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分析.docx_第1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分析.docx_第2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分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乡统筹背景下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分析 摘要:本文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以时间为纵线,地区差异为横线调查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现状。运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徐州家庭经营收入,得到影响较大的为种植业、工业和批发零售、饮食业。以代际视角研究工资性收入,全面分析新一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的就业优势和生存困境。结合农村现状分析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为农民增收提供意见建议。 下载 关键词:城乡统筹;徐州农民收入来源;主成份分析法;农民工代际视角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 2013年10月10日,徐州市被列入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区域,从2014年徐州四大收入来源的综合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大于城镇居民1.9%,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在江苏省实现“苏南率先、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规划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徐州的城乡统筹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大、城镇化中农民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城乡交通设施不健全等问题。 一、徐州农民收入渠道的变化和地区差异 1.以时间为线,纵向分析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 2009-2013年徐州农民的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民纯收入由6951元增加到12051元,增幅73.4%。但从不同收入的变动幅度看,各项收入增长速度近年较为平缓,农民增收进入“瓶颈期”。 家庭经营收入一直是徐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农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2014年徐州农业总产值1373.4亿元,同比增长11.4%;农业增加值597.3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民可支配收入13350元,同比增长11.5%(农业含林业二产)。但其增收幅度小于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改革迫在眉睫。工资性收入长久以来作为第二大收入,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其他收入来源,且已经超过家庭经营收入,2013年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9年至2013年徐州工资性收入由3163元增长到5992元,增幅超过89.4%。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徐州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越来越多解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农村到本地或外地乡镇就业的农民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徐州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2014年仅占纯收入的1.3%和11.6%,但是二者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农村金融机制以及政府补贴、扶持农业等相关政策的影响程度。 2.以地区差异为线,横向分析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 以2014年徐州五区六县的最新数据,比较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异。得到总体经济较优的为:徐州市辖区、贾汪区、铜山区、沛县、邳州市;较低的为:丰县、睢宁县、新沂市。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大都处于交通便捷的中心区域,而较偏远的丰县、睢宁县和新沂市,农民的总体收入较低。 从四大收入来源比较各地区,丰县和睢宁县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大于工资性收入;而其他各地区均为工资性收入较大,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非农业;新沂县、睢宁县、沛县以及邳州的转移性收入较多,也体现了农业的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主城区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1948元,而其它地区的农民财产性收入多为100元到200元不等,农民的投资意识以及理财观念相对较弱。 二、徐州农民收入来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徐州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饮食业和服务业这9个产业作为原始变量,采用徐州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04年至2013年的各指标数据,得到第一个主成份的贡献率为78.71%,在种植业、工业、批发零售和饮食业指标上的载荷较高,因子载荷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对评价结果越重要,说明这三个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徐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种植业长久以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4年、2015年徐州粮食总产分别为93.8和95亿斤,居全省第二位,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散、规模生产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面临价格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民无法实现快速致富;农产品产量供大于求,产品结构不合理,又加上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完善的交通条件,产品往往低价出售。 农民增收的更大空间在农业之外,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徐州全市农村劳动力300余万人,人均耕地3.0亩,有近几十万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安排就业。乡镇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链接点,发展乡镇工业来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实现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聚集效应,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2015年批零贸易、饮食业在个体经营户中位居第一位,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占重要地位。但是徐州农村的批零贸易、饮食业目前存在诸多问题:规模较小,商品种类比较单调,竞争力不足;多数处于小村镇的街道口以及较为偏僻的村中,居民消费不便捷,购物较难。 2.代际视角下徐州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年徐州农村劳动力转移219.17万人,同比增长2.6%,其反映了徐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普及程度。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低,其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2015年中国不仅加工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而且已趋于成熟化的沿海城市的建设对于农民工的就业吸纳能力大大减弱。回到当地就业或创业的老一代农民工借助在经济发达地区积累的资本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和开发性生产,从而提高家庭收入。 随着农用机械化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要优于老一代农民工,社交网络等运用的也较为广泛,更能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也更强,因此在就业时,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和更换职业的机会也就越大,但是受到户籍制度以及城乡歧视的制约,他们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 3.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徐州各地区2014年的财产性收入总体偏低,农民财产性收入多为100元到200元不等,而主城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达到1948元,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的投资意识以及理财观念相对较弱。徐州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储蓄利息和土地出让,其他来源尚且不足,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格机制以及相应的户籍、就业等配套措施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举措。另外从农民储蓄上看,农民理财产品单一,且存款利率偏低,不利于农民取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4.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徐州农村不同群体的转移性收入都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也稳步提高,这些都表明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已经切实享受到了这些政策带来的红利。 三、从收入来源角度对徐州农民的增收建议 巩固家庭经营收入的基础地位。着重发展种植业、工业和批零贸易、饮食业;政府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农民设立专业培训机构;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 大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或就业。老一代农民工利用外出打工积累的资本和技术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新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潮流目前进一步放缓,回乡就业成为不少新一代农民工的选择。同时应增大对农民的专业培训力度;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形成统一的城乡布局形态;全面放开城镇落户制度,保障农民与城镇户籍就业人员享有同等就业与创业的权利。 拓展财产性收入渠道。在土地方面,加快土地流转,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获得更多土地增值的收益。在金融方面,增加农村储蓄利率,规范引导农民健康借贷。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理财产品,为农民开拓更多的投资渠道。 发挥转移性收入的带动作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农村贫困群体的财政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养老、医疗、教育、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