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理解.doc_第1页
三十而立的理解.doc_第2页
三十而立的理解.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岁,古人叫“成童”,是小学毕业该升大学的年龄。我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没有中学。孔子少年老成,在这个年龄上,立志要做学问。现在的孩子不一样,岁,正值青春期躁动,最闹,俗话说,“十五六,狗都嫌”。但毛泽东,他不嫌。“文革”的火,就是从这帮孩子点起。红卫兵的诞生地是圆明园,发起者是清华附中的学生。破四旧、打流氓、大串联、复课闹革命、打架斗殴、拍婆子、上山下乡,“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这个年龄。这个年龄,西方叫(一般指岁的半大小子和半大闺女),他们打架、泡妞、吸毒、听摇滚,邻居怕,家里操心。美国法律规定,岁以上可以开车、喝酒,脱离父母,搬出去住,这是他们的“成童”。“三十而立”,中国古代,岁是一大坎。比它晚,岁也是一个坎。岁,古人要为男孩举行冠礼,即成丁礼,表示他已长大成人,但孔子没讲。他看重的是岁。岁,为什么说“而立”,清宋翔凤说,是“壮而有室”,即我们常说,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会责任感的年龄。但孔子早婚,岁娶媳妇,岁有孩子,照此说,该是“二十而立”,可见不对。“四十而不惑”,孔子在鲁国出名后,开始出国游学找工作。岁,他到周都洛阳,向在王室图书馆当差的老子问礼。岁,他到齐国找工作,齐景公说,不好安排。前一事,有人怀疑,但后一事,毫无问题。孔子短暂出国,回到鲁国后,没官可做,只好死心塌地做学问。岁以后,岁以前,他一直在家读书习礼,教书育人。来岁这阵儿,他全力治学,越学越明白,当然也就“不惑”了。“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读书一定要做官,没商量,但什么时候出山,在谁手下干事,全看天命如何。鲁昭公时,机会未到,孔子只能埋头读书,自娱自乐。鲁定公即位四年后,孔子岁,阳货请他出山,他没答应,一直等阳货出亡,才肯出山。他出来做官是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比较费解。我把我的猜测说一下。我们要注意,古人所谓聪明,聪是听力好,明是视力好。尽管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耳朵比眼睛受时空限制小,古人认为,耳朵比眼睛更重要。比如圣人,圣人都是绝顶聪明、天生聪明。圣,古文字,与听字和声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于倾听民间疾苦,善于接受贤达劝谏。我想,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爱怎么着怎么着,这可能就是“耳顺”吧?“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难拿。孔子活了岁,和今天中国的平均寿命比,好像算不了什么,但按过去的标准,已经活过梭儿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抽象标准,人之将死,离自由最近,或许近之。豁达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顺,心也顺了,物我两忘,没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这叫“从心所欲”。“从”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如本字,指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还有一种是读为纵,什么都放得开,放胆放言,想干啥干啥,意思差不多。“不逾矩”,是无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对头,处处合乎规矩,虽有规矩,不碍自由。人,只有活到头,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孔子志在天下,但命途多舛。他这一辈子,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主要是学习;从“知天命”到“耳顺”,主要是求仕。然而结果怎么样?晚境孤独而凄凉。孔子以68岁高龄回到鲁国,几乎每年都有伤心事:岁,儿子死了;岁,绝笔春秋,颜回病逝;岁,仲由死于卫。然而,最奇怪的是,过了岁,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却说他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岁:是立自己一家之言的大好时光。不破不立。是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年龄。而立之年,总是那么雄心勃勃,真所谓“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一路跌跌撞撞、潇潇洒洒,有“立”起来的,也有“倒”下的。四十岁,人生的黄金岁月!虽然少了一些鲜活,但却因此而更理智、更成熟、更具有欣赏性。如果说五十而知天命,事实上在四十岁就应该有所预见了,这实际上也算一种聪明,要不然为什么叫“不惑之年”。唐代诗人岑参认为:“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张九龄则认为:“如果人到五十还没有一点成就,那就是很大的过失了”。我们细细品味古人对人生的理解,真正意义上懂得“而立”、“不惑”、“天命”,这句话,对我们珍爱生命,把握前途与命运,有效地安排生命历程是不无裨益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呢?按此孔子说法,人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显然太遥远了。事实上,这只是人格完善的几个阶段,其中的过程是可以压缩的。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到了六七十岁还有很多事看不开的,但也有三四十岁就已非常豁达的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从而引起诸多的焦虑。其实,人有各种情绪和困惑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的焦虑大多源于愿望与现实的冲突,能否及时化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当一个人的心理真正成熟、人格达到完善之后,便能够合理调整自己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能从挫折和磨难中看到希望,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安宁,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愿望。重要的是无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