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戊戌维新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docx_第1页
浅析戊戌维新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docx_第2页
浅析戊戌维新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docx_第3页
浅析戊戌维新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戊戌维新运动与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 摘 要: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之路,终于形成维新派和帝党相结合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实际改革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却对近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今后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这是维新运动的意义所在。本文首先论述了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背景,然后分别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戊戌维新;社会变迁;文化转型 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结束。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中国人从来没有想到、也极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一向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竟然击败了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中国不是败于西方列强,而是败于只有“区区一岛之倭奴”,国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感情上都是很难接受的。 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中国虽两败于鸦片战争,再败于中法战争,既割地赔款,又开埠通商,但就整个国民社会心理而言,并未切实感受到民族危机。“大厦将倾而处堂为安,积火将燃而寝薪为乐,所谓安其危而利其灾者。”从清朝统治者到一般民众仍是麻木不仁。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处在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从清朝皇帝、封疆大吏、士绅到一般百姓都深深感到这种民族危机,这是甲午战败以前所未有的。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活动,终于促成了光绪帝于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诏定国是”,开始了被称为“百日维新”的新政。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共103天,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新政诏令,使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群众性的维新变法宣传组织活动,变为了维新派和帝党结合推动光绪帝进行的自上而下进行的实际改革运动,并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1 戊戌维新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民间工商业的“恤商惠工”政策、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形成以及冲决封建统治之网罗等方面。 1.1 鼓励民间工商业的“恤商惠工”政策 由于甲午战争后的巨额赔款引起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由于洋务派无力也无心再垄断近代工业,更由于马关条约已经给与西方列强在中国内地“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的特权,清政府也就没有理由再对国内的民族工商业进行限制。因此,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面对“中国欲藉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的现实,清朝廷放弃了主要依赖官办和官督商办压制民族工商业的政策,而开始采取鼓励民间工商业的“恤商惠工”政策。 1896年2月,清廷饬令各督抚“于省会设立商务局”,“官为设局,一切任听商办,以联其情。由各商会举一殷实稳练素有声望之绅商,派充局董,驻局办事。”清廷经济政策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使戊戌维新期间中国的近代经济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近代工业的增长上。其中18951900年新创办的民用工矿企业147家,几乎相当于18581894年创办的工矿企业数的总和,创办资本总额26005千元,也几乎相当于甲午战争前创办资本总额的70%。 1.2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形成 戊戌维新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在全部近代企业中,民族资本已经从劣势转为优势,在纺织和缫丝业中更是遥遥领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结构的变化,这无疑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通过投资近代企业而使自己开始跻身于资本家群体的人数应该大大超过当时的企业数。然而即使如此,也很难说已完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资产阶级。这是因为:第一,到19世纪末,民族资本虽然已经超过早期官僚资本,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弱小的,这就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完全形成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投资于近代企业的民间资金拥有者大部分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他们还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放弃原来的剥削形式。整个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很难说民族资产阶级已完全“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 1.3 冲决封建统治之网罗 维新派以组织学会的形式积聚自己的力量,这不仅冲破了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封建观念,更具有政治意义的是冲破了君主专制统治不准士人干预国政和结社的禁令,从而在君主专制统治的网罗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维新派把组建学会看做是冲破专制政治网罗的重要手段。事实也是如此,“强学会虽封禁,然自此以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自强学会开后,海内移风,纷纷开会,各国瞩目”。随着各地学会的广泛建立,维新派不满足于学会“广联人才,创通风气”的作用,还想要学会承担起“兴民权”、“通上下之情”的政治职能,也就是通过学会向统治者争取和扩大人们的政治权利。 戊戌政变后,各地学会全部被查封,但“虽有政变,而民智已开,不复可遏抑矣”。戊戌期间的学会不仅开了民智,也开了民主之风气。同时,戊戌期间的学会也为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政治团队的建立树立了榜样。 2 戊戌维新运动对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强,虽然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但同时也使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进一步输入中国,从而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更进一步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并试图从这些来自异域的思想资源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戊戌维新运动引起的文化变动对文化转型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1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思想对中国知识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19世纪末欧洲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评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成书、内容和影响,并把书中所论述的生物进化规律引用到人类社会领域,用它来解释民族、国家的兴衰存亡,说“其始也,种与种争,及其成群成国,则群与群争,国与国争。而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融合在一起,既宣传了达尔文学说,也宣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严复的天演论所宣传的进化论思想不仅影响了维新时期的一代人,还对辛亥时期的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主义者,乃至后来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促使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文化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西方民主思想逐渐形成一股社会思潮 戊戌时期文化转型的另一重要现象是自洋务运动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民主思想逐渐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并对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只有民本思想,而没有民主思想,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形成的主要思想资源来自西方,当然也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本思想中吸取了一些营养,并受制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戊戌维新运动中,一股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开始逐渐形成。和早期维新思想家一样,戊戌维新派提出在中国要实行民主制的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富强。维新派首先从探究中国贫弱原因出发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责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贫弱的主要原因。梁启超认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严复认为“君有权而民无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坏民之力,散民之心,离民之德”,是造成中国社会贫困落后的主要根源。在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维新思想家们还大力宣传过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思想,以作为他们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戊戌期间,维新派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中的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论和天赋人权论,并将其作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 2.3 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教育文化机构的广泛建立 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转型还表现在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教育文化机构的广泛建立上。甲午战争后,面对着救亡图存的神圣历史使命,维新派在探寻中国富强之路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民智”上,认为“开民智”是变法图强的“第一义”。而“开民智”的措施,便是“开学堂”,办报刊,立学会。 “开学堂”的本质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科举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教育则是科举的附庸。这种旧的教育制度已经成为人才成长和选拔的严重障碍,也是举办新式学堂的主要障碍。因此,维新派将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考试作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的突破口。“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维新派在呼吁改革科举制度的同时,大力推动新式学校的建立,并引进西方近代学制,建立近代国民普通教育的学校体系。由于维新派的大力推行和新政诏令在各地的实施,一个创办新式学堂的热潮在各地兴起。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成果之一京师大学堂经一月多筹备,于1898年8月9日正式开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新式高等学校,也是晚清中央设置的第一个新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的创立对全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戊戌政变后,大规模兴办学堂的热潮不复存在,但已经兴办的这些新式学堂大多保留下来,其中也包括京师大学堂。 创办学会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开民智”的重要措施。他们创办学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振士气于下”,因此大多数学会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又具有非常明显的“开风气、开知识”的文化启蒙意义。维新派把“开学会”与“开民智”联系起来,认为要变法维新就需要开发新型人才,要开发新型人才就需要传播和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而传播和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方式就是结群集会。通过结群集会,首先开启“官智”和“绅智”,把西学和维新思想推之于官绅之“群”,再由官绅之“群”推向民众之“群”,以“广开民智”,最终达到“兴民权”的目的。就此而言,戊戌期间的学会所强调“学”是与西学和民权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 维新运动从兴起到发展与现代报刊的创办有着紧密的联系。维新运动一开始,维新派便表现出对创办报刊的高度重视。1895年8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成立后,该报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据统计18951898年三年间,出现约60种报纸,既有日报、旬报、月报又有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与文摘性报纸,比较著名的有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报等,“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报纸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创办和发展对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西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虽然扼杀了维新变法,但清王朝的统治则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维新派重视意识形态的重构,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