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训练及诗词鉴赏.doc_第1页
古文训练及诗词鉴赏.doc_第2页
古文训练及诗词鉴赏.doc_第3页
古文训练及诗词鉴赏.doc_第4页
古文训练及诗词鉴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训练及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独乐园记司马光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徘徊,盘桓),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注】鹪鹩(jio lio):一种鸟。“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迂叟:作者自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纴(rn):纺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延凉飔 延:迎取。B辨其名物而揭之 揭:为做标志。C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举:借取。D虽推以与人 推:推让。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皆以蔓药覆之 以相如功大,立为上卿B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 不及今令有功于国C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踽踽焉、洋洋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3分)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引用孟子、孔子的语句,意在说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是高尚的,而作者自己的“独乐”是迂腐庸俗的。B本文记述了独乐园的布局,既有方位介绍,又有形状描摹,并依据区域的景观特点或功能命名,突出了“独乐园”命名之寓意。C作者在此小园中悠闲自得,生活内容丰富,时而在“读书堂”思考事理,时而在庭院中钓鱼浇花、登高望远,其乐胜于园外之乐。D作者以问答形式说明自己并非不想推让于人,而是别人不肯同此乐,所以才独享其乐,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抑郁不得志的情怀。9、(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3分)。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注】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2)“但得众生皆得饱”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3分)答案:5、C(举:全部)6 B(A.介词,用;连词,因为。 B. 介词,对。 C.连词,就;连词,却。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它。)7、C8、A(“作者说自己的独乐是迂腐庸俗的”表述不恰当。)9、(1)答案: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2)答案我平日大多在读书堂中读书,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师、窥各1分,句意1分,共3分)如果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快乐,那么我就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快乐呢?(再拜、安各1分,句意1分,共3分)10、(1)答比喻 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设问 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羸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拟人 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夸张 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写出其中任2个,并加以分析得4分。其中写出修辞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1分。写出3个或4个修辞没有分析最多得2分)(2)答: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2分)“但得众生皆得饱”句连用两个“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1分)阅读文言文,完成5 9 题。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选自后汉书吴汉传)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信:亲近,信任B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激怒:激起愤怒C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 突击:突然出击D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相率:一个接一个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B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C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D遂悉发其兵,引而南 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7下列的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汉“勇鸷有智谋”的一组是( )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汉乃勃然裹创而起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在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鼓舞士气, 最后取得胜利。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反,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最后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9断句和翻译 用“/”给下文断句。(3 分)诸 将 望 见 汉 还士 马 甚 盛 皆 曰 是 宁 肯 分 兵 与 人 邪及 汉 至 莫 府 上 兵 簿 诸 将 人 人 多 请 之 翻译划线句子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3 分)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4 分)10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刘长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流。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结合作品说说诗题中的“喜”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3 分)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答案:5B (激怒:激发斗志、激发士气)6D (连词,均表承接;A 副词,竟 / 副词,就;B 介词,把 / 动词,认为;C 助词,和动词组成“者”字结构 / 助词,表提顿)7C8D (没有把地方官杀死,也不是一同出城归降。)9诸将望见汉还 士马甚盛 皆曰 是宁肯分兵与人邪 及汉至莫府 上兵簿 诸将人人多请之(两处得1 分,缺、错不得分)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文”得1 分,“造次”得1 分,大意1 分)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得胜时不能互相谦让,失利时不能互相帮助”,他们不是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虽”得1 分,“死”得1 分,“救”得1 分,大意得1分)参考译文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他们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后来)被召见,并成为刘秀亲近的人。光武帝要调拨幽州的兵力,夜里召见邓禹,询问可以出使的人。邓禹说:“近来多次与吴汉交谈,发现此人勇猛有智谋,将领中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光武帝立即授吴汉大将军之职,持汉节到北方调拨十郡的精锐骑兵。更始的幽州牧苗曾听说后,暗中约束军队,命令各郡不要答应。吴汉率领二十名骑兵先到了无终。苗曾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于是在路上迎击,吴汉指挥兵卒,逮捕并杀死了苗曾,夺取了他的军队。北方州郡震惊,其余城邑没有不听到消息就降从的。最后,(吴汉)调集了(北郡)所有的兵力,带兵向南,和光武帝在清阳会合。众多将领看到吴汉回来,士卒战马很多,都问:“是否肯分给别人一些兵马?”等吴汉到了幕府,呈上兵簿,各位将领人人都想多分一些。光武帝说:“属于自己的兵马,害怕分给别人,现在为什么对别人兵马索要这么多呢?”众将领都感到惭愧。第二年(建武三年)春天,吴汉率领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刘永率领周建及另外召集的十多万人,援救广乐。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与他交战,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部,回到营中。周建等带兵入城。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在卧众人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裹伤而起,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胜利时不能互相谦让,失败时不能互相救助,(他们)不是(一些)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周建、苏茂出兵包围吴汉。吴汉挑选黄头吴河等四部的精兵以及乌桓精锐骑兵三千多人,一同击鼓前进。周建军队大败,返回城内。吴汉率军长驱追击,争门直入,打败了敌军。第二年,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到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诸位将领于是敬服,说:“不通过作战却攻克城池,这不是众人比得上的。”冬天,吴汉率领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在平原进击富平、获过两个强盗。第二年春天,贼人率领五万多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乘胜追击,讨伐余党,一直到了无盐,进击渤海,扫平贼寇。吴汉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足,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于是把它们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10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古路无行客”之时对“独见君”感到意外的惊喜,(1 分)二是作者在失意时看到友人对自己同病相怜、心怀牵挂而感到欣喜。(2 分) 第一联描写了山村荒凉,夕阳惨淡,黄叶纷飞,勾勒出一幅萧索落寞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孤寂消沉的心境,反衬了作者因朋友来访而产生的意外惊喜。(2 分)第三联写雨天交通阻隔,山路难行,而朋友却克服艰难前来探望,展示了友情诚挚这一主旨。(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豁然堂记明徐渭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撄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湖山环会处当:在B髻峙带澄峙:耸立C直辟其东一面辟:打开D却晦而即明却:拒绝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即同室之亲B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C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当其为私所障时D倚几以临即湖山而通以牖者7下列选项中全属于表现豁然堂改建后情况的一项是(3分)当湖山环会处规制无法四蒙以辟悉取西南牖之客座东而西向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ABC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豁然堂原为绍兴府城隍祠西的一座堂,登临其址,视野开阔,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都如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一般。B改建后的“豁然堂”完全避免了原来的人景隔绝的缺失,堂内堂外连成一片,人在堂内坐,如在画中游。C作者由“豁然堂”改建引出一个颇为深刻的道理: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我们观察事物的深入细致与否。D文章论述的道理是复杂而深刻的,但由于文章前半部分的叙述、写景,为后半部分打了一个极为贴切、生动的比方,所以,作者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就把它说清楚了。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于 是 登 斯 堂 不 问 其 人 即 有外 感中 攻抑 郁 无 聊 之 事每 一 流 瞩 烦虑 顿 消 而 官 斯 土 者 每 当 宴 集过客 亦 往 往 寓 庖 于此(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3分)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4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蝶恋花王诜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注王诜,北宋著名画家。官左卫将军、附马都尉。曾贬官均州、颖州7年,写此词前刚刚被放还。(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为何“心情少”?(3分)答案:5.C(辟,通“避”,避开,回避。)6. B(副词,就。A代词,这/结构助词,的;C动词,是/介词,被;D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通过。)7.A(豁然堂的地理位置,未发生变化;豁然堂改建前设计没有法度;豁然堂改建前四周被遮掩;改建豁然堂,将西墙、南墙全都开成窗户;豁然堂改建后,客人坐在东面,面向西;豁然堂改建前晦暗不光亮;改建后,为此堂起名“豁然堂”。)8.C(由“豁然堂”改建引出的道理是: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9.(1)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3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2)译:工程已经完成,斟酌它的名字,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3分。“讫”“拟”“莫宜”各1分。) 译:(这)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墙壁遮蔽了一样吗?(4分。“向”“虽”“蒙”各1分,大意1分)10.(1)上阕着力描绘园林富丽,春色迷人之景,雨后初晴,夕阳晚照,金碧辉煌的楼台沐浴在晚照霞光中,倒影在荷池水面上,杨柳依依、嫩荷无数。(2分),作者用乐景来衬哀情,反衬(1分)出下阕词人的伤心怀抱(1分)。(2)词人之所以“心情少”,是因为被贬谪流落多年,感慨人生坎坷(1分),而今一人面对黄昏,备感孤寂,(1分)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伤春不已。(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注】胥(x)靡:禁锢。王:指鲁恭王刘余。轺(y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之车,供使者乘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教导B.戊不好学,疾申公嫉妒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完美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不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申公者,鲁人也。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B.独王命召之乃往 臧乃上书宿卫上C.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D.申公耻之 天子问治乱之事7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 (3分)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子刘戊。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不出家门。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人。9断句和翻译。(10分)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绾 臧 请 天 子 欲 立 明 堂 以 朝诸 侯 不 能 就 其 事 乃言师申 公 于 是 天 子 使 使 束 帛 加 璧 安 车 驷 马 迎 申 公 弟 子 二 人 乘 轺 传 从 至 见 天子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诉衷情金吴激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注:吴激原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使金,被强留下来,一直未能返宋。此词写于其即将回中原之时。(1)词的上阙,诗人是怎样表现作者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的?(4分)(2)简析词的下阙“忆当年”一句的妙处。(3分)答案:5【答案】B【解析】疾:厌恶、憎恨6【答案】C【解析】A.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代词,指人,可译为“的人” B.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C.表目的,来 D.指示代词,这/结构助词,的7【答案】C【解析】说的是天子对申公的礼遇,说的是申公晚年的遭遇,说的是申公的学生,而不是说申公,删除选项,答案选C。8【答案】A【解析】A. 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以弟子的身份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9【答案】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错断、漏断共计2次扣1分,扣完为止)原文: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申公用诗经为规范来教授,没有阐发经义的著述,自己有疑惑的就空着,不强作解释。(训,规范,准则,1分;阙,缺少,空缺;句意通顺,1分)太皇窦太后喜爱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思想,她找出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说,喜欢,高兴,1分;让,责备,责怪,1分;句意通顺,1分)【翻译】申培是鲁国人。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培以弟子的身份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吕太后执政的时候,申培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他请申培教育他的儿子刘戊。刘戊不好学习,憎恨他的老师。等到楚王刘郢去世,刘戊立为楚王,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培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又谢绝一切宾客,唯有鲁恭王刘余招请他才前往。当时不辞遥远到他家里求学受教的有一百多人。申培用诗经为规范来教授,没有阐发经义的著述,自己有疑惑的就空着,不强作解释。兰陵的王臧跟着申培学诗以后,用它事奉孝景皇帝,曾做太子少傅,后来又被免官了。当今皇上刚即位,王臧就上书请求入宫为皇上值宿警卫。他不断得到升迁,一年中做到郎中令。代郡的赵绾也曾跟着申培学过诗,后来做了御史大夫。赵绾、王臧请示皇上,想建造明堂用来召集诸侯举行朝会。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个做法,于是就向皇上推荐了他们的老师。皇上立即派遣使臣携带贵重的礼物束帛和玉璧,驾着驷马安车去迎请申培,两个徒弟自己也乘着驿站的马车跟着一道去迎请申培。申培进京后,拜见了皇上。皇上向他询问了一些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这时申培已经八十多岁了,人老了,他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必多说话,而是要看他怎样身体力行罢了。”当时皇上正喜欢儒生们的一些花言巧语,现在听到申培这么说,默然不乐。但既已把他请来了,于是就封他做了一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国的驻京办事处里,商量如何建立明堂的事情。但是太皇窦太后喜爱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思想,她找出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皇上因此停止商议建造明堂的事,把赵绾、王臧都交付法官论罪,后二人皆自杀。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鲁国,数年后逝世。申培的弟子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孔安国后来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郡的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的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官至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内史。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人们称赞他们好学。其他的学官弟子,品行虽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他们讲解诗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见解。10. 【答案】(1)词的上阙先写“我”客居“茅店”,因“夜寒”而“不成眠”,于是扬鞭催马早行(1 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催上渡头船”中的一个“催”字,既是“黄花细雨”催我快上渡船,也是“催”马快上渡船,快上渡船,渡船快开,早日回家(1分)。作者通过“不成眠”、“吟鞭”、“催”等一系列细节的生动描写(2分),共同凸现出其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2)“忆当年”三字,把我从眼前的美景引发到了对当年的回忆当中去(1分)。对“当年”的回忆,自然是世事众多,其中是喜是悲,作者并没有明确点出(1分),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而含蓄。无论“当年”是悲是喜,现在作者所要面对的都是回乡的轻松与愉悦(1分)。颇有“往事不回首”,只享受回家之乐的意味,让人产生众多感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4、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下之下:使做的下属B幸勿杀我 幸:希望C州罹兵烬 罹:遭受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认为高雅。5、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京令弃疾奉表归宋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A B C D6、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浣溪沙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8、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5分)9、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4、D (雅,在句中作为程度副词,修饰“重”,应该解释为“非常”、“很”) 5、D (、都不是表现辛弃疾的内容,故不能选。) 6、 A (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7、(1)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回复使命呢?”(得分点:“缘”、“ 期”、“复命”各一分。) (2)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辛弃疾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得分点: “方”、“不及”“行在”各一分) 附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金人,立即追赶并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