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硫的化合物》复习课评.ppt_第1页
观摩《硫的化合物》复习课评.ppt_第2页
观摩《硫的化合物》复习课评.ppt_第3页
观摩《硫的化合物》复习课评.ppt_第4页
观摩《硫的化合物》复习课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摩 硫的化合物复习课评课,潞河中学 丁 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构建含硫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2)能分析实验装置,初步设计实验,还能根据物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SO2的性质,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根据知识网络图找出生成SO2的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要求进行评价确定合理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工业制法; (4)会用氧化还原理论解决解释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装置分析SO2性质,从而加强对性质的认识;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加强和巩固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编写加深对氧化还原理论的认识,综合应用化学知识。 (3)通过对SO2的制备的分析从而构建含硫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4)通过落实相关反应方程式和对问题的分析解释,加强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入培养学生科学、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观念,树立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认识化学研究的方向就是趋利避害。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并得到合理结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及时地肯定和表扬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可,增强自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能力。重学生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SO2的化学性质、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维程序和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SO2的还原性拓展提升、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1、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S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角色-硫酸的制备却离不开SO2,化学研究的方向就是趋利避害。,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工业产实际,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教学过程环节一,(提出问题)甲乙两组同学欲研究SO2的性质,他们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设计1:下图是甲组同学制备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完成下列问题:(见学案)实验设计2、乙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SO2的性质:,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二】1、丙组同学将相关的含硫物质分为如下表所示3组,第2组中物质X的化学式是 。,启迪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重新审视两组实验提出的问题及答案,请完成1、归纳总结出SO2的性质。2、归纳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物质的分类很重要),教学过程环节二,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学生思考,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过程环节三,硫的化合物有很多,丙组同学将相关的含硫物质分为如下表所示3组,-(见学案) 过渡:1组为单质,2组为+4硫化合物,3组为+6价,即最高价硫化合物,除了这样的分类方式我们还可以分为:(展示网络图框架图),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教学过程环节四,硫有这么多化合物,哪些能够生成SO2呢? 1、请你尽可能多地找出生成SO2的途径 2、归纳能生成SO2的原理 3、从中选择工业上和实验室制取SO2的方法,简述理由 展示甲组同学实验设计1装置的完整装置图,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NaOH溶液,教学过程环节五,【课堂检测】1、(2010原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能使品红溶液、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漂白性 BSO2和Cl2都有漂白作用,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 时,可增强漂白作用 C活性炭使有色物质褪色是利用了碳单质具有还原性,使有色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D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溶液重新变为红色,1、SO2的漂白原理 2、SO2和CO2的鉴别方法 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教学过程环节五,2、下列溶液中,不能区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 ) 石灰水 H2S溶液 KMnSO4溶液 溴水 酸化的Ba(NO3)2溶液 品红溶液 A. B. C.只有 D. ,教学信息多项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2019/4/25,15,硫的化合物教学过程总结,1.教学思路,2019/4/25,16,2.教学的五个环节,第一环节,设置情景 引入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能力,归纳总结 方法培养,整合知识 迁移发散,评价反馈 反思提升,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四环节,第五环节,一节课的评价标准,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三、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力 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五、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调控课堂能力强 六、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七、教学特色(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2、教师形成教学风格,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氧化成,而稀硝酸不能氧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2011年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化学卷 【试题66】 (2009年北京卷第27题),实验探究 关于SO2制取及性质实验 【实验探究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Cu与浓H2SO4的 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 精灯均未画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D、E两容器中CCl4的作用是 。 (2)加热过程中,观察到A容器中出现大量白色烟雾, 随着反应的进行,底部有白色沉淀生成,你认为该沉淀 物是 ,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3)对A容器中的浓H2SO4和铜片进行加热,很快发现 C容器中品红溶液褪色,但始终未见D容器中澄清石灰水 出现浑浊或沉淀。你的猜想是 。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4)实验结束后,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将各容器中的 SO2除尽,可采取的操作是 。,答案 (1)防止倒吸 (2)CuSO4 浓硫酸中含水少,生成的硫酸铜较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