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医 美 容 学,医疗系 付 娟,2,绪 论 概说,美容-美化容颜,生活美容(化妆美容/修饰美容) 医学美容,西医美容 中医美容,3,一、什么是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学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损容性疾病的防治和损容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驻颜、维护和创塑人体神形之美为主要目的一门学科。,4,损容性疾病-是指对人体美有较大影响的 疾病,如粉刺、酒齄鼻、上胞下垂、鹅 掌风、肥胖症等。 损容性生理缺陷-是指生理功能正常,但个体感到影响自己外表美的一些身体表征,如单眼皮、塌鼻梁、皮肤粗糙、声音嘶哑、体气等(是人的视、听、嗅、 触觉所接受的人体的信息)。,5,二、中医美容学的地位,中医美容学是我国美容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号部令规定:,一级诊疗科目,二级诊疗科目,6,三、中医美容学的研究范围,中医美容学的学科对象 人体健美。 “健”包括:躯体的健康 心理的健康 “美”包括:形体美 精神美,中医美容学的研究 范围较广。,7,1.中医美容发展史的研究; 2.各种损容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各种美容缺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4.中医延缓衰老驻颜的研究; 5.中医美容方法的研究,包括中药、食膳、针灸、按摩、气功、音乐、心理等美容方法的作用机制、适应范围和具体操作; 6.中医保健妆饰品的研究; 7.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医美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8.中医美容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8,四、中医美容学的特点,(一)理论基础深厚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包括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基础。 由于中医美容学是中医学的分支,所以它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与中医学一样具有较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9,(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整体调节) 中医美容学把一切损容性疾病及美容缺陷的产生与脏腑功能的紊乱、气血阴阳的失调、六淫致病因素的侵袭、五志七情过极(激)的影响等联系起来,并进行整体调节,使损容性疾病和美容缺陷得到治疗和纠正,从而达到美容的目的。诚如圣济总录所言:“驻颜色,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 徒区区于膏面染鬓之术,去道远矣。”,10,2.辨证论治(因证施宜) 中医美容学对损容性疾病的治疗强调辨证论治。 如“黧黑斑”的辨证类型有: 风邪侵袭祛风消斑 痰湿内蕴除湿消斑 瘀血阻络化瘀消斑,11,(三)方法多样,安全有效 中医美容学形成了药物、针灸、食疗、推拿、气功、情志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中医美容的各种方法被无数医家反复应用、验证、筛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渐臻完善。大量中医美容文献中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为现代美容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尤其是药物美容的内容,为研制开发天然化妆品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2,(四)神形俱美,文质并重 中医对“神”极其重视,认为“无神则形不可活”。在神韵美和形体美的人体美学范畴中,中医美容学特别强调神韵美,注重人的气质美、精神美。同时既重视文(妆饰),又重视质(本质),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医美容学人体审美的重要特点之一。,13,第一章 中医美容学发展简史 学习本章的目的旨在使同学们了解有关中医美容的历代医籍,便于对传统美容的发掘和研究。 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美容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学会了使用中药进行妆饰美容。在历代各类医书中,标明驻颜悦色的药物多达上百种,而美容方剂数量更为可观,多达2000多首。 按照中医美容的历史发展轨迹划分为五个阶段介绍:,14,(一)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 为中医美容起源时期。在奴隶社会的周朝,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医学分科。 周礼天官冢宰将医学分为食医、疡医、疾医、兽医四科,除兽医外疡医(外科)、疾医(内科)是以防病治病为主,而居四科之首的“食医”(营养医)则主要是研究如何保健、养生、防老、驻颜的医学专科。 山海经始见于史记,载药146种,其中已记载有一些美容药物,如治痤疮、腋臭的药, “美人色”、“媚于人”的药等。,15,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对面部黑斑、白斑、痤疮、疣、接触性皮炎、瘢痕疙瘩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的论述,还对如何保持人皮肤之白嫩光泽、毛发的乌黑等,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具体的方法。如: 阴阳十一脉灸经认为:,治疗调此三经,发病,16,(二)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 -为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也为美容中医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部巨著中,涉及到美容内容散见于多处,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能看到中医美容整体观的雏形。,17,现存最早的本草专书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具美容保健和美容治疗作用的药物有160余种,为后世的中药美容和食膳美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 “蜂子,味甘平,久服令人好颜色”、“白僵蚕,味咸平,令人面色好”等,其药效的指向就是美容; 白芷“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这更是名符其实的化妆品用药。,18,黄帝明堂经为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著,书中所载腧穴主治病证,有17个与美容有关,如“羸瘦”、“面黑”、“疣”、等,为后世的针灸美容、穴位按摩美容提供了理论依据。,19,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定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成为美容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部分。此外,该书对某些疾病病因病机的阐述,也为后世治疗损容性疾病提供了思路 该书所论面色黑的病因病机,涉及到肾虚、脾虚、湿热、瘀血阻络四个方面,几乎囊括了目前为止中医对黧黑斑病因病机的主要认识。,20,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华陀,创造了养生导引功“五禽戏”,为之,以致“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他把这套功法传给弟子吴普,“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总之,秦汉三国时期,生活美容进一步发展,中医美容亦继续发展,并因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开始由“术”向“学”转变。,21,(三)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 为传统美容中医学的形成时期。亦是中医美容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经济上的繁荣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美的追求更强烈。 对美容的研究。具代表性的医学家是:葛洪、孙思邈、孟诜、陶弘景、巢元方、王涛等。,22,葛洪为西晋人,对中医美容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无论在美学思想还是中医美容技术的实施上,都有所建树。他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是其代表著作。 葛洪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如对美的认识,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和审美主体的认识有关;他论述了审美主体因爱憎、偏好、认识、生活习俗等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等。 肘后备急方是葛洪的医学著述,书中第56篇实为美容专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美容专篇。篇中集中了治粉刺、酒齄鼻、黧黑斑、体气的方药,并载有化妆品配方。,23,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将神农本草经的365种药增加到730种,在美容药品数量和功效方面,也较神农本草经有增加,如藁本一药,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的“长肌肤,悦颜色”的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沫药面脂”的内容。,24,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系统地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是我国病因病理学的首创。其中涉及到损容性病证的有85条,如 “白发候”、“齿黄黑候”等等。该书不仅论述损容性病证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还在很多病候之后附有养生导引之法。,25,唐代医家孙思邈为美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孙氏之前,美容方法多秘而不传,为满足民众的需要使美容方能“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千金翼方),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专辟“面药”和“妇人面药”2篇,集中刊载了他广泛收集而来的美容秘方,共计130首,在其他篇章中还夹杂有各种美容内服外用方200余首。这些美容方内容非常丰富,如治“唇焦枯无润的“润脾膏”,治“面黑不净”的“澡豆洗手面方”,“令面光悦,却老去皱”的“面膏方”,令人面白净的“悦泽方” 等很多美化面容、皮肤、毛发和治疗面部疾患的方剂,而且这些方剂制作精良,剂型多样,用法各异。 此外,孙氏还介绍有针灸美容、食膳美容、气功美容、养生美容以及其他一些美容方法。他提倡养生长寿,并自己精研、实践养生之道,他因养生得法而享年101岁。,26,孙思邈的弟子孟诜,著有食疗本草一书,是我国早期食疗发展史上内容最全面的 一部著作, 该书记载了 不少美容治疗和保健食物,如“苦芙,微寒,生食治漆疮,” “柿,寒面上黑点,久服甚 良,” “荔枝,微温,健气及颜色,” “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等等。食疗 本草无疑丰富了中医食膳美容的内容。,27,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是中医药文献中的一部光辉巨著。该书开辟了美容专篇,书中第32卷载有“面部面脂药、头膏、发鬓、衣香、澡豆等二十四门”,共221首方。全书的美容方合计有430余首。,28,此期美容外科术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晋代已能做兔唇修补术。另据史料记载,唐代已能安置假眼,木睛“置目中无所碍,视之如真睛”,可见当时假眼植入术水平已相当高。在唐代还出现了齿科美容,唐新修本草有用银膏补牙齿缺落的记载。,29,此期美容中医学的发展日趋完善,已具备如下特点: 1.美容已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社会性的需求; 2.理论上,继前期经典著作之后,又有诸多新的典籍为指导; 3.出现一批重要的中医美容代表医书; 4.美容方剂数量剧增,美容不再是以治疗为主,保健性化妆品在中医美容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一些在中医药史上颇有影响的重要医方书已设美容专篇; 5.中医美容的五大手段已具备。至此,美容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30,(四) 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年) 这一阶段是传统美容中医学的拓展时期。在其间的900多年中,中医美容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衰亡而时起时伏。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宋儒反对女子衣饰华丽,加之哲学界“天人合一”命题的提出和广泛探讨,使美学领域中的“合于自然”、“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思想大得人心,普遍流行,故从宋代起直至明代,唐中晚期的盛装被涅没,代之而起的是以柳眉、杏眼、樱桃口为基本面饰的化妆,略施薄粉,淡涂胭脂,无论是官廷后妃还是民间女子,都以淡雅、含蓄的面部化妆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这种淡妆一直延续到清朝。,31,从宋代起,化妆品的生产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南宋时杭州成为化妆品生产的重要基地,所生产的脂粉被称为“杭粉”,久负盛名,到明末清初时甚至远销日本。,32,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都是官方组织编著的医书。太平圣惠方载有大量美容方,其中第40卷以美容方为主,集中了“治面上生疮诸方” “治粉刺诸方”,“治黑痣诸方”,“治疣目诸方”,以上总共列方187首。第41卷为须发专方,共列美须发方120首。此外,在其他卷中还有治疗损容性疾病方440余首和各种补益驻颜方240余首。该书不仅载方丰富,还在每门篇首写有病因病机概述,较之唐代以前方书的有方无论,是一大进步。圣济总录亦载有大量美容方,该书对一些损容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比太平圣惠方更细致深入,并且处处强调美容内调内治的重要件。,33,金元时期各流派的学术争鸣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刘完素的六气化火说, 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 李杲的脾胃论学说, 张从正的祛邪三法, 朱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对中医美容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丰富了中医美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们创制的防风通圣散、黄连解毒汤、补中益气汤等方,至今仍被用于治疗某些损容性疾病。,34,元代许国帧撰写的御药院方,是一本古代宫廷方书,书中集录了宋、金、元三代的宫廷秘方千余首,多数方剂它书不载。其中有180余首美容方,且多为美容保健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乌云膏”、“玉容膏”等。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有一个三联方,即按顺序先后用三种方药涂于面部,此三联法和现代面部美容护理的程序基本一致。,35,明清的医学家和著作,首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曾对中外医药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书中载药1892种,在“眼目”、“面”、“鼻”、“唇”、“须发”、“胡臭”、“诸疮”等篇中,集中介绍了数百味美容药物。每一味药后简介该药疾患的功效及主要使用方法,如“括楼实,去手面皱,悦润人面。同杏仁、猪胰研涂,令人面白。” 该书美容药方内容极其丰富,为中医美容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36,方剂书当推明代普济方,其卷4486的“身 形”篇和卷227271的“诸疾”篇,辑录了大量美容方。有一首名为“美容膏”,这是“美容” 一词首次作为专有名词在医书中出现。,37,明代外科专书比既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丰富多采,而且有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从痈疽疮疡向皮肤病方面发展,代表性的医书有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该书对很多损容性皮肤病有论述,每个病证都首论病理,次叙症状,再论治法、药物组成及制作方法,对中医皮肤美容的发展有很大贡献。,38,胡文焕校刊的寿养丛书辑有香奁润色一卷,可称美容专辑,是专为妇人美饰而著的一本方书,书中辑录有大量美容方驻额、白面、玉容、润唇、白牙、美发、香身等各种化妆品配方数量极多,反映出明代对美容的需求及医学家对美容的关注。,39,清朝的医宗金鉴,200多年来一直是医者必备的重要参考文献,其第6176卷为“外科心法要诀”,记载了不少损容性病证,如雀斑、肺风粉刺、酒齄鼻、鹅掌风等,书中所辑玉容散、水晶膏、颠倒散、枇杷清肺饮等,沿用至今,具较好的临床疗效。,40,明清时期还有针灸大成、针灸聚英、景岳全书、鲁府禁方、饮食须知、明目至宝、外科大成、疡医大全、千金方衍义、兰台轨范、本草纲目拾遗等,均对美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41,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遗留至今的清代宫廷医案中,记载了很多慈禧和光绪的美容保健医案。,42,(五) 近现代(公元1911年至今) 本世纪初(1911年起)至80年代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美容中医学被冷落,几近销声匿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中医美容的内容大多归于外科、皮科等,而保健美容的内容几乎无人问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诞生并迅速发展,中医美容才得以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发出耀眼的光芒。现代美容中医学开始崛起。,43,80年代,中医美容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相继开展。各种有关中医美学相关容中医学的著作出版,如中医美学、中医健美、实用传统美容法、中医美容大全、针灸美容、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杂志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44,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 1997年成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 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医美容人才,中医美容中等和高等教育近几年也己开展。全国有近二十所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无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美容中医学都是重点学科之一 。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我国,中医美容已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门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在中医美学和美容学的理论及临床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上,中医美容也日益受到重视。,45,第二章 中医美容技术 中医美容同一般医学美容一样,与非医疗美容有着严格的区分。但中医美容的方法除了中药、针灸等纯医学手段外,还有按摩、拔罐、刮痧、食膳、气功、保健妆饰品等无组织损伤性的天然性保健手段,它们自古以来即与生活相融,成为人们美容保健 的日常方法,这些手段甚至对一些损容性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46,第一节 中药美容,一、美容中药的功效 中药学根据药物的功效对中药予以分类,其中十二类与美容关系较密切. (一)解表药 (七)温里药 (二)清热药 (八)理气药 (三)泻下药 (九)活血化瘀药 (四)祛风湿药 (十)化痰药 (五)芳香化湿药 (十一)补虚药 (六)利水渗湿药 (十二)外用药,47,(一)解表药,含义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美容治疗作用 1.治疗外感风寒、风热、风湿之邪引起的黧黑斑、粉刺、面游风、上睑下垂、唇风、鹅掌风等; 2.止痒:用于风邪导致的皮肤瘙痒; 3.颜面部的皮肤疾患. 常用药荆芥、防风、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升麻、蝉衣、白蒺藜,48,1.荆芥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 2清头目、利咽喉、止痒 3透疹 4炒炭止血 以本品祛风解表及“通利血脉”(药性论)之力,还可促使疮肿消散,故宜于疮肿初起而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适量。,49,2.白芷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 2止痛 本品长于止痛,芳香上达,善入足阳明胃经,以头额眉棱骨疼痛及牙龈肿痛多用。 3通鼻窍 4燥湿 5. 本品尚有消肿、排脓之效。用于疮痈初起时可助清热解毒药以消疮肿;痈疡脓成后,可助补气养血药以托毒排脓。 6.其祛风止痒之功,还可用于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温燥,阴虚火旺及血热内盛者忌用。,50,(二)清热药,含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火热病邪是皮肤病常见原因). 作用 1.治疗火热毒邪导致的局部红肿热痛的疮疡(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败酱草) 2.治疗伴有里热证之损容性疾病:如日晒疮、酒齄鼻、热疮、粉刺、粉花疮等(石膏、知母、栀子、芦根、芦荟) 3.治疗伴血热证之油风、白发(丹皮、生地、玄参、赤芍、紫草) 4.治疗阴虚内热之黧黑斑、雀斑、皱纹、面色晦暗、消瘦(枸杞子、百合、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 注意: 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应加健 脾胃药。 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51,1.芦荟,性味:苦寒 美容功效:清肝热,通便,收湿敛疮。润肤,泽发。 适应病证:习惯性便秘或热结便秘、肝火头痛、目赤、粉刺、癣疮、皮肤皱裂。,52,53,药理作用:,1、有抗炎作用 有利于皮肤组织的重生,对创伤有促进愈合作用。对皮肤某些致病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2、有抗胃损伤保肝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 3、有泻下作用。 4抗晒作用:能强烈吸收290320nm(纳米)范围内的紫外线。 5滋润、保湿、调理皮肤功能,与皮肤的生理适应性好。,54,应用配伍:,治疗痤疮用鲜芦荟叶汁涂于面部,严重者可同时内服芦荟叶汁,每次10ml早晚各1次。 护发养发洗发时把芦荟汁直接涂在头发和头皮上,同时按摩头皮,有去屑止痒,预防脱发、白发之效。且能使头发光泽、柔软、易于梳理。 护肤养肤芦荟鲜汁、黄瓜汁各30ml 、生鸡蛋1个、面粉10g左右、红糖5g调匀,敷面4050分钟,每周1次,可使皮肤白嫩、红润,对色素斑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防晒防止皮肤被灼伤、晒黑。 头晕、头痛、烦燥易怒配石决明、菊花、桑叶 肝胆实热引起的头痛、耳鸣、便秘配当归、大黄。,55,用法用量:内服25克,只入丸药; 外用:研敷患处,调涂。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及孕 妇忌用,禁空腹时服用。少数人外用 鲜汁易致敏。,56,2、白花蛇舌草,性味:微苦、甘寒 美容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痈,利尿消肿。 适应病症:痈肿疮毒、粉刺、毒蛇咬伤、内痈,咽喉肿痛,肺热喘咳,热淋小便不利。,57,58,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胃癌、食道癌、直肠 癌。 2、抗菌、消炎作用能刺激网状内皮 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的活力,59,应用配伍:,痈疮肿毒,皮肤溃烂,毒蛇咬伤配半枝莲、紫花地丁。 治痤疮可单味3050g ,水煎服,每日1剂, 分2次服。 配麦门冬、生地、玄参 *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配桔梗、 牛蒡子、射干清肺利咽,60,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560g, 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61,(三)泻下药,含义:能引起腹泻和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分类: 1.攻下药:作用较强,苦寒、通便、泻火.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者(大黄、番泻叶) 2.润下药:作用缓和,用于津枯、阴虚、血虚便秘(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作用峻猛。 大便秘结可诱发和加重一些损容性皮肤疾患如粉刺,故泻下药对这些疾病有较好治疗效果,62,大黄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脾、胃、心、肝经。 【功效应用】 1泻下积滞: 2清热泻火: 3凉血止血: 4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疮痈。常与银花、连翘等同用。 烧烫伤。多研细末,麻油调敷患处。 5活血祛瘀: 6清泄湿热: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生大黄长于泻下,酒炙大黄活血祛瘀, 大黄炭偏于止血。 【使用注意】虚寒证及孕妇忌用,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63,润下药,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的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这些油脂不容易被肠道所吸收,内服后能够润滑肠道,并使大便软化,易于排除。,64,火麻仁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甘,平。归大肠、脾经。 【功效应用】润肠通便。 用于肠燥便秘证。 【用法用量】煎服,1530g,临煎时打碎。入丸剂,其润肠之力较佳,每次36g。,65,峻下逐水药,甘 遂:外用消疮肿消肿散结:治疗疮痈肿毒。 京大戟:外用消疮肿 芫 花:外用杀虫疗疮,用于顽癣、疮肿。,66,(四)祛风湿药,含义: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此类药物大部分具有辛温之性,能祛除留着于肌表,经络的风湿之邪,因而也常被选用于治疗损容性疾病. 常用药:独活、秦艽、防己、桑寄生,67,附:祛湿药,含义:具有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或化湿运脾作 用药物称之祛湿药. 常用药: 薏苡仁、赤小豆、地肤子、白藓皮、乌梢蛇,68,1、薏苡仁 性味:甘、淡凉 美容功效: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防晒增白。 适应病证:疣、疖、痈、粉刺、黄褐斑、荨麻疹、手癣、湿疹、皮炎、高脂血症、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白带。,69,药理作用:,1、有免疫增强的作用 2、有抗炎作用 3、有抗病毒作用 4、外用:可加速皮层的血液循环 有抑制黑色素形成作用 柔滑和调理皮肤,70,应用配伍:,治扁平疣取生薏苡仁500克研细末白糖 600克共拌匀,每天服23次,每次1匙, 连服714天。 治传染性软疣、寻常疣、扁平疣十大青叶 板兰根、升麻7.5g 治痤疮配生石膏50g、麻黄、杏仁、防风 甘草、川芎、生地、赤芍 祛斑祛斑饮配苍术、黄柏 治慢性荨麻疹配白术、茯苓、扁豆 头发营养、防脱发使头发光滑、柔软 其煎剂或乙醇提取物做或外用制剂,71,用法:煎汤内服1030克,用量需大,宜 久服 健脾炒用 利湿生用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72,2、赤小豆,性味:甘、酸、平。 美容功效:利水消肿,轻身减肥,清热解毒,排脓消痈,润肤泽面。 适应病证:痈肿疮毒、风瘙瘾疹、痤疮、荨麻疹、湿疹、皮炎、水肿胀满、单纯性肥胖症。,73,应用配伍:,用于水肿利水消肿、健脾作用 治痈肿疮毒消肿、排脓加蒲公英、 赤芍、败酱草 治风瘙瘾疹加荆芥同研末调涂(用鸡子清) 治痤疮加细辛、甘草、红花、银花 泽泻、车前子、茯苓、茯神 减肥(用于单纯性肥胖)赤小豆120克、 粳米适量,煮粥,74,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930克 外用:酌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阴虚津伤者慎服,过量可渗利 伤津。,75,3、地肤子 性味:辛、苦、寒 美容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适应病证:风疹、疥癣、疮毒、湿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疣、手足癣、小便不利、淋漓涩痛、阴痒带下。,76,药理作用:,1、有抗组胺作用,可明显抑制肥大细胞 脱颗粒。 2、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有抗风湿作用。 4、有强心作用。,77,应用配伍:,用于湿疹、风疹瘙痒清利湿热,祛皮肤积 热加白藓皮、蛇床子、荆芥煎水外洗 治亚急性湿疹、急性荨麻疹加白藓皮、 黄柏、苦参 治湿热下注、阴部瘙痒加苦参、白矾、 龙胆草煎水外洗 治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加苍耳子、土槿皮、蛇床子、苦参、百部各15g,枯矾6g共研粗末,布袋装好,加水300ml煮沸30分钟,浸泡患处Bid。,78,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015克, 外用:煎水洗。 注意事项:恶海螵蛸,79,4、白藓皮,性味:苦寒 美容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适应病证:湿热疮疹、多脓或黄水淋漓、肌肤湿烂、皮肤瘙痒、扁平疣、黄褐斑、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面黑不净。,80,应用配伍:,治风寒型荨麻疹加丹参、丹皮、陈皮、 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僵蚕 治肺风热毒引起的皮肤瘙痒加防风、人参 知母、沙参、黄芩 治湿热引起的皮肤发痒、肿胀、发黄加茵 陈蒿 治黄褐斑加生地、熟地、当归、柴胡、 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芷、白附子 甘草,81,用法:内服煎汤610克;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捣敷。 注意事项:虚寒证忌服,82,乌梢蛇药性论,【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肝经。 【功效应用】 1.祛风湿,舒筋活络 用于风湿寒痹。亦可用于中风不遂,口眼歪斜,并多与养血药和活血药同用。 2.祛风止痒 用于皮肤瘙痒。为治瘾疹,疥癣等多种皮肤病所致皮肤瘙痒之常用药。常与蛇床子、苍术、防风等祛风、燥湿、止痒药同用。 3.止痉 【用法用量】煎服,615g,入丸散,每次23g。 【使用注意】高热及阴血不足而生风者慎用。,83,芳香化湿药,含义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大多辛温香燥,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故可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大便溏泻、食少体倦,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任何一种损容性疾病,只要兼有以上症状,即可在方中配伍此类药. 常用药: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白豆蔻、 砂仁 此外,其芳香气味常用于调和化妆品的气味,84,(六)利水渗湿 常用药物: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冬瓜皮、赤小豆。 美容临床常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肥胖症,湿邪侵袭肌表的湿疮等.,85,(七)温里药,常用药物肉桂、干姜、细辛、花椒、丁香、小茴香、吴茱萸 美容临床常用于治疗因寒所至的黧黑斑、肥胖症、胞虚如球等损容性疾病.,86,花 椒 神农本草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 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用法用量】 煎服,3-6g。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87,(八)理气药,常用药陈皮、枳实、木香、香附 青皮、川楝子、沉香、薤白 乌药、佛手、檀香、柿蒂、荔枝核、青木香 临床因气滞不行而导致的损容性疾病较多见,如肝气郁滞导致的黧黑斑、黑眼圈等,故理气药使用的频率较高,88,(九)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均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主治各种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证。皮肤色暗、紫红、青紫、色素沉着等。 常用药物:川芎、丹参、益母草、鸡血藤、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牛膝。,89,(十)化 痰 药,常用药物:半夏、竹茹、贝母、桔梗、白芥子、白附子、桑白皮、杏仁、紫苑、枇杷叶 化痰药主治痰证。口眼歪斜、瘰疬、瘿瘤、痰核、阴疽等。,90,(十一)补虚药,常用药物: 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 补阳药:鹿茸、淫羊藿、杜仲、胡桃肉、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 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 补阴药:沙参、麦冬、玉竹、石斛、枸杞子、百合、龟板、鳖甲。,91,(十二)外用药,含义以外用为主的药。 功效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 主治痈疽疮疖、疥癣,外伤等。 常用药硫磺、炉甘石、硼砂。,92,第二节 常用美容方剂,按其方法和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内服美容方药和外用药物美容制品两大类。 一、内服药物美容方 (一)内服药物美容方: 功用是通过内服中药达到调理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从而作用于颜面达到美容效果。如黄芪、仙灵脾可帮助皮肤清除自由基作用,延缓皮肤老化过程。 分类 1.保健美容方剂,主要是通过滋养脏腑、补益气血、疏通经络等方法,来达到润肤增白,除皱驻颜的目的,如“珍珠散”等。 2.治疗美容方剂主要是通过活血祛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治法,治疗面部影响美容的疾病,如医宗金鉴所载之凉血四物、枇杷清肺汤等。,93,(二)外用药物美容制剂: 功用外用中药美容制剂直接作用于面部皮肤,通过皮肤局部吸收,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逐邪清污、除皱增白、滋润皮肤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数美容中草药中含有生物碱、氨基酸、维生素、植物激素等。作用于面部皮肤组织后,通过新陈代谢,使皮肤组织直接获得营养物质而达滋润、养颜、防皱增白等美容作用) 分类 美容粉 美容液 美容膏 美容面膜等。,94,1.美容粉; 选用芳香、增白、清洁作用的一种或多种药物加工后混合均匀制成干燥粉剂。洗脸后扑于面部,并加轻轻摩数分钟即可奏效亦可作化妆粉底。 美容粉对干性皮肤不适宜使用。美容粉在制备时,一定要除去杂质泥土,研成极细粉末,防潮,密闭贮存。 如万病验方大全所载的“玉容散”, 组成 绿豆360克 鲜荷花(晒干)6克 滑石15克白芷15克 白附子15克 上等冰片6克 密陀僧6克 功用 祛风活血,润肤白面。治疗雀斑、粉刺、酒齄鼻及面上一切斑点。 制备 绿豆研碎筛去壳,和它药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冰片需在其它药研细后再入药粉中混合,轻轻磨匀(用力重则结块)。,95,功用 清热祛风,治疗粉刺、雀斑。 制备 诸药共研为细末,密贮备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所载之“七白散”等均有很好的美容作用。 美容粉中一般不用补益药,而多由芳香避秽、色白有洁净作用的药物和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止痒、活血祛瘀的药物组成。本类美容品除少数对干性皮肤不太适合外,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皮肤和不同体质的人,,普济方所载之“七香嫩容散” (七香嫩容散普济方 组成 炒黑牵牛60克 白芷60克 甘松60克 零陵香60克 克 括蒌根60克 茶子120克 皂角末120克,96,2.美容液: 是将植物鲜药捣计或提取液体,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药物与面部皮肤接触面宽、吸收较快、奏效迅速的特点。是常用的一类外用美容药剂。 美容液除酒、醋制剂外,一般现用现配,以防腐败。 使用美容液时,应小量蘸起,慢慢涂搽,并防止药液进入眼、口鼻内。如援生四书所裁“滋润面液”等即是。,97,3.美容膏: 美容软膏是指将具有润肤、悦色、增白、除皱及治疗雀 斑、痤疮等的中药加入适宜的基料中,制成软膏。具有不易干燥,易于粘附体表,渗入作用强,可以润泽皮肤,使角质柔软富有弹性等特点。 使用注意:美容软膏因油腻性较大,不易洗除,故油性皮肤的人不宜使用。慈沼光绪医方选议所载之“祛风润面膏”、 鲁府禁方所载之“孙仙少女膏”等均属这一类。,98,4.美容面膜 中医美容所用的面膜,是在鸡蛋清或猪蹄汤或动物的皮、筋膜熬成黏液剂中加一些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药粉末,调制成一种涂在面部、凝固成薄膜的膏状营养护肤品。这种面膜涂在面部,能够膨胀润泽皮肤角质层,使毛孔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以增强皮肤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面膜干燥后形成薄膜,可使面部皮肤绷紧,消除皱纹。面膜宜在洗脸之前,最好在晚间睡前涂敷,待其自然干燥后20分钟或次日清晨用水洗掉。 现代研究证实:鸡蛋清含蛋白质高达10,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润肤美容功效。猪蹄、动物的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猪蹄还含有钙、镁、磷、铁及多种维生素,对皮肤有良好的滋养作用,能促进皮肤细胞生长增加皮肤的储水功能,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另外,小品方所载的“杏仁膜”也属此类。 现代研究证实用新鲜柠檬汁加面粉调匀涂敷面部,是一种很好的面膜剂,可润肤白面,除皱美容,尤其对油性皮肤者更为适用。,99,下面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美容临床上常用的16首方,供同学们从中举一反三,了解组方原则,方便使用.,100,1.消风散,【组成】 当归9g 生地9g 防风 9g 蝉蜕9g 知母9g 苦参9g 胡麻9g 荆芥9g 苍术9g 牛蒡子9g 石膏9g 甘草4.5 g 木通4.5g(关木通有毒,改用川木通或通草) 【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现代用法:3倍于原方用量,水煎,空腹服,日2次,药渣可煎汤冷湿敷患处。 【功效】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应用】 风、热、湿等邪所致的瘙痒性皮肤病。 面游风 、漆疮 、摄领疮 、粉花疮,101,.防风通圣散,【组成】 防风15g荆芥15g 连翘15g 麻黄15g 薄荷15g 川芎15g 当归15g 炒白芍15g 白术15g 山栀15g 大黄(酒蒸)15g 芒硝15g 石膏30g 黄芩30g 桔梗30g 甘草60g 滑石粉90g 【用法】 上药除滑石粉外,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或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成汤剂服,日服2次。 【功效】解表通里,清热利湿,疏风止痒,渗泻减肥。 【应用】 因风湿热所致的皮肤瘙痒疮癣湿疹。亦可用治实z证肥胖病。,102,.枇杷清肺饮,【组成】 人参2g 枇杷叶(刷去毛,蜜炙)12g 桑白皮12g 黄连6g 黄柏6g 生甘草2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清泄肺胃之热。 【应用】 肺胃积热所致粉刺、酒齄鼻 。,103,.龙胆泻肝汤,【组成】 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12g 川木通.5g 车前子9g 当归3g 生地黄9g 柴胡 g 生甘草6g 【用法】 1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或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 【功能】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应用】 肝胆实火;肝经湿热下注。,104,.丹栀逍遥散,【组成】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各30g 炙甘草15g 丹皮3 g 栀子3 g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用69g,或水一盏半(约300ml),煎至八分(约200ml),去渣热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一剂煎3次,早、中、晚空腹时服。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活血祛斑,调经。 【应用】 黧黑斑、摄领疮属肝郁化热者,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病证。,105,.四物汤,【组成】熟地黄12克 白芍12克 当归10克 川芎8克 【用法】为粗末,每服 三钱(9克),水一盏半(约300毫升),煎至八分(约200毫升),去渣热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一剂煎三次,早中晚空腹时服。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 【应用】血虚症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症。,106,.当归饮子,【组成】 当归12g 生地12g 白芍(酒炒)12g 川芎12g 何首乌12g 荆芥12g 防风12g 白蒺藜各12g 黄芪6g 生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应用】 血虚风燥致皮肤瘙痒证。,107,8.六味地黄丸,【组成】 熟地240g 山药120g 山茱萸120g 泽泻90g 茯苓90g 牡丹皮90g 【用法】 炼蜜为丸,每丸69g,日服23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也可作汤剂水煎服,服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去尾数)。 【功效】 滋补肝肾。 【应用】 肝肾阴虚之黧黑斑、雀斑、脱发、白发、消瘦,108,.七宝美髯丹,【组成】 何首乌1000g 白茯苓250g 牛膝250g 当归250g 枸杞子250g菟丝子250g 补骨脂黑芝麻拌炒125g 【用法】 上药石臼捣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日服3次,清晨温酒下,午时姜汤下,卧时盐汤下。现代用法:碾细,炼蜜为丸,每丸10g,早晚各服1丸,淡盐开水送服。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生须发。 【应用】肝肾不足之须发早白,脱发,牙齿动摇,伴有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症。,109,10.四君子汤,【组成】 人参10g 白术 茯苓各9g 炙甘草6g 【用法】 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可。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益气健脾。 【应用】脾虚气弱证。,110,11.真武汤,组成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三两(9g) 附子一枚(9g) 用法:水煎服 功 用:温阳利水 主治证:阳虚水泛证 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泛溢,111,12.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 山茱萸各四两(各120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各90g)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各30g)(补阳之品药少量轻 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功 用: 补肾助阳,主 治: 肾阳不足证,112,13.二 陈 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 橘红各五两(各15g) 白茯苓三两(9g)炙甘草一两半(4.5g) 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 用: 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主 治: 湿 痰 证 适用于:脾失健运 湿无以化 湿聚成痰,113,清王清任医林改错,14.血 府 逐 瘀 汤,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当归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 (4.5g) 赤芍二钱(6g) 桔梗一钱半(4.5g) 牛膝三钱(9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二钱(6g),【组成】,水煎服,【用法】,【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 治】胸中血瘀证,114,15.七白膏(外用),【组成】 白芷30g 白蔹30g 白术30g 白附子生用9g 白茯苓9g 白芨15g 细辛9g 【用法】 上述药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合为挺子,每挺如小指大,阴干。每夜洗净面后,用浆水于瓷器中磨汁涂之。 【功效】 光滑、润泽、美白皮肤。 【应用】 黧黑斑,面色晦暗,皮肤干燥起皱。,115,16.永和公主药澡豆(外用),【组成】 白芷 白蔹 白芨 白附子 白茯苓 白术各90g 桃仁240g 杏仁240g 沉香30g 鹿角胶90g 麝香15g 大豆面5L 糯米2L 皂荚5挺 白蜜60g 酒半碗 【用法】 糯米和胶煮作粥,薄摊晒干,和药捣罗为散,将豆面、酒及火上溶消的白蜜和入,拌匀,晒干。洗手、身、面用。 【功效】 祛风润燥,洁身润肤。 【应用】 皮肤粗糙不润之证。,116,附:损美性皮肤病的常用内服方药,1、荆防汤 辨证:风热证全身性痒性丘疹性皮疹,口干、怕热。热则痒重,心烦不安。脉濡或浮滑,少力。舌红、苔黄,舌尖红。 治则:祛风清热,利湿解毒。 组成:荆芥9g 防风9g 蝉蜕6g 黄柏9g 连翘12g 生石膏30g 苦参9g 白藓皮9g 升麻3g 甘草6g 黄芩9g 加减: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者加川军9g;舌质红,或脉弦滑者可加生地30 g,117,适应症:泛发性急性皮炎,包括丘疹状湿疹、屈侧湿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丘疹状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婴儿湿疹、瘙痒症(急性)及多形性红斑等。,118,2、凉血消风汤,辨证:气血风热证全身性红斑性皮炎类皮肤病。口干,喜饮,怕热,发热,瘙痒、尿赤、便秘。脉洪滑或弦滑有力,舌白糙苔或黄苔,舌质红。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组成:生地30g 玄参9g 白芍12g 生石膏30g 知母9克 茅根30g 牛蒡子9g 荆芥9g 防风9g 甘草6g 银花15g 升麻3g 加减:红斑严重者加广角粉或水牛角粉1克冲服。,119,适应症:全身性红斑皮炎,包括玫瑰型自家敏感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泛发性湿疹、皮炎型玫瑰糠疹及药物性皮炎等。,120,3、土茯苓汤,辨证:湿热症红肿渗出性皮炎,口干不欲饮,瘙痒,迁延日久难愈,脉濡或滑,舌苔黄腻,舌质红。 治则: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组成:土茯苓30g 茵陈24g 生薏苡仁15g 黄芩9g 黄柏9g 栀子9g 苦参15g 白藓皮30g 银花15g 加减:便秘者加川军9克。,121,适应症:泛发性湿诊,疱疹样皮炎,传染性皮炎,下肢湿疹、银屑病等,122,5、养血祛风汤,辨证:血虚生风症慢性全身性瘙痒性丘疹、奇痒;头晕,五心烦热,咽干;脉细,舌质淡红。 治则:养血润燥,祛风利湿。 组成:生地15g 当归9g 川芎9g 白芍9g 荆芥9g 防风9g 苍术9g 黄柏9g 甘草6g 适应症:慢性瘙痒症、慢性湿疹和慢性荨麻疹等。,123,6、治瘊汤,辨证:血瘀血燥证皮肤干燥,刺瘊或扁平瘊、有厚鳞屑性皮疹。滑脉、舌质紫红,或有瘀斑。 治则:养血化瘀、脱瘊止痒。 组成:熟地12g 赤芍9g 白芍12g 红花9g 丹皮9g 桃仁12g 牛膝6g 何首乌6g 杜仲6g 赤小豆9g 白术9g 穿山甲6g。 服法:白酒为引(一小杯或一两均可),治瘊汤可连续服用78剂,无效则停药。,124,适应症:寻常疣、扁平疣、瘢痕疙瘩,瘙痒症,硬皮病,银屑病等。,125,7、疏肝活血汤,辨证:肝郁血滞症面部有盘状红斑、红斑皮炎、风团、口苦,胁满、月经提前,经血色黑有块,易生气,遇日光则加重;脉弦滑,舌苔薄黄。 治则: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组成:柴胡9g 薄荷9g 黄芩9g 栀子9g 归尾9g 赤芍9g 红花9g 莪术9g 陈皮9g 甘草6g 方解:柴胡、薄荷、黄芩、栀子疏肝清热;归尾、赤芍、红花、莪术活血化瘀;陈皮理气和胃;甘草和中。 适应症:盘型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慢性荨麻疹,远心性环状红斑等。,126,8、湿热方,辨证:湿热证全身泛发斑片鳞屑性皮疹,基底肿红浸润可有渗出糜烂结痂、瘙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山东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49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北唐山南堡经济开发区公开招聘事业编教师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招聘编外人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济南高新区海川中学教师岗位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遂宁市河东新区社会事业与文体旅游商务局招募医疗卫生辅助岗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湖北省事业单位面向我省退役运动员专项招聘62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河南周口市淮阳区招专职消防员15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湖南郴州市宜章县城区学校教师选聘选岗13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修文县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7月第二批)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遂宁市中心医院医疗卫生辅助岗项目人员招募3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养老护理员职业道德培训
- 氧气安全培训课件
- 常见意外伤害的救治与护理
- 肺保护通气策略
- 库房卫生打扫管理制度
- 塑胶料品质协议书
- 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 《慢性乙肝治疗策略》课件
- 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制药工程基本指南水和蒸汽系统
- 学校食堂奖惩管理制度
- 秋季中医养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