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doc_第1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doc_第2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doc_第3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doc_第4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1)政治: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2)特点: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西周三大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功臣;姻亲;一些古国后裔。(3)影响(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还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特点: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3)影响(作用):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特权有利于凝结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结合在一起。3.礼乐制: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表面是一种礼仪制度,实质是等级制度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这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考点对应训练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尊宗敬祖 B世卿世禄 C嫡长子继承制度 D按血缘确定爵位 2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于宗法分封制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表述( )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 A正确,错误 B错误,正确 C皆错误 D皆正确 3“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A功臣封网 B商族后裔封国 C姬姓贵族封国 D古圣王后裔封国5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贵不以贤”。该制度始于(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代 核心梳理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内容:中央: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3)巩固措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4) 影响:秦代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影响。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西汉(1)时间:汉武帝(2)措施: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 设置刺史,监督地方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的时间:隋唐(2)三省的职能: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3) 作用: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北宋(1)中央:(分割丞相权利,将相劝一分为三)行政中书门下军政枢密院财政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4.元朝:(1)中央: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5.明朝:(1)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至此,丞相制度彻底废除。(2)明成祖:设置内阁,加强了皇权。6.清朝:设立军机处(1)时间:雍正皇帝(2)评价: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文书,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知识网络1中央官制的演变2地方机构的演变 思维点拨从四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三种制度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4.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强干弱枝”(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6) 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认识(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5)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 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构建体系1选官制度(1)演变(2)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2监察制度(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考点分析】1:从内容上看,秦至明清中央和地方机构演变的史实及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以唐朝、宋朝和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演变最为重要,而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相对较少。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宗法制多有涉及。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12题对“百姓”一词称呼的变化考查宗法制, 2:从趋势上看,注意把握从秦朝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断斗争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过程。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法制等相关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原因。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原因,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试题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3:从易错点看,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4.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 制度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相似)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影响制约皇权无制约力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因为明清时期日益极端的专制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考点对应训练 1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的相同点有( ) A分割宰相权力 B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 C设置“中书门下” D以中书省掌管行政 2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正确评述是( ) 三省独立,分工明确,互不统属 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权总于皇帝 六部隶属尚书省,是中央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 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权力,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A B C D 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 A皇权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健全 C相权受到削弱 D地方权力加强 4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5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 A明朝早期 B明朝末期 C清朝早期 D清朝末期 6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正确排列是( ) 中书门下的设立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B C D。【真题再现】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2.(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3.(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4.(2013全国新课标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6.(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7.(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8.(2013大纲全国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9.(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0贤臣、清官、天使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1) 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2) 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一摘自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3) 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2分)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经济【考纲要求】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题知识梳理】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唐:曲辕犁。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弱点(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白、彩)和棉纺织业业(苏州、杭州)。(课下根据课本识记手工业的主要成就)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4突出成就(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2)纺织技术: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松江是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5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实质:雇佣关系。(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5)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2秦汉: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活跃,但总体水平不高。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3隋唐: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但商业发展有时间、地点限制。4宋元:商业空前繁荣,坊市界限打破,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有些地方使用纸币,海外贸易繁荣。5明清: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在江南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思维点拨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第二次: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影响1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3)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2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重要城市如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促使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土地制度(1)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2)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国家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较大等特点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两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决定性因素。(2)发展过程:商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并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3)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专制。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原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清代初年防范“外夷”的侵犯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思想:轻商思想与小农意识。(2)概况: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广州一处对外通商。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被打破。(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殖民者的入侵,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思维点拨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1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1)在封建社会初期,其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统治者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对立起来,并利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一系列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这就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2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的不同及原因3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真题再现】1.(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2.(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3.(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4.(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5.(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考点分析】从内容上看,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命题趋势上看,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直贯穿着封建社会的始终,该部分内容可以与土地兼并、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内容相联系;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与近代前夜中国的落伍相联系。从复习方法上看,运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又要看到它蕴含的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从易错点上看,闭关政策的特点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要误以为闭关政策下没有任何对外交往。事实上,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并没有被完全禁绝。“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过关演练】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2.(2013南京盐城一模)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3.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4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风光数百年的晋商、徽商群体也走向了衰落。商人团体因官府而兴衰,从政策角度看源于 ()A小农经济B重农抑商C土地兼并现象存在D市民团体壮大冲击5.(2013扬州模拟)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A.清代的服务行业发展迅速B.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7.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实行海禁B.反对实行海禁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8.(2013徐州模拟)“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 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2) 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10.(2013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2) 根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3) 根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第3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考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识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思维点拨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3宋明儒学4.明清儒学的新发展(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思维点拨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一、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2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3.古代治国“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具体如下:(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真题再现】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韩非朱熹亚里士多德ABCD2.(2013浙江省名校高三联考)“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3.(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5.(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6.(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7.(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考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部分的重要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几年的高考重点关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宋明理学这两个考点,特别是宋明理学部分考查的密度远远高于其他考点,请同学们注意这一命题规律。从命题趋势上看,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会成为命题的焦点。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等)。从复习方法上看,注意运用基本理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主要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如汉代儒学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儒学经过改造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易错点上看,注意以下几点:(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2)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并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