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doc_第1页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doc_第2页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doc_第3页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doc_第4页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根据形象学的理论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问题。由于创造式想象的不可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是合理的,对提高译作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变异应该以对原作的准确理解为前提,任何主观任意的变异都会带来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关键词:形象学;创造式想象; 红楼梦翻译;形象变异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imagologie, discusses the variability of image, which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reasonable because of inevitable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is significa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but any arbitrary magination will involve fantastic consequence if against the prerequisite of understanding.Key words: imagologie, creative imagination,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ariability of image引言本文所论文学形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指文学作品的生活图景、意象,也指人物典型。文学形象不像雕塑和绘画一样具体可感,它的解读、理解以及翻译,全凭译者的想象。译者通过阅读原文,不断地在头脑中储存各种图式,然后把头脑中储存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形象,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将这种形象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学翻译。法国著名哲学家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把想象分成两种,一种是“再现式想象”,另一种是“创造式想象”。“再现式想象”指的是使人把异国形象视为人们所感知的那个异国复制品,而“创造式想象”认为作品中的形象主要不是被感知的,而是作者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文学翻译中的想象是创造式想象。法国形象学教授达尼埃尔亨利巴柔(Danial Henri Pageaux) 指出:翻译是形象学研究领域之一。作者是形象的制作者,翻译是形象的再制作者,译者与原文形象是“我者”与“他者”的关系,出于各种原因,译者会有意无意否定“他者”形象。因此,尽管“信达雅”、“等值”、“等效”等翻译理论为理想的译文提出了理论依据,但是,面对诸多因素的干扰,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无法实现原文与译文完美的重合,无法复制原文的形象。于是,一千个翻译家笔下就可能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林黛玉。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到现在已有10 余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其中有两本较为完整而又影响较大的英译本:一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Dream of Red Mansions (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 Beijing ,1978) ,二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 翻译的The S tory ofthe S tone (Penguin Books Ltd. 1986) 。这两本译作整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不管是中国译者还是外国译者,在红楼梦的翻译中,由于想象活动的干扰,不同程度地导致了译文文学形象的变异。一、 先入为主的观念引起形象的变异每个民族文学中都有某类人物的艺术典型,如西施是中国美女的典型,孔明是中国智者的典型。这种艺术典型因为长期存在于人民的情感世界里,因而它有了固定的为全民族认可的形貌特征,形象学(imagologie) 称之为“全形象”或“社会集体想象物”。“社会集体想象物”是在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总体范围,借用形象、描述等方式表达了这一定义和想象的方法。译者是社会的人,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觉不自觉地从自己所处的文化大背景来解读异国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无论他有多么强烈的批评意识,都不可能绝对脱离集体无意识的樊笼。他一定会站在本国“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角度来审视异国形象,干扰形象图式的改造、冶炼和新的形象的重新组合,引起形象变异。如:例1 :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霍克斯译:“This Dream of Golden Days”,意思为黄金时代的梦忆。金玉象征富贵,但在此处指宝钗和黛玉,宝钗嫁宝玉,宝玉却出了家,故悲之;黛玉泪尽夭亡,故悼之。霍译为“The Dream of Golden Days”,悲金悼玉的意思没有译出来,是漏译,还是作者认为与后面的“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翻译“The Dream of Golden Days”无法取得一致而放弃,笔者不得而知。但是霍后来补充说:“也许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Dream of Golden Girls. ”这种翻译在译入语读者脑海里会产生形象错位, Golden girls (金钗) 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想象,变成西方金色美女的形象,与原作中封建闺阁里弱不禁风的美女形象相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莎士比亚在Cymbeline 中曾描写过英国女孩: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 ,As chimney sweepers ,come to dust.莎士比亚所描绘的英国女郎,代表了西方女郎的总的形象,金发披肩,如同仙女来到凡间,这是典型西方女孩的“社会集体想象物”。霍克斯是美国人,虽说是个中国通,但是积淀在他头脑中的对各种事物的形象是根深蒂固的。在翻译的转换中,他的想象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制约,而创造出一个具有西方传统的金发金肤的摩登女郎,红楼梦中美女的形象变了,原有形象的外貌特征荡然无存。中国大多数的本土译者,如吴世昌和杨宪益把十二金钗中的“金钗”译为beauties ,王际真译为maidnes ,都符合原作外貌特征,这是因为他们脑海中储存的形象与曹雪芹所塑造出的形象冲突少些,想象的融合点多些。霍克斯对英译书名红楼梦另一种翻译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很有想法, 他认为:“These translated titles are somewhat misleading. The imagethey conjure up that of a sleeper in a crimson colored room is ahighly evocative ones full of charm and mystery ; but unfortu2nately if it is not what the Chinese implies. ”因此他所翻译的The S tory of the S tone 和第五回里的曲名“A Dream of GoldenDays”“, 红”不见了“, 楼”也不见了“, 红楼梦”变成了“黄金岁月的梦”,与原文形象相差甚远。例2: 红楼梦第三回中的西江月词。(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霍译:(1) Oft times he sought out what would make him sad; Sometimes an idiot seemed and sometimes mad Though outwardly a handsome sausage skin, He proved to have but sorry meat with. A harum scarum, to all duty blind, A doltish mule, to study disinclined; His acts outlandish and his nature queer; Yet not a whit cared he how folk might jeer!(2) Prosperous ,he could not play his part with grace , Nor, poor, bear hardship with a smiling face , So shamefully the precious hours hed waste, That both indoors and out he was disgraced, For uselessness the worlds prize he might bear; His gracelessness in history has no peer, For gilded youths who every deinty sample.For imitate this rascals dire example ! 霍译的这两首诗是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 ,押韵为“双行联韵体”(Couplet) 。霍发挥了英语母语的特长,译文语言流畅,韵律整齐、押韵自然、音韵优美,很有诗味。但是,霍对贾宝玉的形象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如第一首中“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皮囊”是指外表、长相,“草莽”指长满杂草的荒野,这里取“荒芜”义。霍却译为“a handsome sausage skin ,but sorry meat with. ”意思是“漂亮的香肠状皮肤,遗憾的是里面是肉”。再看“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潦倒”指衰颓,霍译成了“a harum scarum”,意为“一个冒失鬼”。“愚顽”是反语,霍译成了“A doltish mule”,意为“一个傻傻的顽固不化的人”。接下来的“行为偏僻”,霍译为“His acts outlandish”,意为“他的行为笨拙粗鲁”。第二首最后一句“莫效此儿形状”是劝世间富贵公子千万莫学他那种固执的个性,霍却译成了“Not imitate this rascals dire example”,意即“不要效仿这个流氓”。于是霍的译文中的贾宝玉的形象是:一个傻傻的顽固的冒失鬼,外表的皮肤如漂亮的香肠状,肚子里装的是肉,他的行为粗鲁笨拙,性情乖张,是一个可怕的流氓。其实这两首西江月把宝玉的品格素质作了深刻的描写,从词的实质来看,对宝玉是赞扬的,不是贬义。正如脂砚斋所说:“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但这些贬笔正包含着褒义,通过宝玉傻、狂、草莽、乖张、不怕诽谤、生得好皮囊却腹内草莽等形象特征的描绘,塑造了一个愤俗嫉世、离经叛道的时代“新人”形象。显然,霍对贾宝玉的整体形象把握不准,在译文中加进了他自己的错误的想象,使贾宝玉的形象整体上变了味,成了另一类典型。二、 情感因素引起形象的变异法国的布吕奈尔认为, “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表现”。在想象的过程中,译者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巴柔教授指出:“形象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情感和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来套用,何况文学作品的形象描写是千姿百态、错综复杂的,不同的作者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特点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形象,各个译者又有自己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感受。译者是否与作者能有类似的感受,是否受到原作的艺术感染,是否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诚然,译者的任务是要努力使原作形象再现,他的想象应受到原作形象的制约,他没有作者那样拥有艺术形象创造的自由度,不能像作者那样挥洒自如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来描绘心中形象,他必须追踪原作形象描写的过程。成功的译作是译者的心灵与原作艺术形象的融合,心灵的契合。但是译者的情感因素会有意无意地移情伤害作者。误导读者,情感体验的个性差别是无法消除的。例1 :“红香绿玉”改“怡红快绿”,即名为“怡红院”。霍译: and she named“Frangrant Red and Lucent Green”“Crimson Joys and Green Delights” and named the building in its grounds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在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人眼中,红色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也常常表现愤怒和犯罪。如美国著名的作家霍桑的红字中的“红字”,一方面是道德败坏、伦理丧失的象征,另一方面是宗教法律上的残暴和罪恶的象征。因此霍克斯的翻译中表现出他本人对情感的干涉,表现出西方人在情感上对“红”的拒绝。其实“, 怡红快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书中所描写的环境;院中点缀几块山石,一边种着几棵芭蕉,另一边乃是一棵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楼,葩吐丹砂。霍还把“潇湘馆”译为“The Naiadd House”,竹也不见了。Naiad 是希腊神话中河边湖滨仙女,在英文中并没有含绿色翠竹之意。杨宪益把“潇湘馆”译为“Bamboo Lodge”,就比较符合原意。“潇湘”在这里是联合词组,都是表示“竹”的意思。据辞源解释:唐朝韩愈昌黎集城南联句中:“潇碧远输委,湖嵌费携擎”中的“潇碧”是指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江上送客中的“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也是指竹。再看书中对“潇湘馆”的描绘,“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好一个郁郁葱葱的幽雅的庭院。“怡红院”的基本色调是海棠花的红色,与林黛玉的“潇湘馆”的基本色调绿色成对比,男女主角所居遥遥相对,暗含“红男绿女”之意。霍把“怡红”改为“快绿”,把绿色的“潇湘馆”变成了湖滨仙女居住的房子,失去了语境所提供的对比意义。中国人画竹、颂竹、唱竹,以竹明志,借竹抒怀。金人王寂在次韵郭解元病竹二首诗中写道:“生死挺然终抱节,容枯偶尔本无心。”这是竹的品质,也是竹的情操。潇湘馆暗含林黛玉美好的节操和对爱情的忠诚,她是用坚韧不拔的竹子的意志来忍受“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霍无法理解中国人对竹子的感情,因为竹子在西方文化中仅是一种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且一般西方人对竹子了解甚少,他们从情感上也无法接受汉语中的竹子的文化意蕴。例2 :世上只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霍译: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红楼梦蕴含深刻的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儒教、佛教、道教思想。作品讲述的是空空道人访道求仙,路过顽石,看到了石头因“无才补天”而幻入“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故事,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而演绎出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来。这部小说贯穿着一条奥妙而又能体现主题的线索这就是佛家的“空”,道家的“玄”。曹雪芹借疯狂落拓的跛脚道人之口唱出了催人猛醒的好了歌,上面所引是好了歌的第一句。这句话在全诗中重复了四遍,是贯穿这首诗的一根线。霍把“神仙”译为“salvation”,中文意思为“拯救”。“拯救”是西方基督思想的概念,指的是“圣徒”从“罪孽”中得到解救,是基督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神仙”是中国的道教概念,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修炼成仙,指的是所谓超脱尘世、长生不老,是道教的形象。霍应该理解“神仙”的含义,但是霍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情结使他拒绝了这种形象,使原有的道教形象变成了西方的圣徒,这就与原作大相径庭了。三、语义转换失误引起形象变异文学形象是一种语言,形象具有一种“符号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词汇具有无限可扩张性,具有多样的能指,是形象的一种构成成分。作者利用语言群、词汇场,组成概念、情感,创造形象;译者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译者使用两类词汇:一类是来自本土文化的词汇,另一类是异国语言、文化空间及文本中的词汇。译者用两种语言说话:一种是接近原作者的语言,另一种是接近译入语的语言。在进行语言转换过程中,翻译的第一个环节是阅读,读者依靠语境来进行阅读,从阅读的结构内型过渡到另一种分析类型,这是两种文化间的“对话”,当语义从一个系列转向另一个系列的时候,想象如果出现了偏差,就会导致形象的失真甚至悖谬。例1 :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杨译:Beside ,most breeze2and moonlight tales deal with secret assignations and elopements , and have never really ex2pressed the true love between a young man and girl.例2 :然后说至警幼所授云雨之情,羞得袭入俺面伏身而笑。杨译: then told her his dream in full ,concluding with hisinitiation by Disenchantment into the“sport of cloud and rain”.Xiren hearing this ,covering her face and doubled up in a fit ofgiggles.例3 : 眠花卧柳霍译: . . . sleeping with flowers under willow trees. . .当“风月”和“云雨”表示情爱时,语意隐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翻译要复制这种形象,产生同样的意境,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风月故事”译成“breeze and moonlighttales”、“云雨之情”译成“Disenchantment into thesport ofcloud and rain”,杨想用直译来保留原作的形象,寄寓原作的喻意和想象,但这种译文不懂中国文化背景的英语读者是无法读懂的。因为“云雨”一词是出自战国策,传说楚怀王曾游高唐,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并“幸之”,神女临去时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世用来比喻男女合欢之爱,“云雨私情”实指“男欢女爱”之事。风月,原指美好景色,此处象征男女爱情和风流韵事。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其喻体形象婉曲含蓄,但联想自然贴切,保持了中文的审美的含蓄美。但是从西方人的审美角度来看“, 风月”“、云雨”“、花柳”只是大自然的景色,其意境不能与情爱挂勾。上述译文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转换,根本没有把原文的意象表达出来,尤其霍把“眠花卧柳”理解成“在柳树下和花共眠”,更让人啼笑皆非。例4 :第二十六回描写宝玉去探视黛玉的情形:便顺着脚轻轻来至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宝玉信步进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霍译: Moving on, without much thinking where he was going, he came presently to the gate of a courtyard. Denser than Patters on the phoenix tail, the stirred leaves murmured with agent dragons moan. Then multitudinous bamboos and the board above the gate confirmed that his feet had, without con2scious direction, carried him to the Naiads House. Of their own accord they now carried him through the gateway into the courtyard. The House seemed silent and deserted , its bamboo doorblind hanging unrolled to the ground ;but as he approached49 the window ,he detected a faint sweetness in the air ,traceable to a thin curl of incense smoke which drifted out through the green gauze of the casement.霍克斯把“凤尾”和“龙吟”只按字面直译出来,可是在这里“凤尾”和“龙吟”的语义是得到了延伸的,具有比喻意义。“凤尾”是一种竹名, 辞源说指凤尾竹,别称“观音竹”“; 龙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