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婚姻家庭继承制度.doc_第1页
唐朝婚姻家庭继承制度.doc_第2页
唐朝婚姻家庭继承制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朝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一、婚姻制度唐朝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但当时并不禁止纳妾,实际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且禁止随意变换妻妾之位。“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 其目的在于明嫡庶之别,维护嫡长子继承制。1、婚姻的成立。唐律强调:(1)确认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但对卑幼在外自行定婚者区别对待,已成婚且合法者,予以承认;尚未成婚,须服从尊长安排;“违者,杖一百”。(2)以婚书和聘财为婚姻成立的要件。“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女家已接受男家聘财,亦不得悔婚,否则同样处杖六十;“男家自悔者,不坐”。(3)实行“同姓不婚”原则。“诸同姓为婚者”,双方各徒二年;非同姓而有五服以内血缘关系的男女也不得通婚,违者“以奸论”。此外,严禁娶逃亡女子为婚,监临官不得娶监临之女为妾,良贱之间不得为婚,违者均处以刑罚。2、婚龄的规定。唐初规定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唐人崔颢王家少妇所谓“十五嫁王昌”可证。玄宗时改为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实行早婚。婚姻观念有些保守,不到成婚年龄,不得流露嫁娶心事。有个小姑娘叫李冶,五、六岁时做了一首诗,题目是咏蔷薇,中有两句:“经时未嫁却,心绪乱纵横”。父母认为不祥,让她做发女道士。男子换妻如换衣服,亦为物议不容,如唐才子传崔颢:“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由此招致“轻薄”“无行”之名。旧唐书李益传:“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谈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3、婚姻的和谐。夫妻感情相得,白头待老,唐人俗语谓之“和谐”。蒋防霍小玉传里面有梦脱鞋的情节,醒来解梦:“鞋者谐也,夫妇再合;脱者解也,既合而解,亦当永诀”。白居易感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及今两携手,对若床下鞋”。陆龟蒙风人诗:“旦日思双履,明时愿早谐”。“鞋”“谐”联类,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包之,夫妇交替之,名曰和谐”。中华古今注卷中:“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麻鞋一两,取和谐之意”。由此可见,在唐朝,和谐作为俗语并不与国家稳定发生关系,它是婚姻用语。3、婚姻的解除。唐律仍以“七出”、“三不去”为基本要件。与汉律相比,唐朝“七出”的排列顺序有所改变,依次为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唐朝以“无子”为首,特别强调婚姻的传宗接代意义。以“淫佚”居二,则强调礼制的教化作用。唐朝后宫之滥,绝无仅有。强调淫佚一条,也算薄责于己,厚求于人了。唐律新增“义绝”一条作为强制解除婚姻的条件,并允许夫妻“和离”。所谓“义绝”,是指丈夫殴打妻子的祖父母、父母,杀害妻子的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或者夫妻双方的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残杀;或者妻子殴打、咒骂丈夫的祖父母、父母,杀伤丈夫的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或者妻子与丈夫的缌麻以上亲属通奸;或者欲加害丈夫等。以上行为只要具备一种,就必须强制离异,“违者,徒一年”。这是政府出面,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解散夫妻。“和离”,即“夫妻不相安谐”,感情不合,准许自愿离异。丈夫休妻时,须亲手写“休书”,并由双方父母、伯、姨、舅等尊亲属及邻舍作为见证人签字。附,唐人放妻书:“酥乳之合,尚恐异流;猫鼠同案,岂能长久?今对六亲,各自作意,更不许言夫说妇。今归一别,更选重官双职之夫,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三年衣粮,便献药仪”。唐人杨志坚有放妻诗一首:“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二、家庭制度唐律根据儒家“父为子纲”的原则,维护以父系家长为核心的尊长权力。“凡是同居之内,必有尊长”,一律由男性家长充任。子孙必须服从和善事祖父母、父母,法律严惩“不孝”的犯罪行为。照唐律疏义的解释,孝包括“无违”和“善事父母”。“不孝”为“十恶”之一,法律严惩不怠。父母在供养有缺,父母丧匿不举哀等固为法律不容,父母去世久,忘却心头痛,不知避讳亦为时论所责,如白居易母因看花堕井而死,其有赏花、新井诗即遭政敌抨击。根据礼制确保父系家长的财产权。曲礼:“父母在,不有私财”;坊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唐律引礼入法,将其法律条文化。户婚律:“卑幼私辄用财,十匹笞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刘珣:旧唐书孝友传)。“刘君良四世同居,族兄弟,犹同产也。门内斗粟、尺帛无所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孝友传)。夫妻之间、父母属下的子女之间,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家长拥有对财产的绝对占有权和处置权,“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专”。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拥有主婚权,公婆有强迫儿子休弃公婆不喜欢的儿媳妇的权力。父母对子女有教令权,子女不得违反教令,否则属不孝重罪。子孙预谋杀害或殴打祖父母、父母,以恶逆罪处死;而祖父母、父母擅杀子孙,仅处徒刑。子孙不得控告祖父母、父母,否则亦属不孝。丈夫殴打妻子,不予处罚,或处罚极轻;而妻子殴打丈夫,或控告丈夫,属不睦重罪。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亦按五服制罪原则分别处罚,实行尊卑、长幼、男女同罪异罚。三、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