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概况.doc_第1页
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概况.doc_第2页
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概况.doc_第3页
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概况.doc_第4页
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概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概况历史沿革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2006年11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经过36年的建设,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层次规模 学校现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754人,其中研究生700人,本科生14074人,国际学院学生116人,专科生329人,高职生2535人。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个独立学院。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49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管、理为主要学科门类,均覆盖3个以上二级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湖北省批准立项建设博士点5个。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7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6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34人,副教授307人,博士17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4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03%。在职教师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楚天学子3人。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学术梯队的建设。现有“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8人、工大学子5人。首批成立了本科教学团队16个,科研创新团队8个,学术创新团队5个。学校还聘请了83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基础设施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587亩;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5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9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9亿元;图书馆馆藏一般图书118.5万册,电子图书37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科学研究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6个省级技术中心(基地)。学校具有化工工程乙级设计资格,A2、D1、D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化工行业工程甲级咨询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资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乙级资格,专项工程(环境污染防治)丙级设计资格、建筑工程丙级资格,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同时,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近几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9项、省部级项目42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他省级奖4项。近3年来,科研到帐经费共计1.5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6年7次荣获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学校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00余篇。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交流合作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和渥太华大学、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及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稳定关系,一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学校先后派出各类人员165人次分赴2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留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近年来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3项。 学校与国内一些著名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并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 学校成立了有129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并与其中的近百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学校荣誉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36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仅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我校的毕业生。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科技、文化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146项、省市级奖198项,其中,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一项,“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项。 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2003届毕业生许志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绿化红旗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武汉工程大学20082009学年度人才招聘启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招聘条件每年全职在我校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二)工作和生活待遇1. 月薪2万元(人民币,下同),提供250m2住房一套,免收租金;2. 提供实验室用房150 m2;3、学校提供工作经费20万元,实验室建设费300万元(限购固定资产),根据需要配备工作助手或科研秘书。二、 “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楚天学子”(一)招聘岗位:1、化工工艺(石油化工方向、绿色化学工艺方向或磷化工方向)2、应用化学3、化工过程与机械4、材料学5、工业催化6、计算机应用技术7、机械电子工程8、材料加工工程9、矿物加工工程10、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任职条件:1、“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热心为我校服务,科学道德高尚,学风严谨,为人正派,富于合作精神;(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应具有博士学位。国内应聘者原则上应担任教授或相应职位3年以上;(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学术素质,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同行专家公认的重要成就;(4)具有发展潜力,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方面有创新性构想,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6)保证聘期内每年在我校工作9个月以上。2、“楚天学子”(1)热心为我校服务,科学道德高尚,学风严谨,为人正派,富于合作精神;(2)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在前述高等学校和国外某种研究机构任职1年以上并获得突出成果,年龄在40岁以下,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3)具有发展潜力,能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保证聘期内每年在我校工作9个月以上。3、讲座教授(1)热心为我校服务,科学道德高尚,学风严谨,为人正派,富于合作精神;(2)在国外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授或研究员职位;(3)学术造诣高深,在国际上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4)保证聘期内每年在我校工作2个月以上。4、“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楚天学子”、讲座教授须经湖北省教育厅评审批准。(三)工作和生活待遇1、“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除正常享受在校职工的工资福利外,聘期内享受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专项资金支付的特聘教授岗位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学校提供科研配套经费20万元(工科)或10万元(其他学科),实验室建设费(限购固定资产)100万元(工科)或50万元(其他学科),并根据需要配备工作助手;视情况一次性提供购房补贴25万元(购买商品化住房)或者安家费5万元;解决配偶工作。2、楚天学子:按教授职务确定工资标准。除正常享受在校职工的工资福利外,聘期内享受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专项资金支付的“楚天学子”岗位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学校提供科研配套经费6万元(工科)或4万元(其他学科),实验室建设费(限购固定资产)30万元(工科)或15万元(其他学科);一次性提供购房补贴15万元(购买商品化住房);解决配偶工作。3、“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根据在校实际工作日按每月1.5万元(人民币,下同)标准发放酬金。每年报销一次往返国际旅费。三、“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工大学子”(一) 招聘学科1、化工过程机械2、材料学3、化学工程(新型反应器及应用方向,化工过程模拟方向)4、企业管理5、材料加工工程6、无机化学7、机械电子工程8、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9、环境工程10、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任职条件1、基本任职条件(1)能全职在岗工作,身心健康。“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一般不超过45周岁,“工大学子”一般不超过40周岁。(2)一般需具有博士学位。(3)学术造诣深,熟悉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本学科或某一方向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具有较大的影响。(4)学风端正,师德高尚,有良好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2、教学、科研条件“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在本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是本学科的带头人,能够领军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具有主持重大项目的经历,发表的第一作者SCI(EI、ISTP)论文20篇(理工科)左右。(2)近五年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科学技术进步奖。(3)近五年曾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4)正主持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工大学子”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在国(境)外知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境)外知名大学博士后研究经历,或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且在国(境)外知名大学做学术研究工作一年及以上,发表的第一作者SCI(EI、ISTP)论文5篇(理工科)左右。(2)近五年曾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且在权威期刊发表或被SCI、SSCI收录论文2篇。(3)正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A:在权威期刊发表或被SCI、SSCI收录论文2篇。B: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且在权威期刊发表或被SCI、SSCI收录论文1篇。C: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专著1部或主编全国统编优秀教材1部,且在权威期刊发表或被SCI、SSCI收录论文1篇。D:获发明专利1项,且在权威期刊发表或被SCI、SSCI收录论文1篇。(三)工作和生活待遇 1、聘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人员,学校视情况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20万元(购买商品化住房)或者安家费5万元;聘为“工大学子”特聘岗位的人员,学校提供一次性购房补贴15万元(购买商品化住房);2、聘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人员,学校提供10万元的科研启动金和205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费(限购固定资产),聘为“工大学子”特聘岗位的人员,学校提供6万元(工科)或3万元(其它学科)的科研启动金和103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费(限购固定资产);3、已获得教授任职资格的,按照国家现行工资标准确定薪级工资档次;未获得教授任职资格的,按教授起点薪级工资起薪;4、除工资、奖金、各类津贴外,聘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人员发放特岗津贴35万元/年,聘为“工大学子”特聘岗位的人员发放特岗津贴23 万元/年。5、 安排配偶的工作。(四)工作目标:完成学校关于相应岗位的岗位职责。四、教授1、提供购房补贴310 万元;2、视情况提供科研启动金25 万元;3、视情况解决配偶工作或生活问题;4、可竞聘校内教师特岗,受聘后享受特岗津贴。五、博士1、根据专业及其它情况提供购房补贴310万元;2、视所带项目和研究课题提供科研启动金2-5万元;3、享受博士学位津贴500元/月(按武化政人字200269号文执行,已获得教授职称或享受校内特岗津贴者不再享受博士津贴);4、可竞聘校内教师特岗,受聘后享受特岗津贴。 六、应聘要求及联系方式:1、申请人可通过互联网或邮寄、传真向我校人事处提出应聘申请,亦可由同行专家或亲友代为推荐;2、申请人应提供以下材料:(1) 个人基本情况:内容包括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学习成绩和博士论文题目、自我评价、奖惩情况、本科毕业证及学位证复印件、硕士(博士)毕业证及硕士(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提供可以获得学位的证明)、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等证明材料等,重要内容不详的,不予受理。(2) 主要学术成就: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一份;获奖情况;(3) 应聘后的工作打算;(4) 配偶及子女情况。求职材料要尽可能详实,个人求职材料不退,请自留底本。通讯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693号武汉工程大学人事处邮政编码:430073联 系 人:卢宜青、吴锋、何秉忠电 话:02787195635 或传 真-mail: 武汉工程大学主页:武汉工程大学2008-2009学年度引进教师计划表学院、部需求专业需求层次需求数量备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博士2模具设计与制造1人(男),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控制1人(男)包装工程博士2材料物理与化学(光电材料与器件)博士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