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課曾國藩家書曾國藩一、曾國藩簡介姓名籍貫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清湖南湘鄉人。生平事蹟以日記自省曾國藩為了學習理學大師倭仁誠意和慎獨的工夫,從道光十九年起,每日將自己的意念和行事寫在日記上,隨時檢點克制。並將日記定期送請倭仁審閱,要求他以眉批嚴加批評。曾國藩這種在日記中反省自責的精神,終其一生未曾改變。人治思想曾國藩的思想,可說是紹續儒家精神,以禮統攝個人修養及一切人際關係。而他的政治思想也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他深信政治的清濁取決於少數領導人物的賢否,與孔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如出一轍。也因此他對於人才的識拔、培養、任用尤其用心,如左宗棠、李鴻章、薛福成等影響晚清政局的人物,即是他所拔擢。革除舊習據曾國藩道光二十年六月七日的日記所載,他在道光十一年決心戒除鴉片煙癮,於是改號滌生以明其志。滌是滌除一切舊染的汙穢,生則源自明朝袁了凡的格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有追求自我新生的涵義。天津教案同治九年,天津發生多起幼童綁架事件,當地天主教會的育嬰堂被誤會牽涉其中,引起暴力衝突,法國領事遭暴民毆斃。曾國藩受命處理本案,因深知中國國勢遠非洋人對手,此時不宜與外國勢力衝突,因此對洋人一再忍讓,搜捕行兇民眾。此種處理方式引起天津人民不滿,曾國藩被指為賣國賊,京師湖南同鄉更引以為恥。曾國藩晚年清譽,幾乎毀於一旦。儒學四門指義理、詞章、經濟、考據。此四者脫胎自論語孔門四科,是清代學者重視的儒學四大領域。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曾國藩曾揭示如下:義理者,在孔門為德行之科,今世目為宋學者也。考據者,在孔門為文學之科,今世目為漢學者也。詞章者,在孔門為言語之科,從古藝文及今世制義詩賦皆是也。經濟者,在孔門為政事之科,前代典禮、政書,及當世掌故皆是也。(1)義理的根源是德性之學,清儒特別重視宋代程朱的性理之學。以現在的說法,義理指的是儒家思想中關於哲學層面的學問。(2)詞章的根源是言語之學。比起口頭的語言表達能力,後世更擴充至所有藝文作品的創作技法。以現在的說法,言語指的是文學層面的研究。(3)經濟的根源是政事之學,探討的是將學術思想落實到政治運作上的方法。字面上取經世濟民的意思。以現在的說法,經濟指以政治學為首,涵蓋一切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學問。(4)考據的根源是孔門的文學。論語時代的文學與今日意義不同,指的是研究經籍字句的解釋與考證,以正確詮釋經籍的意義,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闡釋哲學、文學、政治等學問。二、常識補充清代重要散文流派名稱得名由來文學主張代表人物桐城派(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以代表人物皆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主張效法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散文,講求義法。義即內容思想,要言有物;法即形式技巧,要言有序。方苞、劉大櫆、姚鼐,三人並稱桐城三祖。陽湖派(清乾隆、嘉慶年間)以代表人物多江蘇陽湖人而得名。文學主張與桐城派基本相同,實為桐城派的支流。但思想較活潑,認為學古文要兼取駢文之長。惲敬、張惠言、李兆洛,三人並稱陽湖三家。湘鄉派(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以開創人曾國藩為湖南湘鄉人而得名。亦源自桐城派。認為古文創作應兼取漢賦的氣韻,主張剛柔相濟,奇偶互用。曾國藩及曾門四大弟子:張裕釗、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三、曾國藩家書成語辨析成語釋義近義反義例句暢所欲言痛痛快快、毫無顧忌的把心裡的話全部講出來。盡所欲言言無不盡直抒己見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語還休民主國家的國民,人人都能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政府的意見。侃侃而談形容說話從容不迫的樣子。語本論語鄉黨。口若懸河娓娓道來滔滔不絕結結巴巴寡言少語一言不發對於當前國際經濟情勢,他旁徵博引,侃侃而談,大家都很信服。內憂外患指國家內部的動亂和外敵的侵擾,或比喻個人所遭遇的內在糾紛與外在壓力的困境。內外交困內亂外寇外和內安國泰民安滿清末年,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環境中,生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真是什麼苦頭都嚐遍了。接踵而來相繼不斷的來到。踵,腳跟。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接二連三時續時輟斷斷續續他最近運氣不佳,先是出了車禍,接著家裡又遭小偷,禍事接踵而來。四、課外閱讀致澄弟(二月初四日)曾國藩澄侯四弟左右:二月初一日唐長山等來,接正月十四日弟發之信,在近日可謂極快者。弟言家中子弟無不謙者,此卻未然。余觀弟近日心中即甚驕傲。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弟於營中之人,如季高、次青、作梅、樹堂諸君子,弟皆有信來譏評其短,且有譏至兩次三次者。營中與弟生疏之人,尚且譏評,則鄉間之與弟熟識者,更鄙睨嘲斥可知矣。弟尚如此,則諸子侄之藐視一切、信口雌黃可知矣。諺云: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後謂之驕傲也,但使志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耳。余正月初四信中言戒驕字,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望弟常常猛省,并戒子侄也。【語譯】澄侯四弟左右:二月初一日唐長山等人來到這裡,我接到了你正月十四日發出的信,在最近可以說是傳遞極快的了。你說家中子弟沒有不謙虛的,這卻未必如此。我看你近來心中就很驕傲。凡是敬畏別人,不敢妄加議論的人,就是謙虛謹慎的人;凡是愛好譏諷評論別人短處的人,就是驕傲的人。你對軍營中的人,比如左季高(左宗棠,字季高)、李次青(李元度,字次青)、陳作梅(陳鼐,字作梅)、馮樹堂等君子,都有信來譏諷評論他們的短處,並且有譏評達到兩次三次的。軍營中跟你生疏的這些人,尚且如此譏評,那麼,家鄉跟你熟識的人,更會遭到你的輕視嘲諷,便是可想而知了。你尚且如此,那麼,兒子和侄兒們的藐視一切、信口雌黃,又是可想而知了。俗話說:有錢人家的子弟,大多驕橫,作官人家的子弟,大多傲慢。不是一定要錦衣玉食、動手打人後才叫做驕傲,只要是自己得意忘形,毫無忌憚,開口便議論他人長短,就是極為驕傲了。我在正月初四日的信中說道:戒除驕字,須把不輕易非議譏笑別人,作為第一等要事;戒除惰字,須把不睡懶覺,作為第一等要事。希望弟弟常常深刻反省自己,並以此告誡子侄們。【賞析】曾國潢在家主政,肩負著率督子侄的職責。其品行如何,直接影響曾氏的家風、家聲及子侄的成長。因而曾國藩對他要求十分嚴格,對於他的驕惰習氣,尤其注意警防。每當發現問題,必定及時指出。在正月初四日的信中,曾國藩就曾批評他臘底信中有一種驕氣,指明凡是動口動筆,厭惡別人的平庸,嫌棄別人的淺陋,議論別人的缺點,喜歡揭露別人的隱私,都是驕傲的表現。二月初四日這封信,更直接揭示了他的驕氣所在。並且重申,戒除驕字,須把不輕易非議譏笑他人,作為第一等要事,戒除惰字,須把不貪睡懶覺作為第一等要事,希望國潢時時警惕,戒驕戒惰,作好子侄輩的表率。曾國藩深知,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驕則滿,滿則傾,自己已官至二品,職為兵部右侍郎,位高權重,若不從嚴約束子弟,導之去惡向善,星岡公(曾玉屏,字星岡。曾國藩之祖父)傳下來的家風、家聲,難免不會敗落在自己手中。五、曾國藩軼事(一)從容有量曾國藩尚未顯達之時,曾在岳麓書院讀書,與一個讀書人同住一間房。這個讀書人度量狹小,個性急躁,他的書桌距離窗前還有數尺,曾國藩便將自己的書桌移到窗前以取得照明。讀書人生氣地說:我桌上的光,全都被你遮住了!曾國藩說:那麼你要我把桌子放在哪裡呢?他指著床邊說:就放在這吧。曾國藩便順著他的話,將桌子移到床邊。當晚上曾國藩在讀書時,這個人又生氣地說:你平常不讀書,偏偏在這個時候擾人清睡!曾國藩只好低聲默誦。後來曾國藩治軍,態度總是從容,談笑風生,每日必下一局棋。當前線戰事失利,或遇到一些挫折,也沒有長日嘆息怨懟的樣子。於是我們看到了曾國藩的度量,足以鎮安朝野。(二)1由瑣事識人曾國藩駐軍於安慶時,有一個姓戚的人來投奔,沒有帶什麼行李,衣服也很舊,沉默而拙於應對。曾國藩相當欣賞,打算任用他。有一天,大家一起吃飯,飯中摻了雜草的種子,戚某將種子挑揀出來後才吃。曾國藩看到了,隨即準備將他資遣回去。戚某請問原因,曾國藩便勸勉他說:你吃飯時揀去雜草的種子,平時既非豪富之家,也未曾到外地作客,你停下耕作來投奔我,不過月餘,就有了這樣的舉動,我的人怎麼可以這樣呢?我很害怕你見異思遷,反而拖累了我自己啊。戚某還是託人向曾國藩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並說他已痛改前非。當時曾國藩喜歡種菜蔬,認為新鮮的菜蔬是人間至味。於是命戚某負責管理菜園的事,戚某也越發自勵,與傭人一同耕作,從早到晚都不停歇。曾國藩暗中觀察後,見其始終不渝,便開始交付給他別的任務。這個人非常努力地跟隨著曾國藩,盡心盡力,最終官至布政使。(三)三次戒煙曾國藩在治學、治軍及個人生活上都表現出富有恆心和毅力。他的三次戒煙曾被廣為傳頌。原來,曾國藩少年時代就受其父親的影響,沾染了吸煙的習慣。十七八歲的時候,煙筒不離手,曾在私塾有煙棍之稱。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冬,曾國藩在湘鄉漣濱書院肄業,因吸煙太多,曾受到山長劉象履的訓斥。自此,他深知吸煙既有害於社會,又有損於自身,決心戒煙。他還將自己的名字由子城改為滌生,自注: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然而,要洗滌這種舊染之汙,確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曾國藩這一次戒煙,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並未付諸行動,自然收不到效果。道光二十年春,曾國藩抵京散館,取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不久,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禁煙的宣傳影響下,曾國藩以京官嚴格要求自己,又下決心戒煙。一天,他清早起床,端著家中帶去的煙筒吸了幾口,頓覺口苦舌乾,深感煙之有害無益,恨自己自辛卯改號十年,吃煙如故,可嘆可恨!他在日記中寫道,為了培養精神,不自速其死,發誓從今永不吸煙,並說:不能立刻放下屠刀,則終不能自拔!因此,他拿著鐵錘,當著家人面將祖傳一根煙筒捶碎,以示戒煙的決心。這一次戒煙,他在家中,的確沒有吸了。而出門拜客,看到別人吸煙,就發癮了。因此,當客人敬他煙時,就又吸上幾口,並以盛情難卻來寬恕自己一番。這樣,第二次戒煙,又未成功。第三次戒煙是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向理學家倭仁請教修身之法,倭仁的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逐日克治方法,對他啟發很大。自此起,曾國藩將每天之中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之默,皆記於日記,念念欲廢過自新。此次戒煙,曾國藩如此言,是不是如此行呢?可以從他這一年十月的日記中查到:初七日:本日說話太多,吃煙太多,故致困乏;二十一日:念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言,明神殛之!二十三日:初戒吃煙,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的意思,此一恕,天下無可為之事矣。急宜猛省!二十九日:自戒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是年十一月,還有兩篇有趣的戒煙日記。十六日:吾自戒吃煙,將一月,今差定矣!以後余有三戒:一戒吃煙,二戒妄語,三戒房闥不敬,一日三省,慎之慎之!二十三日:自立志自新以來,至今五十餘日,未曾改得一過。所謂三戒、兩如及靜坐之法,養氣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寫記此冊,欲誰欺乎?此後直須徹底蕩滌,一絲不放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就這樣,曾國藩經過了三次戒煙,終於戒掉了。(四)刊行家書以表心跡據說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咸豐皇帝仰天長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當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聲勢已走下坡,而曾國藩的聲威,卻如日中天,兩人又都是漢人,無怪咸豐帝有此慨嘆。所以當清廷委署曾國藩為湖北巡撫,曾國藩照例要謙辭一番,奏章尚未出門,收回成命的詔諭,已經下達。僅囑咐他以禮部侍郎的身分,統兵作戰。這些明來暗去之伎倆,曾國藩豈會不知。清軍江南大營被再度摧毀之後,清朝綠營武裝基本瓦解,黃河以南再沒有什麼軍事力量足以和太平軍抗衡,因而不得不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依靠他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那拉氏上臺之後,又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讓他督辦四省軍務,身負昔日五位欽差大臣的職權,其目的不過是為了事權歸一,易於成功。但是,自從進軍雨花台以來,曾國藩兄弟迅速擴軍,使曾國荃所統由二萬餘人增至五萬人,曾國藩指揮的部隊由幾萬人擴大為十二萬人,並於贛、皖厘金和數省協調外,增闢粵厘和湖南東征厘金,這就使政府不能不漸生疑懼,感到對自己是一種潛在威脅。湘軍攻陷九滘洲,尤其蘇、杭各城相繼攻克後,清政府的這種感覺與日俱增,隱隱感到自己的最大威脅,已不再是行將失敗的太平天國,而是手握重兵、廣攬利權的曾國藩了。從這時起,清政府對曾國藩的態度就開始冷淡。其第一個表示,就是在曾國藩與沈葆楨爭餉時,有意偏袒沈葆楨,裁抑曾國藩。最後雖然以輪船退款解決了曾國藩的乏餉問題,但從此二人不和,使清政府基本達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與此同時,各省督撫也不像前幾年那樣對他熱情支持,江西爭厘,就是明證。清政府知道,雖然湘軍總數有三十萬人,僅曾國藩直接指揮的部隊就有十二萬人,但內部派系複雜,各樹一幟,他的嫡系部隊亦不過只有曾國荃的五萬之眾。所以,清政府就採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積極扶植曾國藩部下的湘軍將領,使之與曾國藩地位相當,感情疏遠,漸漸打破其從屬關係;清政府對曾國藩的部下將領和幕僚,如已經死去的塔齊布、羅澤南、江忠源、胡林翼、李續賓、李續宜,和當時尚在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楊載福、劉長佑等,都曾實行拉攏和扶植政策,使他們漸漸與曾國藩分庭抗禮,甚至互相不和,以便於控制和利用。而對於曾國藩的胞弟曾國荃則恰恰相反。一八六三年五月曾國荃升任浙江巡撫之後,雖仍在雨花台辦理軍務,未去杭州赴任,亦本屬清政府的意旨,照例是可以單摺奏事的。曾國藩遂讓曾國荃自己上奏軍情,以便攻陷天京後搶先報功。不料,奏摺剛到,立遭批駁。清政府以其尚未赴巡撫任,不准單摺奏事,以後如有軍務要事,仍報告曾國藩,由曾國藩奏報。曾國藩恐曾國荃心情抑鬱,言詞不遜,在奏摺中惹出禍來,特派頗有見識的心腹幕僚趙烈文迅速赴雨花台大營,專門負責草擬章奏咨稟事項。曾國荃攻陷天京後,當天夜裡就上奏報捷,滿心以為會受幾句讚揚,不料又挨當頭一棒。上諭指責曾國荃破城之日晚間,不應立即返回雨花台大營,以致讓千餘太平軍突圍,語氣相當嚴厲。事情發生後,曾國荃部下各將都埋怨趙烈文,以為是他起草的奏摺中有不當言詞引起的。趙烈文則認為,這與奏摺言詞無關,完全是清政府節外生枝、吹毛求疵。否則,杭州城破時陳炳文等十多萬人突圍而去,左宗棠為何不受指責?幸好有人將李秀成捆送回營,否則曾國荃更無法下臺。但是,清政府並不就此了結,反而步步進逼,揪住不放。數日之後,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銀下落,令曾國藩迅速查清,報明戶部,以備撥用。尤其嚴重的是,上諭中直接點了曾國荃的名,對他提出嚴重警告。上諭說:曾國藩以儒臣從戎,歷年最久,戰功最多,自能慎終如始,永保勛名。惟所部諸將,自曾國荃以下,均應由該大臣隨時申儆;勿使驟勝而驕,庶可長承恩眷。這無疑是說,曾國藩兄弟如不知禁忌,就難以永保勛名、長承恩眷了。真是寥寥數語,暗伏殺機。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當然能品出這些話的味道,掂出它的分量。何況,曾國荃確實非常驕傲,以為攻陷天京全是他一人的功勞。後來曾國藩對趙烈文說:沅浦(曾國荃字)之攻金陵,幸而成功,皆歸功於己。余常言:汝雖才能,亦須讓一半與天。彼恆不謂然。因而,攻陷天京前後,就成為曾國藩思想上最緊張的時期。他心裡很明白,如何處理好同清政府的關係,已成為能否保持其權力和地位的關鍵,而正確認識並擺脫自己目前的這種政治處境,則是他面臨的迫切問題。於是他下令裁減湘軍。雖然如此,清廷對湘軍將領們的顧忌是無時或釋的,因此,清末大儒俞樾曾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向湘軍將領之一的彭玉麟進言說:在同治五、六年間,因為湘軍已多被資遣,你又辭高官不就,朝中官吏多說你矯情、目中無人,因此清廷早已暗中派人監視你的行動,時刻沒有放鬆。一旦抓到你的小紕漏,便是小題大做,會給你顏色看的,到那時,你再分辯,也是白搭,我勸你何妨現在為文訓子,立碑在講堂,表示忠於君國,並無二心,不妨對朝廷多方歌功頌德,自可買靜求安,博取慈禧的歡心,減少不必要麻煩。彭玉麟從善如流,因此有了刻石。曾國藩家書也正是基於上述需求,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不然,以曾國藩之功業修養,訓子之家書,存於家祠宗廟即可,何必小題大做刊刻行世,豈不是沽名釣譽來自我標榜?這與曾國藩平日的行為大相逕庭。不過,若了解以上情況,就可以明白其中原因了。(五)八本與三致祥作為一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曾國藩曾概括自己的準則為八本與三致祥。八本為: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言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愛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為: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六、湘鄉派與桐城派文論之同異湘鄉派是以其領袖曾國藩籍貫命名的古文流派,派中成員均為其幕僚,並非曾國藩同邑之人。由於湘鄉派的古文理論多從桐城派引申而出,所以有學者稱其為準桐城派。湘鄉派在道、咸、同、光五六十年中影響很大,因此有學者稱曾國藩為桐城派中興之主或中興大將。曾國藩對姚鼐十分景仰,論文、作文受姚鼐啟發者多。他說:往在京師,雅不欲溷入梅郎中之後塵。實是心中有一上追以至超越方苞、姚鼐的願望,這從湘鄉派與桐城派文論主張的同和異即可看出。兩派文論主張的同和異,主要集中在下面幾個問題上:(一)學術思想方、姚服膺程朱之學,決定桐城派是一個奉宋學為宗的散文流派。湘鄉派也是學宗宋儒,視程朱理學為正學。既斥陽明心學為空疏,更不滿意漢學家的專宗漢儒,厭薄宋世義理、心性等語,甚至詆毀洛(程顥、程頤)、閩(朱熹),披索疵瑕的學風,和臨文則繁徵博引,考一字、辨一物,累千萬言不能休的文風。曾國藩直言:義理之學最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濟有本。詞章之學,亦所以發揮義理者也。考據之學,吾無取焉矣。曾國藩贊成姚鼐學問之事有三端的說法,但他又於三端之外加進經濟一門,謂有義理之學,有辭章之學,有經濟之學,有考據之學,並說:此四者缺一不可。曾國藩及其幕僚長期處置軍政要務,深知經世濟用之學的重要,故將經濟列為士人必修學問之一。而他和湘鄉派其他成員對經濟在文中的重要性的認識,較劉大櫆、姚鼐等人深刻得多。故薛福成稱美曾國藩文章,直謂:文正一代偉人,以理學、經濟發為文章。(二)文風取向劉大櫆論文主神、氣,姚鼐說: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於溫深而徐婉。但桐城派總的創作傾向偏於柔婉,甚至有懦緩之弊。湘鄉派欲懲其弊,便力求文風的雄邁、豪蕩。於是,兩派於文章在韓、歐之間就各有所求。桐城派實由歐陽脩下延至歸有光,而上溯至史記;湘鄉派實由韓愈上溯至史、漢及兩漢辭賦。曾國藩在家訓中對曾紀澤說:余於四書、五經之外,最好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二者文風取向不同,大概湘鄉派尚韓,除取其學宗儒道外,傾心追慕的是韓文的雄健、奇崛之美。認為學韓文,當知韓文實從揚、馬得來,而參以孔、孟之義理,所以雄視千古。故既要學其周情孔思四字,為文者要須窺得此四字,乃為知本,又要悟得韓文之妙,實從子雲、相如得來。所以曾國藩及其弟子,把學習漢賦當做學韓的重要門徑。(三)文境之美桐城派論文境之美,除提出風格的剛、柔之外,突出的貢獻是由論古文的文學質素揭示出古文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層次的美。湘鄉派的思路亦從此出,許多看法和桐城派大同小異。曾國藩對姚鼐本於天地、陰陽、剛柔的風格論是同意的:大抵陽剛者氣勢浩瀚,陰柔者韻味深美;浩瀚者噴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但他將西漢辭賦家揚雄、司馬相如和匡衡、劉向之文,分別作為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的代表,將唐、宋古文家韓、柳和歐、曾之文,作為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代表。並謂後者係承前者而來,說明文章風格之變不出陽剛、陰柔二途,有所見,但新意不多。後來,他對剛、柔之美的特性作了深入思考,說法就越來越細。庚申年日記有言:往年余思古文有八字訣,曰雄、直、怪、麗、淡、遠、茹、雅。近於茹字似更有所得,而音響、節奏,須一和字為,因將淡字改為和字。癸亥九月日記又言:文章陽剛之美,莫要於湧、直、怪、麗四字;陰柔之美,莫要於憂、茹、遠、潔四字。曾國藩論文境之美,實以姚鼐風格論為理論框架,分別說明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的審美特徵。他的說明,一方面是對姚鼐用博喻手法描繪兩種風格美的藝術風貌的歸納;另一方面又從劉大櫆為文十二貴、姚鼐所以為文者八中接過一些觀念,對其作美學意義上的概括。他把古文的文境美,分為兩大類、八種境界,細則細矣,只是弄得太規範、太瑣碎了。曾國藩論文,實有以氣勢、識度、情韻、趣味為美之意,八言及其贊詞,乃是對這四種美的藝術風貌的概括和描繪。觀曾國藩日記、家訓、書札,知曾國藩論文,確實很看重散文的氣勢美、識度美、趣味美和情韻美。除以氣勢、識度、趣味、情韻為美之外,曾國藩還特別重視古文的聲色美。他一再對友人說為文當求聲色,既謂:閣下之文有骨有肉,似宜於聲色二字少加講求。又謂:清勁為尊兄本色,所短者乃在聲色之間。弟嘗勸人讀漢書、文選,以日漸於腴潤。姚惜抱論詩文,每稱當從聲音證入,尊兄或可以此二義參證得失。由此可見,曾國藩主張繼承古文藝術傳統,當由韓愈上溯至兩漢(不單取史記),還與他以聲色為美的審美觀念有關。因為在他看來,漢魏文人有二端不可及,一曰訓詁精確,二曰聲調鏗鏘。關於古文的文境美,曾國藩有一個重要觀念,它維護古文作為文學體裁應有的審美特性,強調的是古文文學美的怡悅功能。他認為專事論道、闡發義理的文字,和講究藝術性、具有文境美的古文是兩回事。曾國藩講的道與文,實指論道和創作古文兩回事,故要作者將其離而為二。(四)行文之道和桐城派一樣,湘鄉派很講究行文之道。受桐城派神者氣之主、品藻音節等觀念和方法的啟發,湘鄉派講行文之道常說行氣之妙,而且將行氣和音節、字句、段落安排緊密聯繫起來。如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古文之法,全在氣字上用功夫;余近年頗識古人文章門徑至行氣為文章之第一義,卿、雲之跌宕,昌黎之倔強,可為行氣不易之法,宜先於韓公倔強處揣摩一番;夜溫長楊賦,於古人行文之氣似有所得。要指出的是,曾國藩不但認為古文如賈誼治安策、賈山至言、太史公報任安書、韓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論、蘇東坡上神宗書皆有最盛之氣勢,而且說:敘事志傳之文,難於行氣?殊不然。昌黎如曹成王碑、韓許公碑,固屬千奇萬變,不可方物,即盧夫人銘、女志,寥寥短篇,亦復雄奇倔強。試將此篇熟看,則知二大二小,各極其妙矣。可見他的行氣說,是適用於辭賦和論議、敘事諸體之文的。除以行氣說古文結構、字句、段落安排外。他還從作者文學修養的角度,講到如何使文章著字、造句、分段、謀篇達到古的境界的方法。講行文之道,曾國藩對語詞鍛造、提煉要求很高,提出要:以力去陳言,戛戛獨造為始事;以聲調鏗鏘,包蘊不盡為終事。對句式的選擇,倒並不限於奇句,而是主張駢散相用或奇偶互用。這個觀念和他論文境之美一樣,都是本於對天地之道的認識。所謂天地之數,以奇而生,以偶而成,一則生兩,兩則還歸於一,一奇一偶,互為其用,是以無息焉,物無獨,必有對。同時也是出於對前人行氣之妙特點的認識。所謂一奇一偶者,天地之用也。文字之道,何獨不然?六籍尚矣,自漢以來為文者,莫善於司馬遷。遷之文,其積句也皆奇,而義必相輔,氣不孤伸,彼有偶焉者存焉。其他善者,班固則毗於偶,韓愈則毗於奇。韓氏有言,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則不足為孔墨。由是言之,彼其於班氏,相師而不相非明矣。很明顯,曾國藩講駢、散相用或奇偶互用,是站在以奇句為主的立場上說的,這從他特別以史記和韓文兼用偶句為例就可看出。(五)領略古文之妙劉大櫆、姚鼐講品藻音節,從聲音證入。對此,湘鄉派完全贊同,不但自己身體力行,還以此諄諄教人。如曾國藩對子侄輩說: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詠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並說:大抵看書與讀書須劃然分為兩事。切不可將看與讀混為一事。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可見,湘鄉派因聲以求氣,學的是桐城派的做法。不過,劉大槐品藻音節、姚鼐從聲音證入,是兼鑑賞與創作而言,曾國藩似乎主要是用來領略古人之文的美妙。總之,湘鄉派的古文理論,其基本觀點皆從桐城派中來,曾國藩只是對桐城派的見解作了選擇、發揮、補充,結果在風格取向、學古範圍、審美境界、行文之道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這種不同,是在和桐城派大同的前提下出現的。湘鄉派與桐城派文學主張有同有異,其異者實乃補桐城所未備。湘鄉派乃一承襲桐城派基本文學主張而又努力補救其失的古文流派。承襲,緣於彼此學術宗尚大致相同;補救,則與曾國藩等人特殊的政治地位、經世體驗、古文修養、審美觀念以及所受時興文學思潮的影響有關。七、家書與家訓杜甫春望一詩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當烽火漫天、兵燹匝地之時,人命危賤,曾雞犬草芥之不若,此時若能獲得一封家書,可以知悉骨肉親人之生死存亡,其價值又何止萬金。即在平時,由於雲山暌隔,團聚為難,能藉寸楮以報平安,亦可以上紓父母之遠念,下慰兒女之孺慕。雖云電訊交通日益發達,或朝發夕至,或聲傳千里,究不抵信札之長短自如,經濟實惠。昔人云:白雲深處是吾家。蓋思家之心情,固無間於古今也。依照中國之傳統,家書大致區為四類:幼輩稟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针法灸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钳工国家考试试题及答案
- 乐理1级试题及答案
- 口语启蒙测试题及答案
- 保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数学考查试题及答案
- 肺栓塞考试题及答案
- 北京精益生产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知识产权大数据培训课件
- 胃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 执业医师法培训课件
- 2024年湖南常德芙蓉大亚化纤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沈抚育才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模拟数学试题集
- 神经科护士的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
- FIDIC国际合同条款中英文对照
- 托盘车充电安全操作规程
- 全麻手术护理常规课件
- 锂离子电池材料课件
- 15D50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