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哮病教学课件.ppt_第1页
课件:哮病教学课件.ppt_第2页
课件:哮病教学课件.ppt_第3页
课件:哮病教学课件.ppt_第4页
课件:哮病教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哮 病,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哮 病,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文献摘要,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 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症状: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咳 而上气,喉中痰鸣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治疗:丹溪心法:“未发以扶正气,即发以攻邪气为急” 鉴别: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范围,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 ),引起的哮喘,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外邪侵袭 病因: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病机: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失常,一、病因,过食生冷,肺气壅阻,邪蕴于肺,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外感风寒,嗜食酸咸肥甘,进食海膻发物,寒饮内停,痰浊内生,脾失健运,积痰生热,体虚病后,素质不强,易受邪袭,肺虚,壅塞气道,二、病机,病理因素:痰 基本病理变化:“伏痰”遇感引触,痰气搏结气道, 肺失宣降 病位: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发病机理: 病势:,痰,外感 饮食 情志 劳倦,痰阻气道 搏击有声,发作期,迁延日久,虚哮,缓解期,发病机理:,病势:,若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 若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如“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引起发作者, 则发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热哮 如痰浊伏肺,肺气壅实,风邪触发者,则发为风痰哮 如反复发作,正气耗伤或素体肺肾不足者,可发为虚 哮,发作期,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 民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 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则影响肺气的升降。 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 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病势:,由于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在平时亦觉短气,疲乏,并有轻度喘哮,难以全部消失。,缓解期,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哮症 支饮,一、诊断依据,主症:发作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兼症: 发时可伴见面色苍白,唇甲青紫。 病史:多与先天禀赋有关,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诱发因素: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 累等因素诱发。 病例特点:反复发作,发时突然,约数分钟、数小 时后缓解。平时可如常人,或稍感疲劳、 。,【病证鉴别】,1.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病证鉴别】,2.哮病与支饮的鉴别,哮病,喘病,相同点,不同点,痰鸣、气喘,痰鸣、气喘,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多由慢性咳嗽 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 以咳嗽和气喘为主。,实验室检查: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 胞,痰检有大量嗜酸粒细胞。 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 , 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二氧化碳潴留, PaCo2上升,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 态。 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 浸润阴影。,三、相关检查,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 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 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三、证治分类,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喘脱危证,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哮病,1.冷哮证-发作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2.热哮证-发作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 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3.寒包热热哮证-发作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4.风痰哮证-发作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苔厚浊,脉滑实,5.虚哮证-发作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喘脱危证-发作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1.肺脾气虚证-缓解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肺肾两虚证-缓解期,证 候: (主) (兼) (舌脉) 证机概要: 治 法: 代 表 方:,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预防调护,预防:1.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各种诱因。 2.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调护:1. 清淡饮食。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4.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结语,临床特征: 病理因素 : 病 机: 辩证论治: 预后:,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寒痰者温化宣肺,热痰者清肺,寒热错杂者温清并施,表证明显者兼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当祛风涤痰。 反复发作,则由实转虚,且虚实之间常常互为因果,邪实与正虚错杂为患,而见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之虚哮,治当补正祛邪兼施。 若发生喘脱危证,又当以扶正固脱为主。 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当区别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分别予以补肺健脾或补肺益肾。,辩证论治,预后:,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1. 部分青少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正气渐充,肾气日盛,再辅以药物治疗,可以终止发作。 2. 中老年及体弱患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则不易根除。 3. 如在平时亦有轻度哮鸣气喘,若大发作时易持续不已,可出现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昧等喘脱危候。 哮病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谢谢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