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硕士论文开题-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ppt_第1页
清华硕士论文开题-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ppt_第2页
清华硕士论文开题-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ppt_第3页
清华硕士论文开题-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ppt_第4页
清华硕士论文开题-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06. 04.,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清华大学工学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研究生: 陈 淳 导师: 赵 彬 副教授,主要内容,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3、 内容初探 4、 研究计划,室外颗粒对室内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美国环保署(EPA):现代人85-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the Lancet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按我国目前的大气可吸入颗粒污染计算,在2003-2033年间,我国将有6千5百万人死于慢性肺病,1千8百万人死于肺癌。,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极其重要!,1. 室外颗粒物对人员健康的影响,(综述文献数:24),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问题 1: 室外颗粒物对室内人员的健康影响?,当前流行病学研究的弊端: 只研究室外颗粒物浓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然而,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室内; 并且,室内环境是可控的,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因此,需要定量化描述人员暴露于从室外进入室内的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关系,评价指标1:室内外颗粒浓度比 (I/O ratio),优点:直观易懂 缺点:无法摒除室内颗粒物源的影响,(综述文献数:63),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关系,评价指标2:渗透系数 (Infiltration factor),(综述文献数:17),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表征:从室外进入室内并且悬浮在空中的颗粒物 特点:实际测量可以得到的重要参数,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关系,评价指标3:穿透系数 (Penetration factor),(综述文献数:9),表征:从室外进入室内的颗粒物,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穿透系数最能反应颗粒物穿过建筑物围护结构缝隙的过程和机理,可用于研究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用于建立理论模型,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关系,计算模型:穿透系数 (Penetration factor),(综述文献数:12),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这些穿透系数计算模型都较为简单,可以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计算,但是它们都忽略了一些影响因素(沿程分布),精度上尚不能保证,2. 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关系,小结 I/O比: 优点:直观易懂 缺点:无法摒除室内颗粒物源的影响 渗透系数: 表征:从室外进入室内并且悬浮在空中的颗粒物 特点:实际测量可以得到的重要参数 穿透系数: 穿透系数最能反应颗粒物穿过建筑物围护结构缝隙的过程和机理,可用于研究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用于建立理论模型 穿透系数模型: 当前穿透系数计算模型都较为简单,可以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计算,但是它们都忽略了一些影响因素,精度上尚不能保证,(综述文献数:12),Chen. C., Zhao. B*.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or and outdoor particles: a review. Submitted to Indoor Air.,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问题 2: 如何确定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的量?(渗透),关键参数:穿透系数!,哪种穿透系数计算模型既具有较高的精度又较为简单、适合于工程应用? 这些穿透系数的计算模型如何应用于实际的设计(如净化器、过滤器选型)?,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3. 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环境的控制方法,方法1:维持室内正压(正压控制法) ASHRAE Standard 62.1 建议建筑维持正压; CDC建议在医院保护性环境下使用维持正压的方法; Sapkota et al. (2005) 特别指出在收费站使用正压控制法可以有效减少室外颗粒进入; 在韩国,对于普通住宅强制要求安装机械通风系统以维持室内正压。 方法2:允许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使用净化器或者带过滤的循环通风系统(过滤净化法),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问题 3: 当前的控制方法效果如何?效率如何?,效果: 正压控制方法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有效防止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 效率: 正压控制和过滤净化,哪种控制方法的效率更高、更节能?,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总体思路,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1. 室外颗粒物对室内人员的健康影响,研究思路: 结合流行病学和建筑技术科学,Example:,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1. 室外颗粒物对室内人员的健康影响,结论1.1: 室外PM10每上升10ug/m3会导致室内人员的死亡率上升0.25%至1.02%。室外PM2.5每上升10ug/m3会导致室内人员的死亡率上升0.35%至2.06%。,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1. 室外颗粒物对室内人员的健康影响,结论1.2: 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人员健康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室内。,Chen. C., Zhao. B*., Yang. X.D., Baumgartner. J. Estimating th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indoor exposure to particles of outdoor origin. Submitted to the Lancet.,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2. 穿透系数理论模型研究,关键点:穿透系数模型的确定 研究思路:提出细化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既准确又简单的计算模型,提出三种细化模型:,1、半解析模型,2、欧拉模型,3、拉格朗日模型,4、Liu & Nazaroff模型,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除了拉格朗日模型以外,其他各个模型都能较好的符合实验数据。,拉格朗日法: 布朗扩散力模型缺陷? 模型本身的缺陷?,2. 穿透系数理论模型研究,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结论2: 拉格朗日法不适用于小颗粒的计算,Liu & Nazaroff的计算方法既有较高的精度又最为简单,适合工程应用。,并非布朗扩散力模型的缺陷,而是拉格朗日模型本身的缺陷。,Zhao. B*., Chen. C., Yang, X.Y.; Lai, A.C.K. Comparis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model particle penetration coefficient through a single straight crack in a building envelope.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4, 405-416.,2. 穿透系数理论模型研究,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设计计算方法: 实际工程中已知参数:室外风向、风速;建筑物布局;室内外温度;门窗大小及类型;室外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浓度。,关键点:实际工程如何应用,3. 确定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的量(渗透),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确定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的量(渗透),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关键点1:正压控制法在什么条件下适用?,实验研究:根据传统观点,室内空气只能从门流出,因此室内为正压环境。,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实验现象:当门开度较大时,“正压”系统无法抵御室外颗粒物的入侵。,10Hz,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实验现象:烟气从室外释放,但仍然可以在“室内正压”条件下进入室内,在门处存在着双向流动。,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可能原因:温差引起的热压作用导致双向流动?,4. 控制方法研究,各组实验中,室内外都存在温差,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理论模型: 耦合双向流动的多区网络模型,模型验证:,对于完全开启的门(大开口),阻力系数为0.78 (Weber and Kearney, 1980),实验与计算之间的相对误差为: 9.97.3%.,由于温差引起双向流动的猜想得以验证。,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绝对正压温差阈值: 开启90度: 0.1 for 205m3/h, 0.5 for 419m3/h, 1.7 for 788m3/h, 3.0 for 1055m3/h. 开启30度: 0.1 for 205m3/h, 0.7 for 419m3/h, 2.2 for 788m3/h, 4.0 for 1055m3/h.,结论4.1 若开口面积较大时,由于热压作用的影响,正压控制系统难以抵御室外颗粒物的入侵。,Chen. C., Zhao. B*., Yang, X.D. Ca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aintain positive pressure indoors for preventing the entry of outdoor airborne particles? Part I: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odel validation. Submitted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进一步验证:若开口面积较大,由于热压作用的存在,正压控制系统难以抵御室外颗粒的入侵。,案例分析:香港8A病房SARS传播,为何SARS病毒仍然可以进入“正压”房间?,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FD simulation, Li et al. (2005) claimed that “Although the air temperature was rather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war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io-aerosols was not”.,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结论4.2 8A病房SARS传播的案例再一次验证了:若开口面积较大,由于热压作用的存在,正压控制系统难以抵御室外颗粒的入侵。,Chen. C., Zhao. B*., Yang. X.D., Li. Y.G. Role of two-way air flow due to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SARS transmission Revisiting the largest nosocomial SARS outbreak case in Hong Kong. To be submitted to Indoor Air.,传统多区模型,耦合双向流动的多区模型,CFD模型,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模拟研究:根据实验研究发现,门窗打开时正压难以维持,因此模拟研究假设门窗紧闭。,关键点1:正压控制法在什么条件下适用?,风压系数:0.603,风压系数: -0.364,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关键参数:室内外温差、室外风速、门窗阻力特性、窗地面积比。,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窗地比=15%.,4. 控制方法研究,模拟能够维持绝对正压所需要由机械通风系统提供的换气次数,窗地比=10%.,窗地比=20%.,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模拟能够维持绝对正压所需要由机械通风系统提供的换气次数,通过完全二次多项式拟合,得到计算能够维持绝对正压所需要的换气次数的经验公式,可于实际工程应用。,Rmse=0.318,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关键点2:正压控制和过滤净化,哪种控制方法更高效、更节能?,重要:正压控制需要新风,因此仍然会引入室外颗粒物,同样需要过滤器。 对比前提:相同的工况、相同的控制效果(相同的I/O比)、相同的过滤器效率。 对比目标:两种控制方法所需要的风量。,过滤器: ASHRAE 40%Filter ASHRAE 80%Filter,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计算过滤净化所需换气次数与正压控制所需换气次数的比。,5m/s,10m/s,过滤器效率极大地决定了控制方法的选择。,I/O比(表征效果),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4. 控制方法研究,过滤净化所需换气次数与正压控制所需换气次数的比 与 过滤效率 的关系,0.1m,结论4.3 对于普通住宅,若室内洁净度要求不高,使用普通过滤器,那么过滤净化法比正压控制法更经济。,Chen. C., Zhao. B*., Yang, X.D. Ca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aintain positive pressure indoors for preventing the entry of outdoor airborne particles? Part II: Modeling study and cost analysis. Submitted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若室内洁净度要求较高,选用效率较高的过滤器,那么正压控制更合理。,若室内洁净度要求不高,选用普通效率的过滤器,那么过滤净化更合理。,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5. 已有工作主要结论,问题 1: 室外颗粒物对室内人员的健康影响? 结论1: 室外PM10每上升10ug/m3会导致室内人员的死亡率上升0.25%至1.02%;PM2.5每上升10ug/m3会导致室内人员的死亡率上升0.35%至2.06%。并且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人员健康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室内。 问题2:哪一种穿透系数计算模型既满足精度要求又较为简单? 结论2: 拉格朗日法不适用于小颗粒的计算,Liu & Nazaroff的计算方法既有较高的精度又最为简单,适合工程应用。 问题3:正压控制法在什么条件下适用? 结论3: 当开口较大时,由于热压作用的影响,正压控制系统难以抵御室外颗粒物的入侵。 问题4: 正压控制与过滤净化,哪种控制方法更高效、更节能? 结论4: 对于普通住宅,若室内洁净度要求不高,使用普通过滤器,那么过滤净化法比正压控制法更经济。,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下一步研究计划,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确定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的量(渗透),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进行实际房间的颗粒物渗透量测试实验,对设计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实际应用,针对某一实际建筑:,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提出问题 内容初探 研究计划,下一步计划,2011,2010,1月,6月,6月,9月,研究总结、撰写论文、硕士答辩,综合健康效应、设计计算、控制策略进行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完成“设计计算”部分的实验验证,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导!,室外可吸入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研究成果列表,Chen. C., Zhao. B*., Yang. X.D., Li. Y.G. Role of two-way air flow due to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SARS transmission Revisiting the largest nosocomial SARS outbreak case in Hong Kong. To be submitted to Indoor Air.,To be submitted:,Submitted:,Chen. C., Zhao. B*., Yang. X.D., Baumgartner. J. Estimating th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indoor exposure to particles of outdoor origin. Submitted to the Lancet. Chen. C., Zhao. B*.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or and outdoor particles: a review. Submitted to Indoor Air. Chen. C., Zhao. B*., Yang, X.D. Ca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aintain positive pressure indoors for preventing the entry of outdoor airborne particles? Part I: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odel validation. Submitted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C., Zhao. B*., Yang, X.D. Ca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aintain positive pressure indoors for preventing the entry of outdoor airborne particles? Part II: Modeling study and cost analysis. Submitted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ublished:,Chen, C.; Zhao, B.*; Cui, W.; Dong, L.; An, N.; Ouyang, X.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air cleaner in control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