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教研室:大学语文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专业和班级2010级授课内容论语八则、孟子一则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关于人生理想、社会政治和士的人格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教学重点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和孟子精髓 教具和媒体使用CAI辅助教学、投影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时间分配(90分钟)一、复习旧课二、引入新课三、重点难点讲授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和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人民族性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2、介绍论语、孟子的相关情况;3、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4、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四、作业和习题5分钟10分钟70分钟5分钟板书设计一、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二、内涵解析三、思考与练习讲授新拓展内容论语、孟子与现代思想的融合课后总结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讲 稿 讲 授 内 容更新内容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诸子散文的文字介绍(23页)。补充文学知识:1、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语录体阶段,对话体阶段,专题论文阶段。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第三期: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2、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文风上,诸子散文虽然显示着独特的思想个性和文章风格,但也有共同之处。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密。在语言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的体制。二、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他离开鲁国,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子孔鲤、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鲁哀公16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对孔子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认识,即政治家、道德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的孔子。孔子早年家境贫寒,年青时,担任过鲁国大夫季氏的委吏主管仓库的小官,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都在仕途上不得意。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四方皆则之”;久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后升任司寇,主管社会治安。56岁时,摄行相事,代理政务,“与闻政三月,粥羊豚者非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齐恐,选80位美女及120匹文饰的马送给鲁定公,定公与季桓子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鲁国祭祀,季桓子不按规矩给孔子送祭肉,孔子忿然离开鲁国,开始游说诸侯的生活。孔子在诸侯国之间游说了14年,先后到过卫、陈、蒲、曹、宋、郑、楚等国,政治主张一直不得施行。不仅如此,还常遭厄难。他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 得知,带人去杀孔子,不遂,一怒之下拔掉了那棵大树;路过匡国,被匡人误认为是阳虎而加以囚禁;路过蒲国,又为蒲国人围困。孔子一路坎坷,在郑国时,有人当着他学生子贡的面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得知自己也笑了:“形状,未也。而谓之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世家)孔子对于仕途有执着的追求,他曾一再表示:“吾将仕矣”;“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然而他仕途终究不畅达。这出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思想主张不合时宜,在诸侯以武力纷争的情况下,他所主张的道德治国不可能得到实现。他曾在齐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打动了齐景公,齐景公欲以他辅政,晏婴指出,孔子的繁礼缛节累世不能尽,长年不能究,打消了齐景公的念头。这说的好像只是礼仪的形式,实际上表明的是孔子所行之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二是孔子自己对礼的坚守,他离开鲁国是因为鲁定公的主动违犯了礼,后来在卫国,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子,以宦官雍渠为参乘,让孔子乘车随后,招摇过市,孔子深感羞辱,愤而离开卫国。这只是两个很小的例子,在这两个方面,对于孔子来说,他仕途坎坷的根本点是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在春秋那个攻取的年代,他用守成理论求攻取,使攻取只能是一纸空言。孔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寻求的政治人生应该说是很失败的。道德家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核心多年来被人们认为是仁和礼。对于仁,一部论语,孔子谈仁达一百多次。他反复地强调仁,是因为仁对于做人来说,是不能够舍弃的,甚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对于礼,孔子视之为仁的准绳: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具体的内涵,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对己而言,复礼是对社会而言,为了复礼,须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符合礼义的原则,这样就可以达到仁了。同时,礼又是仁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孔子所强调的仁,是人本心之善,具言之则是爱敬之心。他的弟子有子曾说孝悌是仁之本,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但符合孔子关于仁与孝的基本思想。孔子强调的礼,是他表示的“从周”之周礼,所以他念念不忘周公。作为道德家,孔子必然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是道德自我完善之本;道德的自我完善必然要待人待事的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恕”,终身奉行者。因己及人,必须是以正名为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面,事不面则礼乐不兴;必须以正己为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他甚至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就把道德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思想家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尊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的影响。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教育家的孔子。孔子17岁时开始教育生涯,最早的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向孔子学习礼仪。其后,相传孔子向老子学习礼,从周返鲁,名声渐震,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教育的基本方针,以诲人不倦为基本的教学态度,真正开启了私人讲学之风。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感人之处在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孔门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多是家境贫寒者,颜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乡野之人,曾参缺衣少食,仲弓家无立锥之地。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他们的亲切教诲,尤其是对仲弓的自强好学,孔子用“山川其舍诸!”的形象比喻,给欲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在他从事的50多年的教育中,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72人。孔子有很多好的教育方法,他注重教育的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注重学与问的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注重学与习的结合,要弟子学而时习之。孔子把人分成了几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天才其实是不存在的,孔子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表明的是学而知之是人的基本途径,也鼓励人学而知之。这实际上是众人的求学之路,孔子就是先驱者。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訒”。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关于“论语”一名东汉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从这段话来看,“论语”之“论”,是论纂即选择、编辑之意。东汉末年,刘熙则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伦,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名释典艺)这伦理是条理之意,那么论语就是有条理地叙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只是论语的条理性并不强。但他同样告诉我们,“论语”之“论”不通伦理道德之“伦”,后来也有人把“论”作伦理道德解,这是南宋朱熹。论语的通行注本有: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二)孟子和孟子孟子(约前370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得孔学嫡传。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在其他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礼遇。但他的仁政理论在急剧变革的战国时代,不切实际,不被采纳。 今本孟子基本内容可能是孟子本人和学生一道修订的,其间也不乏后人增饰之处。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称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据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性,韩诗外传记有她买豚不欺子和断织劝学的故事: 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以刀断织。轲惧,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其织矣。君子学以立名,问以广其知,是以居以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罹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食哉?”轲惧,旦夕勤学不息。 刘向的列女传母仪篇,也记载了孟母三迁、择邻教子的故事: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这些记述虽非信史,但也未必全是虚构,它们反映了孟子童年时期的家教背景,对理解孟子的思想也不无助益 。 孟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孟子本书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早年生活和学习情况不详,据孟子本文,可知他对孔子极为景仰,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自言“乃所愿,则学孔子”(公孙丑上),又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从荀子非十二子将孟子与子思列为一派,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说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以及二者思想的相关性来考察,研究者遂推测,孟子可能受教于子思(名伋,孔子之孙)学派一位不知名的儒者。如果再向前追溯,则子思和孟子之学又都与曾子的思想有关。于是可以得到这样一条传承的线索: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门人-孟子。孟子自己也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尽心下)则隐然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后儒所谓道统之说,盖滥觞于此。 大约四十岁以前,孟子主要是在邹鲁之地聚徒讲学,可能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但是邹鲁国小势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孟子便离开家乡,来到齐国。其时正值齐威王执政的中期,这位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而自许的君主,胸怀一统天下之志,推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世家)的政策,继承桓公午开创的稷下学宫制度,广纳贤才,极尽优礼。在齐,孟子曾与将军匡章交游,至于游说威王的情况,史缺有间,不得而知。不过以孟子对兼并战争的强烈反对态度,想必未能赢得威王的青睐,所以当孟子听说宋国的国君偃要实行仁政时,便去齐适宋,连威王馈赠的“兼金百镒”也不肯接受(公孙丑下) 宋君偃表面上接受了孟子的建议,实行了仁政,但对其中的实质性举措,如薄税敛(减轻赋税)、关市讥而不征(对关卡、市场进行稽查而不征收商业税)等,却百般推延。对此孟子十分气愤,拟之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滕文公下)失望之余,孟子便离开宋国,经薛(齐地)返回故乡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篇记载,在此次返邹的途中,孟子曾遭绝粮之困,几不免于死。 在宋之时,孟子曾与前往楚国而途经宋都的滕文公(其时尚为世子)两次会面(滕文公上),后者对孟子所倡导的仁政十分仰慕。因此,滕文公即位伊始,即派其臣然友到邹国,向孟子请教关于丧礼及国是的意见。孟子也随后前往滕国,被文公待为上宾,事无巨细皆得顾问。在这里,孟子发表了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说,与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辩论,阐述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观点(滕文公上)。前322年,齐威王封田婴于薛,滕文公为之惊恐不安,问计于孟子,孟子除了劝勉之外,亦无良策可施。孟子见滕国小弱,终不能播仁政于天下,听说魏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便离开滕国赶往魏国。 战国初期,魏文侯礼贤下士,力行改革,国势大盛,尊于列强。但自前370年惠王即位之后,魏国数为秦军所败,旧都安邑远在河东,处于秦、赵、韩三国的包围之中,形势岌岌可危,遂于前361年迁都大梁,所以魏亦称梁,魏惠王亦称梁惠王。孟子至梁,正当惠王为“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梁惠王上)而亟思报仇雪耻之时,所以乍一见面,惠王开口便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也毫不隐讳,当头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大讲上下争利则国危的道理。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为数不多,俱见孟子梁惠王上,都是阐述儒家王道仁政思想的。以惠王当时的心态,很难听得进去。史记说“梁惠王不果所言,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是可以想见的。大概就在孟子至魏的第二年,即前319年,惠王去世,其子襄王即位。孟子一见到他,就有“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梁惠王上)的不良印象,随后的谈话也不投机,大失所望,遂去魏返齐。 此时齐威王已经去世,宣王即位不足两年,他雄心勃勃,有称霸天下之志。为了给霸业提供理论和策略的支持,他进一步扩置稷下学宫,招天下贤士近千人,赐其中七十六人列第于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一时间,儒、墨、道、法、名、兵、农、阴阳诸家皆荟萃于此,自由地讲学、著书、辩论、议政。中国古代士阶层地位之荣耀、影响之巨大,莫过于此时。秦汉时代的博士官制度,实亦嗣风于稷下。因此孟子到来,自然也受到了宣王的礼遇,被任为客卿。孟子也对宣王寄予厚望,认为以齐国地广民众,过于三代,行王道仁政乃易如反掌。他针对宣王的心理,从各个方面进行劝导,内容广及政治、经济、外交乃至日常生活,最后都归结到王道和仁政的基本宗旨上来。“庄暴见孟子”一章所记述的,就是其中的一例。孟子所描述的王道仁政的美好前景确实打动了宣王,宣王表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梁惠王上)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宣王虽然对孟子的王天下之道不无景慕,但涉及具体的施政措施,就不能真正地加以落实了。他们的矛盾也因此日益突现出来。 前316年,燕国因君臣禅让而引发内乱,两年之后,齐国派将军匡章率大军讨伐燕国。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史记燕世家),所以齐军仅用五十天便攻破并占领了燕国。宣王问孟子,可否将燕国并为己有,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主张安抚其百姓,取悦其民心,以民心之向背决定是否取燕。但是齐军在燕国大行肆虐,“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梁惠王下),激起燕民的强烈反抗,各诸侯国也合谋救燕伐齐,齐军被迫退出了燕国。诸侯遂拥立公子职为王,即著名的燕昭王。 孟子对齐宣王彻底丧失了信心,于是辞去卿位,准备离开。宣王感到很惭愧,亲自到孟子家中挽留,又派大臣转告孟子,想在临淄城中赐给孟子一座房屋,并以万钟之禄供养孟子的学生,使齐国的官民皆有所效法。孟子谢绝了。这当是前312年以后的事。至此孟子在齐国呆了约七八年的时间。 此时孟子已七十多岁,不能再周游列国,于是便回到了故乡,和弟子万六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大约在前302年左右,孟子逝世,终年84岁。孟子共七篇:梁惠王上下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篇,万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孟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下两篇,到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后来加以沿用。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议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又加以翻刻,这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书,即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三、文本内涵解析1课文朗读:指导学生阅读 2课文翻译及分析: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分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据说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深得孔子器重。“吾日三省吾身”,此处的“三省”,不是“反省三次”,而是“多次反省”的意思。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自我完善。一个人如果能够自我反省,他就会变得谦虚而不傲慢,变得彬彬有礼而不自以为是,同时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盲从他人。 就反省的内容而言,曾子强调我们要做到三点:对他人忠,对朋友信,对知识习。“忠”、“信”、“习”,这也是论语一书中最关键词的三个词 忠,是指发自内心的,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做事情。正所谓“心中为忠”。论语 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参(shn)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贯穿始终的。”曾子说:“老师所主张的道,不过是忠诚、宽容罢了。”)看来,“忠”是孔子之道的根本。信,是指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从“信”的字形可以看出,“人”“言”为“信”,也就是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说话是要讲信用的。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经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见论语 学而)意谓“和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书等礼乐知识,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诚实守信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习,其繁体字为“習”,它的上半部分是“羽毛”的“羽”,因此,“习”的最初意思是指刚出生的小鸟不断地练习飞翔。因此“习”有反复练习、不断实践之意。论语全书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即此意,它强调学习只有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实践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曾子所谓“传不习乎”,其意思也是在强调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对老师所教的东西只有不断地练习强化,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吸收,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我们牢记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做到对他人忠,对朋友信,对知识习。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通悌,指兄弟之间 弟弟要尊敬兄长,兄长要关爱弟弟。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对人要尊重友爱,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关心大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再去读经书及求其它学问。 分析: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较高道德素养、有知识的弟子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第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孔子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素养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文而无行者太多了。所以,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他同时要求你去学文。这不仅是因为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而且对于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均指古代车辕前与横木相接的关键处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分析: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论语记,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孔子把忠与信并提,认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论语中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说,为政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他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也。”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 总之,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 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诚,是实的意思。就是真实、实在,没有虚假。天道,用今天的话说,是自然之道的意思。天地之间,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鸟鱼虫自然万物的生长繁息,都是真实、实在的,没有丝毫虚妄;虚妄的东西,在自然中不能存在。所以说,诚是“天之道”。既然自然之道真实无妄,人也就应该如此,也应该真实无妄。所以说,“思诚者,人之道”。这样就深刻地说明了为什么必须诚信的道理。有一位企业家,经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电视媒体采访他,问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说就是靠的“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说,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做人就要老老实实,做事就要认认真真。说的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诚信,是天道之本然,也是人道的根本。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真正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分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分析: 以上三个人的言论,子路将自己之物与他人共享,但没有达到兼济的程度。颜回不将行善归于自己,但还是出于有心。唯独夫子,兼利万物而不知道自己的功劳,仁义遍行天下而不见他的行迹,他的胸怀和天地一样宽广,不是两个学生所能比的。 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裘:皮衣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子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分析:冉子(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有,亦称冉有 冉求 有子。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少孔子二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冉子多才多艺 性谦逊长于政事,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顾。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既要满足事理,又要符合情理。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分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路途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分析:论语中所说的“士”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特殊阶层,是四民之首(四民,即士,农,工,商)。宋代以后,士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但春秋以前,士只是一个等级(即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的名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到了战国时期,士虽然仍具有等级特征,但逐渐演变成社会上的一个阶层。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列国多以得士为荣。在儒家经典中“士”多次被提及,如论语中,孔门弟子子贡、子路都问过“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这个问题。孔子在回答子贡的提问时将“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作为士的最高标准,对于子路,则以“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对其予以勉励。作为孔门弟子,儒家思想最得力的继承人与传播者,曾子提出的为士标准最为后人称道,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在儒家眼里,士是理想人格的典型楷模与儒家社会理想的坚定执行者。曾子认为,要想成为士,必须具有两种涵养,即“弘”和“毅”。关于这两个字的解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谓:“弘,宽广也。毅,强忍也。”朱熹又在朱子语类中说:“所谓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宽大,容受得人,须是容受得许多众理。若执著一见,便自以为是,他说更入不得,便是滞于一隅,如何得弘?须是容受轧捺得众理,方得。”“毅是立脚处坚忍强厉,担负得去底意。”这就是说,作为士人,应该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更有容物之量;不偏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目光远大,见识高超。这是弘的含义。但仅是这样还不行,还应该坚毅、果敢并具有超强的忍耐力,即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弘”与“毅”两者不能偏颇,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朱熹谓之“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且引程子的话解释道:“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健康管理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环境设计师专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航空安全管理专家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关消防演练测试题及答案
- 机电润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企业员工安全考核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慈善基金会招聘笔试预测题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文化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工程造价师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复工复产安全培训测试题含答案
- 关于外墙维修的方案(3篇)
- 医院空气净化标准
- 2025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复习必背词汇表
- 2025年高考日语试卷及答案详解
- 软件需求分析师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军事上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二战历史教育
- 减盐减糖减油烹饪技巧培训
- 民航英语说课课件
- 教师数字提升培训课件
- 中西医结合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