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doc_第1页
绥化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doc_第2页
绥化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doc_第3页
绥化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doc_第4页
绥化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属学科地理学项目编号绥化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 请 书 项 目 类 别 重点一般 学 科 分 类 地理学 课 题 名 称 绥化市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项 目 负 责 人 江涌起 负责人所在单位 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 填 表 日 期 2014-6-17 青年基金项目 是 否 绥化学院科学技术处2014年5月制项目承诺书申请者的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绥化学院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绥化学院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 填表说明一、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必须打字,字号小四(简表不小于五号),宋体。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必须注出全称,“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二、所在单位要写清楚所在院、系、部。三、项目组成员要在申请书上亲自签名,不得代签。四、申请书内容要逐项填写,可顺延加页。五、申请书用A4复印纸输出,于左侧装订成册,一式三份。一、简表研究项目项 目 名 称绥化市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关键词(最多三个)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绥化市类 型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所属一级学科地理学项目类别重点 一般申请经费4000元研究工作起止时间2014年7月2015年7月申请者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技术职称研究专长所在单位江涌起男39本科学士讲师土地利用与土地评价,区域经济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联系电话(办、宅)手 人数专业技术职务参加人学位参加单位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硕士3120022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姓 名性别年龄技术职称学历学位工 作 单 位签 字彭万臣男49教授研究生硕士基础学院赵淑娟女35讲师研究生硕士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二、立题依据1.项目研究意义及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2.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项目学术思想及创新之处;4.主要的参考文献及出。1.项目研究意义及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民以食为天”,在拥有13亿人口且还要增加的现今中国,吃饭问题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要想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自然要发展我们的农业生产,而发展农业生产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四要素”,即:土地、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土地则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物质基础,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离开了土地将不复存在。耕地是土地资源的一种,是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我们的“保命田”。我国耕地目前面临着人均面积少、分布不均匀、总体质量不高、污染不断恶化、可耕地不断减少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大步继续迈向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耕地仍将继续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环境方面的胁迫而威胁到耕地安全,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建设,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和高度重视,人们应提高耕地这一“保命田”的忧患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对耕地资源进行保护、预警,促进其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利用。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地处东经12413至12830,北纬453至4802,南连省会城市哈尔滨、西接油城大庆,北依对俄口岸黑河、东临林城伊春,下辖肇东、安达、海伦3市,庆安、绥棱、兰西、望奎、青冈、明水6县和北林区,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586万,是距省城哈尔滨市最近的地级市和黑龙江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绥化境内交通运输网路四通八达,是黑龙江省中心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绥化市自然资源富集,地貌特征“二山一水七分田”,耕地2500万亩,宜牧草原900万亩,林地1065万亩,湿地面积530万亩,其中省级湿地保护区120万亩,种植业无公害比例实现全覆盖。林木蓄积量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782亿立方米,肇东、安达等4个县市共有600万亩的重度盐碱地。 绥化地处寒地黑土核心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草食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中国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市称号。2012年绥化市粮食总产达到330亿斤,占黑龙江省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九连增”,为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做出重要贡献,被国家农业部评为“2012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是我国可靠的大粮仓。然而,我们还应看到,绥化市目前的粮食增产生产模式是靠耕地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率、低效益的一种“透支”生产模式,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差,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农业经济内生增长乏力;同时,绥化市又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市,近年来正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农区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耕地面临面积减少、质量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的压力,粮食增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如果仍然坚持现在的生产模式,那么从长远来看粮食的增产则是不可持续的。解决的策略就是改变现今的生产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其中首先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监护好”粮食生产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耕地,而构建绥化市耕地资源预警体系、建立绥化市耕地安全评价模型则是落实这一对策的重要措施,本文拟从这一目的出发来研究绥化市耕地的安全问题,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绥化市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进而为绥化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1、选题的目的对绥化市耕地资源的安全现状进行评价,对绥化市耕地的警情进行预测并提出对策。2、选题的意义为绥化市的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3、学术价值本选题通过建立绥化市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评定绥化市耕地安全的现状,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预测绥化市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绥化市耕地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警情指标体系的建立、警情综合评价、警情的模拟调控,实现对绥化市耕地资源安全现状及未来警情的掌控,探索适合于农业城市耕地资源安全现状评价及预警的研究方法。4、应用前景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持。 5、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A、国外研究进展预警,最早来源于军事,指对出现的敌情发出警报。法国经济学家Alfred Fourille在1888年的巴黎统计学会上发表社会和经济气象一文,提出了经济预警的概念,首次将预警的思想引入经济领域。到了1972年,DHMeadows和EGoldsmith分别发表文章就世界人口增长、各国经济发展对全球发展及其负面影响进行了预测和预警。不久之后,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UNEP)提出建立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心的计划,旨在协调联合国内各成员国开展监测预警活动,并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 国外耕地预警相关研究主要是监测预警为主,其大致可以分为两块。一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是以建立模型为手段,进行广域性、综合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二是耕地土壤质量变化监测,是针对日趋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土壤结构恶化等问题所进行的土壤监测系统建设,在这方面比较领先的国家是加拿大,加拿大农业部于1989年开始将监测农业土壤健康变化列为国家基准项目之一,美、英、荷等国也相继成功地开展了类似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独立学者从土地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预警预测研究,如Katlan B,Parr JF等对土壤退化以及土壤荒漠化进行了监测预警研究,Jeffrey等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牧地监测,并探讨了土壤质量指标在牧地管理系统中进行选择和描述的方法和步骤,为耕地资源预警系统管理提供了范例,JBouma等通过对土壤水、氮转化、生物灭剂的定量动态模拟、实时监测,组建了农业预警系统。B、国内研究进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在此种情况之下,耕地预警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姜爱林在其耕地预警,扭转人地失衡趋势之良策中阐述了耕地预警的内涵与特征、分类与方法,并提出我国耕地存在数量警情和质量警情两种警情的存在。黄贤金、曲福田认为,开展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监测可以使得耕地管理由静态、被动状态走向动态、主动状态,实现耕地生态经济调控的超前性,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并提出了构建我国耕地生态经济预警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刘友兆等提出了进行耕地质量预警的完整理论,阐述了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等预警基本内容,在结合耕地质量的特性上,提出了耕地质量预警的研究思路。刘艳芳提出了多尺度概念下耕地供需动态平衡体系,以检测变化、发现警情、明确警度、寻找警源、区内排警、区外排警为主线,从预兆量、行动量和结果量三个不同方面,提出了多尺度耕地供需动态平衡预警,并全面讨论了耕地的总量、质量、均量和时间失衡等问题。在预警方法上,一些学者通过构建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型将耕地预警思想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实现,使耕地预警逐渐由抽象走向直观。葛向东等以耕地基础地力指数作为警情指示指标。彭补拙等将有关经济、环境预警的基本方法引入耕地预警研究中,运用统计法与模型法对城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其应用于对温州市边缘区耕地数量变化的预警。潘杰华通过构建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型,预测了2001至2010年南京市人口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所需粮食总量,同时,通过建立耕地供求影响分析数学模型,科学预测了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耕地资源需求满足程度,在确定南京市粮食自给率的基础上,对南京这一特大中心城市2001至2010年的耕地数量警情进行报警。何国松以鄂南山区三个不同尺度的行政区为例,对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时序模型、动态度模型、垦殖指数模型和重心模型等进行了耕地演变机理、耕地演变格局研究,构建了一种耕地动态预警模型。赵烨等在分析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确保农用地资源安全的监测一评价一预警一应急预案系统的结构框架。陆文斌从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质量预警指标体系,并以耕地质量综合指标值作为耕地质量预警的警情指标。冉清红根据前两次耕地红线突破的经验,依据粮食供需分析,提出耕地警戒值参数模型,预测我国人均耕地警戒值和国家耕地警戒值总量,并认为各个区域之间由于不同粮食自给率和单产原因造成的耕地警戒值有很大差异。近几年,随着组建技术以及WebGIS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根据预警的概念、内涵、特征对耕地预警系统进行了尝试设计。徐启荣等建立了基于WebGIS平台的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李志斌等对耕地预警信息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该系统是在GIS平台的基础上融入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以及信号识别系统的综合系统。张鸿辉等基于GIS技术和数学方法,设计了包括耕地质量预警系统的功能、数据库内容、指标体系、警度判定模型及预警结果外推方法的一套完整的耕地质量预警系统流程,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2.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A、绥化市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B、绥化市耕地安全现状评价研究;C、绥化市耕地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D、绥化市耕地安全对策建议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A、绥化市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B、绥化市耕地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C、绥化市耕地资源警情排除的对策。3.项目学术思想及创新之处;本项目的学术思想:本项目的创新之处:构建了绥化市耕地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警情指标体系的建立,警情综合评价,警情预测,警情的模拟调控。4.主要的参考文献及出。 三、研究方案1.项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2.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3.预期成果及后续发展潜力。1项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A、警情评价的相关方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B、警情预测的相关方法: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技术路线:本文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确 定 研 究 对 象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耕 地 资 源 预 警 的相 关 概 念 及 内 涵绥 化 市 耕 地 资 源 特 征警情指标体系的建立警情综合评价警情预测警情模拟调控预 警 过 程警情排除的对策及建议图1 绥化市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及对策研究技术路线图可行性分析:本人已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有相应的理论支持,学习了相关评价模型及方法的知识,设计了相关的研究方案,并初步收集了一些基础数据,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分析,还走访调研了绥化市水务局、绥化市环保局、绥化市农委、绥化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获得了一部分数据资料。本人已经发表了一篇综述,对本课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本课题的完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2.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本研究的预期目标为:构建了绥化市耕地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进行警情的综合评价、预测、模拟调控,提出警情排除的对策。3.预期成果及后续发展潜力预期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2篇。 后续发展潜力:四、项目经费预算申请资助金额(元)按年度40002014201520002000预算支出科目金额(元)计算根据及理由测试/计算/分析非能源/动力费1000会议费/差旅费1000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1000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实验材料费协作费600其它400管理费五、项目主要负责人主要研究成果简介1.近五年发表过的与本项目有关的论文(本人名次文章名称刊物名时间页码检索情况)。2.近三年已承担和承担过的科研项目情况(项目名称项目来源本人名次起止时间是否结题)。3.获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