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的用意.doc_第1页
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的用意.doc_第2页
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的用意.doc_第3页
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的用意.doc_第4页
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的用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的用意 文/人生过客章武三年,也就是公元二二三年,先主于永安病危,召诸葛亮嘱以后事,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吾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此话一出,对于刘备的用意,自来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我也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愚以为,欲知其人意,必先识其人,因为一个做什么样的事儿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性格,尤其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更能体现这一点,刘备也是一样。那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应该说,刘备是个很精明,很理性的人,他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洞察时局,人之本性,并能做出较理性的选择,并且他还知道收买人心。比如说他能在寄居曹操之下时能装做安心种菜,见袁绍要败,及时抽身,见危就跑等等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当时的刘备正处在夷陵惨败后不久,已由战前的野心勃勃,不可一世,冷却到此时的头脑情醒,他做事会更加理性。 刘备是清醒的,他清醒的看透了当时的时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军阀争战的混乱时期,蜀国虽已建国,但北有远强于他的魏,东有不弱于他的吴,蜀国绝非稳如泰山,夷陵之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在这样的形势下,蜀国要想生存,刘氏要想无忧,想靠所谓的天规国法,那只不过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而已,曹丕篡汉,自己大刀片建国,吴马背上称帝就是最好的证明。靠什么?还得靠大刀片,大刀片又是由人掌握的,还得靠收买人心,刘备就是靠这起家的,可以说是成功的法宝,从感情上讲,他对此应该是深有感情,深信不疑的,从理性上讲,他自己也明白,不管自己愿不意,自己死后必须得有能人辅佐自己的继承人,而且这个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和刘氏私交甚厚,最起码是认为比较靠得住的人,有感情基础,篡汉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二为人正直,不太可能有不轨意图。 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在这时的蜀国,符合这些条件的还有谁呢?只有诸葛亮,也就是说,不管他愿不意,只能托孤于诸葛亮,既然如此,那一方面就要小心考察,二还要用心收买其心,为此,精明的刘备可谓是煞费苦心,他采取了以下几个办法: 一,立刘禅。刘禅是个尽人皆知的大饭桶,对此,精明的刘备,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刘备有三个儿子,也并不是非刘禅不可,之所以立他,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刘禅再怎么聪明,也精明不过诸葛亮,有文韬武略的诸葛亮,刘禅用不着不着太聪明,两个都很精明的人有时更不好处,主子太精明,诸葛亮就会先为自身安危考虑,办事心有怯心,处理不好,就会君臣弄僵,那样更不好,诸葛亮更易有二心,如有二心,刘禅搞不过诸葛亮,而傻乎乎的人更易哄人,招人喜欢。 二,刘禅虽然无能,但身为长子,太子,他的上台名正言顺,这样一来可使想篡位的人没了借口,二来也使正直的诸葛亮从感情上愿意接受,也使他办事更为理直气壮,并且为他立了个榜样,我依法办事,你也得依法办事。二,用心拉拢,既然不得不托孤于他,也想托孤于他,那再在他面前表现得犹犹豫豫,疑神疑鬼的,反而更不好,倒不如于脆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就是装也得装出来,还要装得象,所以刘备才在托孤时说了上面的话,就是想再最后拉拢一下,你看,我对你可谓真心,放全心,你该怎么办呢?诸葛亮为人正直,这样反而更能激发他为刘氏效力的热情,可能他会这样想:“看,当初陛下三顾茅庐去请我,这是多大的面子呀!此后虽有过一些隔阂,但人和人想处,在所难免,现在临终这么诚肯的首先托孤于我,可见我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这要是载入史册,后世不知会有多少人羡慕我呢!我再不好干,别人会怎么说我呀,我得加把劲儿,好好干,名垂表史,万古留芳,以前的怨气,不满,甚至不轨之心千万不能再表现出来,让后世骂我,我得好好干,名垂表史,多好啊!。”这可不是我小人之心,事实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而且从心理学上讲,人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反叛心理,只是个做多做少,别人看没看出来,计划有没有实施而已,可能以前诸葛亮就考虑过:“当初你刘备落魄之时是我保着你渡过的难关,可后来人一多了,你小子就把我甩在一边了,你只想称霸一方,做土皇帝,根本就不想恢复汉室了,看来只有伺机夺权,由我取而代之,才能实现我的梦想,现在刘备战败身亡,正是个大好机会,应马上实施我的夺权计划。”可现在一看,陛下心里还是有我的,我应该尽忠报效,再说现在也用不着不着夺权了,我是托孤大臣,有权刘禅傻乎乎的,我一手遮天,不用篡位也能实现我的梦想,何必让别人骂,后人说呀!以前制定的计划没有必要再实施了,相反,我还要尽忠守节,即使不能恢复汉室,后人也无话可说,还得赞扬我的忠心,何乐而不为呢?。” 可能此时的刘备还有更深层的用意,万一诸葛亮日后变心,篡位,也希望以此感化诸葛亮,希望其念此旧情,能较好的安置刘氏家族。 三,小心试探。虽然下了决定,但刘备还是不会太放心的,因为人心难测,在利益面前人往往会抛情忘义,忘恩负义,谁又能保证诸葛亮永不变心呢?还是再最后试试为好,于是刘备在说那段话表示贴心的同时,也想再最后试探一下诸葛亮的想法,如果诸葛亮听后喜形于色,甚至哪怕只是面露喜色或沉默不语,那就说明诸葛亮是想这么办的,这时刘备一定正密切观察诸着葛亮的反应,一但发现不妙,刘备很有可能性会临机而变,拿出他的率二套方案。对其中“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意思,现在在史学界还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如果刘禅不成器,诸葛亮可自行让其下台,再从他的其他两个儿子中选取一个好的,值得辅的,即此处的取,做选取之意。另一种说法是说如果刘禅不成器,则刘备允许废掉刘禅,诸葛亮自立为王,即此处的取,做取而代之之意。对两种解释,我比较赞同后者,因为刘备说这话是为了拉扰诸葛亮,收买其心,同时也想最后试探一下诸葛亮,所以他说话会比较大气,观察诸葛亮的反应,虽然从感情上说这话是违心的。 所以我认为,刘备在当时对诸葛亮决非毫无顾虑,他说上面那样的话,一来想拉拢诸葛亮,二来想再最后试探一下。当然,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一直算是忠心耿耿,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