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pdf_第1页
基于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pdf_第2页
基于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pdf_第3页
基于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pdf_第4页
基于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 PBL 的信息管理专业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 高太光陈培友杨姝王高飞赵文梅 ( 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为了适应社会 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本文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在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利用基于 问题学习 ( PBL)相关方法和理论构建了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多层次、多角度进 行了考虑和设计,并通过示例进行了说明,为具体的实施提供了较为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 ( PBL) ; 信息管理专业;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0文献标识码A A esearch on the Method to Train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Based on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PBL)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GAO Tai guang,CHEN Pei you,YANG Shu,WANG Gao fei,ZHAO Wen mei (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150027,China) Abstract:To trai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lways the cor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innovation ability,the paper combine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 needs and talent training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and con- structs the training system of creative ability for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based on Prob- lem Based Learning ( PBL)and theory. The system is considered and designed from multi level and multi dimension,which is demonstrated with some examples,and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specific im- plements. Key words:Problem Based Learning ( PB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creative ability; talent training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 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才是 最为合理的方式呢?不同的专家和学者都有自己 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来讲,有一点是被公认 801 HIGHE EDUCATION OF SCIENCES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110 期) *收稿日期2012 11 08 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 项目编号:11542213) ;黑龙江省骨干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 项目编 号:1154G19) ;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基于问题学习 ( PBL)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研究”. 作者简介高太光 ( 1979 )男,山东成武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与智能优化研究 . 的,那就是 “因材施教”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快 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清晰,相互的竞争也更加 微妙。为了能够快速提高自身竞争力,用人单位 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期望通过引入 具有较活跃思维能力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校 毕业人才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这给教育提出 了新的挑战。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却不尽如人 意: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教学方式单一, 知识的传授局限于机械复制,学生只是 “学 答” ,而不是 “学问” ,从而导致学生 “高分低 能” ,缺乏创新 1 。另外,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 中盲目追求所谓的标准化培养模式,互相套用教 学模式,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死板,没有明确的方 向和特色。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 有序进行,很多高校已经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 性,并正在努力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而真正要想 摆脱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被动局面,首先要在学 校层面上清晰认识到,必须对自身进行合理定 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 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来,发展要 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2 。而在具体教学 环节中 ( 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 ,要改变学生被 动学习的地位,减少标准化、模式化的应试环 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学生对课程基本内 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 3 。不但要培养学生 “学答”能力,更 要培养学生的 “学问”能力,因为只有学会发 问才能够主动地去探索未知领域,才能够有实现 创新的机会。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具体授 课环节有意识地引入基于问题学习 ( PBL)的人 才培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学生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 程类学科。信息管理专业是融合管理科学、信息 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 技术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是典型的多学科交 叉专业。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对技术有较高的要 求,同时又需要对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有深刻的 了解,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如果缺乏创新 精神则会导致管理方法的死板套用或先进信息技 术的低效利用,根本无法科学地与人文真正融 合 4 。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专业在进行人 才培养时必须能够合理把握方向和尺度,要在合 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凸显人才的 特色。黑龙江科技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目前 正在经历着考验,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积极的努力 和探索,试图寻求一套有效的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先后构建了本科生导师制 、 “3 + 1” 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 系,获得了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肯定。但根据用 人单位和学生本人的反馈发现,学生在社会实践 当中仍然暴露出了思维不够活跃、学习能力差和 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引入 PBL 的 人才培养方法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变学生 的被动学习地位,给学生进行能力发挥和创新足 够的空间显得十分必要。 一、PBL 方法简介 PBL 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强调在进行 人才培养中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把教学和学习 过程设置到系统、复杂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解决真实性问 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 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 式 5 。 表 1 PBL 模式中教师的 7 种角色及其定义 6 角色定义 规则制定者制定工作任务质量和团队表现标准 指导者针对团队问题或任务问题提出建议 教练教授具体任务或过程中的某些步骤 促进者为团队或个人分析问题 拉拉队队长鼓励和认可每一次成绩 经理用奖励或强制的手段影响整个团队 领导者通过专家、网络等影响整个团队 PBL 教学模式可分解为三大组成部分:问题 的选取和设计、团队构建与合作、学生反思。这 901 基于 PBL 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3 个要素的满足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 革,相关专业的教师团队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 要进行有效分工和协作,转变原有的教师中心教 学模式,因为在 PBL 模式中,教师仅为一种统 筹全局的幕后角色,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 心。通过教师团队的分工和 PBL 教学模式的进 行,教师角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二、基于 PBL 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 PBL 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针对不 同的学生群体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要保证 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具有 较高信息分析、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复合 型信息管理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 系 7 ,同时还要将基于 PBL 方法综合运用于专 业层面和具体课程教学环节当中,并把人才创新 能力考核作为专业综合理论学习、具体课程学习 和最终毕业资格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个角 度来激励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性。整个信 息管理专业 PBL 教学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信息 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信息管理专业学生 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分析、基于 PBL 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分析;基于 PBL 的信息管 理专业层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总体框架设 计;基于 PBL 的相关专业课程人才创新能力培 养方法设计等环节,具体如图 1 所示。通过图 1 可以看出,整个信息管理专业 PBL 教学体系已 经涵盖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学 生接触到第一门专业课程开始就正式进入到了基 于 PBL 的教学模式环境当中。从专业层面来讲 要形成总体的基于 PBL 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 总体的教学氛围与环境,取消死板的培养环节, 增加弹性机制。从课程教学层面来讲,要在专业 PBL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下,针对课程的具 体特点形成具体的 PBL 课程教学模式,让教学 过程和成绩考核环节突出学生对问题处理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摆脱教师为中心的 “一言堂”式 教学,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处理实际问题的 辅助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从图 1 还可以 看出,本文所提基于 PBL 的信息管理专业教学 模式不但涵盖了传统的人们对 PBL 在某门课程 教学中的应用,而且从更宏观的角度在专业层面 上进行了基于 PBL 教学模式设计,其中将学生 毕业设计等环节也包含其中,让学生在整个大学 学习过程都能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实 践。本文所提基于 PBL 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和方法得以实现的关键是整个专业的协调统一、 积极合作。 图 1基于 PBL 的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三、基于 PBL 教学体系的专业层设计 专业层面基于 PBL 教学体系设计应该根据 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层次开展,不能把 环境和问题设置得过于模式化,因为那样会丧失 了 PBL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一般情况下,可以考虑对大一新生设定引导 性问题,让其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去寻找问题,确 定学习和感兴趣的方向,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明确 目标。例如:( 1)“在学习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影 响了你的效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 ( 2) “你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你带来了哪些具体的 变化? ”( 3) “你认为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和广 泛应用中是否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应该怎样去 应对? ”对大二学生可以设定专业导向性问题, 让学生能够通过回答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基础专业 理论奠定基础,体会专业理论知识间的关系和学 习相关专业理论的意义,把握好自己学习的侧重 点。例如:( 1)“找出信息技术在企事业单位中 011 HIGHE EDUCATION OF SCIENCES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110 期)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所在。 ” ( 2) “你认 为怎样可以解决企事业单位中,信息技术应用与 推广中遇到的困难和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而带来的问题? ” ( 3) “你认为应该侧重从哪几 个技术层面问题进行处理? ”对大三学生应设定 具体的实践应用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 时,能够掌握专业理论应用的基本技能,学会到 现实中去发现问题,知道应用什么样的理论去处 理问题,并可以通过实习环节独立确定毕业设计 或毕业论文的基本方向。例如:( 1)“你认为信 息技术和管理有着怎样的关系? ” ( 2) “怎样才 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和管理环境的有效 融合? ”( 3) “针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如 何设计完成一套具体的信息化实施与管理方 案? ”对即将开展毕业设计,面临就业或者考研 的大四学生,问题设计应给适当宽松、灵活,让 学生可以有更大的思考和发挥空间,问题更多地 倾向于对专业应用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帮助 学生整理总结整个大学学习的同时,完成在思维 和心态层面上与社会的对接。例如:( 1)“你认 为所学理论与社会实际需求产生差别的关键点在 哪里?打算怎样去缩小这个差别。 ” ( 2) “实习 中遇到了那些你认为不够合理的信息管理问题, 应该怎样去处理更加合理? ” 完成问题设计后,要注意根据具体的人才需 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对问题进行更新,结合 问题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分析,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答,具体可以与 “本科生导师制” 8 相结合,让所属导师进行跟 踪指导。 四、基于 PBL 的课程教学层设计 具体课程教学层基于 PBL 教学体系设计应 该在专业层 PBL 教学体系框架下完成,既要为 学生提供回答专业层相关问题的学习环境,又要 合理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课程 基于 PBL 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具 体特点和要求,可以选择以 PBL 为课程教学主 导,将 PBL 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或在课程教学的 部分环节中应用 PBL 教学方法等方式。例如对 于系统分析与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由于 其基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关系紧凑,更加 注重在实际应用和现实问题处理等方面对学生能 力的培养,因此可以采用以 PBL 教学模式为主 导的方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但这两门课程在进行 PBL 教学设计阶段,一定 要做好分组和问题设计等准备工作,分组一定要 保证各组间的能力尽量均衡,问题设计要把握好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而对于决策支 持系统和 IT 项目管理等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强、 部分理论理解难度大并缺少实践教学环境等特 点,更加适合于在课程教学的部分环节中采用 PBL 教学方法,对于部分难懂或十分关键的内 容,设计一些启发式或应用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 自主完成对一些理论的理解。总之,在课程教学 层的基于 PBL 教学体系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课 程特点、学生层次和教师的教学偏好等进行,国 内外已有很多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参考。 五、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评价是保 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学生的创 新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即存在多 个评价指标,且评价指标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而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成果要么未形成系统的评价 方法,要么缺少有效的多相关属性评价方法。为 了能够在 PBL 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 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 学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及时更新相关指标或标准, 同时引入科技研究成果中对多相关属性综合评价 和分析方法,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模型,从而 为基于 PBL 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的参 考,具体操作流程如图 2 所示。 综上所述,基于 PBL 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 要学校、专业和具体教学过程等多个层面、多个 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较好的收效。在当今社 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因此提高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就显得十分 关键。本文结合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 111 基于 PBL 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图 2 PBL 教学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流程 具体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从多个层面 进行了基于 PBL 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 养体系和方法设计,给出了具体的参考方案,为 具体操作提供了参考。今后的研究将围绕信息管 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和模型 构建展开,引入比较先进的多指标评价方法,充 分考量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和指标间的关系,从而 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问题反应能力,从而为 人才培养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艳辉 . 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 PBL)的思考J . 中国 成人教育,2010 ( 6) :113 114. 2 赵国刚 . 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办学质量J . 中国 高等教育,2012 ( 18) :1 4. 3 张进,姚思童,董四清 . 基于问题学习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 的应用J . 高等理科教育,2012,101 ( 1) :139 141. 4 高太光,陈培友,肖昆 . 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 法研究 J . 高教论坛,2011 ( 1) :84 86. 5 朱程程,徐大真 . 职业技术教育中基于问题学习的师生互动 教学模式探讨J . 职教论坛,2011 ( 21) :62 64. 6 TIM O PETESON. So youre thinking of try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thre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mplementation J . Jounal of Management Educaiton,2004 ( 5) :74 82. 7 张沙清,张成科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改革探讨J . 高等理科教育,2008,89 ( 1) :128 131. 8 何齐宗,蔡连玉. 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 J . 高等教育研究,2012,33 ( 1) :76 85. ( 责任编辑高燕平 ) ( 上接第 44 页) 和决策依据。 但高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的测评是一个长 期、持续的过程,仅凭少量的数据对其分析就决 定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等级水平是不科学也是不客 观的,因此还需将高校教育满意度与学校软实力 建设措施相结合来优化高校教育模式,如通过壮 大师资力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改善高校文 化理念等软实力建设措施,进而更全面地改善学 校教育模式。 除此之外,高校教育模式优化更应根据时代 的发展要求,在网络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