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ppt_第1页
课件: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ppt_第2页
课件: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ppt_第3页
课件: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ppt_第4页
课件: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皇甫谧中医院针灸科 王利军 电话,Company Logo,概念,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以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甚至突然昏仆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若暴风之急速,故类比而名“中风”,又称“卒中”。西医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占20%,以脑出血最为多见。,,Company Logo,主要内容,焦氏头针疗法,醒脑开窍针法,体针配穴及其加减,其他疗法,1,2,3,4,,Company Logo,焦氏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针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它不仅对脑源性疾病有特效,而且对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亦有疗效。 山西运城头针研究所焦顺发根据大脑功能定位原理 ,拟定头针刺激区14个,作为头针治疗部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分区,,Company Logo,焦氏头针疗法,1.运动区 2.感觉区 3.舞蹈振颤控制区 4.血管舒缩区 5.晕听区 6.言语二区 7.言语三区 8.运用区 9.足运感区 10.视区 11.平衡区 12.胃区 13.胸腔区 14.生殖区,,Company Logo,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Company Logo,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Company Logo,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Company Logo,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Company Logo,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Company Logo,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Company Logo,【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Company Logo,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Company Logo,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Company Logo,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Company Logo,【适应病症】 头皮针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Company Logo,醒脑开窍针刺法,一、选穴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Company Logo,二、手法 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Company Logo,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Company Logo,三、并发症的治疗 (一)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二) 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三)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四)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五)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六) 癫痫:针大陵、鸠尾、 (七)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八)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九)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Company Logo,四、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石学敏教授和他领导的临床科研人员观察总结了中风病住院患者9005例,其中男性6029人,女性2976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87岁。病种包括脑出血3077例,脑梗塞5928例,合并假球麻痹者521例;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2年;首次发病6765例,两次以上发病者2240例。疗效评定标准依照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结果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不论对脑出血、脑梗塞、假球麻痹的治疗同样有效,且总效率均高达98.56%以上。将“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其他非手术疗法的比较后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法明显优于其他针刺法、中药疗法、西药疗法等各类疗法,且应用越早疗效越好。,,Company Logo,体针配穴及其加减,选穴定位 1)主穴: 头穴:百会穴透太阳穴,随症状加减语言区等其他区。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昆仑。 2)随证加减: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加太冲、太溪; 风痰瘀血,痹阻经络加丰隆、风池;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加内庭,丰隆; 气血血瘀加气海,足三里、天枢; 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Company Logo,随症加减: 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下关、 地仓; 头痛加双风池; 尿便障碍病人加四神聪透百会; 吞咽困难加廉泉、金津、玉液、海泉; 失语加风府透哑门; 感觉障碍加络却透承灵透悬厘。,,Company Logo,针刺方法 (1)头穴:百会穴透太阳穴 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四段,依次分别针四针,首先与皮肤呈30度角刺到皮下帽状腱膜下,然后与皮肤呈15度角平头皮下刺入1.0寸。 百会(定位):同前 取穴法:同前 太阳(定位):同前 取穴法:同前 操作:百会-太阳穴连线平均分四段,从百会向太阳穴依次分别针四针,首先针尖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尖向太阳穴,使针与头皮平行快速刺入1.0寸,,,Company Logo,(2) 感觉障碍取穴: 感觉区。 (3) 失语病人取穴:风府透哑门 风府(定位):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寸,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中。 取穴法: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哑门(定位):第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取穴法:先定风府穴,再于风府下0.5寸取本穴。 操作:于风府穴处,针尖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尖向哑门穴,使针尖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刺入1.0寸。,,Company Logo,(4) 面瘫病人取穴:地仓透颊车、下关 操作:于地仓穴处,针与皮肤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皮下时,针尖向颊车穴,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1.0寸。于颊车穴处,针与皮肤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皮下时,针尖向地仓穴,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1.0寸。于下关处,直刺1.0寸。,,Company Logo,(5) 吞咽困难病人取穴: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双风池、双医风等 操作:于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