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化工原理第三章传热-学习要点.ppt_第1页
[工学]化工原理第三章传热-学习要点.ppt_第2页
[工学]化工原理第三章传热-学习要点.ppt_第3页
[工学]化工原理第三章传热-学习要点.ppt_第4页
[工学]化工原理第三章传热-学习要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1) 重点掌握对流传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对流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 (2) 掌握使用数学软件求解传热计算中复杂数学模型的方法; (3) 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及影响对流传热过程的主要因素; (4) 掌握热传导、热辐射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5) 了解常用换热器。,3.1.1传热的基本形式 ( Three kinds of heat transfer ),热传导 (Heat conduction):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固体或静止流体中),热对流 (Heat convection):由于温度不同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流体流动中),热辐射 (Heat radiation) :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发射与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不同,从而引起热量传递现象。(任何物体中,高温条件下显著),传热(Heat transfer)是指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过程。,自然对流:温差导致密度差导致流体流动 强制对流:外力强制流体流动,3.1 概述 Generalization,实际传热过程中,往往是多种传热形式的组合。,需要提供热量:吸热过程,加热介质 需要撤出热量:放热过程,冷却介质(P110 表3-1),物料温度变化:低温高温 物料相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物料组成物理变化:溶解、混合 物料组成发生化学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化工单元操作:精馏、吸收、干燥,需要强化传热:加快传热速率,保证生产需求。 需要消弱传热:减慢传热速率,减少能量损失,安全生产。,3.1 概述 Generalization,3.1.2 传热的用途 ( Three kinds of heat transfer ),3.1.3 传热速率(Rate of Heat Flow ),1、传热速率(热流量)Q 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的热量,W(J/s),2、热通量(传热速度)q 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W/m2 q = Q/A,3.1 概述 Generalization,3、定态传热:工艺参数只随位置变化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 非定态传热:工艺参数不仅随位置变化也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关于导热系数的说明: (1) 导热系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表征了物质导热能力,即导热系数越大,物体导热性能越好; (2) 导热系数与物质的种类、组成、结构、密度、温度、 压力等因素有关;Page112-114中图、表 (3) 一般来说物质导热系数大小顺序如下: 金属 非金属固体 液体 绝热材料 气体,3.2 热传导 Heat Conduction,3.2.1 傅立叶定律(Fouriers Law ),3.2.2 单层平壁 (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labs ),1. t大 or R小 Q大 Q 一定:R大 t大 t一定:R大 Q小 小 or b大 R大 2. 强化传热措施(Q) (1) 选择较大的材料 (2) 降低固体壁厚 (3) 增大传热面积 (4) 增大温差,3.削弱传热措施(Q) (1) 选择较小的材料 (2) 增加固体壁厚 (3) 减少传热面积 (4) 降低温差 (5)计算热损失或保温层的厚度,3.2 热传导 Heat Conduction,3.2.3 多层平壁 (Through multi-plane slabs ),2. 总热阻为各层热阻之和,总温差为各层温差之和 3. 传热速率一定:Ri大的壁层,ti大 4. 传热速率一定,各层壁厚相等: i小的壁层, Ri大,ti大 5. 保温层的作用:降低能量损失,符合安全生产,3.2 热传导 Heat Conduction,1.,3.3.1 对流传热过程的分析 ( Analysis for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3.3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对流传热 (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 指流动的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冷、热流体在固体壁面两侧流动过程中进行热量传递,* 热量由热流体主流区传热至冷流体主流区的综合过程:,* 两流体对壁面均为对流传热,固体壁面内为热传导,* 分别研究解决,3.3.2 牛顿冷却定律 ( Newton Law ),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差、单位传热面积的对流传热速率,反映了对流传热的快慢。 越大,表示对流传热速率越快。,表3-6 值的范围(Page133),自 强 气 液 无相变 有相变,3.3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1) 流体导热系数: (1-k) (2) 流体黏度: (-0.8+k) (3) 流体比热容和密度:Cp (0.8Cpk) (4) 管径:d u (d-2) (d-1.8) 尽量选小管径 (5) 流体流速:u (u0.8) 对于特定的传热体系,操作过程中,改变u是提高对流传热系数最有效的措施。(例题3-4 Page123),3.3.3 对流传热系数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3.3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根据计算公式分析影响因素,除工艺生产要求外,饱和蒸气冷凝还是提供热量的一种常见方式,主要优点:相变热量大,传热速率快,恒温放热。,3.3.3 对流传热系数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3.3.3.4 蒸气冷凝,3.3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滴状冷凝: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冷凝液在壁面上形成许多液滴,并沿壁面落下 。,* 蒸气与低温壁面直接接触,因此滴状冷凝传热效果好于膜状冷凝。,膜状冷凝:冷凝液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层完整的液膜,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P131),3.3.3 对流传热系数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3.3.3.4 蒸汽冷凝,3.3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液体的性质: , 水 有机 冷凝液膜两侧的温度差:= f (t-1/4) Q =At 蒸气中不凝气体(设置放气口,定期排不凝气体) 蒸气的流速和流向(降低液膜厚度或破坏液膜) 饱和蒸气冷凝,上进下出 冷凝壁面的状态(破坏液膜),过冷沸腾:液体主体温度低于饱和温度。 饱和沸腾:液体主体温度略高于饱和温度,过热是产生大量气泡的必要条件。(核状沸腾) 影响沸腾传热的因素 液体的性质: , , 操作温度:控制在核状沸腾区 操作压强:p ts 加热壁面:壁面粗糙,有更多的汽化核心 核状沸腾最大,过冷沸腾和膜状沸腾很小。,3.3.3 对流传热系数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3.3.3.5 液体沸腾,3.3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3.4.1 热量衡算 (Heat balance ),Qc, Qh冷、热流体传热速率,kW qmc, qmh 冷、热流体质量流率,kg/s Cpc, Cmh冷、热流体平均比热容,kJ/(kg) T1,T2 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t1, t2 冷流体进、出口温度, * 注意各物理量单位的一致性,(1) 无相变,热流体:Qh= qmhCph ( T1 - T2 ),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冷流体:Qc= qmc Cpc ( t2 - t1 ),(2) 有相变(饱和蒸气冷凝、饱和液体气化),(3) 相变与非相变同时发生,Qhqmhrh Qcqmcrc r相变(气化 or 冷凝)热,kJ/kg,QTQ相变+ Q无相变,3.4.1 热量衡算 (Heat balance ),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 针对具体对象灵活计算 * 定态传热: Qh = Qc = Q * 热量平衡关系,还与换热器的传热速率有关,基于管平均面积:,基于管外表面积:,基于管内表面积:,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3.4.2 总传热系数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考虑污垢热阻:,关于总传热系数 K ,W/(m2K),* 若不特殊说明,K为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 K 为总传热系数,其数值越大,传热速率越快 * 1/K为总热阻,各个热阻之和 * K的来源:实验测定;计算i ,o后计算;查设计手册 * K的大致范围( K小 ):Page135,表3-7 * 污垢热阻对K的影响 * 影响K的主要因素及提高K应采取的有效措施,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3.4.2 总传热系数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 传热面为平壁或薄管壁, 忽略管壁热传导和污垢热阻,* 若io,则 1/K1/o,Ko 若io,则 1/K1/i,Ki * 总传热系数接近于较小、热阻较大一侧流体的值 * 提高较小一侧流体的值,对提高K值作用显著,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 影响K的主要因素及提高K应采取的有效措施,3.4.2 总传热系数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Page 136 例题3-9,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3.4.3 总传热速率方程(Overall heat transfer rate),* Q=KAtm=qmhCph(T1-T2)= qmc Cpc (t2-t1) * 在换热器中三个传热速率意义不同,数值相同,相当于有两个等式关系。 * 公式中的K应与A相对应,一般定义为基于管外表面积总传热系数,相应使用管外表面积计算。 * 注意单位的一致性。,3.4.4 对数平均温度差 ( Log-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t1 =T1 - t1 t2 =T2 - t2,(1)无相变,(2) 一侧为相变逆流、并流相同,(3) 两侧均为相变,若: t1 = t2 则:tm =t,关于tm的讨论,3.4.4 对数平均温度差(Log-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 逆流操作温差分布较均匀,且可以有:T2t2 并流时温差变化较大,必须是T2t2,Q=qmhCph(T1-T2),逆流操作T2可以更低,或t2可以更高。,Q=qmcCpc(t2-t1),Q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换热介质的用量。, tm逆tm折tm并,Q和K一定时,A逆Q并,3.4.4 对数平均温度差(Log-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 某侧流体为相变传热,温度不变,此时逆流、并流操作tm逆=tm并,效果一样。 并流操作可以保证T2t2 ,对热敏流体加热有保护作用。 折流的目的是增加K,强化传热效果,代价是tm降低,且流动阻力增加,故需综合考虑。,* 壁温总是接近值较大一侧流体的温度。,假设金属壁导热系数很大,Twtw ,忽略热阻,3.4.5 壁温的估算(Temperature at the wall),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AiAo,3.4.6 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s),设计型计算( 设计换热器) 已知:生产任务(工艺流体流量qmh、进出口温度T1、T2 ) 设计: 选择换热介质及其进出口温度(t1、t2) 确定定性温度,查流体性质(表格、共线图) 计算传热速率、换热介质流量(Q、qmc) 确定流体流向,计算对数平均温度差(tm) 计算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i 、o 、K) 计算换热面积(A) 选择换热器的形式和型号,或设计换热器,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qmhCph(T1-T2)=qmcCpc(t2-t1)=KAtm,传热速率:Qh=Qc=Q,操作型计算(对已有换热器进行校核,A一定),1. 换热器已有,计算操作参数(计算两流体出口温度); 2. 已知老工况的操作参数,改变工艺流体流量等,计算新工况下操作参数。 I 计算两流体出口温度; II 计算换热介质流量及出口温度(qmc、t2) 采用比例法,3.4.6 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s),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补充例题(操作型),3.4.6 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s),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在逆流操作的单程列管换热器中,热空气在壳程流动, 将水从25加热到85,其温度由200降低到93。i为 2000W/(m2),o为 50W/(m2)。流量调节范围内,i 变化不大,o与空气流速的0.8方成比例。由于生产任务的 变化,水流量需增加50%,两流体进口温度不变,新工况下 的操作结果如何。(1)热空气流量不变,计算两流体的出口温 度;(2)水的进、出口温度不变,计算新工况下热空气流量及 出口温度。(3) 对比讨论两种操作方式。,3.4.6 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s),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1),新工况I:,原工况:Q=qmhCph(T1-T2) = qmcCpc(t2-t1)=KAtm,(2),Q=qmhCph(T1-T2) = 1.5qmcCpc(t2-t1)=KAtm,比例法,预测 T、t 、Q变化趋势,3.4.6 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s),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结论:水流量增加50%,若不调整空气流量,则空气出口温度降低至87.94,水的温度降低至66.89。,Q/Q = 1.047,3.4.6 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s),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1),原工况:qmhCph(T1-T2) = qmcCpc(t2-t1)=KAtm,(2),K=48.78W/(m2.K),新工况II: qmhCph(T1-T2) = 1.5qmcCpc(t2-t1)=KAtm b=qmh/ qmh,(3),tm=89.45,3.4.6 传热过程的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s),3.4 传热过程的计算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ition,结论:水流量增加50%,若要保证水出口温度不变,则传热速率增加50%,相应空气流量应增加60%。,3.5.1 概述(General),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能量的过程。 辐射能:辐射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热辐射:因热的原因(温度差)引起的电磁波辐射。 辐射传热:不同物体间相互吸收和辐射能量的综合过程。 (1) 自然界中任何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向外界热辐射; (2) 辐射传热的结果: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能量; (3) 辐射传热的特点:无需任何传递介质,可在真空中传递; 辐射传热非常快,瞬间完成。 (4) 热辐射与光辐射本质相同,服从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3.5 幅射传热 Heat Radiation,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投射在某物体上的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