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第02课时)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樊於期乃前曰(“前”,_) 其人居远未来?(“远”,_)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 _)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_)丹不忍以己之私(“私”,_)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_)发尽上指冠(“上”,_) 群臣怪之(“怪”,_)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_) (秦王)乃朝服(“朝服”,_)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_;今义_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_;今义_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今义_诸郎中执兵 古义:_;今义_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_;今义_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古义:_;今义_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_ (2)函封之:_ (3)前为谢曰:_(4)其人居远:_ (5)使使以闻大王:_ (6)太子迟之:_(7)发尽上指冠:_ (8)群臣怪之:_ (9)乃欲以生劫之:_1文章第2自然段的对话体现了荆轲什么性格特点?勇而有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2荆轲是怎样激樊於期献头的,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 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3文章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的?“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 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惊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下列句子中的画线字与例句中的画线字的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发尽上指冠A进兵北略地B函封之C樊於期乃前曰D箕踞以骂曰2给下面句子中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A忽微 B即使没有 C微小 D略微(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A穷苦困难 B贫穷困苦 C走投无路 D处境危险(3)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A提出 B携带 C提着 D掷击(4)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捉拿 B携带 C提拔 D掷击3对下列加线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乃为装遣荆轲为之奈何乃令秦武阳为副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愿举国为内臣A/B/C/D/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B复为慷慨羽声愿大王少假借之C日夜望将军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D庄则入为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6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荆轲“机智勇敢”的一项是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A B C D7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荆轲“性格刚毅”的一项是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荆轲怒,叱太子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A B C D8下列各项中全都反应太子丹“不忍”的一项是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驰往,仗尸而哭,极哀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乃令秦武阳为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A B C D9下列对四部史书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 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入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B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C资治通鉴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北宋名臣司马光负责编撰,历时19年,成书共294卷。D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10填空。战国策又称,是一部体史书,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共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战国策燕策三)【注】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道:通“导”,引导。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送的礼物。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诺”为恭谨应答之词。古代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还有“请”“幸”“谨”“辱”等。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通常是嫡长子,但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C“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先秦时有用它称君主。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向太子表明忠心。D太子听到田光死了,流着泪说自己请田光不要泄密并不是不信任他,只是想实现大业。4翻译画线句子。(1)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2)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政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1C【解析】A、B、D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C为名词作动词,走上前。2(1)B (2)C (3)B (4)D【解析】根据词语所在上下文意思,准确选择多义词的义项。3A【解析】A项分类最为合理,读wi,表被动;读wi,介词,用、替;读wi,都是动词。4C5B【解析】B项是被动句,其余都是判断句。6D【解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7D【解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8A【解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9C【解析】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10国策 国别 刘向 331B【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 2B【解析】“太子”不能指其他儿子。3A【参考译文】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 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转达了田光的临终之言。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是个无能的人,让您来到我面前,愿您有所指教。这真是上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代。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王翦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到秦国出使,用重利引诱 秦王,秦王贪图这 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1A【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2B3C【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4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据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开。5(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第一句,考生首先要补充省略的主语“颜太初”,再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诵”“夸诳”“蹈而行之”。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不显于时”“立于后世”均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贱”“夭”等。【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诵”、“夸诳”、“贱”、“夭”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帽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扮),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就叫做儒者吗?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凭借这点来称为儒者,已经很久远了。抛开这些不说,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世所说的大儒者,确实足够来担当儒生的名号吗?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从他自身来看则与乡族人没有区别,从他外面来看就不能够将义理发扬光大。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