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粒缺细菌感染的诊治.ppt_第1页
课件:粒缺细菌感染的诊治.ppt_第2页
课件:粒缺细菌感染的诊治.ppt_第3页
课件:粒缺细菌感染的诊治.ppt_第4页
课件:粒缺细菌感染的诊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粒细胞缺乏合并 细菌感染的诊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石庆之,粒缺患者易感染的病原体和变迁 粒缺并发感染患者的特点 粒缺并发细菌感染的诊断 粒缺并发感染的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 .0109/L ;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指ANC 0.5109/L ; ANC 0.1109/L时,为严重粒细胞缺乏。,ANC 0.51.0109/L 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4% 若ANC 0.1109/L 时,感染的发生率将增加到24%60%。 粒缺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和频率都将影响感染的发生。1/5严重粒缺发生菌血症,粒缺患者易感染的病原体和变迁,粒缺患者易感染的病原体,细菌感染: 革兰阴性(G )菌 革兰阳性(G )菌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克雷伯菌 表皮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溶血性链球菌 不动杆菌属 肠球菌,真菌感染: 念珠菌 粒减2周左右 曲霉菌 粒减第3周或以后 粒缺期延长是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严重的真菌感染,如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如未接受治疗,死亡率高达100,即便充分治疗,预后仍恶劣。,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巨细胞病毒(CMV) EB病毒(EBV) 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其他病毒,近年G菌感染率及死亡率下降,而G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侵袭性真菌感染率及死亡率上升(念珠菌、曲霉菌等); 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合并免疫缺陷者常见; 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结核等)感染在粒缺患者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5060年代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主导地位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引进 7080年代 G-杆菌成为主要病原体,以大肠埃希杆菌属、 肺克雷白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常见 可能与更多的留置导管 第三代头孢和氟喹诺酮类的广泛使用 及大剂量放/化疗所致黏膜炎有关 90年代 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明显升高,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2006年) 菌种分布,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 2006-2007年度报告,革兰阴性菌中分离量前4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8.0%)、铜绿假单胞菌(18.3%)、肺炎克雷伯菌(14.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74859株革兰阴性菌分布,20987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药率(%),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头孢唑啉,10533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药率(%),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头孢唑啉,1372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药率(%),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头孢吡肟,761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药率(%),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头孢吡肟,粒缺并发细菌感染的特点,粒缺并发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耐药菌株增加 多重感染,粒缺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 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肺部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皮肤肛周感染;严重感染发生率高,混合感染多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形成局部化脓病灶,绿脓杆菌败血症致ARDS 颈部蜂窝织炎:链球菌念珠菌,粒缺并发细菌感染的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 发热可能为感染早期的唯一表现 原发感染部位常难以确定,粒缺患者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隐藏于腋下、臀和生殖器的坏疽性深部脓肿: 多提示绿脓杆菌菌血症 粘膜、齿龈或牙龈疾病常提示草绿色链球菌或厌氧菌感染 毛霉菌或曲霉菌感染:可表现为脸部肿胀或腭及鼻粘膜部黑色焦痴 皮肤丘疹和皮下结节:提示为霉菌种植,肺部影像学,高分辨CT有助早期诊断及鉴别 细菌性肺炎: 大小不等片状阴影。G-杆菌易破坏肺泡壁,出现坏死液化,表现为大片浸润阴影伴空洞形成。混合感染表现为实质浸润中密度不等,合并结节、肺不张等多种形态 真菌: 多样性。曲霉菌常表现为孤立或多个结节影,可有特异性的晕轮征、新月征, 肺孢子菌: 进展迅速,由肺门向外扩展的弥漫性双侧肺泡和间质浸润 病毒性肺炎: 两肺弥漫性间质性浸润,毛玻璃样改变、网状改变 结核: 多样性,早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是改善预后、降低费用的关键!,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标本 体液 血液、 尿液 脑脊液 分泌物 痰液 黏液 体表 口腔 伤口 皮肤 组织 活检,诊断 直接 镜检 普通 荧光 培养 免疫组化染色 间接 代谢产物,如1-3-D-葡聚糖 酶,如烯醇化酶 细胞壁,如内毒素, 半乳甘露聚糖 核酸 PCR 细胞裂物 其他特异性抗原,血培养, 粒缺发热应常规进行血培养(寒战发热之间至少应采血 两组20毫升 ) 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建议联合应用导管接头 血培养和外周血培养,发现皮肤损害可联合导管周围皮肤 一同培养。怀疑持续性菌血症 ,需要几次取血监测 勿弃取初段血,勿用抗凝剂冲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依据: 从导管片段和外周血标本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且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之一: 导管远端部分半定量培养 15个菌落,或定量培养 102菌落 从中心静脉导管得到血标本的细菌定量培养外周静脉血标本的5倍 从中心静脉导管得到的血标本定性培养呈阳性时间较外周静脉血标本早2小时以上,痰标本采样, 抗生素应用前采集痰标本 标本采集后12h内必须立即进行实验室处理 对于细菌性肺炎,痰标本送检每天1次,连续23天。 不建议24h内多次采集,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 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下呼吸道标本采样, 经支气管吸引物(TTA) 经胸壁针刺吸引物(TNA) 经支气管镜采样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避免上呼吸道菌群污染,用于发现不寄殖于上呼吸道 的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分支杆菌、军团茵、巨细胞 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另加作定量培养尚可有效地 区分污染茵和病原菌 人工气道吸引标本,肺部细菌性感染病原学诊断:确定意义,血或胸液培养到病原菌 纤支镜或人工气道吸引标本 细菌105cfu/ml(2+) BALF:细菌104cfu/ml(1-2+) 痰或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 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组织病理依据,肺部细菌性感染病原学诊断:, 合格痰标本培养致病或条件致病菌3+ 少量生长,但与镜检结果一致 (如肺球、流感、卡他莫拉菌) 入院3天内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 痰培养到上呼吸道正常菌 (草链、表葡、非致病奈瑟菌、类白喉杆菌等) 多种病原菌少量生长,有意义,无意义,呼吸道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的原因, 抗生素影响 苛养菌 特殊病原体 检验技术受限 采样、运送不当 非感染性疾病,肺活组织检查, 纤支镜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 经胸壁穿刺肺活检 开胸肺活捡 指证: 疑及特殊病原体感染而呼吸道标本很难发现者 已经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需要与非感染性肺病鉴别者,粒缺肺部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侵袭性真菌病 CMV肺炎 特殊病原体 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四、粒缺并发感染的治疗,哪些病人需要经验性抗生素治疗,ANC0.5109/L 或预计48小时后ANC0.5109/L以下,T38.30C或38.00C超过1小时)的病人,粒缺,未发热,但有新的腹痛发作、精神状态改变、呼吸系统症状或其他与感染可能相关的体征或症状的病人,IDSA:肿瘤合并粒缺患者抗生素使用临床实践指南 (2007 Update ),需要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需评估并作为潜在高危患者进行经验治疗,高危 预期粒缺持续7天 合并有下列医学问题: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口腔或胃肠道粘膜炎吞咽困难/腹泻 -腹部或肛周疼痛 -恶心 / 呕吐 -腹泻(6 次/天) -神经系统 / 精神状态改变 -导管感染 -新的肺浸润病灶,低氧血症,或潜在COPD -肝功能损害(转氨酶5倍正常值) -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30 ml/min),低危 预期粒缺7天内恢复 没有任何高危标准所列问题 肝肾功能良好,IDSA:粒缺伴发热风险标准,2007,评估可能感染的部位及病原菌, 血管内装置 皮肤 肺、窦道 消化道腔隙(口、咽、食管、肠道、直肠) 阴道周围/直肠周围,初始培养, 2组血培养(每组2个培养瓶) 导管+外周血或均为外周血或均为导管 尿培养(如有症状、尿管、尿检异常) 其他特异部位培养 腹泻(艰难梭状芽孢杆菌,肠道病原菌筛选) 皮肤(皮肤病变针吸/活检) 血管通道经皮部位出现炎症常规/真菌/分枝杆菌 病毒培养 皮肤或粘膜的水疱或溃疡部位 喉/咽出现呼吸道症状,尤其在季节性发生期间,发热(38.3) + 粒缺,低危组,高危组,环丙沙星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成人),不需万古霉素,需万古霉素,单药治疗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或碳青霉烯类,联合治疗 氨基糖甙类+ 抗绿脓青霉素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碳青霉烯类 氨基糖类,IDSA:粒缺肿瘤患者抗生素经验性用药指南,口服用药,静脉用药,以上处理3-5天后评估,FN初始经验治疗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抗假单孢菌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若抗生素应用3天后仍发热,无明显病因,+万古霉素,48小时,仍发热,且粒缺不能马上纠正,二性霉素B,发热(38.3) + 粒缺,亚太地区中性粒细胞减少伴不明原因发热 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规范(1),亚太地区中性粒细胞减少伴不明原因发热 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规范(2),亚太地区中性粒细胞减少伴不明原因发热 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规范(3), 患者临床特征 抗生素抗菌谱,毒副作用 当地流行性耐药病原学,如MRSA,绿脓或其他产ESBL菌等 经验性治疗: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注意:,何时主张联合治疗?, 导管穿刺部位感染 MRSA定植 严重的粘膜炎 局灶性感染体征 非发酵性G-菌感染 近期使用过内酰胺类抗生素 严重的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呼吸窘迫 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何时加用抗耐药G+药物? 证实为导管相关的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肺炎(除达托霉素)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MRSA定植 在MRSA感染率高的地区,可以考虑早期加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 尤其是病情不稳定患者 推荐与头孢吡肟、或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或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联合应用,若加用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建议阿米卡星,初始治疗的调整(一周内), 根据临床症状、微生物学或放射学资料,进行药物调整 根据分离出的病原学证据进行调整 注:单独持续的发热,不是变动抗生素方案的指征 低危患者退热的中位时间为2天 高危患者为5天 初始治疗开始,但无G+菌感染的证据2天后停用万古霉素或是其他G+菌药物,如感染明确:对可能耐药的病原体 进行药物调整, G-菌血液系统感染: -内酰胺酶或碳青霉烯氨基糖苷类或抗铜绿假单胞菌 氟喹诺酮类,确保早期覆盖多药耐药病原体 若反应/敏感性良好,停用第二种药物 肺炎: -内酰胺酶或碳青霉烯氨基糖苷类或抗铜绿假单胞菌 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G+菌感染: 血液、呼吸道或皮肤/软组织感染,则推荐早期加用 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覆盖MRSA,47天广谱抗生素后仍发热 ?, 胸部高分辨率CT:高危、持续FN患者 连续的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监测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持续或复发发热: 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既往真菌感染者: 初始经验性治疗时 加用抗真菌药物,低危患者: ANC预期恢复7天 不建议经验性抗真菌,感染预防,一般措施 严密消毒隔离 高效空气层流病房 工作人员应严格清洗消毒双手 皮肤、口腔、肛周护理定时漱口及坐浴,进食后 漱口及排便后坐浴 每日检查中心静脉导管、消毒伤口并更换敷料 食物新鲜、洁净,微波炉消毒后食用,感染预防,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可减少发热率及感染率 未减少感染相关死亡率及生存率 有可能诱使耐药菌的感染增加 仅用于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