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嵇康诗歌“游”境界.doc_第1页
浅谈嵇康诗歌“游”境界.doc_第2页
浅谈嵇康诗歌“游”境界.doc_第3页
浅谈嵇康诗歌“游”境界.doc_第4页
浅谈嵇康诗歌“游”境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嵇康,字叔夜。魏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其性情个性刚直,这点不论从其文章还是诗歌,我们都可以看到。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在文学、玄学、音乐等方面无不博通,崇尚老庄之学,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他的自白书。嵇康的诗文创作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刚肠嫉恶、翛然物外的性格使他人生理想、生命态度发生着变化。再加之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带给嵇康的不同常人的遭遇。这些种种都体现在嵇康的诗文创作活动中。本文主要通过嵇康的诗歌创作,来阐释嵇康的理想人生境界和生命追求。嵇康的这种人生境界、生命追求,主要通过“游”这一境界特征来展现。嵇康继承庄子的逍遥游之“游”,并进一步发挥。嵇康诗歌当中频繁出现“游”字,它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动词、名词这么简单。说文解字解释:“游,旌旗之流也。”指战旗下方的垂饰。后来引申为不固定的意思,古作“遊”,与行走有关,意义应该比现在更宽泛。嵇康的人生境界和生命的追求目标都可以通过“游”来表现出来。这些亦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对生命真谛的考证。嵇康的游主要分为两种,逍遥游之“游”和游仙诗之“游”。一、嵇康的诗歌创作嵇康的诗歌创作,据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嵇康现存诗歌五十余首。形式有四言、五言、六言、杂言等等。诗体多样,取材广泛。其中以四言诗成就最高。嵇康的四言诗现存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1、四言诗十一首、代秋胡歌诗七首、幽愤诗一首、诗一首。何焯文选评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叔夜送人从军军诗至十八首,以开晋、宋四言之门户。然雄辞彩语,错互其间,未令人厌。”2超尘脱俗,冲怀旷远;其五言诗,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时代所限,不能为汉音之古朴,而复少魏响之群妍,所缘渐沦而下也。”3多写其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中国诗歌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三种形式,自汉魏以来五言和七言兴盛,然四言则主要以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代表。四言诗歌并没有得到长期延续性发展,到正始时期,五言诗进一步发展。“魏晋时期,五言诗占有优势。除曹操、曹植、嵇康、陶渊明等数人以外,擅长四言诗的使人极少。嵇康与曹操并驾齐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四言诗人。”4在此种时代潮流之下,嵇康为何秉承诗经传统偏爱四言,他不是反对司马氏集团的传统名教,越礼而行的人吗?何以如此呢?文心雕龙评价嵇康诗歌:“嵇志清峻”,“清峻”二字正好说明嵇康的整体诗歌特点和艺术风格,嵇康性直刚烈,而又尚奇好侠。故诗歌必然峻切。这样的艺术风格似乎更能直切的表达嵇的思想感情,更加直露的反映其对政治的态度。“简约严明,文约易广”的四言诗歌特点正好与这种“清峻”的艺术风格相吻合。嵇康四言诗歌秉承诗经的写作传统和写作手法并予以创新,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如措辞、章法、比兴等都有明显学习诗经的迹象,另一方面又有创新,他的四言运笔疏朗,色彩鲜明,圆通自如,状物叙事,呈现出新的面貌。在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中有这样两首: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一)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二)用简明畅快的四言勾勒出生动鲜明的画面。在诗经中的作品多用比兴,然而比兴只是手段,是为了引起主题,诗旨才是关键。然而,嵇康的上述两篇创作,通篇皆是描写之辞,刻画禽鸟优游俯仰之状,仿佛正在展开的画卷,却无一语涉及诗人的本意。这在传统的四言诗歌中式很少见的。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论四言之风格云:“四眼正体,则雅润为本”,“平子得其雅,叔夜得其润”。5正如所说,嵇康的四言注重“音律和谐”,“和谐”则显“圆润”。不刻意的去描绘“典雅”,却在其描写“圆润”“和谐”的措辞用字上,表现出“雅”的一面。典雅的环境,令我们直接想到的就是和谐的音律。而和谐的音律,所表现出来的必然已经有典雅的意境在里面。这种语言风格特点确有嵇康“清峻”之特色。嵇康的诗,“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谕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6关于嵇康的诗,后人大都以一个“峻”字来评价。著名的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中说道:“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7刘勰认为嵇康的作品风格是“清峻”,在体性篇中刘勰道:“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清人刘熙载在艺概卷二诗概中说:“叔夜之诗峻烈,嗣宗之诗旷逸。”8“清峻”与“峻切”、“峻烈”都是一个意思,“峻”原意是高峭,与其它词连用,或用其原意,或引申为严刻。“清者,清远;峻者,峻洁、崇高”9其诗歌抒情方式亦是如此婞直,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说:“叔夜婞直,所触既形,集中诸篇,多抒感愤,招祸之故,乃亦缘兹。夫尽言刺讥,一览易识,在平时尤不可,况猜忌如仲达父子者哉!”10嵇康诗歌笔试飞动、蕴藉流转、飞动自如、文法高妙、气势昂扬、清丽深刻。我们看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八首的其中两首诗:良马既闭,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九)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四)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八首是嵇康在送哥哥嵇喜从军之时所写,诗表面上是在描写想象中的哥哥的军旅生活,戎马骑射、游猎弹琴、神情悠然的高超境界,实际上写的则是自己的生活情趣。“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气势昂扬,清丽深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语言自然天成,形象而又传神。洒脱自然、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正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也向来是人们所称道的妙句。在嵇康的诗歌中“游”字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以代秋胡歌诗七首、幽愤诗、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四言诗十一首、五言赠秀才诗、答二郭诗三首、酒会诗、与阮德如诗、述志诗二首、五言诗三首来统计,“游”字共出现28次,为何嵇康情有独钟于“游”字?我们知道,庄子中有“逍遥游”,嵇康的“游”是否与庄子的“逍遥游”的“游”相同呢?这个字的屡屡出现又代表了什么含义呢?我们知道,嵇康对老庄思想是有继承的。庄子中的“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境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11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嵇康继承了庄子的这种境界,“游”是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是对“自由”无所限制、无所拘束的追求。嵇康继承老、庄之学之外,他的个性和人生经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嵇康少孤,母亲和兄长把它抚养长大,自然缺少了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束缚,形成了一种率性自然、天纵旷放的个性。他的这种个性与老庄思想不谋而合。他“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常採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与怀抱之中”。12长大之后好老庄之学,旷达任放,反对名教礼法,在与山巨源绝交书言“老子庄子,吾之师也。”又云:“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功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13向秀称“嵇志远而疏”14也正是这种远离世俗、翛然物外的玄远之心的要求,使嵇康以庄学为阶梯,来表达自己得人生理想和目标。嵇康思想的源头是老庄的人生哲学。老庄哲学所倡导的是绝圣弃智、适情任性、与束缚个人思想的传统礼教相抗衡。追求脱离现实,但又离不开现实。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理想,然而理想的基础确是现实生活。老庄的人生哲学是矛盾的。老庄哲学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是:避世遁世、归隐山林。这只是一种痛苦的逃避。庄子在逍遥游中所阐释的自己所追求的个体自由“逍遥游”是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是通过“心斋”“坐忘”来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中个体是独立的。而嵇康的“游”是与现实生活有所关联的,他抨击社会黑暗、礼教的虚伪,追求的是个体的“自由”而不是“独立”。庄子逍遥游是指无所依从、绝对自由地似鲲鹏般展翅翱翔在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一方面认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认为,“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嵇康的“游”继承了庄子的“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在他的诗歌中所出现的也正是这种逍遥游之“游”。所不同的是庄子是无法施展抱负,而嵇康是不屑于去做。在这点上阮籍与庄子有所相同,都是壮志难酬。但是嵇康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般的“逍遥”的对待人生。嵇康的逍遥游之“游”是在继承庄子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发挥。使它成为自己所追求的的人生境界,嵇康去实践这种人生境界,在作品中表现这种境界。而庄子只是在他的思想有了这种境界,并没有去实践。庄子更多的是继承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嵇康继承庄子,更多的表现是嵇康以庄子的“逍遥游”这一境界为阶梯,使之更进一步。嵇康的“游”是实实在在的不受约束、任情而驰、优容游与的精神追求,是淡薄自然的生活的生命欲望,是竭力追求一种超凡脱俗、如诗如画般的宁静人生。嵇康的游仙诗之“游”是嵇康苦索“游”之境界的必然产物。嵇康“求仙问道”“服食药石”以求成仙得道,“仙”具体化是神仙,但却代表着“游”的境界。“游仙”的最终目标却是“游万物而任自然”的人生理想目标。这是他对生命的终极目标的考证。二、“逍遥游”之“游”金丹元先生说:“我们说庄子的精神是中国意境说的源头,庄子强调自由,强调出于自我之心的游,都直接催动着意境哲学的萌芽。”15我们也可以以此来阐释嵇康诗中“游”这一意象的境界。刘大杰先生说:“文化界各个方面,都向着解放自由的路上走,各自建立各自的新生命,不仅文学,绘画亦是如此,就是书法,也遵循一致的路线发展的。我们只要看由汉隶楷书变到王羲之父子那样如行云流水般的行草,那种解放自由的精神,活跃的个人主义情感与生命,真是再明显也没有了。”16嵇康对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出自“一己之心”的追求。玄学对自由的追求是通过“贵无”之一理论来实现的,那么嵇康对自由的追求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游”字屡见于嵇康的诗歌当中,自由的境界是一种虚幻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境界。嵇康以这种境界来寄托现实中的自己。类似于玄学里面的“无”,跟现实中的“有”相对立,但却是对“有”的超越。嵇康的这种思想源出庄子,但却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李充认为嵇康:“宁漆园之逍遥”。17自由的境界的问题是庄子的出发点和归宿。“游”是庄子的一个核心概念,“游”即为自由。在嵇康这里体现为“游心”,庄子说:“游心于淡”(庄子应帝王),“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嵇康继承了庄子的“游心”概念,在他的诗歌当中出现“游心”的有以下几处:游心太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四)游心于玄默。(代秋胡歌七首之五)游心大象。(四言诗十一首之三)“太玄”、“玄默”、“大象”这样的词语大都源自庄老玄学之道,嵇康正是借助玄学词汇来表达“游心”这一概念的。嵇康的“游”是对个体自由的一种追求,嵇康的“游心”意味着“心”的自由,“心”游于太玄,是现实中的心在“虚无”世界的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运乎之妙,存于一心”。这种“虚无”其实就是一种自然,“心”代表本我,也就是本我自然。在嵇康看来,现实世界是污秽、黑暗的,理想境界是清新、明朗的。我们看四言诗十一首之二:婉彼鸳鸯。戢翼而游。俯唼绿藻。托身洪流。朝翔素濑。夕栖灵洲。摇荡清波。与之沉浮。(四言诗十一首之二)可以看出,诗中并非描写仙境,但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任“心之自然”,要追求精神的自由。这种心灵自由的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自然是心之自然,自由是心之自由。“心”代表着嵇康本我,心的自由,也就是本我的自由。除了“游心”,嵇康诗中提到“游”的还有很多,如:乘云游八极。(代秋胡歌诗七首之六)思行游八极。(代秋胡歌诗七首之六)“八极”一词出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18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19“八极,八方之极也,言其远。”四方加上四隅为八方,八方之极远处为八级。“八极”即是无边无际。易有太极八卦,是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的自然规律的哲学内涵。嵇康诗中的“八极”类似于易所说的“无生有,有生万物”中“无”,即是宇宙的原始状态。嵇康这里把它引申为庄子的“挥斥八极”,“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思行游八极。”也就是说诗人的思想遨游无边无际、无拘无束。诗人借助“游”字形象的表现出自由自在、任意遨游的境界。通过“游”这一动词形象的表现诗人的思想远在宇宙太空、内心远在八荒之外任意驰骋翱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里的“游”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出现,“游”是一种动作,在嵇康的思想世界所描绘的“八极”中“游”。这种动态的理念,深刻的揭示出嵇康对精神世界中的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任意遨游,无边无际。在幽愤诗中之游一处提到“游”字:嗈嗈鸣鴈,奋翼北游。(幽愤诗)幽愤诗被认为是嵇康心路历程的写照。这首诗是嵇康晚期(入狱之后)所作,从他的出身一直写到对未来的愿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篇诗不是写给自己的,是写给世人的,当世之人,来世之人。嵇康知道自己身为曹魏的女婿,又与司马氏集团格格不入、针锋相对,自己的死是必然。诗中有诗人对自己的深刻反省:“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顽疎。20”嵇康知道自己的性格是与传统礼教、规矩、世俗格格不入。诗中还提到:“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21“嗈嗈鸣鴈。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22这些都是他一直所推崇的境界,强调顺应自然、随心所欲。嵇康向往这样的境界,他随心所欲了,无欲无求,将生死看透。“嗈嗈鸣鴈。奋翼北游。”管子桓公曰:“夫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23象大雁一样遨游随心所欲、任意翱翔。通过“游”一词可以看出嵇康已经通脱了。像鸿鹄一样,展开翅膀,顺着时间的流逝,任意飞翔,愉快的心情使我忘记种种忧愁!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个“游”字深刻的表现出来。陈祚明曰:“直叙怀来,喜其畅达,怨尤之辞少,而悔祸之意真,如得免者,赏知所戒矣。”又曰:“澡身沧浪,岂云能补?”24可以看出嵇康对自己有悔过之意,此次祸事已经看开。如浮云掠过,不着任何痕迹,坦然从容的面对。诗中提到“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25慨叹自己虽然有着鲲鹏高举,奋翼北游之志,但事与愿违,已经不能实现,生死有命,又怎能强求。虽然幽愤诗全诗只有一处提到“游”字,但通过“游”字我们可以看出嵇康的思想,即将面临死亡时,所发出的对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鸣。在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中出现“游”字的有以下几处:朝游高原。(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一)优游容与。(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一)俛仰优游。(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二)转此游鳞。(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五)盘于游田。(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一)驾言出游。(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三)携手俱游。(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六)远游可珍。(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七)上文提到;嵇康之四言诗,开晋宋四言之门户。嵇康诗歌,四言为多,且成就最高。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是嵇康四言诗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其内容大都抒发对兄长的思念,想象兄长的军旅生活。这篇诗歌特点自然用嵇康的总体诗歌特点“清峻”二字可以概括,但语言风格却是圆润、和谐、典雅。上文提到,嵇康诗歌秉承诗经四言传统,注重韵律和谐。这种语言风格,给人一种冲淡旷远的审美意趣。邵长蘅在文选评中评价说:“脱去风雅陈言,自有一种生新之致”。26然而我认为嵇康除了脱风雅陈言之外,另外出新的地方更重要的在于于“优游容与”的这种生活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在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中出现的意象如:鸳鸯、黄鸟、鸿雁、高原、高岗、长川等等,可以看出诗人借自然景物意象来抒发感情。表现自然放旷的生活情调,寻找一种独特的形象和生活境界。嵇康虽然超然物外,但也未能忘情。诗人俯仰之间都寄托着诗人宇宙人生,在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中“游”字共出现八次,上“游”于飞鸟、流云之间,下“游”大地、山川之际。上到“荒天”,下到“厚土”。俯仰人世间,纵观宇宙万物。给人一种遨游天地间,包罗万象的大气。他在体味宇宙人生的同时,也感叹人生无名的哀愁。人生短暂,似水流年。“百年之期,孰云其寿?”人生百年,何其短暂。追求功名,不是他的性格。及时行乐,他又无欲无求。在人世间遨游,体会百味人生,“游”吧!学学庄子的“逍遥游”,逍遥人生岂不快哉!然嵇康“刚肠嫉恶”、“遇事便发”27的个性怎容他这样。不如远离世俗逍遥遁世,慷慨“远游”。“远游可珍”,嵇康的“远游”之“远”不是空间上的举例之远,而是背起世俗之远,是归于自然游于上水之远。远在何处?“盘于游田”。远游到“游田”,“游田”是一种可以游玩赏乐的地方,一种可以寄托心灵的地方。“游田”,是诗人的理想去处。是“驾言出游”“携手俱游”的理想境界。是一种神思的寄托与渴望。在四言诗十一首中出现“游”的有以以下几处:优游卒岁。(四言诗十一首之一)戢翼而游。(四言诗十一首之二)游钓九渊。(四言诗十一首之四)将游区外。(四言诗十一首之八)超游清霄。(四言诗十一首之十)与道逍遥。(四言诗十一首之十)四言诗十一首也是嵇康四言诗重要代表作。这十一首诗,充分表现出嵇康逍遥放任的人生观。他那种“任自然”、“通物情”的思想体现,在诗中充分体现出来。汤用彤先生认为:“受世界之束缚乃在于心,心若能放,自无世界之累。故嵇阮以为人有形神两方面,而神可以超然,所以逍遥即神游也。”28如四言诗十一首之十: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左配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四言诗十一首之十)描写了嵇康这种逍遥自在、来去自由、自得自乐的“神游”境界,“超游凌霄”,“与逍遥游”,两个“游”字显示出诗人那种对神仙自得自乐境界的追求。无论是九霄云外的神仙,还是婉娈名山的真人,都是诗人所追求的,但是嵇康追逐的并不是成为他们,而是想拥有他们那样的境界,什么样的境界?“游”的境界。前文讲过,“游”即自由,一种“心”的自由。然而这里的“游”却是另外一层含义。“游”是遨游于“飘忽”,“玄冥”之仙境中,神仙那种“承云而游”,“忽行万里”的“神游”境界。又如四言诗十一首之八:抄抄翔鸾,舒翼太清。俯眺紫辰,仰看素庭。凌蹑玄虚,浮沉无形。将游区外,啸侣长鸣。神不存,谁与独征。(四言诗十一首之八)即使“翔鸾”飞抵九霄天庭,畅游云端,俯仰天地间。这种遨游字的之乐,这种对神仙的向往。正始诗人渴望的。嵇康曾说“不学仙”,可他为什么有服食丹药,追求神仙之道呢?这不是相互矛盾的吗?上文提到:社会对他的影响,使他避世遁世。但性格使然,“无万石之慎,有好尽之累。”29“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30的性格,怎能逃脱这世俗的尔虞我诈,也许只有成为神仙,才能超脱,才能像神像那样与世无争逍遥自由。诗中提到“与道逍遥”,也许只有神仙道化之后,才能随欲而为,无拘无束。这种追求,这种思想境界,可以完全通过“游”这一个意象来阐释出来。无论是“心”之自由,还是神仙道化之“神游”,都是通过这个字来表现的。可以说“游”是嵇康思想的一个核心。嵇康五言诗主要表现老庄思想和崇尚自然地主题,没有形象委婉的变大方式,大都直抒胸臆,除四言外,其五言诗很少用比兴手法。如他的五言诗秋胡行,直陈其理。其中几句这样写道: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古人所惧,古人所惧。丰屋蔀家。人害其上,兽恶网罗。惟有贫贱,可以无他。其五言诗,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五言诗中出现的“游”有以下几处:逍遥游太清。(五言赠秀才诗)逍遥游太和。(答二郭诗三首之二)乐哉苑中游。(酒会诗)浮游太清中。(述志诗二首之一)慷慨之远游。(五言诗三首之三)在五言诗中出现的这些“游”字,其中“游”太和、太清这种神话意象,在嵇康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多是为了表达诗人希望得道升仙的愿望。不仅如此,在其诗歌中还出现了神话人物如西王母、王子晋、松乔等。“太清”、“太和”与上文提到的“太玄”、“八极”相似,无论是神仙道化,还是心系八荒,都是表象嵇康追求“游”境界的一种体现。“乐哉苑中游”中的“游”似乎有种悠哉悠哉,悠闲自得的意思。而“慷慨之远游”中的“游”,上文提到,是一种避世遁世的思想的体现。“远游可珍”“慷慨之远游”里的“远游”是精神世界无所依托的结果。在庄子所提到的“游”所游历的境界皆是“尘垢之外”“四海之外”,或者是“无穷”之境。而嵇康诗歌中的“远游”同样是绝尘无垠之域。嵇康的性格和社会的影响,决定了嵇康的人生态度,“逍遥游”是他找到解决现实世界和本我自由这对矛盾的有效途径。游戏人生是庄子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知道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这整体现在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逍遥游”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翛然尘外和自然无为,一种随遇而安姿态的演绎,是弱者对生命的存在感的自我保护。而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避世遁世的人生追求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以一种“游世”的态度现身,希望可以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对待万事万物,顺其自然。打个比方说:就像一条鱼,在水中游动,它高兴,它自由,快乐,无拘无束,但是却改变不了水的流动,永远离不开水。庄子作逍遥游一篇,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取向。嵇康正始继承了这种思想,但不是“游戏人生”,庄子追求遗世独立,从现实世界中独立出来,而嵇康则是与现实世界有所联系的,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思想的独立和自由。这与庄子的“逍遥游”有所不同。“逍遥游太清”“逍遥游太和”正始嵇康这种思想的体现。在嵇康的“逍遥游”中,“逍遥”只是一个修饰词,“太清”“太和”所要一个地方,关键在于“游”,没错它是动词,但这一动态关键,这里的“游”即是一种境界,“太和”、“太清”、“八极”、“太玄”只是嵇康所塑造的一种超凡脱俗的虚无缥缈的境界,游的就是这种境界,而且要逍遥快活的游。三、游仙诗之“游”我们都知道,魏晋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在经受战乱的同时,还要经历改朝换代的痛苦。一些敏感的作家在经历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同时,感受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命运难料,福祸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了具有悲剧性基调的文学,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31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出现了“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种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32生命的短暂给文人带来了生存的恐惧感,文人们把这种思想在诗文中表达出来,其中游仙一类诗歌体裁,就是这些文人们对死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的音调。在建安曹氏乐府四言诗中就已可见。如曹操秋胡行、曹植飞龙篇等。嵇康也有代秋胡歌诗七首,我们看以下两首: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耻佞直言,与祸相逢。变故万端,俾吉作凶。思牵黄犬,其计莫从。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代秋胡歌诗七首之二)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受道王母,遂升紫庭。逍遥天衢,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代秋胡歌诗七首之七)从内容看,嵇康感叹人生忧患、向往神仙长生。诗中富于想象,充满对神仙的向往,看嵇康的语气似乎相信神仙的存在。内容多以真人为友,或托身于仙境,或齐物养生,或与道逍遥,都说明嵇康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渴望。我们再看下面两首: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三)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二)我们看这两首诗,“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上面几句他的诗,反复慨叹世事险恶,人生之忧患。在这种还清下,世俗之事如此险恶,人生如此变化无常,何不独行其道,求仙问道岂不更加洒脱?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梧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游仙诗在诗中他盼望自己能够“蝉蜕弃秽累”,抛弃世俗所累,这种翛然尘外,希冀远游的情怀。正是为了生命之长久,“长与俗人别”发挥老庄思想的高蹈隐逸之志。嵇康他鄙夷功名,痛恨富贵,在他的游仙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以一颗纯洁的“玄心”追求一种“与道逍遥”的境界。无拘无束的仙境,正是他苦苦追寻摆脱世俗羁绊的理想之地。嵇康的游仙诗不仅表现仙界的澄明晴朗,同时也表达诗人的情志。玉皇大帝是不能模拟的,凌霄宝殿亦是不能描绘的,精神世界只能在视觉的尽头略微的把它模糊的表现出来。在嵇康笔下游仙诗采用了极为简略的表现形式:乘风高逝,远登灵丘。托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太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六)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之十七)抄抄翔鸾,舒翼太清。俯眺紫辰,仰看素庭。凌蹑玄虚,浮沉无形。将游区外,啸侣长鸣。神不存,谁与独征。(四言诗十一首之八)除了赤松、王乔,灵丘、神州等仙界必要的标志外,诗人没有更多具体的描写。仙界就是仙界,现实就是现实,仙界不可能真的存在,嵇康虽然相信神仙的存在,但并没有亲身的体验。幻想的世界也只能停留在幻想之中,诗人只能报人间的琴声、诗词带到仙境。因为嵇康知道,努力的描写仙界,越是具体形象,它就与人间的世界越是相似,在仙界中的种种具体事物、人物,也只不过是把人间的事物、人物仙化罢了!当人们构建的仙境徐徐升入云端时,却发现他下面始终坠着沉重的现实世界。嵇康的这些作品,与其视为游仙诗,不如作为自我精神境界的神仙化。他的本意或许不是在说仙人得道、长生不老,而是在说精神只有超越了世俗才能自由自在。这里的仙境成为了精神世界的象征。所谓“游仙诗”,就是指描写虚幻仙境、飘渺超凡的诗歌。自屈原楚辞的离骚、远游开“游仙”类诗歌的先河,自汉代以来“游仙”类诗歌不绝于耳。在魏晋嵇康却是写以“游仙”为题类诗歌的第一人。33嵇康的这类诗歌题材多以描写仙界虚幻为内容,卜疑提到:“彼我为一,不争不让,游心皓素,忽然坐忘”这种“心斋”“坐忘”的境界,我们可以看做是嵇康继承老、庄思想的一种延伸。老、庄思想的虚无缥缈、道化自然为嵇康所变通,引申在“游仙”这一题材的诗歌中。“思友山林,抱朴山嵋”,“抱朴”一词,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萦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思想。这不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吗?嵇康的人生目标不正是“齐物养生,与道逍遥”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追求神仙道化,而这种思想正是在“游仙”类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嵇康的游仙诗,其中一篇是四言诗,现在仅存残句:翩翩凤辖,逢此网罗。34另外还有一篇是比较完整的五言诗: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游仙诗)“豪壮清丽,无一尘俗气”。神仙传谓“嵇叔夜有迈世之志”35,正是这首诗的立意。他的求仙欲望十分强烈,几乎在一派仙境中陶醉了。诗人通过对幻想中的仙境的描绘,也委婉地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与愤激。诗中表现出作者鲲鹏远游、希冀迈世之志。在诗中也可以看出嵇康的求仙欲望十分强烈,在一派仙境中陶醉了。嵇康写的越是迷人,越是陶醉,越是渴望,更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