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页
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2页
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3页
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4页
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是也。”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2商鞅在商君书中说:“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不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反映出商鞅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以巩固统治B重商抑农以增加财富C发展农业以实施仁政D发展商业以繁荣经济3与下图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措施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鼓励农民努力耕织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C促进了秦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4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的实施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耕经济的繁荣D争霸战略的实现5商鞅变法、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君主专制B缓和了阶级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促进了民族融合6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7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管理方式分封制延续到汉朝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AABBCCDD8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大量“书社”组织,“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书社”的大量出现说明齐国A井田制最早瓦解 B管仲改革效果显现C建立起郡县制度 D率先使用铁犁牛耕9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春秋时期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10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第II卷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 “简而言之,商鞅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对其全部人口实施总体控制的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国家,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的主要意图在于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商鞅在他的文章中曾经对农业生产与战争的关系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他认为对农业生产予以更多重视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且能造就一个易于控制和易于进行战争动员的农民群体。”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6分)(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8分)(3)有人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式改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说法的认识。(6分)12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 秦对官府直接控制的官田,有一套经营管理的具体办法。秦简田律规定:“雨为澍(同注)及秀粟,辄以书言澍稼、秀粟及垦田无稼者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书。”田律中海油不许壅堤水、不准损坏庄稼、不准农户卖酒以及令“田啬夫、部佐谨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等规定。关于“乘马服牛”,凭证明(“致”)由官府廪给饲料的规定。秦简厩苑律中有称作“牛长”的官,这是主管饲养官牛的“皂者”。“皂者”饲养的官牛,被称作“田牛”。秦简中,现存仓律二十余条,也可以从中看到官府管理官田的一些规定。如对于种子,条文有:“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黍、答亩大半斗,菽亩半斗。”再如条文中有:“稻后禾熟,计稻后年。已获上数,别粲、糯、黏稻。”这讲的是,农田收获上缴官府时应如何记账以及如何区分品种等事。(材料中秦律均来自于睡虎地秦墓竹简)(1)根据材料,概括秦政府管理官田的措施(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官田管理措施的作用。(1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选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材料二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选自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的和措施。(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10分)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二单元训练卷历 史(二)答 案第卷1【解析】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主张因时进行变革,故B正确;商鞅反对遵循先代旧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强思想控制的主张,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强化专制统治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答案】B2【解析】材料“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反映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巩固统治的问题,故A错误;商鞅推行法家思想,不是实施仁政,故C错误;商鞅并不主张发展商业,故D错误。故选B。【答案】B3【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商鞅变法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另外,实物收税,主要是谷物等,增强了农业生产地位,D项符合史实;A、B、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4【解析】“正度量,调轻重”体现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正度量,调轻重”与重农抑商无关,故A错误;农耕经济的繁荣与统一度量衡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争霸战略的实现与统一度量衡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B。【答案】B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破了世袭特权;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官僚政治;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为平民参政提供机会;故三者都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C项正确。商鞅变法时尚没有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和科举制都是在王朝建立时期设置的,并没有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排除B项。郡县制和科举制都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为富国强兵,从而在诸侯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战国时期的改革推动了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改革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不同。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也有不同,但不是主要的不同之处,排除ABC项。【答案】D7【解析】“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强调的是任何结论都要有史料依据,不能过多衍生。史料只说了商鞅变法提倡废分封、行郡县,我们从中无法看出秦国当时是否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史料中只说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无法看出文化与政治之间是否有附庸关系,故B项错误。行省是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长官像诸侯一样镇守四方,但已经没有割据地方的实力,因为其手中诸多重大的权力已经被中央收回,这反映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的“禁止通蕃”诏令只限于明太祖时期的状况,无法推论出整个明朝都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故D项错误。【答案】C8【解析】据材料“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一种户籍制度,不能体现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齐桓公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征税制的同时,实行制国、制鄙和“正户籍”等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在秦代确立的,故C项错误;“率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公作则迟”指的是井田制之下的“公田”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分地则速”指的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之下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则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比井田制进步多了,其他几个选项并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答案】D10【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商鞅变法这项措施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正确。AC项说法正确,但是因为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分析,而不是最佳选项;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防止水土流失的内容。【答案】B第II卷11(20分)【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等方面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2)本题据材料二“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发展封建农业、解决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再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回答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3)本题依据材料三“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连坐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等方面说明认识。【答案】(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2)商鞅变法鼓励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发展了封建农业;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3)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是“国进”;商鞅变法实行连坐法,使秦国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对民众不利,是“民退”。12(20分)【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政府管理官田的措施要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有称作“牛长”的官,这是主管饲养官牛的“皂者”等字眼体现了政府采取了设专门官职管理耕牛的措施等。(2)秦朝官田管理措施的作用主要突出积极作用,例如,管理官田的措施非常具体到位,这就必然会推动农业的发展、规范农业的行为、增强秦国的实力,从而为秦灭六国统一国家奠定经济基础等。【答案】(1)措施:及时掌握田地受灾情况;指派官员保护农业生产;设专门官职管理耕牛;指导具体农业生产,如种子的使用和区分。(2)作用:规范了农业生产的行为;推动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扩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发展。13(20分)【解析】(1)目的:根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根据“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