中毒105起,占14.6%;原因不明食物中毒104起,占14.46%。,71,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1、季节性: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多见;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发病形式: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 3、潜伏期: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639小时);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数分钟数小时)。,72,4、症状: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为主,恶心、呕吐、发热较轻;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不发热,以上消化道炎症恶心、呕吐及特有的症状为主。 5、病因: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某些种类微生物;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病因为各种毒物。,73,食物中毒的特点,(1)病人有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 (2)潜伏期短,发病急,短时可多人发病; (3)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 (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5)无传染性; (6)有一定季节性,如细菌性食物中毒,74,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特点,集中供餐引起的食物中毒呈暴发性; 调查困难,中毒人数确定困难; 症状相互影响,易受家长诱发; 多为微生物性或未适当加工的食品引起; 政府非常重视,处理容易受到干预; 相关人员受处分处罚重。,75,(三)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水的污染是指日常生活用饮水和水灾期间生活饮水两部分的污染。 日常生活饮用水的污染一般是由于管道破裂、高层楼房水箱污染或人为破坏引起。,76,生活饮用水基本卫生知识,学校使用的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自来水)、自备水源、二次供水、桶装饮用水、直饮水。 集中式供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 自备水源:使用井水或河水为水源,经简单净化消毒处理再供给用户的供水方式。,77,二次供水:将来自集中式供水的管道水另行加压、储存和消毒,再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设施 。 直饮水:指利用过滤、吸附、氧化、消毒 等装置对需要改善水质的集中式供水(或其他 水源水)作进一步净化处理,通过独立封闭的 循环管道输送,供直接饮用的水。,78,饮用水传播:常呈爆发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饮用同一水源历史;如水源持续受到污染,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疫水接触传播:病人有接触疫水历史;呈地方性或季节性特点,多见于水网地区、雨季和收获季节;大量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呈爆发或流行;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其病发生。,经水传播疾病的特点,79,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应急处置,8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早报告、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未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部署和落实当地学校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区域内学校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原则,81,校医的责任,报告疫情 病例诊断: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早隔离 协助救治 隔离病人 消毒环境,82,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83,(一)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程序,学校应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一旦发现可疑的传染病例,通常工作程序是: 1、在学校指定地点(或校医室内)设置隔离观察; 2、学校护送或学校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诊治; 3、学校护送人员或班主任及时跟踪了解诊断结果,诊断为传染病(甲、乙、丙类中何种传染病)后必须及时向学校主要领导报告;,84,4、学校责任报告人在2小时内分别向所在地疾病控制中心、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做好动态信息登记; 5、学校要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对已感染人群和易感染人群采取相关防控措施(消毒、隔离等),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实施免疫应急接种,同时,学校要以告家长书的形式进行宣传,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6、严格执行卫生部门提出的隔离治疗学生、患病学生限时复课、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服药、健康教育等疫情控制措施。 7、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85,(二)食物中毒现场处理,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首先要了解中毒原因,中毒人数,引起中毒的食物,病人症状等情况; 3.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4.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86,5.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6.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7.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87,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工作要求12个字:分工负责人人负责互相监督(例如:采购保管烹调分餐保藏回锅上桌等环节)。 技术要求12个字:原料鲜活煮熟煮透趁热食用 自助餐,尽量不搞,保持加热,不食久放; 荤菜、海产从少 多,就餐者才能逐渐适应; 危险食品(例如生吃、海产水产、鱼、肉、蛋、内脏等)。,88,WHO食品安全10大原则:,食用经过加工的食品; 食品要彻底煮熟煮透(例如毛蛤半生吃) 烹调好的食物要立即食用(趁热食用); 熟食品要冷藏(冰箱的功能不是“杀菌”); 存放的食物食用前要回锅; 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烹调食物要洗净双手; 厨房、食品仓库要保洁(有防鼠、尘、蝇、蟑螂、通风、离墙、离地) 食物要防止与昆虫、老鼠接触; 饮用水要安全卫生。,89,(三)饮水卫生保障措施,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水是否被污染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肉眼观察水的颜色、浑浊物等是否清亮,闻闻是否有臭味。如发现水质有问题,请卫生防疫人员做出鉴定,切勿相信小道消息或传言。 在知道水源被污染后,应当饮用未受污染的瓶装水,或水厂运送的应急饮用水。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90,不论是被毁坏的给水设施(包括管网)还是被洪水淹没污染的给水设施,灾后均应严格实施卫生处置。 (1)彻底清理给水构筑物内的污水、异物和污泥。 (2)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3)经水淹的水井必须进行清掏、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再用过量氯消毒。,91,基本原则 依法报告 统一规范 属地管理 准确及时 分级分类,(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92,几个关节点,报告,要求及时、准确、统一口径 报告内容:传染病、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其他 报告期限:2小时 报告部门: 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疾控中心 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卫生监督所 报告口径:与卫生部门相一致(定性、人数、原因、报出时间) 填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见校医工作指导手册(表6-1 ),93,谁(who)? 什么时候(when)? 发生了什么(what)? 发生在什么地方(where)? 为什么发生(why)? 怎么办(how)?,全面准确的信息,94,1.事件信息接报记录五要素: 时间1)发生时间;2 )接报时间 地点1 )发生地点;2 )目前位点 人物1 )病例基本情况(单位、例数、病况) 2 )可能影响的其他人范围 事件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 (包括已采取措施的情况) 电话1 )报告人电话和名字; 2 )事发单位或当事人电话和名字,95,2.接报要求做到四心: 专心专心致志不分心 细心细微体察探线索 静心平心静气不慌张 耐心宽容和气能忍耐,96,3.接报后迅速做出初步判断: 1)根据临床病例的表现来确定什么性质的感染或中毒,即毒力和暴露时间的关系 (中毒物质毒力越强,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 化学物质中毒一般以分钟计算; 食物中毒一般以小时计算; 传染病一般以天数计算。,97,2)根据临床病例的分布的来判断:当临床上突然出现大量症状相同的就诊病人时,就要注意这些病例中有无内在联系。 通过空间(是否在一个地域、地区、单位), 时间(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 人间(是否在一个集体、宿舍、家庭) 进行综合分析。,98,3)接到报告后经过初步判断得出以下结论: (1)是否是一个事件? (2)什么性质的事件? (3)事件所涉及的范围? (4)事件的严重性? (5)事件的发展趋势,是爆发是流行? (6)有无危重病人及要配合采取的措施? (7)如何调动人力? 准备那些个人防护、仪器、设备?,99,4.初步判定后立即上报 中小学保健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疾控中心 (87789681) 区卫生监督所(87789472),100,上报或传递信息要点: 及时 时效性第一 准确 准确性关键 不能衰减 到位 传达到该传的地方,101,传染病疫情、生物恐怖事件 疾控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