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调研报告(上交).doc_第1页
学校德育工作调研报告(上交).doc_第2页
学校德育工作调研报告(上交).doc_第3页
学校德育工作调研报告(上交).doc_第4页
学校德育工作调研报告(上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德育工作调研报告小学德育教育情况及对策一、调研目的: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全校有三十多位教职员工,共有十五个教学班,五百多名学生,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近几年来,以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德育管理注重强调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我校一直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学生的行为指南。我们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解为十五方面的内容。并将十五方面的大内容细化,针对每一方面,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每一点都力图符合学生的实际,形成规范要求,内容涉及生活、学习、与人交往及社会规范。使学校的德育规范要求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通过几年的实践以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引发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学生在“我要做”的主体要求下,是否形成了主体意识的驱动?对自身行为是否形成正确的判断?是否促进了其道德行为的改进?面对学生的德育问题,我们如何帮助其转化?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自身行为现状进行了调研,目的是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德育现状,并透过现状,挖掘分析学生的德育需求,引发我们对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找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为学生德育行为的转化打好基础。二、调研对象:全校师生三、调研方法:观察、资料分析、访谈、座谈四、调研的结果分析:(一)学生情况:从教师面向学生的访谈中,反馈较为集中的学生问题,归其根源就是处理不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同伴、老师)的关系。所以形成了自私、以“我”为中心、两面性的外在表现。 在38份学生德育现状的访谈案例中,有31份涉及了学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占92.3 %的比率。如六年级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在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收到了学生给她的“见面礼”。“一位男生在课间经常作弄其他同学,因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甚至打起架来。 “你这是干什么?”我的气也直往上涌。“不知谁讲我的不是”他斜着眼说。“你不但行为不对,说话也不会好好说”。“我一直都这样。”他说。 紧接着的另一幕情景也让我始终不能忘记。值日生值日后,我去检查,从门外就听见里面大吵大闹。一推门,我就看见垃圾桶装满垃圾没倒,“还没倒垃圾?”“我们做值日不倒垃圾。”“那怎么行,赶快去倒”。这时我发现只有组长一人去做,其他组员都站在旁边。“你们为什么不去?”“那组不归我管。”“今天不是我倒垃圾。”两个文静的女孩答到。”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问题仅仅就表现在这几个同学身上吗?老师通过访谈获悉“作业本大家都不发,34个人就我自己发,等着用时都没人管。” “擦黑板这事也没人管”。“做操集队老师不在就不听班长指挥,有些打闹给咱班扣分。”于是,教师找到班级主要问题:这个班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缺乏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名四年级的班主任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学生身上反复出现的行为:一次,我在家访时,和学生的奶奶在交流对老师工作的意见时,我班的学生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大声地说:“我有意见!”。听到这话,我对这位学生说:“好!你说说吧。”我的话音刚落,这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了起来:“我不同意当英语科代表!”“这不是全班同学投票的结果吗?”我疑惑不解,开学时的事情孩子还记得这么清楚。“是投票了,可我没有选他,就不能让他当我们组的组长!”学生还在继续陈述着自己的理由。听到这里,我明白了,在这个学生心里,他认为所谓的投票就是他投谁了,结果就要是谁。在我的一番解释后,这个学生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另外一件发生在该学生身上的事也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天早晨,一位学生拿着本组同学的作业本对我说:“老师,我们组的同学有一道错题没有挑出来,我去告诉他。”“好!去帮帮他。”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做法。“管他呢!爱错不错!”一个声音传进我的耳朵,又是这个学生于是,教师与这个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了解到“上述事件中的孩子从小由外婆带大,而外婆也是只管孩子的吃喝,把这个孙子看得很紧,放学就接回家,在家里玩,从小不和别的小朋友接触,在家里也是外婆外公、爸爸妈妈都听他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说了算。在家里,家长曾经告诉他不要管别人的事,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就行了。家里的电话也不要告诉别人。”教师因此提炼出这个学生的主要问题“在这个学生的心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说了算,心中没有想过他人,更谈不上想着集体了。”再如二年级的一位班主任这样描述班内出现的现象“班里有两名极其顽劣的孩子,时不时给我出些难题:今天把同学打了,把科任老师气跑了;明天不写作业不答卷子,上课随意喊叫,同学的告状声不绝于耳。一次班委会上提到这两名同学,我本想调动发挥班干部的力量督促帮助他们,就发动大家想办法,可是一个学生的一句话让我震惊,他说:“我们可以排斥他们!”我知道事态的严重,难道这是所有孩子的想法吗?”于是,老师与班内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获悉这两个孩子在其他学生心中的印象“学习不好!”“总爱打人,不听老师话!”“没有一个老师喜欢他们!”“老给我们班抹黑,丢人!”于是,教师找到班级主要问题:“不能悦纳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又如,四位老师在发现科任课效果不佳时,与学生进行访谈,问询原因,就出现了诸如这样的说法“美术课上,老师教的我不喜欢,我就折我喜欢的。”“手工课折的东西太简单,我就和别的同学一起讨论别的。”“有的老师老说我,我不喜欢他们,就故意不好好上。”“有一次,我嘴一动,就被老师点名批评乱讲话,我觉得委屈。”因此,教师找出班内存在的问题“学生和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沟通。”部分中年级教师也反映班级内的很多学生具有“两面性”,普遍现象表现为:如:当着班主任一个样,背着班主任另一个样;语文数学好好上、科任课不认真;学生的说与做脱节、不统一等。我们感觉,低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普遍出现的问题,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萌发,往往容易在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在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上出现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但是分析其原因: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不足。作为教育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德育需求,总是想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把责任归因到家长和社会。其实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殿堂、是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步,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们现有的一整套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相互尊重”等等德育教育的措施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环境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手段有的时候无法打动学生内心,无法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又怎么可能唤起学生自觉纠正行为和心理偏差的意识呢?因此,改变孩子的这种状态,必须从我们教育者开始,要走进学生、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并反思、调整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我们的教育行为去打动学生,去引导学生,去转变学生,使之不断发展进步,在他们的心中形成留痕且留情的教育。(二)家庭情况方面: 由于我校生源比较广,学生多是当地农村和外来打工人员.学生的来源和组成状况异常与多变。至于这种特殊情况下,所以家长的文化学历普遍不高,大多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班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为2人,父母亲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87. %;有高中文化学历的为8.1%。(三)家庭教育观念方面: 在家庭教育观念上,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所有父母都已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缺乏与孩子和老师的沟通;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比较关心,而不太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家长们大多注意从多种途径了解家庭教育知识,但是目前家长学校对家长们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已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并且热切地希望改变自己现在的教育观念,更希望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四)教师方面:面向部分班主任,进行了访谈,访谈的话题是“您觉得班内学生的德育现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归总访谈的结果,我们得出:新的形势出现新的学生状况,年轻老师茫然无措,老教师受传统模式、已有经验的影响,更觉举步唯艰,教师认为自己在苦口婆心上已经尽力了,可孩子似乎并不领情,“该怎么办”成为核心问题。因而在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上,不能向自身工作不足归因,而是出现了认为家庭教育该担负重要责任的归因指向。另外,由于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沉浸于过去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一贯经验,在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上处理简单,仅限于一般化的表扬或批评,不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将其转化为德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改进。往往是就事论事,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没有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我该怎么办”是学校教师向德育管理部门寻求的帮助。访谈一:江老师(三年级班主任,教龄10年):问:任班主任多年的时间来,你觉得你所在班的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答:不会与他人分享,集体意识淡漠。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答:班里的38个学生有9个在学校吃午餐,每天中午分饭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抢”饭的现象,不管其他同学。另外出现令人无奈的问题多的就是在每天放学做值日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是做完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就站在原地不动,做观众了,再不然就来问老师可不可以走呢。针对这问题我特意在班会上讲过,值日是集体合作完成的一项工作,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使集体变得干净又整洁。但是最后的收效甚微。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呢?答:我想孩子之所以心里想不到同伴,就是因为大多数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什么都没有人和他们争,只要他们想吃就一定会有,家长就会无条件的把自己的那一份也给孩子们,“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对于孩子们只分工不合作的做法,我想问题就比较复杂了,首先我想孩子不可能生来就懂得合作的,还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平日中体会合作的喜悦,学生才会慢慢的乐于合作。因此平日应该多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与活动的开展。其次,就是家长的价值观有时候直接影响到了孩子,有些家长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和老师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大相径庭的,那么学生又怎么愿意去帮助别人,愿意去合作呢!问:我们可以做什么?答:我得好好想想。访谈二:梁老师(五年级班主任,教龄二十五年)问:您感觉您班学生最让您头痛的问题是什么?答: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比方做值日吧,如果老师不看着,就不做。问:您觉得为什么是这样?答:和家庭、社会有很大关系,关键在于家长。问:我们能做什么?答:该怎么做要好好想想办法。现在的孩子和原来不一样了,表扬、批评都用了,不太管用。问:您现在的做法是?答:看紧了是我现在的做法。问:您觉得效果怎样?答:老师很累,可学生并不领情。(三)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德育发展需求,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只限于出现问题就简单解决的层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没有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学校德育资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转化;没有很好的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和过程,缺乏对教师德育工作的指导和培训。因而导致学校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能通过很好的挖掘使其转化为学生道德行为改进的动力。五、抓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1、要改变学生目前德育现状,使得学生德育发展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捕捉教育点,对现有的优势德育资源进行挖掘,利用显现在学生身上的小事,老师要加以筛选和引导,用诚挚、平等和民主的姿态参与、帮助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分析,实现自我反思,形成个人道德发展的观点,成为其德育发展的追求,并转化为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即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把握较为合理的道德尺度,悦纳自己,尊重他人。2、以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德育资源为核心内容,在实效性上努力探讨,确定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