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docx_第1页
大学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docx_第2页
大学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docx_第3页
大学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 摘要:探讨大学生大七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模型。方法:抽取南昌大学33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 13.0、LISREL8.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构方程表明,在“大七”人格的各个维度中,随和、重情、和利他这三个特质能有效地预测幸福感。结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大七”人格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有力预测指标,随和是影响幸福感的核心人格特质。 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 “大七”人格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0 引言 幸福感是研究人类良好存在的实证科学,是积极心理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其哲学源头来自快乐论与实现论。当代幸福感的内涵扩大,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其中,SWB侧重于快乐的体验,评价指标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生活满意度。PWB侧重于人的潜能的实现,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功能的体现,评价标准有Ryff的6因素理论,McGregor和Little的意义感、以及Ryan和Deci提出的自我实现和生命活力等。SWB与PWB表现出一种相互整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也认同,只有将SWB与PWB整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幸福感。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无论是因素的数量还是因素的内涵都与西方的理论存在显著的差异,西方的人格测量工具在用于测量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时,既存在“包含过多”的问题(即把不属于同一人格维度的内容强行组合在一起),又存在“强加于人”的问题(把中国人根本不存在的人格维度仍纳入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还存在“遗漏”的问题(即把中国人重要的人格维度漏掉)。因此崔红、王登峰等提出,中国人的人格并不符合“大五”的结构,而是由七个维度组成。近年来我国对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大都围绕在西方的“大三”人格或“大五”人格这两方面展开,普遍都只将研究集中于人格特质本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以及对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重复验证,很少将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综合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的理论上,使用完整的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工具-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去测量大学生的人格,整合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两种概念去研究大学生幸福感,从而对大学生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探讨。本次研究旨在考察人格特质与幸福感的两个组成部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模式,从而为研究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供有价值的模式。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被试取自南昌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分布为1824岁。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共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到360份,回收率达到90%。剔除无效问卷26份,有效问卷达到334份,有效率为95.6%。其中,男生143人(42.8% ),女生191人(57.2%);文史类专业159人(47.6%),理工类专业175人(52.40%);一年级52人(15.60%),二年级122人(36.50%),三年级113人(33.80%),四年级47人(14.1%)。 1.2 研究工具 综合幸福问卷(MHQ)。本研究采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是在整合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理论框架与测评指标的基础上,建构的多方位、多测度、多功能、本土化的测量幸福感的量表。它可以测量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个模块,包括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9个维度。采用17级计分,其中各指标5分为高分,3分为低分,负性情感维度分数相反,分数越低越好。适用范围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5周岁以上的青年、成年、老年。该问卷在测量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时,同质性信度Cronbach 系数在0.6742-0.9056之间,分半系数在0.6603-0.8835之间,量表总的重测系数为0.86,各分量表的重测系数在0.33-0.83之间,问卷的效度良好。本研究中大学生在该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1。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本研究采用王登峰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ity Scale,CCSPS)。该量表是在建立中国人人格大七结构模型以及成熟的人格量表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建立起来并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人格量表。它共有68个项目,要求被试对每个题目进行1 (完全不符合) 到5 (完全符合) 评定。该量表根据每个人格因素所包含的项目内容,将大学生人格的7个维度分别命名为: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和随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08以上,间隔两周后的重测信度,因素一到因素七分别为0.95,0.79,0.96,0.73,0.84,0.73和0.75。本研究中大学生在该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701。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LISREL8.70。 2 结果 2.1 大学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的是人格七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幸福感的相关情况。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除坚韧、爽直、活跃等人格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外,其余每人格因素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而所有的人格因素都与心理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13-0.48之间。其中利他和幸福感呈负相关,其他人格因素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2.2 大学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因果关系模型 为了解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使用LISREL8.70,设定人格特质两两相关,七个人格特质都对幸福感有单向作用的路径,此模型为饱和模型。根据程序运行结果对饱和模型进行修订,修订原则是每次删除路径系数中临界值绝对值最小的路径,并以饱和模型为基础进行互为嵌套模型的卡方检验,确认模型等同于饱和模型,重复运行程序,直到删除路径系数后,通过卡方检验,模型已经不再等同于饱和模型为止,得到最终的模型(见图1)是根据约原则,与饱和模型等同的最简约模型。模型中各项拟和度指标见表4,从拟合指标看模型对数据拟和很好。 由图1中的数据可知,在本研究中,随和是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最有效的人格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路径系数分别达到0.34和0.26;利他能负向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路径系数分别为-0.11和-0.14;重情仅能正向地预测心理幸福感,路径系数分别为0.11。值得注意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残差仍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0.51),这说明两者的残差间仍存在共同的变异。 3 分析与讨论 人格对幸福感的预测性问题近年来一直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以往的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人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本研究发现,在“大七”人格的各个维度中,利他、随和、重情这三个维度能有效地预测幸福感。这与陈咏媛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所致。 随和维度对幸福感的预测是正向的,即这个人格维度的特征(分数)越明显(高),幸福感得分就越高。而随和主要反映人际关系维度(宽和、热情)的内容,它是幸福感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从中国社会及其文化背景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人际关系的特点对中国人来讲,反映的是这个人的总体的修养水平,是一种比较的稳定内在的品质。在该维度上高得分就意味着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宽容大度、诙谐乐观,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是相契合的,因此个体的行为方式会更加符合社会规范,从而其幸福感水平会更高。邱林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随和的个体更具有亲和力,更可能被别人选做朋友和信任对象。而中国文化认为人际之间的关系具有互依性(回报性),即人际关系是一种共生的系统,系统中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这种互信关系的建立能满足人的归属需要,因此更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随和的个体拥有更加稳固的亲密友谊,这能直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而进化心理学对友谊的研究和探讨指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可以增进幸福感,已有的跨文化研究结果也表明关系满足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文化变量,Kwan等(1997)也发现和谐的友谊或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协调的程度,对幸福感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同时这也为个体提供了社会支持,强大的社会支持能提高个人的幸福感水平,尤瑾、郭永玉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 其余二个维度中,利他能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重情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利他”和“重情”主要反映善良维度(利他、诚信、重感情)的内容,善良维度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好人”的总体特点,包括对人真诚、宽容、关心他人以及诚信、正直和重视感情生活等内在品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中的“利他”维度,与综合幸福感量表中的利他行为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但计分方法是相反的,因此才会出现负向预测作用。对大学生人格与SWB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善良与SWB的各因素(包括掌控因素、活力因素、被接纳因素以及放松因素)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医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利他行为对人体健康有促进作用,助人者能激发他人的谢意和亲善之情,反过来会使自己感到温暖、保护自己免于情绪紧张或低落而伤害身体。从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可以对此进行解释,一方面提供社会支持是一种利他行为,大学生在给予帮助的同时增强了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提高了个体自尊水平,从而对其心理幸福感的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4 结论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在实际研究中往往相互补充,形成现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往的许多研究显示,有些因素促进主观幸福感但不一定促进心理幸福感,或者促进心理幸福感但并不促进主观幸福感。在整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探讨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其中,人格特质作为幸福感的一种有效的预测因子,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统计分析的手段,研究了大学生的“大七”人格对幸福感的预测模式,结果发现: 随和、利他、重情三种人格特质能有效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随和是影响幸福感的核心人格特质。这一结果也为跨文化的比较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WS versus NEO PI-R 崔红,王登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J.心理学,2004,27(3):545548.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心理学报,2004,36(3):347358.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