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搜寻对塑造农民工与企业匹配关系的影响.docx_第1页
就业搜寻对塑造农民工与企业匹配关系的影响.docx_第2页
就业搜寻对塑造农民工与企业匹配关系的影响.docx_第3页
就业搜寻对塑造农民工与企业匹配关系的影响.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业搜寻对塑造农民工与企业匹配关系的影响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经历了一个由农民工大量失业到企业招工难再到农民工失业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过程,这是一个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大洗牌”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建立两者匹配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与企业的相互搜寻至关重要,工资报酬水平、搜寻途径和搜寻能力是影响搜寻绩效的三个重要因素。 下载 关键词:农民工;匹配;就业搜寻;搜寻途径;搜寻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08-0036-02 1 就业搜寻的意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金融危机爆发时,企业大量倒闭,农业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近2 000万农民工失业;第二、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倒闭的部分企业陆续重新营运,同时新企业设立起来,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542万人,约1 100万人处于寻找工作状态;第三、自2010年初,一些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境况,至此,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失业与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这种状态仍将持续。 显然,金融危机是对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关系的一次“大洗牌”,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需要重新塑造。“重塑”并不是对金融危机前农民工与企业关系的简单“复制”,它要求其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规律和法律制度。长久以来,因为制度和现实的原因,不管是农民工就业还是企业用工都缺乏市场性或者市场化程度不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搜寻绩效低,搜寻成本高,市场化服务水平低。金融危机后,为恢复并促进生产,企业需要重新搜寻农民工;同时,随着中国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也变得更会选择企业,双方都已对金融危机前原始的缺乏市场调节的搜寻不满,双方都在呼唤建立匹配关系的市场化高效方式。 虽然企业不能解决农民工失业的所有问题,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永远是农民工就业的逻辑起点,企业搜寻农民工的效率提高,对解决失业有重要的意义。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失业者人数的总量是一个存量,其在任一时点上的规模决定于两个因素:流入失业存量速率和每个失业者失业期的长短。在简化的条件下,失业规模是失业者人数与失业期的乘积,其中失业期的准确表达是失业再就业间隔期。这一表达式能够在原则上区分出失业率的提高是由于近期失业者的人数增加了,还是由于失业再就业的间隔期延长了。金融危机爆发时,农民工失业率升高的原因是农民工失业人数的陡然增加;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农民工失业人数不会继续增加,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关键是间隔期问题。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阶段,如何通过缩短间隔期来减少尚处在失业状态的农民工人数进而降低失业总量是当前农民工工作应主要思考的问题。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搜寻对农民工失业再就业间隔期具有直接影响:搜寻就业信息越及时准确有效,农民工就业与企业招工越迅速,各方成本越低,失业再就业间隔期越短,反之亦然。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搜寻对促进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化和缩短失业再就业间隔期的两方面意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利则两利,害则两害。 2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2.1 农民工搜寻就业信息和求职决策的基础工资 报酬水平 农民工外出求职的参照系是农村的收入。农民工在不了解市场信息的情况下,将外出收益和务农收入相比较。农民工的预期收入减去搜寻成本,是其在做出就业决策时可按受的最低工资水平。金融危机前的经验表明,农民工预期收入水平未超过实际工资水平。保留工资越低,求职农民工碰到工资高于其保留工资的概率越高,农民工对工作要求低,一旦有外出的就业信息,农民工大多会欣然接受。在金融危机后,情况稍有变化。一方面,农民工输出地较十年前有了很大改变,输出地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农民工预期随之提高,企业仍然保持底薪,对农民工的吸引力降低。另一方面,很多早期的农民工经历金融危机后选择留乡,不再外出,重新推起外出浪潮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期望值普遍比父辈高。在保留工资增高的情况下,农民工碰到工资高于其保留工资的概率将降低,搜寻的时间随之加长。 2.2 农民工搜寻就业信息的途径 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和提供者,需要捕捉到劳动力需求信息,并经过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才能形成现实的劳动力交易。农民工就业面临的第一个直接问题是就业信息问题。就业信息搜寻是实现就业的基础,没有就业信息就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就业信息必须依托恰当的流通途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评价各种途径的作用时,应以其是否发挥实际效用即农民工通过该途径找到了一份工作为标准,进而对农民工实际采用的途径与劳动力市场上普遍采用的途径进行比较,反映农民工就业搜寻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途径有多种,但农民工实际选择的却很狭隘,主要是基于血缘、业缘和个人寻找的原始形式(24.27%+25.24%+22.21%=71.72%)。这种非市场化的形式在职位充足、企业密集和用工要求低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农民工自主选择权较少,信息传递失真的可能性大,信息含金量低且易滋生借介绍工作之名进行欺诈、拐骗和滥收费等违法行为。经过金融危机的“换牌”和重新“配置”,农民工重新寻找工作的规模更大频率更高而他们对市场的预测和把握显得更艰难,这种形势下原始就业搜寻途径的弊端将更加暴露,无疑增加了农民工的成本和心理负担。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市场化信息服务应是就业信息传递的主渠道。图1反映出,由政府劳动部门、人才招聘市场和职业介绍所共同组成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农民工就业搜寻途经中只占五分之一左右(2.97%+11.62%+5.83%=20.42%),市场化信息服务的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农民工身上,造成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工就业观念落后,不知道搜寻信息的途径或不去主动搜寻;二是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就业信息搜寻市场化的问题才开始普遍受到关注,相对于其他人力资源市场来说其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完善,该就业信息服务市场中的各方主体的职能尚未有效发挥出来。显然后者是主要原因。 以往,农民工并不是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企业更不会到人才市场招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外向型制造业订单不稳定。为适应企业生产的间歇性并降低成本,多数企业选择与农民工签订短期劳动合同,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农民工劳动力的断层和熟练农民工的流失。传统的招工方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难以招到优秀的农民工。在企业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中,企业是资方,居于主导地位,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一般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和适应企业的招工方式。农民工就业途径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应由企业兴起、倡导和推进并通过与市场中的其他主体合作实现对劳动力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正规的市场就业服务,是拓宽农民工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农民工能与其他求职者同样获得正规市场服务的机会,将从形式上改变农民工与其他人力资源的区别,对扭转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无疑是个重大突破。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接受正规市场服务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更是双方明智的选择。 就业搜寻过程是否有效率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状况直接相关。农民工就业市场是政府、农民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能动性的舞台。如果各方自娱自乐,无论如何也不能演一场好戏。积极互动协调运行是市场的灵魂,农民工和用工企业是就业市场服务的对象,中介组织是联系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的纽带,政府是就业市场的管理者,四方协力共进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共赢高效。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市场建设尚不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农民工和用工企业三方之间互动不够,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较差。农民工就业搜寻理论如果离开了正规化信息服务市场及该市场中的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单从农民工角度思考,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市场化的方式应放在首要位置。 3 农民工自身搜寻就业信息的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调研显示,在农民工认为自己比较薄弱的能力中排在前四的依次是科学文化知识(50.58%)、工作技能(41.46%)、搜寻就业信息的能力(38.23%)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26.54%)。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就业搜寻上的弱势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现阶段的状况,希望搜寻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这也为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 当前农民工就业搜寻的能力普遍不高,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工社会关系网比较狭小,局限在亲友和老乡之间,造成了农民工对信息占有的不公平,客观环境限制了农民工搜寻有效就业信息的能力;二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水平,多数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三是农民工缺乏搜寻就业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掌握就业搜寻的方法和途径。 4 结 语 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之间的关系面临着重新建立的现实,能否相匹配并实现高效匹配,取决于多方因素的共同努力。当前农民工供给调整与企业劳动力需求模式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